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 李冕 葉婷
摘? 要:為解決“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傳統教學模式下存在的多種問題,本研究在課程教學中從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考核等方面開展改革與實踐,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以培養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素養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融合了基礎知識線上導學、工程案例線下實踐、環評程序模擬、過程考核等多種教學方法,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上形成特色,為高校應用型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培養;混合式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1-0071-04
“環境影響評價”是高校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的重要核心課程之一,高校教學應按照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要求,面向社會需求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1]。因此,教學過程應結合行業實際工作過程,從教學內容、實踐環節、教學模式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切實提高學生開展環境影響評價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對應用型環保人才的需求。傳統教學模式以理論知識的講解為主,雖然能夠促進學生理論知識水平的提高,但因學時數較短,實踐教學時間受限,不能充分滿足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和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目標。
隨著現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術的融合,課程資源不斷豐富,微課視頻、教學資料庫、交流空間等均可依托網絡平臺構建。將互聯網技術與教學相結合的新型教學形式,能夠讓學生獲得優質教學資源,增加學習方式的多樣性,通過高質量的簡短教學視頻,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前預習、課后鞏固。線上教學還能夠克服傳統線下教學模式下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存在知識點碎片化、缺乏系統化的問題,不利于深度學習;線下教學的師生互動更直接,教師可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針對存在問題及時討論,引導學生更全面、更深入地拓展線上學習,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將理論和實踐一體化和系統化,彌補線上教學的缺陷[2]。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匯集了兩種模式的優點,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劉曉東等[3]基于SPOC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通過慕課、超星學習通等信息化應用平臺,以及利用微信群、QQ群等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
一、“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存在問題分析
(一)教材內容
當前,國家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學生未來欲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就需要通過相應的注冊考試。因此教材內容與注冊工程師的考試內容相結合十分必要。首先,在相關的法律法規、環境標準及技術導則的教學中,必須更新相關內容;其次,在大氣、地表水、地下水、聲環境、生態環境、土壤環境等專項環境影響評價教學中應以最新版的技術導則為教學內容;最后,適當引入近年的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中部分真題作為習題的補充,有助于學生了解職業資格考試,激發學習興趣。
(二)理論教學環節
大多數高校“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為32—36學時,課程知識體系較繁雜,環境影響評價常用法律法規、標準、導則、技術方法、案例分析等內容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透徹,實踐方面得不到很好的鍛煉。線上教學可適當縮短理論教學時間,利用更多的時間講解和討論案例,學生可通過分析實際工程案例掌握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熟悉環境影響報告表和報告書的結構及內容,對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有積極的意義[4-8]。貴陽學院“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理論教學學時為36學時,課程內容安排十分緊湊,案例教學難以充分開展。
(三)實踐教學環節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材通常與基礎理論和評價方法介紹為主,缺少評價案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將理論知識用于實際評價工作,實踐能力的培養較困難。“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涉及物理性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等專業課程內容,需較多的理論授課學時對環境影響評價概念、程序、技術方法等進行講解,導致實踐教學時數較少,實踐環節薄弱,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環評實踐技能[9-12]。貴陽學院“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實踐教學以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和章節實踐為主,受教學時數限制,不能全過程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完整編制實踐。
二、“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思路
(一)教學內容
1. 理論教學
貴陽學院“環境影響評價”課程于2021年開始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上,結合我國注冊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大綱的要求,調整課程教學大綱,為學生今后參加職業資格考試奠定基礎。教學過程中,選擇科學、實用的新版教材,及時關注行業發展動態,根據國家和地方最新法律法規、環境標準、技術導則等資料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生態環境部官方網站、中國環境評價網、中國環境標準網、環境影響評價愛好者論壇等查閱國家最新發布的政策法規、環境標準、技術導則等,主動更新學習內容,掌握環境影響評價最新技術、方法和發展動態。
