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君 彭志勝
(安徽建筑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2)
目前,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仍以課堂理論講授為主,整個課堂中教師對理論知識的講授和PPT 演示占絕大部分的內容,而學生作為主體來參與的環節則十分有限。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理論內容,而對于與職業素養、經濟管理等方面能力相關的實踐環節的內容卻涉及較少。久而久之,會使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和求知欲減退,阻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育,不利于其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如何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性,實現課堂教學從“以教為主”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是教學急需解決的一個重大難題。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綜合應用學科,課程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有一定要求。但在以往的實踐教學環節中,實踐教學流于形式,使得學生對外貿業務流程不清楚,實操能力和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缺乏,創新能力不足。
由于安徽建筑大學經管學院沒有國際貿易專業,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存在不合理現象。例如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教學中缺乏相關前期課程 (例如國際結算、外貿函電等課程)的支撐,導致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對相關概念并不了解,以至于教師在上課時還需要給學生引入其他課程相關概念的介紹,大大降低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學目的除了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知識,還需要使學生擁有國際貿易實務操作的能力,而現有的實訓環節,大多停留在發布案例進行分析,缺乏規范的國際貿易實驗室及國際貿易操作軟件,很難提高學生的國際貿易業務操作能力,使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該課程帶有鮮明外向型、復合型特點,又緊扣國際經濟熱點問題。經貿人才大都和資源、資本、資金打交道,更容易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現偏差甚至錯誤。課程教學改革中應充分合理地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找到課程思政教育的抓手和著力點非常重要,該門課程已經進行了思政課程的建設工作,但是仍需進一步挖掘更多的思政元素。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師必須擁有一定的外貿業務能力,才能在教學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是目前大多數的教師缺乏貿易從業經歷和實踐經驗,無法跟學生分享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外貿故事。教師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接收信息。教學過程枯燥乏味,過于單調,學生無法直觀地感知所學知識對今后實際工作的重要性,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性。
教師轉變傳統教學方式,構建線上線下多元化課堂教學模式。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以及移動設備和網絡的普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習慣逐漸發生著轉變,適當增加網絡自主學習學時。通過教學平臺以及教學軟件的使用,如學習通等,上傳課件或微視頻以及實際外貿場景的相關知識;通過網絡教學平臺下達任務,這種“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既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在實踐環節融入項目學習的模式,讓學生在操作軟件上實際操作國際貿易的流程,提高學生實踐操作水平。
(1) 教師在向學生講授國際貿易實務教學課程時,更新、增加實踐性配套案例。
在每一章節精選案例,引導學生能夠高效、規范地運用相關專業知識解決現實進出口貿易問題。同時,積極開展實踐教學和訓練,以便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提高其動手能力。
(2)組織或鼓勵學生自發“走出去”實踐訓練。
要求學生自發以小組為單位利用空余時間走訪外貿單位,讓學生去了解外貿環境和外貿市場發展的最新情況,與社會接軌。另一方面教師每個學期定期組織學生到港口、海關等實地參觀學習,從而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很好地結合起來。
(3)組織開展校園展會。
組織學生在校園內部模擬小型交易展覽會,為學生打造模擬商務溝通環境;鼓勵學生參與進出口展覽會志愿者服務活動,通過沉浸式模擬與實踐有效提升學生的業務溝通能力。
(4)鼓勵學生參加國際貿易從業資格考試,為同學們為未來進入貿易領域提供可能(例如:報關員證、報檢員證、國際商務單證等)。
為了彌補缺乏先導課程的不利因素,課程團隊全力打造建設輔助課程資源的建設與補充,為學生提供相關課程的電子版書籍(例如國際結算、外貿函電、國際商法),在中國大學慕課上為學生選用知名財經院校的課程資源,供學生下載學習。
