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琦 朱志瑩
摘 ?要:分析當代工匠精神在應用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的意義價值,揭示工匠精神培育與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內在聯系,從高校工匠精神培育主體文化、行為文化、價值文化和隊伍文化四方面,探究工匠精神傳承發展與課程思政建設的融合模式,提出合理化、科學化的對策建議,構建工匠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促進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和工匠精神培養水平進一步提升,同時更好地為相關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服務。
關鍵詞:工匠精神;課程思政;應用型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13-0165-04
Abstract: Analyz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craftsmanship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his text clarified the internal relations of craftsmanship cultivation and talents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craftsmanship cultiv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text explores the model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of craftsmanship. From the aspects of principal culture, behavior culture, value culture and team culture, this text constructed th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of craftsmanship integrating into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ser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 Craftsman's spir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新時代多元文化交匯互融共通給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帶來新的機遇,同時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挑戰。如何改進和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使其更具吸引力,更接地氣,更易與學生產生共鳴,這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務和價值追求。
課程設置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課程質量決定人才培養質量。在以往的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重視學科知識傳授、注重技術能力提升、淡化課程育人功能,存在重智輕德、價值缺失等不足,導致學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的塑造與培養長期被忽視。課程思政作為一種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正確把握,是對新時代如何實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高校實施課程思政改革,德智并舉,構筑思想“防火墻”和行動“主陣地”,有利于徹底改變“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相割裂現象,實現將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相結合,成為新時代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
應用型高校主要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產業一線需求培養適應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當代工匠精神體現的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等品質恰好與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不謀而合。作為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力軍,應用型高校畢業生是工匠精神的傳播者和踐行者,對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應用型高校在人才培養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既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務實舉措,也是加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徑,是一項值得探究的問題。
一、工匠精神培育與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內在聯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關心勞動者,多次禮贊勞動創造,謳歌工匠精神。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指出要弘揚工匠精神,營造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弘揚工匠精神,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精辟闡明了“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科學內涵,并強調它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1],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社會主義勞動者提出的殷切期望和要求,也是對新時代工匠精神的高度總結與闡述,為新時代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黨的堅強領導和大力弘揚下,工匠精神培育得到全國各行各業的高度重視,高校也責無旁貸,諸多學者、教師和管理人員從學理分析、價值研究、路徑探究等不同方面進行有力探索和推廣,其中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徑探索成為一大熱點和難點。天津大學閆廣芬等[2]認為工匠精神培育應堅持精益求精的行動方向,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各環節,要與人才成長、社會需要相結合。東北大學王英偉等[3]認為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要堅持“技術與藝術、求精與求效、守正與創新、造物與育人”四個統一,應從“營造工匠文化、注重技術教育、完善評價機制、打造尊崇工匠環境”四個方面著力。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發展新階段,學者們紛紛開始從思想政治教育視域研究和探索工匠精神培育路徑。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劉向兵[4]認為工匠精神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大力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是高校提升思政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有效途徑,高校要堅持“四個融入”,即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大系統、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融入文化建設大工程、融入師德師風建設新內容”,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才有可能落到實處。
