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燕 廖慶智 莫堅義
【摘要】本文結合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闡明樹立大思政實踐育人理念,闡述校政行企“四方協同”構建大思政實踐育人體系、創建高職特色思政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共建多維立體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共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團隊、構建“五位一體”的大思政實踐教學模式的教育教學實踐路徑,總結校政行企“四方協同”大思政實踐育人成效,以期為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職教育 四方協同 大思政課? 實踐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9-0034-04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從“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出發,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并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高素質勞動者和專業人才的重任,高職院校如何發揮職業教育自身特點和優勢,整合教育教學資源形成育人合力,創新教學形式,構建大思政實踐育人模式,充分發揮大思政課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作用,是當前高等職業教育中亟須進一步探討和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思政教育實踐為例,論述校政行企“四方協同”大思政實踐育人模式創新。
一、樹立大思政實踐育人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總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教黨〔2017〕62號)明確要求,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優化評價激勵,強化實施保障,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高職院校要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樹立大思政育人理念,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建立和完善大思政課的體制機制,堅持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加強校政行企協同,多主體密切合作,多方面系統發力;開發高職教育特色鮮明的大思政育人教育資源,匯聚全社會力量,共建思政教育基地;組建大思政教學團隊,以學校教師為主體,聘請政府、行業、企業專家、管理干部、技術員、名人、楷模等為兼職教師,組成專兼結合多樣化教學團隊,形成育人合力;把思政小課堂同校園第二課堂、網絡第三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形成思政教育大課堂,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全方位,讓思政教育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二、校政行企“四方協同”高職大思政實踐育人模式探索
校政行企“四方協同”大思政實踐育人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路徑。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德技并修,結合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特點,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優勢資源,構建具有高職特色的基于校政行企“四方協同”高職大思政實踐育人模式,不斷提升育人實效(如圖1,見下頁)。
(一)校政行企“四方協同”,構建大思政實踐育人體系
實踐育人體系是實踐育人理念、內容、方法、平臺、隊伍和評價的有機整體。學院堅持立德樹人大思政課理念,以全面提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為目標,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加強校政行企“四方協同”育人,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優勢,把政行企地方資源轉化為學校教學資源,把地方民族文化、紅色文化、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構建高職特色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發揮政行企在學校思政育人的作用,共同搭建校區、社區、廠區、館區、園區實踐育人平臺,共建思政實踐教育基地;共建大思政教學團隊,共同開展課堂教學、企業專業實習、基地參觀研學、園區志愿者服務等活動;構建課堂實踐、校園實踐、網絡實踐、社會實踐、企業實踐“五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形成校政行企“四方協同”大思政育人體系。
(二)校政行企“四方協同”,創建高職特色思政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體系要以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為引領,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學院根據高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思政課統編教材的教學基本要求,結合專業建設特色,校政行企“四方協同”開發“黨建+思政”“學生生活+思政”“專業+思政”“勞動+思政”“美育+思政”“互聯網+思政”等實踐育人教學資源,凝練并優化教學內容。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根據思想性、針對性、專業性與時代性要求,將國情、廣西區情、地方民族文化、紅色文化、企業文化等教育資源融入實踐教學中。比如,與崇左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開展非遺文化傳承活動,舉辦壯族“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動,共同開展以“傳承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為主題的思政實踐教育;與龍州起義紀念館、百色起義紀念館等合作開展以“理想信念教育”為主題的紅色文化思政實踐教育活動;分別與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廣西萬眾工程檢測有限公司等共建建筑類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和定向培養班聯合培養學生,將職業道德、企業文化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專業+思政”實踐育人教學資源等,并將之作為思政實踐教學內容。學院組織編寫、出版《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案例》(團結出版社,2019.12)專著1部,主編出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讀本》(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9)、《職業院校德育實踐活動創新設計》(中國工信出版集團、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7)、《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修煉》(中國勞動教育出版社,2017.8)等相關教材讀本8冊,建立了主題鮮明、內涵豐富的思政實踐教學體系。
(三)校政行企“四方協同”,共建多維立體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
校政行企共建思政教育實踐基地,拓展大學生素質提升教育活動的形式和渠道。這些活動和渠道是加強校園文化育人、網絡育人、社會實踐育人、企業實踐育人的平臺,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載體。學院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依托政府機構、行業、企業、鄉村、社區等,搭建校內外實踐育人大平臺,共建多維立體實踐育人基地。五年來,校政行企“四方協同”共建校內外思政教育實踐基地57個。校內思政教育基地有東盟創意館、廣西民族文化長廊、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以黨員活動為主體的“黨員之家”基地、名家創業者進校宣講的“理工講壇”、學生社團宣講的“湖畔講堂”等。校外則利用崇左市當地中越界碑、哨所、防空洞等邊關紅色資源共建黨建教育基地,與崇左市烈士陵園、大新德天老木棉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等共建邊區紅色文化教育基地,與崇左市文旅局、崇左市壯族博物館、崇左市太平古城共建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與崇左市大新縣人社局、崇左市新和鎮等共建鄉村振興(原脫貧攻堅)教育基地,與中國-泰國(崇左)產業園、中糧崇左糖業有限公司等共建企業文化教育基地(課程思政教育基地),與崇左市商務和口岸局共建“中國(崇左)跨境電子商務綜合實驗產學研合作基地”等。通過校政、校行、校企合作,在校內校外共建多維立體的實踐教育基地。“四方協同”對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優秀民族文化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教育,以及職業道德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