良好的國際貿易教學效果離不開課堂操作實驗環節,而目前我院國際貿易操作實驗室建設情況較差,因此這已經成為該課程教學當中的一個急需解決的短板。本學期課程組正積極協調建設國際貿易操作實驗室。目前已經擁有國際貿易模擬實訓系統,未來還計劃引進其他種類的國際貿易實務教學系統,使學生在實驗室模擬國際貿易操作流程,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課程教學中,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課程培養目標中,將其列入“知識、能力與素質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模塊中。任課教師充分梳理課程的德育元素,積極挖掘思政輻射,融合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內容。例如:講授關稅時,引入中美關稅戰,向同學傳授中國一直秉承的促進世界貿易自由發展的態度和立場;引入通訊產業和汽車產業案例說明中國通過高關稅對相關產業的保護所取得的成果,激發學生對民族品牌的信心,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師的實踐能力決定了課程目標的完成效果。所以國際貿易課程的教師不應停留在書本、課堂教學的環節,應該利用假期多去外貿企業實習,真正做到“干中學”,以此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進而指導學生。
實踐性的課程應當保持與企業的緊密聯系,可以組織學生去貿易企業實習,也可以把企業專家請進來,讓他們參與到部分教學流程中,對某一知識點進行講授和指導。實踐表明,校企聯合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學生的普遍好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也顯著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通過兩個方面全面檢驗教師教學效果:(1) 通過課下交流、期中教學檢查、評教系統,引導學生“誠信評教”“精準評教”,保證教學評價的客觀性;(2)定期開展公開課、觀摩課,請同行給予指導和評價,也積極走進其他教師的課堂進行觀摩。精準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總結反思,課程評價體系不僅指教師的評教體系,還應構建對學生的評學體系,在對學生考核方面,除了基本的考試、點名、實驗操作課之外還要加入外貿企業實踐考核、超星平臺管理系統全方位測評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外貿企業實際考核為例,讓同學們自發分組參與到企業實踐環節中,由企業給各組學生打分,并納入期末成績中。
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要緊隨時代發展前沿,結合目前跨境電商發展的大背景,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盡可能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創新創業學科競賽,組織學生參加阿里巴巴集團“百城千校,百萬英才”跨境電商人才培訓工程,幫助學生融入真實的跨境電商平臺運營中,扎實掌握跨境電商的運營技能。
在課程教授中,始終貫徹“以技能競賽為平臺,以實踐反哺課堂教學”的原則,有效地提高了該課程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從學生評教分數來看,教師的評教成績都在九十分之上,遠遠高于全校教師評教平均成績。課程滿意度始終保持高位。
評學體系的建立,使得同學提高了學習該門課程的自覺性,積極參與到企業的實踐過程中,并且大多數同學都受到實習企業的肯定。
由于受到學校專業限制的影響,該課程主要面對經濟學和會計專業,而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不是自己本專業的主干課程,因此開始之初很難在學生中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但是隨著課程的深入,由于該課程較強的實踐性和趣味性,加上教學上的引導,以及教師不斷優化教學設計和創新,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提高。在交流中發現,一部分同學已經有未來進入國際貿易領域工作的職業規劃,還有一部分同學在考研專業選擇上放棄了原專業,而選擇國際貿易和國際商務專業,這些多樣性的轉變正是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價值的最好體現。
在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這門課設置之初,同學們缺乏對國貿領域比賽的了解,由于專業所限,缺乏對相關比賽的信心。在執教這門課后,積極鼓勵學生克服專業上的困難,參加國貿類比賽。在指導學生參加“安徽省大學生國際商務談判大賽”的過程中,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的原則。要求學生自發分組編寫談判稿,發現問題后采用小組討論、自行查找的方式,然后由教師指導點評輔導,使得談判流程更加貼近企業實際操作流程,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這種方法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告別了傳統的填鴨式,真正實現了“干中學”。課程組指導的學生在2020 年“安徽省大學生國際商務談判大賽”中獲得兩個二等獎,實現了經管學院在該獎項上“零”的突破。
課程負責人積極致力于思政課程建設,所講授的國際經濟學課程獲得2021 年校級教研項目: 思政示范課程的立項。國際經濟學與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為同體系“姊妹”課程,因此國際經濟學的思政課程建設成果對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對于該課程申報課程思政示范課有積極的助推作用。
在跨境電商蓬勃發展的形勢下,除了指導學生參加國貿類比賽,近兩年還指導學生參加了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創新創業學科競賽,例如組織學生參加阿里巴巴集團“百城千校,百萬英才”跨境電商人才培訓工程,目前已有同學獲得阿里巴巴跨境電商人才初級證書。這些成果都幫助學生融入真實的跨境電商平臺運營中,扎實掌握跨境電商的運營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