工匠精神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發展不可或缺的精神能源,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成為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制造業的革新升級、“卡脖子”技術的突破創新、新產品新技術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都離不開工匠精神。科研人才的培養,需要工匠精神助力;技術人才的培養,需要工匠精神支持;工程人才的培養,需要工匠精神統領[5]。占據高等教育主體的應用型高校,其應用型人才培養與新時代工匠精神培育具有目標一致、理念趨同、時空互補等顯著特征,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成為應有之義,具有重要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尤為必要和迫切。
二、課程思政建設與工匠精神傳承發展的融合模式構建
(一)高校工匠主體文化——“工匠精神”主體明確環節
“學生中心”的教學,要求教師站在“學生中心”角度,尊重學生的心理及興趣差異開展教學,激發學生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在接觸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教學理念、知識要點的領悟和掌握能力,同時開發創新思維,提升創新能力。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結合學科發展的最新進展,積極運用啟發式教學,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變被動為主動,從而使學生自覺關注問題意識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提升。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突出育人為本、以德為先、德技并重,在專業實踐教育過程中注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與培育,讓學生于潛移默化中將工匠精神內化為自身的職業素養。
(二)高校工匠行為文化——“工匠精神”教學實踐環節
為有效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主動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教育部于2017年開展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以加快推動工程教育改革創新,培養大批創新型卓越工程技術人才,全力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中明確指出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價值取向與行為表現,要將工匠精神中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精神內涵融入專業教育,使學生不斷增強專業能力以及綜合素養,不斷提升高校應用型人才的社會競爭力。由此可見,新工科人才培養與工匠精神培育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新工科人才培養更加強調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更需要社會實踐和工程訓練。這種實踐訓練類的人才培養過程更能給學生帶來成就感和獲得感,也更能使其認識到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之間的差距,從而進行自我調整,越挫越勇,進而達到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狀態,助力學生的韌性培養和人格養成。
1. 將工匠精神融入專業教育,深化課程思政
專業課教師比思政課教師更清楚學科專業知識、更熟悉行業工匠人物事跡、更關注行業產業技術革新,在專業教育中需要采取合適路徑進行工匠精神培育。一是修訂課程教學大綱。依據專業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制定課程目標、優化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通過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載的育人功能,培育和提升學生對專業課的價值認同感,通過揭秘專業領域工匠人物的成長事跡,引導學生自覺以大國工匠為模范榜樣,加強工匠精神培育意識。二是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新開展項目式、案例式、探究式、情景式、體驗式等教學形式,促進學生知行合一、創業創新的精神培育,提高學生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等品格。三是突出學生專業素養和職業素養的培育,在專業教育中充分融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無私奉獻等職業素養,引導學生對專業、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和自豪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激發學生加強工匠精神培養的意愿和動力。
2. 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實現協同育人
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存在脫節現象,畢業生職業認同度不高、職業發展前景認知不足、綜合應用能力較弱。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可有效擺脫這種脫節現象,形成企業、學校和學生三者共贏局面。一是增強產學研實質性合作,將行業企業新規范、新技術、新工藝引入學校,引入課堂,促使教學思路創新;同時多為學生提供實踐實訓平臺,增強實踐創新教育引導,讓學生切實感受工匠精神內涵,有效發揮實踐平臺重要價值和作用,培養學生通力合作、專注鉆研、創新創造,將工匠精神落到實處。二是教學環節中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到企業實地學習實踐,邀請企業工匠大師、技能標兵、技術能手現身說法,讓學生與他們面對面交流,近距離接觸,結合他們的優秀事例進行展示,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將工匠精神培育有效融入專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充分引導學生向企業工匠大師、技能標兵、技術能手們學習職業態度和職業技能,在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上有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強化雙創教育,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
課程思政與雙創教育緊密結合,雙創教育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載體。人的價值實現和全面發展需要通過創造性勞動實現,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也離不開創新實踐。因此,工匠精神培育不僅要充分利用創新創業教育這個關鍵陣地,而且要主動引領創新創業教育的高質量有序發展,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納入人的全面發展教育大格局。雙創實踐可拉近創新創業人物與學生的距離,通過雙創成功人物的故事鼓勵學生近距離接觸工匠精神,引導學生體會奮斗中的幸福感和創業中的成就感,實現個人的創業青春夢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中國夢相融合。
