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在初中數學課堂的應用,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和枯燥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們能夠在其中結合自己的實際,選擇合適的內容、學習進度展開學習。“互聯網+”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有著突出的優勢,也能突破當前數學教學的現狀。讓抽象的問題簡單化,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探究性思維,與時俱進地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突破,在這個過程中,借助有效的教學途徑,可以讓課堂的創新教學達到新的高度。
關鍵詞:“互聯網+”;初中數學;課堂創新教學;途徑
隨著“互聯網+”的運用越來越廣泛,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非常多的便利,教育也與時俱進嘗試與“互聯網+”的融合,希望能借助“互聯網+”的發展有更長足的進步。初中數學的學習難度較大,老師的傳統教法較為枯燥,很難激發學生們對學習的興趣。雖然有的學校購置了多媒體教學設備,但老師的整體利用率并不是很高。本文基于“互聯網+”下初中數學課堂的創新教學分析,發現只要合理科學地利用好“互聯網+”,才能實現高質量的教學。
一、初中數學教育的現狀
(一)學習難度加大,學生興趣不高
初中數學相對于小學數學來說,更加具有抽象性,難度和深度都加大了不少,特別是一些基于空間想象的內容對于部分學生來說相當難。他們缺乏相應的想象和聯想,只會跟著老師的教鞭走,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問題的癥結越積越多,學習成績總是不甚理想,時間一長就會使這部分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甚至產生厭學的心理[1]。
(二)老師教法單一,教學效果低下
在很多初中學校,數學老師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成了老師的“武器”,教學永遠是老師在講臺上唾沫飛揚的模式,高高的三尺講臺讓老師不怒自威,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非常少。老師講課只是借助于更多的語言表達或者畫圖的形式,學生們學習死記硬背、生搬硬套,一個例題老師講上三五遍依然有部分學生聽得懵懵懂懂、一頭霧水,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初中生認知能力在不斷地提高,數學思維也在不斷地形成中,老師要提高學生們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這個時期學生們的心理、生理、年齡、學習情況、興趣點等來不斷調整和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們成為課堂的主角,讓他們更愿意學習數學。
(三)教學設備成了擺設,使用效率不高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及應用,一些學校也購進了昂貴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希望老師們能借助于“互聯網+”使教學錦上添花。但在實際的工作中,老師的思維依然停留在過去,對這些先進的教學設備不會使用或者不會靈活運用,也沒有相對應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方式上仍然換湯不換藥,以至于這些現代化的高科技教學設備成了擺設,使用的頻率非常低,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2]。
二、“互聯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優勢
(一)使抽象問題簡單化
數學的抽象性和邏輯性都非常強,要求學生要有良好的數學思維、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理解力,但如果這些能力都非常欠缺的話,學生們就會覺得學習起來非常困難,比如初中的數學許多問題需要運用到數字和圖形相結合的方式,需要用圖形來表現某些數量關系或者定律等,如果老師還像過去一樣在黑板上畫平面圖,學生們理解和想象就相對比較困難。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老師可以把教學和互聯網的技術緊密聯系起來,特別是對于一些過于抽象或者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內容可以借助于圖片、動畫、視頻等形式使其更加具體形象化,這樣有助于學生們對晦澀難懂的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和理解。
(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老師和學生之間或者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非常少,學生們上課思想容易拋錨、不集中;老師需要大量的書寫,不僅占用了上課時間,而且效率也非常低下,教學效果不好。但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老師的教學方式可以更加的靈活多變,重難點內容一目了然,視頻、圖片等素材更能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加深他們的印象和理解,使課堂效率變得更加高效。
(三)提高學生探究性的思維
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們對老師的依賴性比較強,老師只是一味地給學生們灌輸知識,學生們也只會根據老師的要求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地完成學習任務,不會進行主動的思考,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借助于“互聯網+”的學習,學生們可以進行探究式的學習,獨立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對于他們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都幫助非常大,使他們的知識能夠迅速地擴展,學習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
(四)提高學生們的時代意識
