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
【摘 ?要】創新思維的意義在于打破常規,能夠立足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使問題的解決更高效。結合近年我國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要求來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革傳統教育方法,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是為國家培育源源不斷的創新人才的根本方式。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創造性思維
伴隨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素質教育理念正不斷踐行,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的重要教育理念。素質教育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基于一線工作的實踐反饋,結合個人理解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小學數學的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前沿陣地,對學生今后的成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立足小學數學的教學,淺談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希冀為國內小學數學教學事業的發展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一、關注情境的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設置懸念的方式引入情境
小學數學課程中最常見的情境教學的應用便是導入課程,合理創設教學情境,能快速收攏學生的注意力,對教師所講的課程保持較高的專注。通常做法為上課伊始,由教師向學生拋出問題,以設置懸念的方式吸引學生關注,使其產生求知欲。
例如在《百分數與分數的轉換》教學中,在正式講述核心內容前,通過拋出問題的方式引發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好奇。教師在黑板上隨意寫下一個分數,例如“11/16”,并詢問學生這個分數是否能轉換為有限小數,學生回答后,再寫下類似的分數,要求學生作答,反復幾次后,身份對調,學生由回答者變為提問者,教師由提問者變為回答者。由學生向教師提問,某個分數是否能轉化為有限小數,相比學生的計算耗費的大量時間,教師總能快速、精準地回答。此時教師拋出問題,為什么老師不用計算便能快速得知某個分數能轉化為有限小數,結合前面的提問、計算鋪墊,學生此時的求知欲上升至頂點,教師便可正式開始當堂課核心理論內容的講述,以往比較枯燥的理論知識在學生旺盛的求知欲下成為最渴望學習的知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都有顯著提升。
(二)結合生活場景引入教學內容
學生處于邏輯思維能力與形象思維能力過渡的階段,思維相對比較發散,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接受難度較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要結合學生所處年齡段的思維特點,注重生活情境的遷移,為學生創設更多與其既往生活經驗相關的生活情境,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興趣,對知識的學習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知,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在教學數學難題時可導入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展開分析,以輕松的方式解析難題,學習知識,并學會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難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如,將分數相關的問題具化為生活中的問題,舉例媽媽過生日,為媽媽切蛋糕,提問一塊生日蛋糕切三刀能分成幾塊,在提出該問題后,由于該問題是學生生活中經歷過的情境,人人有發言權,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各自提出自己的觀點,并通過計算和實驗的方式佐證自己的觀點,這個過程中用到的方法五花八門,探知結果的過程便是極好的鍛煉創新思維能力的過程。在大部分學習小組回答出正確答案后,教師再次提出問題:一塊蛋糕切4刀可以分成幾塊,再次引發學生的思考、討論與實踐。通過多輪的研究,最終學生總結出內在的數學規律,在鍛煉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之余,更是通過自身的努力掌握了課程要求掌握的知識點。
(三)操作參與提升學習專注度
引導學生大膽地參與實踐、主動創新。創造能力人人具備,只是需要教師合理地引導和激發。創新是促進社會進步的源動力,創新人才是各行各業發展亟需的力量,唯有不斷創新,社會才能持續發展與進步。實踐是激發創新欲望,展現創新才能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結合學生學情和對應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廣泛地參與教學實踐。
例如,在上課前教師提前為學生準備好教具繩子,發放給每一個學生,并向學生提出問題,“繩子對折3次后,每段繩子長1米,那么這根繩子長多少米”,先不要求學生拿筆計算,而是將發到手中的繩子進行對折的實踐,以動手演練的方式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具象化,通過動手實踐的方式體悟該問題蘊含的數學規律。在實踐過后,學生除了能回答出教師提出的問題,還能舉一反三地解決類似的對折與繩長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探究的空間和權利,可以與其他學生組成學習小組一起討論,也可以站到講臺上向其他同學闡述自己通過實踐發掘出的規律。通過類似教學方法的應用,能系統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自覺應用學到的理論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二、創設主動、積極的學習氛圍
唯有在主動、積極的教學情境下,學生才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大膽地思考和表達,作為教學氛圍的締造者、教學情境的創造者,教師應當為學生營造主動、積極的學習氛圍,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在和諧、友愛的學習環境下大膽思考,根據個人的求知欲不斷探索和創新。