4. 完善專業課程建設體系,提高實踐教育質量
緊密對接區域社會經濟和行業發展需求建設專業課程體系,提高學生的職業認同度與歸屬感。組建思政教師、專業教師融合團隊,發揮各自特長,充分發揮不同學科專業的隱性思政育人元素,形成多元融合教育教學模式。應用型高校已意識到將課程思政融入實驗實訓課程的重要意義,尤其是工匠精神的融入和培育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有至關重要作用。推行知行合一的培育模式,增加課程實踐教學,加大學生工程實訓,通過“學中做”和“做中學”來培育學生實踐能力來內化工匠精神,實現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有機結合。在實踐教學中規避形式主義的發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不對技術環節進行過分預設,最大程度讓學生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給其充分必要的實踐自由,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實踐檢驗”。
5. 以技能大賽為抓手,提升學生創新熱情和專業技能
成功的工匠面對工作中的瓶頸,能以不放棄、不妥協、努力鉆研的精神不斷改進和創新,其熱愛工作、精益求精、嚴格要求、追求卓越的精神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科研創新熱情,而且使其對待科研更加專注且擁有更強的耐心與恒心,值得高校學生學習。
實現知行合一,將理論學習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將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課堂上將理論學習悟深悟透,將課程的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緊密結合,真正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利用好節能減排、挑戰杯等科技競賽,學生在作品的反復打磨中體會創新研究工作中所需的精益求精的態度,在不斷優化完善作品的同時使節能減排意識、科技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也能得到提升。高校可嘗試將工匠精神培育理念融入競賽技能項目教學,讓參賽學生成為工匠精神的踐行者,競賽培訓教師將敬業專注、勇于創新、追求卓越等精神融入指導的全過程,讓學生切身體會工匠精神不是口號,而是身體力行的實踐,實現價值引領與文化熏陶。
6. 嘗試案例式項目化探究教學,實現價值認同
課程思政中嘗試加入典型案例式教學元素,如時代楷模彭士祿——中國核動力領域的“拓荒牛”,研討式地展示他的核事業歷程,引導學生傳承工匠精神,立志成為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創造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可通過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的意識認同:學生分小組對教師中的匠人和學生中的匠人典型進行訪談,讓學生在項目化教學中分工合作,切身體會工匠精神的形成路徑、基本內涵和外在表現,增強學生的行業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從根本上實現價值認同。
(三)高校工匠價值文化——“工匠精神”宣傳營造環節
文化滋養人、塑造人。除了扎實有效的課堂教育,豐富多彩的實踐教育,校園工匠文化的營造也同樣重要。學校可通過思想宣傳、輿論引導、榜樣激勵等舉措多方位滲透工匠精神的培育與氛圍營造。一是在發揚校園文化基礎上,進一步挖掘不同時期工匠典型,并將這些素材納入校園文化長廊中,傳播、弘揚優良的工匠精神,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精神學習氛圍。學生通過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增強學生切身體驗,有效提高對工匠精神的認知、認同,在校園濃郁的工匠氛圍中成長,有利于學生將工匠人物和工匠精神內化為自己的理想信念,外化為向工匠人物和工匠精神學習發展的行動自覺,更加明確自身的社會價值,更加明白要樹立堅定的工匠精神。二是采用“請進來”的方式,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邀請各行業翹楚走進校園,發揮朋輩教育引領,在校園充分激起向大國工匠學習的熱潮;將優秀企業文化引入校園文化環境建設中。以培育和塑造學生的職業素養為導向,讓學生在校期間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練就過硬技能本領,接受良好企業文化和職業素養熏陶,造就高尚的職業品格,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從而為畢業時能順利完成角色轉變,快速適應企業工作,融入企業文化,認同企業理念。
(四)高校工匠隊伍文化——“工匠精神”內培外引環節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培育和弘揚好工匠精神的關鍵所在。只有教師自身擁有過硬的專業素養和較強的工匠精神,才能從根本上有效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才能從源頭上教育引導好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觀念,才能從價值觀上塑造好學生的強烈事業心、高度責任感、無私奉獻職業道德以及崇高遠大的職業理想。當前高校教師經歷相對單純簡單,多是直接從學校畢業到學校任教,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與創新意識,但在企業現場經驗和實踐問題解決上相對缺乏,有限的經驗多來自課題研究或項目實驗,對工匠精神的認識和了解也不夠充分。
引導部分專業教師從學者型向工程型乃至工匠型轉變,培養技術骨干、技術能手和技術技能大師等層次的大師。嘗試建立“工匠型”教師培養體系,創新職務職稱評定機制。鼓勵專業教師參與企業實踐經歷或者獲取相關行業的從業證書或資質證書等,并將此作為職務職稱晉升、績效調整的加分項,并將“工匠型”教師的培養采取動態發展機制,對技術骨干、技術能手和技術技能大師等工匠性質的資格進行動態管理,與崗位聘用合同相結合,進行聘期調整,促成專業教師從學術化、研究型向工程化、工匠型轉變。不斷完善健全教師考核評價及其激勵獎勵機制,探索分類考核評價管理辦法,在教師職稱崗位晉升中加大工程實踐和職業素養的考核,促進教師更加自覺自愿到企業中開展項目開發和工程實踐,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強化自身對企業文化和工匠精神的認同和追求,從而以更加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態度投入教學,以自身的工作態度引導學生工匠精神的養成。
三、結束語
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應用型高校課程思政需要多方各司其職、協同聯動、多措并舉,形成常態化工匠精神培育的態勢,推動工匠精神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力爭把工匠精神的培養變成不是一門課程里的內容,而是一種理念信仰,一種校園文化,滲透到大學生的潛意識中。從而在全校、全社會形成大力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圍,助力應用型高校高質量發展,全方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11-25(2).
[2]閆廣芬,張磊.工匠精神的教育向度及其培育路徑[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6):67-74.
[3]王英偉,陳凡.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審視與重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9,35(11):52-56.
[4]劉向兵.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弘揚[J].中國高等教育,2018(10):30-32.
[5]于麗.理工科院校加強對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4):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