楊松青
關鍵詞:新課標;鄉鎮中小學;音樂;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6-
鄉鎮中小學音樂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國內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從深化認識、轉變觀念,使音樂教育回到音樂本身的地位,提高音樂教師的專業化知識,給予相應的音樂器材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這些方面筆者不再敖述。筆者從課堂教學設計方面,針對鄉鎮中小學的特點,回歸音樂教育的本身,從欣賞教學、歌唱教學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方法。
1.欣賞教學設計
(1)從音響出發,強調聆聽體驗。
老師講解要“精”,過去部分鄉鎮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非專業化的教學,對樂理、視唱、中外音樂史等專業知識很少涉獵,因此在講解過程中,盡量引起學習者對于從來沒有聽過的樂曲的注意和興趣,啟發學生期望聆聽的愿望。在講解過程中,應結合傾聽,進行演奏、演唱方式和哪些樂器演奏等內容的解說。特別對欣賞故事性題材的樂曲時,對故事情節、與故事情節相對應的展開等進行詳細的解說,更加需要結合傾聽了。
在進行與樂曲相關內容的教授時,除了結合傾聽樂曲外,還包括作者創作的年代、創作動機、作品特征、創作背景、與時代的關系、同時代類似音樂家及他們作品等介紹。
(2)設計有效提問,引導學生積極聆聽
要想使學生形成有效聆聽,從樂曲當中選擇一個“關鍵點”是很有必要的,怎么樣把學生的注意指向這個“關鍵點”顯得十分重要了,只有注意力集中到了,這些關鍵的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要避免那些無效的提問,剛聽完一遍樂曲,教師就問:你對這個樂曲有什么樣的感受?談一談對歌曲的理解?這些問題的切入點不正確、指向太廣泛、問題非中小學學生的能力所及。難以得到學生的喜歡,發揮不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不到教學效果,還會對學生造成抵觸心理。
設計一些有效提問,引導學生拓展思維空間,使學生簡單易懂,如設計如下一些問題:注意聽一聽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按演奏的先后給樂器排序。聽到的音樂有無相同之處,在樂曲的哪個地方?引導學生對音樂本身的理解。
(3)設計動作,引導學生參與表現音樂
在教學過程中,邊聆聽音樂邊隨著拍子、節奏進行簡單的模仿演奏樂器的動作,引導學生參與表現音樂。隨著音樂的節拍擺動身體或手臂、做踏步;踩著舞曲的拍點跳舞;扮演角色進行表演。對音樂的結構做出相應的動作反應,即當聽到樂曲的不同部分做不同的動作。
(4)追蹤音樂主題,熟記音樂主題。
摘取作品的主要主題進行主題辨析及聽覺感悟。對于整個樂曲來講,主題相對比較精短,可以通過對主題的反復聆聽,增加對主題的情緒把握。而且在聆聽主題時,加以對樂曲的相關知識的講解,從而引導學生對樂曲所表達的意境體驗,使其在短期內更好的把握樂曲的主要情緒特點,并能做出相應的理性判斷及領悟。
2.歌唱教學仍然是核心
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教學手段呈多樣化發展,教學內容也更加豐富。但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歌唱教學仍然是音樂課堂教學活動的核心。
但“歌曲”只是我們音樂教學活動中的基礎素材,我們進行音樂教學目標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演唱一首歌曲,或通過課堂學習掌握識譜的能力,音樂教學更重要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對音樂感受的能力,具備一定的音樂表現能力。
(1)如何實現“欣賞領先”的教學策略
教師范唱。在演唱時聲音應盡量與少兒歌曲的演唱要求保持一致,或者符合所演唱歌曲的風格特點,這樣才能能夠正確表達歌曲情感,使學生易于理解與接受。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在演唱過程中加以適當的表演,可引導學生對音樂情感的理解。
欣賞時,老師可提前設計一些提問,讓學生帶著好奇心來欣賞,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情感,美的意境,還可欣賞歌曲的不同演唱版本和不同表演形式,聽聽民族樂曲版與西洋樂器版樂曲的區別,通過這些“比較”欣賞,不僅可以提升音樂審美能力,還可以拓展學生藝術視野,激發學生對不同音樂表現形式的興趣。
(2)如何實現“在聽中熟悉旋律”的教學策略
由于學生具有較強的聽唱模仿能力,在歌曲學唱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能力,使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與平時所模仿通俗歌曲一樣輕松自如。
巧妙設計與學生相關聯熟悉的生活瑣事,找準歌曲的切入點參與活動,如重要橋段的演唱、在演唱過程中參以簡單動作或舞蹈、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增加器樂演奏等,使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反復聆聽歌曲,熟悉歌曲旋律,使在感受與體驗中輕松愉快地學會歌曲。
(3)如何實現“唱會與唱好同時進行”的教學策略
在唱歌教學中如體現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教學理念。這就是唱會與唱好之間的區別,對于鄉鎮中小學的學生,能接觸到的鍛煉機會本來就少,在唱會中唱好,從小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4)如何實現“學唱與識譜有機結合”的教學策略
學生不一定非得通過視唱歌譜才能學會歌曲,但在歌曲學習中巧妙結合識讀樂譜的學習,更有利于培養學生音高感、節奏感,也更有利于學生準確的表現歌曲。在教學中需重視的兩點:
一是選擇適當的歌曲:旋律較為簡單的,有特點的歌曲。
二是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聽辨旋律異同;聽辨旋律順序;模擊節奏;模唱旋律唱名;重點唱準幾個音或節奏型。
3.課堂之外的教學補充
(1)增加部分學生所樂于接受的教材
課改之后的新教材,內容豐富,但很多地方對于鄉鎮中小學來說,客觀條件難以達到教學需求,這就需要音樂老師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增加、創造、設計學生、學校、家長都樂于接受的形式,增強他們的認同感。
(2)課外建議
針對部分學生對音樂的愛好及表現出來的特長,設置一定的課外興趣班,針對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以點帶面,帶動整個學校的音樂氛圍。
4、結語
音樂新課標目前已經在全國推行,但占全國中小學總數的80%以上的鄉鎮中小學里,卻因各種原因,在實施這一行動綱領沒能很好地貫徹實行。音樂新課程標準要在農村中小學真正得到全面貫徹落實,不僅需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領導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更是需要奮斗在教學一線的音樂教師從課堂教學的根本入手,為音樂教育的發展,素質教育的推行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鄭喜燕, 淺談對音樂課程改革的認識[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 2006(S1).
[2] 田莉莉,我國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問題及其破解[J].教育藝術,2008(12).
[3] 張紅,新課程背景下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探析[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04).
[4] 田莉莉,邱小健.農村中小學實施音樂新課程標準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