理論教學環節中基礎知識的講授可充分利用MOOC線上慕課資源,以學生自學為主,疑難部分由教師在線下強化。線上慕課視頻、課件等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一定教學時段內,學生可隨時反復學習教學課程。通過反復學習,有助于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度也較高。通過超星學習通和班級QQ群進行師生互動,學生可隨時提出問題,教師團隊或其他學生即時反饋,通過一系列的互動反饋促進學習。教師可通過線上的習題環節發現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線下教學時有針對性地強化相關知識點,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13-14]。
線上和線下教學相結合強調學生的主體教育,改變以往教師分析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案例討論教學,激發學習興趣。以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為例,需要達到編寫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專項報告的目的,讓學生從設計目錄開始,篩選相應的法律法規、技術導則、評價時段、評價方法、評價標準,給出評價結論,提出污染防治措施等,整個教學過程由學生主導,教師不再全程講解,而是作為引導,必要時為學生解惑。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的案例分析中,學生能夠較好地解決問題,達到增強實踐能力的目的。62B18A33-52FB-4697-B341-C7C683626655
2. 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環節主要是案例教學,貴陽學院“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授課教師團隊中,有具備豐富環評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建立了教學案例資源庫。通過真實案例的學習、分析和討論,使學生深入學習知識的實際應用,培養環評實踐技能。案例教學的重點是完整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內容。選擇學生對環境較熟悉的本市、本省范圍內或公眾關注度較高的建設項目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中的共性內容,如編制依據、評價因子及評價重點的確定等內容,引導學生根據項目類型進行篩選、總結;針對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中有側重點的內容,如水環境影響評價、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等,引導學生根據項目類型確定專項評價的重點。課后查閱或根據所提供的項目基本資料,由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模仿案例分工編制相應環評章節,并整合成完整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在討論課上進行小組匯報,提高實踐能力。
案例教學中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是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程序模擬。在指導學生綜合實踐教學中,教師應從環境影響評價全流程組織學生進行模擬,使學生直觀地了解環境影響評價獲批的全過程,為今后從事環境影響評價相關工作奠定基礎[15]。
(二)教學方式
1. 線上教學
(1)教學資源及平臺的確定。搜索教學資源,現有線上優質教學資源有MOOC河海大學“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可讓學生注冊加入課程來完成線上教學任務;也可由教師自行錄制教學視頻、教學課件等發布到超星學習通,完成線上簽到、討論、作業、章節測試等教學互動和過程管理。根據線上教學改革的目標,結合最新導則、標準、法規并考慮在線教學特點,補充學習資料供學生下載。貴陽學院“環境影響評價”課程資源以教師錄制教學視頻、制作教學課件、搜集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和環境標準上傳到超星學習通平臺為主,MOOC河海大學“環境影響評價”在線課程為輔,鼓勵學生關注國家生態環境部官網、貴州省生態環境廳官網,及時了解新標準、新導則、地方法規的發展動態以及相關項目的審批公示。
(2)建立網絡學習社群。在超星學習通或者藍墨云班課等信息化平臺上傳教學材料,由師生共享學習資源,即時反饋教學內容,學生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均可發帖、回帖,上傳學習心得或提出問題;可通過班級微信群或QQ群進一步開展互動討論,形成多樣性網絡學習社群。班級QQ群或微信群可供教師課前發布課程通知,課上課下對學生進行答疑解惑,線上平臺網絡擁堵時亦可作為備選上課方案。貴陽學院“環境影響評價”教學團隊采用超星學習通和班級微信群建立課程學習社群,開展學習討論及答疑。
(3)教學實施。線上授課通過超星學習通結合MOOC。以線上課程資源作為學生線下課堂教學課前的預習、基礎理論的學習、線下課堂教學課后的鞏固,以深化學習內容[16]。
2. 線下教學
通過線上互動反饋的薄弱環節,線下有針對性地強化相關理論知識點,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線下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理論知識在工程實際的應用中。為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各章節的理論教學中也應穿插一定的案例,分析相關理論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完整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實踐和程序模擬過程也主要在線下開展。貴陽學院的“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線下教學還利用第二課堂開展講座,邀請環境影響評價專家、技術人員或已畢業的學生等講授實際環境影響評價的相關制度、市場發展需求、趨勢以及環境影響評價人才的需求情況和薪酬待遇等,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考核方式
考核是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評測,傳統的考核方式通常以期末考試結果和出勤率為指標,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貴陽學院“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混合式教學采用“出勤率+線上學習任務完成情況+線上作業+線下理論考試+線下實踐作業”的多維度綜合考核模式。其中,出勤率、線上學習情況、線上作業部分的考核,依據信息化教學平臺在線后臺的大數據,利用網絡分析技術,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動態評價;線下實踐作業則根據學生完成實踐作業的情況進行評價。考核方式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檢驗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充分發揮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實踐的能力,更合理地體現了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結果更客觀公正[17]。
三、改革效果
