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中職學生在學習基礎、行為習慣等方面問題較多,這往往會使教師在教學和管理中總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學生,導致學生缺乏自信,甚至存在自我放權的消極心理。積極心理學提倡心理學的積極導向作用,關注人性的優點,提出積極的預防思想,這在中職教育中有利于調節教師自身狀態,也有利于挖掘學生潛力,從而提升中職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中職教育;教師觀念
中圖分類號:G7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7-002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7.009
隨著當前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對于專業化人才的需求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在此背景下,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其中中等職業教育不僅是高中教育的一部分,更是我國職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載著培養具有中等技術的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也是提高廣大普通勞動者素質的途徑之一。隨著現在中考對學生分流比重的變化,以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中等職業學校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是中職學生生源質量變化不大,尤其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日常情緒消極,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受此影響,一些教師也對現狀不滿意,在教育教學和管理中抱怨較多,甚至在日常工作中出現了應付的行為或者心理,這不利于中職教育的發展。
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心理學是中職學校廣大教師應該掌握的一門知識,教師通過心理學理論能夠深化對教育、對自身、對學生的研究與了解,從而更科學地把握教育的本質,提升中職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在20世紀末,積極心理學理論在西方教育中首先被提出,其本質是研究普通人的活力與美德的科學。從研究內容上來看,積極心理學以研究人的積極品質為中心內容,充分挖掘每個人固有的具有建設性的潛在力量,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從而促進個體朝著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引導人走向幸福。
相對傳統的教育心理學研究,積極心理學更加關注對學生和教師人性優點的價值與研究,也關注學生的個體與群體,并且提出了積極的預防思想。這一理論,與我們今天所強調的教育對學生的尊重、堅持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是完全一致的。特別是針對當前中職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應用積極心理學指導教師的教育與教學工作,能夠幫助教師理性面對學生和教學工作,發掘學生的潛力,尋找教育的幸福,這對于調動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都有幫助,從而為中職教育的開展提供助力。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與思考,就積極心理學在中職教育中應用的必要性和措施進行探討。
一、積極心理學在中職教育中應用的必要性
教師方面:隨著社會對教育關注度的不斷提升,學校幾乎像是“被放在放大鏡下”對待,因此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感覺壓力越來越大,一線教師感覺尤為明顯。對于中職學校的教育來說,生源狀況直接影響了教師的教學和管理工作,因為學生文化課基礎薄弱、學習習慣較差,導致教師無論是在教學上還是在管理上都需要耗費較大的精力。同時,因為中職學生有相當一部分要面臨就業,所以教師的教學壓力也比較大。
另外,現在的學校工作中各種繁雜性工作越來越多,教師除了承擔教育教學工作以外,還要參加各級教育管理部門組織的各類培訓、學習、比賽、教研等各項活動,使教師在工作中往往是疲于奔命,導致心理壓力較大,工作過程中情緒焦慮現象較為普遍,教師的工作幸福感嚴重下降。教師是新時期教育的主導者,其工作狀態會直接影響中職學校教育教學的效果。而應用積極心理學能夠幫助中職教師轉變教育心態,用平和的態度與積極的心態來面對教育與教學工作,從而更好地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學生方面:中職學校的學生文化課基礎較為薄弱,學習習慣存在問題,同時心理上的狀況也值得關注。總體來看,中職學生在心理方面問題較多,主要表現在:首先是目標不明確,大部分中職學生是在中考中沒有達到普高線而被迫選擇進入中職學習,他們年齡相對較小,心智還不夠成熟,也很少去規劃三年的學習生活以及未來的工作與生活,所以在學習中也就表現為無目標、無動力。其次是缺乏自信心,一部分學生覺得沒有考上高中,自己就是失敗者,再加上社會對中職教育還是存在一些不正確的言論、看法,導致學生認為進入中職學校后前途渺茫,這種不自信甚至會使學生產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對此,非常有必要改變中職學生的心理認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
思想會影響行為,針對中職教育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非常有必要在心理上做出一定的引導與調整,采用積極心理學理論來幫助教師和學生建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認知。
二、積極心理學在中職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1.應用積極心理學轉變教師觀念,有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曾經說:“當前的中國教育,是一種需要把人當成人的教育!我們向往并為之奮斗的教育,應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是充滿著民主精神、散發著科學芬芳、閃爍著熱情光芒的教育。”這就是在強調教師要轉變傳統的育人理念,真正理解中職教育的價值所在。
針對許多中職教師自身對中職教育在心理上的錯誤認識,可以應用積極心理學幫助教師去轉變。首先,要引導教師理解教師的價值,那就是在播種幸福。從社會需求的層面來說,每一個行業都需要有人去工作,中職教育所滿足的也是社會需求的一部分,這就是中職教育的價值。同時,教師工作不僅是傳授知識,還承擔著育人的功能,如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積極向上的性格與價值追求,和諧與樂觀的心態,這對學生來說都是成長,這才是真正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新時期教育的根本任務。所以,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只要學生有變化、有進步,就是教育的成功。
其次,教師要學會在成長中感受幸福。所有的經歷都是成長,教師要善于正確看待周圍的人與事,很多時候教師消極的心理情緒與不能正確對待問題有密切的關聯。所以,教師要樹立與學生、同事、家人共成長的理念,家庭幸福是教師幸福感的前提,中職教師要區分好工作與生活,學會在繁雜的工作中通過生活去調劑自我,感受生活的幸福,樹立正確的事業觀。