當前教育更注重培養多元化、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特別是現在的初中生正處于時代發展的洪流中,互聯網產業正蒸蒸向上、蓬勃發展,學習互聯網、利用互聯網是時代的要求[3]。“互聯網+”集聲、影、光、字、色等于一身,同時它還能及時地為我們提供海量的信息,它的信息內容更加形象、直觀、生動,互動性也非常強。科學合理地使用“互聯網+”,可以實現初中數學創新課堂的跨越式進步。基于學生們對于新興的產業更加感興趣,他們一提起網絡就滔滔不絕,老師可以借助于學生們的興趣點,把教學和“互聯網+”進行很好的融合,利用“互聯網+”的特點,培養學生們的空間立體感和縝密的思維,把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同時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索學習、創新學習的能力,讓同學們知識更全面,更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
三、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創新教學策略
要創新初中數學教學,老師就要科學合理地利用“互聯網+”,創建同學們學習的平臺,鼓勵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通過創設情景來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習的效率[4]。
(一)創建平臺,提高教學效果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老師在課外開展數學教學,可以充分地利用網絡的優勢,創建一個有利于教學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可以設置相應的模擬訓練、數學題庫、學生求教及老師解惑、老師視頻講解及在線直播等。讓學生們借助于這個平臺加強對數學的學習,這樣就可以讓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學生和老師的溝通更加地快捷、便利,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困難可以及時地尋求老師的幫助,同學們之間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此外,這個平臺還可以記錄學生們做模擬訓練的情況,對他們的日常學習進行反饋,特別是對于易出錯的地方作為重點勾畫出來,幫助學生們總結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同時也讓老師了解到學生們在學習上的共性和個性是什么,教學體系存在哪些薄弱環節,及時地調整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率。
“互聯網+”對于老師們來說就像在教學上增添了一雙強健有力的翅膀,老師可以通過對“互聯網+”的應用,不斷地增加教學資源,擴充教學知識,搜集相關的教學素材,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老師還可以借助于“互聯網+”的平臺,隨時隨地為同學們授業解惑,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去,讓更多的學生甚至同行從中受益。
借助“互聯網+”來對教學進行設計,一般需要3個步驟:第一,先創建交流的平臺,比如利用微信群或者QQ群先建立相應的群組,在這個群組中老師可以設置相應的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問題反饋、交流溝通等內容,讓學生們做好課前的預習;第二,老師根據教學目標找出教學的重難點,利用“互聯網+”的資源不斷豐富自己的教案,制作相應的課件,并進行分享;第三,對于學生們的問題老師要及時給予解答,以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例如,老師創建微信學習群,在此群中只談學習不談其他;老師把學習的內容和資料、視頻等都投放到群中,讓學生們提前對課本內容進行預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通過查找資料自主使用資源,并達到資源共享,同學們之間可以相互合作,更好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老師也可以在網絡上查找到比較具有共性或者有價值的問題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們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豐富學生們的知識儲備,解決各種問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增強實踐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力。
(二)探究實踐,引導學生們自主學習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學生們的學習更加具有自主性、實踐性、探究性和開放性,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以問題為載體,通過處理和分析信息,在探究中增長知識。互聯網非常具有直觀性,同學們可以利用互聯網上內容再加上教材的學習,學會進行動態分析,從而增強數學思維,提高理解能力。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老師提供的教學信息更加豐富,讓學生們沒有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在課外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學習。學生們在網絡的平臺上隨意地放大圖片,不斷地重復展示內容,記憶更加深刻,對知識的難點反復進行推敲和分析,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另外,“互聯網+”的開放性也影響到學生們解決數學問題的態度,他們會更注重觀察事物,更注重個性的發揮,也愿意在學習中提出問題,不斷地優化自己的學習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自己創新能力。
例如,在講初中數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十四章《圓》的知識點“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時,有的同學對于直線和圓的相交、相切和相離的關系很難理解,這時就可以借助于強大的互聯網平臺,通過網絡演示和模擬直線和圓在位置上的關系,或者是使用動畫的形式把這三種關系一一進行模擬或者綜合進行模擬,同學們可以有更加直觀的感覺,從而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就相對簡單了許多,并對其中的規律也能進行相應的總結和歸納,對于他們的立體空間思維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營造氛圍,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