線上、線下教學及學習社群與課堂交流有機結合,學生能夠突破學習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感受濃厚的學習氛圍,增加了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線上學習資源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行業最新發展動態和研究成果,使課程具有前沿性;開展分組討論式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團隊協作能力,使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提高。貴陽學院2021年“環境影響評價”課程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以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顯著增強,出勤率、課堂互動參與度、期末考核成績均有一定程度提高,實踐作業也反映出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初步具備編制一般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能力。此外,課程教學改革也是教師發揮創新意識、提升教學能力的過程。通過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教師的教學觀念得以更新,教學能力得到提升。
四、結語
在信息化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新時代大學生學習模式的要求,課堂學習不能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學生更傾向于利用智能工具,在短時間內學習碎片化知識,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用新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必要。貴陽學院“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經過一年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課程在教材選用、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所做的改革嘗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諸多不足,如環境影響評價實踐基地建設,模擬預測軟件購置等問題亟待解決。
參考文獻:
[1] 袁興程,李廣超,楊偉華,等. 基于能力培養的環境影響評價課程體系設計與實踐[J]. 大學教育,2019(07):80-82.62B18A33-52FB-4697-B341-C7C683626655
[2] 成小英,耿夢蝶,魏超,等. 基于慕課的線上線下混合式金科課建設探索[J]. 廣州化工,2020,48(13):131-133.
[3] 劉曉東,王鵬,吳磊,等. 基于SPOC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以“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2021(04):173-176.
[4] 王蘭蘭,馬蓮菊,王艷,等. 結合實踐構建《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新體系[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4(03):376-379.
[5] 饒清華,林秀珠,陳芳,等.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 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21,39(02):214-218.
[6] 袁興程,李丹,李廣超,等.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設計實踐教學的探索[J]. 廣東化工,2018,45(24):50-51.
[7] 梁媛,程媛媛,史廣宇. 面向應用型《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模式探索[J]. 教育教學論壇,2018(37):130-131.
[8] 劉春英. 基于項目驅動式教學法的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設計[J]. 中國電力教育,2013(34):109-110.
[9] 熊佰煉,何莉,樊磊磊. 環評課程項目驅動式教學平臺構建及教學實踐[J].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9,21(05):129-132.
[10] 黃虹,魏宸,鄒長偉. “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立體教學模式的構建——以“環境評價”課程為例[J]. 現代教育技術,2016(10):86-92.
[11] 王瀅,李曉亮,郭曉宇. 基于微課的高職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以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為例[J]. 黑龍江畜牧獸醫(下半月),2016(06):203-204.
[12] 張策,徐曉飛,初佃輝,等. 重構·融合·革新——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析[J]. 高教學刊,2021(06):1-8.
[13] 徐東妹. 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本科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J].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33(11):105- 107+110.
[14] 曾愛斌,陶星名. 基于“騰訊課堂極速版+云班課+微信群”的線上教學探索與實踐——以高職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為例[J]. 現代職業教育,2020(19):8-9.
[15] 楊小林,楊怡,秦海芳. “互聯網+”背景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及實踐——以“化學基礎”課程為例[J]. 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20,26(02):106-111.
[16] 姚應沖,徐廉均,姚超峰. “互聯網+”背景下混合教學模式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讀與寫,2021(30):1-2.
[17] 汪穎. 基于SPOC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的研究與實踐[J]. 數碼設計(上),2020,9(04):166-167.
基金項目:2021年貴陽學院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項目“基于工程師培養導向的《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21180122)。
作者簡介:楊丹(1982—),女,博士,貴陽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環境質量評價與污染防治;李冕(1987—),女,碩士,貴陽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水環境污染防治;葉婷(1988—),女,博士,貴陽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水環境污染防治與生態毒理學。62B18A33-52FB-4697-B341-C7C683626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