(一)創設良好的探究氛圍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良好學習氛圍的創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合理思考,全程參與教學實踐,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依靠頭腦風暴的方式實現創新思維的激發。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大膽嘗試。
例如在學習《循環小數》時,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何為循環,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查閱字典的方式了解其含義,并要求學生踴躍發言,向其他學生以及老師分享自己查閱到的內容,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教師緊接著拋出更深層的問題,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循環。學生熱情不減,有回答公交車循環線路的,有回答鐘表指針循環轉動的。設問、引導、討論以及分享,這樣的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營造出了活躍的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在后續階段理論知識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以鼓勵和引導為主,對學生的回答不能簡單的以對或者錯一言以蔽之,而是要從學生的回答中充分挖掘其思維的閃光點,給予學生敢想、敢答的信心。
(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優秀的創新型人才通常具備較強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需求,向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大膽質疑,不迷信權威,遇到問題敢想、敢質疑以及敢深入研究和分析。
例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教學當堂課的正式內容前,教師要求學生回憶之前學習過的三角形的類型,學生回答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之后教師對學生提出新的要求:“畫一個擁有兩個直角的三角形”,學生在聽到老師的要求后嘗試著畫出擁有兩個直角的三角形,但發現無論怎么畫都畫不出。學生紛紛向老師提出了自己的質疑,“是否不存在擁有兩個直角的三角形”,之后帶著這個問題伴隨老師的腳步展開深入學習。教師由此引出三角形內角和的概念,結合學生剛才的實踐,對于教師的理論講解有了更深層的認知。并通過后續的實踐(測不同類型三角形的內角和),逐步掌握三角形內角和的規律,得出結論:無論是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還是直角三角形,其內角和均為180度。至此再回顧上課伊始老師提出的問題(畫出擁有兩個直角的三角形),便知老師提出的這個問題不成立。
三、精心設計,引導學生創新思考
從建構主義這一角度來看,教師應當將教材深度加工,打散和重組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學情以及吸收能力對應地設計課堂教學內容,保障學生一定的自由思考空間,而非一味地灌輸知識,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學生。
(一)引導學生舉一反三
數學學科的學習,本質上是學生對知識吸收后的重構。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以及個人摸索出的方法,吸收基礎知識,并用個人獨特的思維模式對書本上的數學知識進行重構與探究。教師應當尊重教學的客觀規律,分析學生的學習模式,將新知識與學生的既往知識、經驗掛鉤,通過實踐的方式,引導與鼓勵學生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對知識的重構和融合,將知識掌握后實現舉一反三。
(二)創設認知矛盾,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新知識教學過程中認知、實踐的沖突點,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運用個人創新思維能力分析和嘗試解決問題。學生思考、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不斷嘗試便是對創新思維能力的鍛煉,借由沖突、平衡的探索問題的循環,實現對知識的內化,知識才能真正從書本深入學生的意識深處,并成為日后其解決實際問題的助力。學生在矛盾解決的過程中,運用創新思維解決問題,實現自我的超越,獲取成功的喜悅,由此形成持續、長效的學習內驅力。
以《長方體體積》的教學為例,在教學完該課程的知識點與重難點后,教師提出與之相關的趣味拓展題,借鑒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的故事,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問題如下:古代國王花重金打造了一頂純金皇冠,打造完畢后懷疑皇冠摻雜了其他材料,想找人鑒定皇冠是否為純金。阿基米德想了很久沒想到解決辦法,直到有一天,他在洗澡時突然想到了辦法。故事講到此時,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開動腦筋,想想阿基米德想到的辦法是什么。這種問題的提出伴隨著情境一道而來,更加生動和具體,對學生的吸引力也更強,學生的求知欲被調動了起來。
學生深入思考后提出觀點,并不斷地驗證和推翻自己的觀點,這個過程便是認知建構和矛盾沖突的過程,是學生創新思維在作用的體現。教師在此時可進一步提出問題,如同質量的鐵與同質量的金子哪個體積更大。通過該問題的提出,便如向干柴般的學生拋去的一根點燃的火柴,瞬間便能引燃學生的思緒,找到問題探究的門路。順著這個思路一路前行,便能找到實踐問題的路徑和具體的答案。這便是創設認知矛盾,并在學生思維“卡殼”時及時引導,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并最終找到問題的答案。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法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可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合理地創設問題情境,結合生活場景創設情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的內在規律,提升對知識的重構和應用能力,有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莫超凡.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16):28.
[2]季亞芳.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11):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