(四)校政行企“四方協同”,共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團隊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學院創新用人機制,打破傳統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組織管理模式,整合人才資源,實施“聘用、兼職”“雙向交流、雙向訪問”“固定崗+流動崗”的校外兼職教師用人機制,增強思政教師合力,提高教學團隊能力。加強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合作,聘請政府、行業、社會團體等的專家、名人、社會楷模,以及企業管理干部、技術人員、大國工匠、杰出校友、專業實習師傅等為兼職教師,組建以學校思政課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的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團隊。如聘請崇左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趙志敏局長、劉德初總工程師等為特聘專家,聘請全國技術能手殷燦賢、崇左市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黃家強、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能工巧匠周岐樂等為學校思政實踐教學導師。截至2021年7月,學校先后聘請企業專家、特長師傅192名為實習指導老師,聘請政行企專家、大師、技術人員等234名為特聘專家或兼職教師,形成多主體思政教學團隊,從而提高實踐育人團隊能力,為開展多形式的思政實踐教學提供師資保障。
(五)校政行企“四方協同”,構建“五位一體”的大思政實踐教學模式
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是提高高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的重要舉措。根據高職實踐教學開放性的特征,學院加強校政行企協同,創新思政實踐教學形式,把思政課實踐教學,由思政教學課堂實踐擴展到校園第二課堂、社會實踐、企業實習實訓和網絡實踐教學,把思政課教學從課內擴展到課外,從校內延伸到校外,構建“課堂+校園+社會+企業+網絡”的“五位一體”大思政實踐教學模式(如圖2)。
一是開展思政課課堂實踐。依托思政課課堂教學,圍繞教學重點和難點,聘請當地政行企專家、勞模、大師等進課堂,分析形勢、解讀政策、講解企業和職業文化、分享工匠精神等,并采用主題研討、演講、辯論、情景劇表演等活動方式,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深化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開展校園實踐。依托第二課堂和學生社團活動,開展常態化的政行企“專家名人進校園”、“思政教育大講壇”、創新創業等實踐活動,還與崇左市文旅局聯動,開展“崇左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高雅文化進校園”等活動,與崇左市公安局協同開展“法制教育進校園”的學法、知法、守法等實踐活動。這些活動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多方聯動,形式多樣,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將文明素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進知行合一。
三是開展社會實踐。學院依托政府、社區、館所、村鎮等共建的實踐教育基地,組織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志愿服務活動、鄉村調研和大學生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到基層中去,了解國情、區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如與廣西崇左市江州區太平鎮大村小學建立“關愛留守兒童社會服務基地”,開展“大手拉小手,攜手展未來”等志愿服務活動。如組織工程測量與監理專業、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到崇左市城南區山秀村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協助村委進行村道、橋梁的規劃、設計和測量,為村民新建房屋設計建筑施工圖和建筑結構施工圖,等等,促進鄉村振興。
四是開展企業實踐。學院采取“雙導師”制帶領學生到校企共建的專業實習基地跟崗、頂崗實習,由企業工作崗位的技術指導師傅和學校派駐企業的教育管理實習指導老師共同為實習學生開展企業規章制度教育、艱苦奮斗的勞動教育、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教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育等,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
五是開展網絡實踐。依托職教云、課堂派、超星網絡教育平臺和思政教育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移動學習平臺,進行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傳承等線上實踐教學活動,實現課上課下、線上線下相結合,并組織開展討論辯論、知識競賽、網絡調查、學習成果展示等項目活動。
三、校政企行“四方協同”大思政實踐育人成效
學院堅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校政行企合作,進行校政行企“四方協同”大思政實踐育人模式的創新探索,促進學院內涵建設,不斷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能力,提高辦學質量。
(一)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職業技能顯著提高,就業競爭力不斷增強
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和體驗豐富多彩的實踐育人活動,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更加堅定,學習目的更加明確,職業技能不斷提高,就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近5年,參加學院業余黨校學習的學生累計10 991人次,入黨積極分子2 028人,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發展學生黨員695人;學生參與志愿者服務活動6 500多人次。2位學生分別榮獲2018年度、2019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稱號,3位同學分別獲2020年“廣西優秀共青團員”稱號和“崇左市優秀共青團員”稱號。學生在國家級、省級技能大賽及各類學科大賽中累計獲獎達1 036項。2015—2021年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獲獎166項,其中,國家級銀獎8項、銅獎17項,自治區級金獎16項、銀獎45項。學生就業競爭力不斷增強,畢業生就業率連續5年保持在97%以上,用人單位滿意度達96%以上,2018—2021年連續4年榮獲“廣西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突出單位”稱號。
(二)學院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2018年,學院榮獲全國第六屆黃炎培職業教育優秀學校獎;學院是2019年度廣西民辦高等學校年檢中唯一獲得優秀的高職院校。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2016—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高職)中學院名列全國第100位、廣西第3位;在2016—2020年全國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中學院獎項數量名列全國第1位,總分名列全國第2位。學院先后榮獲中國職業教育創新示范單位、中國企業培訓示范基地、中國企業教育培訓機構百強、自治區優秀衛生學校、自治區“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示范點等國家級和省級榮譽稱號。2019年,陳春麗、陳良2位老師榮獲教育部“全國模范教師”稱號,韓祖麗老師榮獲教育部“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樹立大思政實踐育人理念,構建校政行企“四方協同”大思政實踐育人模式,探索了一條適合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9.
[2]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3-19.
[3]“‘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人民日報,2021-3-7.
[4]夏永林.“大思政課”內涵的多維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8).
注:本文系2021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研究與實踐”(2021LSZ116)、2021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高職思政課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研究與實踐”(2021SZ09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葉燕(1965— ),廣西荔浦人,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