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來萍
關鍵詞:雙減政策背景;小學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6-
引言
雙減政策的出臺,不僅考驗了教師課堂教學能力,也在于追求更加高效率、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模式,才能夠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基礎上,切實達到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教學效果。所以在小學數學教育過程中,針對課程的設計,課堂教學過程的管理,都應當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核心。
一、精心組織備課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學生學習數學有所進步,有所收獲的基礎,以課堂教學組織備課活動為核心,針對學生學習知識思維習慣和學習實際情況進行充分了解,有助于發揮備課在教學組織環節中的作用。因此,教師在精心組織備課中做到對教材的整體把握,重難點知識的深度剖析,以及側重學生需要掌握的重點知識與難點內容,才能明確小學數學教學的方式,并在降低數學教學的層次時,真正落實促進學生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目標。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位置與方向》時,為了減輕學生學習數學的負擔,教師在完善備課工作時,應當圍繞創新教學方法和個性設計教學作為起點,以及關注學生如何學習數學知識的角度出發,才能落實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的教學目標。比如,首先讓學生簡單描述位置,通過描述某一地點與觀測點的方向,角度和距離;其次,可以讓學生針對觀測點進行互換,以此呈現出觀測點互換時,方向相反,但是角度和距離不變;最后,引導學生描繪出具體的位置與方向路線圖,通過其具體的位置變換呈現出清晰的線路。
二、優化教學過程
優化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是課堂減負增效的關鍵,也是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提升的重要依據。推進學生導學引思的深度,以及拓展學生建構思維的廣度,才能實現學生形成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更有助于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遷移運用。所以結合明確的教學目標,采取創新的教學手段,創造性的剖析教材,才能帶領學生切身體驗數學學習的思維方法,從而真正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1]。
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多邊形的面積》學習時,針對這一節課的內容,既是學生掌握數學的要點,又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點。為此針對學生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通過優化課堂教學流程,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主要是讓學生輕松掌握數學知識,切實感受數學學習的愉悅性。所以教師在教學這一節課的數學內容時,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對多邊形的面積進行旋轉、重組、分割等方式,生動呈現出圖形由復雜形象轉換成具體形象的過程,這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空間想象力,而且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同時采用有趣的教育手法與教學環節呈現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設數學思想并生成數學思維。
三、加強互動溝通
為學生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即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基礎,也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與發展的關鍵因素。所以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依據雙減政策下的教育教學要求,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主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分工,并且在教師站在學生角度深入學生的世界中,以飽滿的情緒,真誠的態度面對所有學生,消除師生之間溝通的障礙與隔閡,促使學生更加樂于和教師進行互動溝通,才能實現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與關愛,以及在教師尊重、理解、寬容的態度下,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投身于學習數學中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2]。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時,為了讓學生輕松掌握數學知識,并且滿足學生樂于交流的學習需求。教師圍繞雙減政策背景下的教學要求,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造教學內容,以及適當延伸教學內容深化并拓展數學信息,有助于讓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對數學知識進行思考,以及結合生活經驗發展學生數學思維。比如,教師與學生共同探究生活中長方體和正方體物體的特征,主要是通過數學和生活的有效融合,以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聯結,切實引導學生站在生活的角度對數學知識進行思考,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與應用價值的認識。
結束語
總之,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提升數學課堂效益是關鍵問題,而降低學生學業壓力則是基本目標。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方法革新,教育教學模式變革和實施過程中,降低學生的學業壓力,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不僅是一件困難而繁瑣的教學工作,也要求老師敢于實踐創新并不斷探索教育教學的工作變革,才能實現學生數學學習中學得愉快、寬松、自主,并獲得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于紅麗.淺談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J].信息周刊,2019(36):1.
[2]王婷婷.雙減政策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探討[J].傳奇故事,20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