為了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老師要不斷地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利用技術的便利上,讓新型的教學模式更能適應學生們發展和需要。教學要培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于晦澀難懂的初中數學來說,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相當重要。老師可以通過視頻或者動態圖來讓學生們理解立體幾何中的概念;在學生們學習的過程中,環境對于他們興趣的提高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借助于“互聯網+”的平臺,為學生們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創設有利于他們進行探究學習的情景,引導學生們進行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讓他們愿意也樂于主動學習。
老師在上課前可以先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們展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然后根據學習任務創設相應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們帶著問題進入到學習的情景中。因為這些情景和枯燥的課本相比更加吸引人,學生們的注意力也會更加地集中,他們沉浸于學習的情景中,根據情景的設置來進行自主的探究學習,切身的感受非常強,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也更熱情,學習的主動性得以極大的提升,學習的效果也非常不錯。
例如,在講初中數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三章《軸對稱》時,老師可以借助于互聯網,搜集到很多比較直觀且同學們都比較熟悉的素材,并和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整合,為同學們創設一個“王小小旅行記”的情景,通過王小小在城市中的旅行,通過他的眼睛的觀察,為我們展演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軸對稱的圖形,比如聯通公司的標志牌、在花叢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在面包房里買的美味的面包、隨風飄揚的五星紅旗上的五角星等等,引導同學們對這些軸對稱圖形的特征進行把握,讓他們有圖形的意識和空間的思維,然后再進一步激發他們去探索出更多的軸對稱圖形,找出圖形的規律。
(三)深入探究,加強同學間的合作學習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老師把課堂交還給學生,學生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和主角,老師對學生們的學習進行適當的引導和鼓勵。老師把學習任務和學習問題下發給學生后,學生們以組為單位開展討論和交流,逐個地解決老師布置的任務,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如果同學基礎比較薄弱,其他同學可以對應地給予幫助;如果小組在遇到問題難以解決時,在充分討論后可以記下問題的關鍵點在哪里,然后小組間互相交流自己遇到的問題或者學習中的重點,對于所有小組的共性或者難以解決的問題,老師要適時地給予幫助和引導,最終讓所有問題都達到圓滿地解決。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借助于“互聯網+”的平臺,開展小組之間的競賽,刺激同學們力爭上游。
例如在講初中數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前,老師先列出此節課學習的任務:1.對勾股定理的內容進行表述;2.驗證勾股定理的方法都有哪些,選出你認為最有趣的兩種方法;3.對勾股數組表達式進行查閱,探索出其特征;4.舉出生活中運用勾股定理的例子;5.做課本復習題17復習鞏固的前5題,做完互相對答案。讓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通過互聯網并結合教材先進行預習,寫出自己對問題的理解或者答案[5]。在正式上課時,學生們以組為單位,對這些問題再進行討論和溝通,逐個地解決問題;如果同學們在學習或者討論的過程中有一些沒有解決的問題或者有自己獨特的發現或者見解都可以列舉出來,和其他小組進行相應的溝通。最后老師根據各個小組的表現在多媒體平臺上展現出來:比如問題解決迅速、提出見解比較獨到、小組整體表現優秀、做題正確率整體較高等對各個小組進行綜合評分,對表現優秀的小組給予獎勵。
四、結束語
在教育的進程中,互聯網只是一種輔助的工具,或者說只能成為一種教學的手段,我們要科學并合理地利用,掌握好其使用的度,不過度地使用,也不過度夸大其效果,既能讓同學們保持新鮮感,又要處理好教學和網絡的關系,讓互聯網真正能為教學錦上添花。
把初中數學教學和“互聯網+”融合起來,讓學生們成為課堂的主體,通過海量直觀的信息來培養學生們的數學思維,讓他們主動創新,合作學習,不僅創新了原來的教學模式,而且構建了一個更加立體、豐富、動態的教學,提高學生們整體學習效果,因此值得推廣。
作者單位:林永生? ? 甘肅省臨潭縣第四中學
參? 考? 文? 獻
[1]朱小清.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化措施[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06):16-17.
[2]李強.“互聯網+”視域下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策略[J].中華辭賦,2019(09):159.
[3]岳紹杰.“互聯網+”背景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思考與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7):52.
[4]李海榮.基于“互聯網+”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創新研究[J].科普童話, 2019(12):31.
[5]王麗.“互聯網+”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思考與探究[J].家長,2019(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