要學會和學生共成長,要充分的去體會教育的價值,認識到學生的成長是需要時間、耐心才能夠等到花開。這樣教師才能夠在教學中更多地考慮中職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更好地把握自己如何成為中職教育中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有效的學,這樣才能夠逐步達成教學相長的美好目標。
教師要樹立與同事共成長的理念。有句諺語說“獨行快,但眾行遠”,這道出了團隊在個人成長中的重要性。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對于中職教育來說,要想使學生在短短的三年學習和生活中有真正的成長與進步,需要全過程、全員、全方位育人,也就是需要每一位教師都投入其中。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中職教師要注意充分利用教師團隊的力量開展工作,通過參加教研活動來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也可以通過向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來提升自己的課堂管理能力和班級管理能力,通過向領導“借力”來提升自己的教育格局,解決個人的教育困惑,這樣才能夠減少教育教學中的心理壓力,教師要學會感受與品位自己在中職教育中的成長與收獲,感受教育的幸福。
2.利用積極心理學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很多中職學校教師經常因為上課時學生積極性不高甚至是不聽課而影響自己的心情,導致教學狀態不佳進而影響教學的實效性。而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課堂教學效果與課堂教學氛圍有著密切的關聯,所謂課堂教學氛圍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班集體所表現出來的心理氣氛,一般是由占優勢的情感與態度形成的狀態,其中積極的課堂氣氛是理想化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師生情緒飽滿、態度端正、目標明確,課堂則是張弛有度,教學效果良好。
要想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師生都做出相應的調整,而利用積極心理學輔助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則能夠幫助構建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形成積極的課堂氣氛,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都發揮出來,提升教學的實效性。具體來說,在中職學校的教學中,教師要以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自身教學,在教學中多應用賞識教育理念,結合學生實際來設計教學活動。針對學生文化課基礎相對薄弱的現實,教師在學生的文化課學習上可以起點稍低一些,盡量給學生做好銜接,給學生以信心,這樣學生才能夠較好地融入文化課學習。在教學方法上也要多樣化,把抽象的講解、直觀的展示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學得會,激發學生積極性,減少學生的畏難心理。在專業課學習上,也要把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增加教學的趣味性,這樣學生對學習的態度也就會逐漸發生變化,在此基礎上再應用積極心理學去鼓勵學生對學習的信心,構建良性的教學氛圍。“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對學生要有耐心,要主動去親近學生,利用非智力因素來調動學習,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潛能。
3.應用積極心理學增強學生信心,挖掘學生潛力。馬爾頓曾經說:“堅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們做出驚人的事業。”針對中職學生普遍缺乏目標、自信心明顯不足的問題,教師要注意應用積極心理學來培養和增強學生的信心,從而挖掘學生的潛力。
從建構主義理論的角度來說,學習活動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建構和內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如果學生沒有信心,其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難以調動起來,其學習效率也會下降,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改變單一的傳授知識的方式,靈活應用積極心理學來對學生進行疏導和指導,把課上授業與課下育人二者結合起來,在課上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在此基礎上及時給予學生肯定與鼓勵,給學生學習上的信心;在課下通過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了解學生對學習和未來沒有信心的原因,在此基礎上通過和學生一起分析現狀,一起規劃目標,從而使其形成對未來的美好期許,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逐漸引導學生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和未來。學生有了方向、有了目標,學習才會有動力。
4.巧用積極心理學培養學生積極人格,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新時期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是如此。核心素養是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主要涵蓋三大方面六項內容,即文化基礎,包括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自主發展,包括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生活參與,包括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對于中職學生來說不僅要具備知識技能,還要具備專業技能,特別是社會適應性和自主發展的意識,這樣才能培養中職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應用積極心理學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格,對此教師可以把積極心理學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切實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開展教學,把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過程體驗與方法積累、情感價值觀認知全面融入其中,發揮學科德育的功能。同時,也可以通過開展活動育人來給學生以積極的引導,如組織召開主題班會、學生座談會、心理講座等培養學生形成良性的心理品質,引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來對待學習以及實踐活動,為將來走向社會做好準備。
5.以積極的心理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對于中職學生來說,他們絕大部分將來要在畢業后走向社會,從年齡上來說他們是偏小的,因此很多學生對此既感到茫然、興奮,又會感到擔心和焦慮。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引導學生如何盡快融入社會是關鍵,這需要學生學會自覺和自立,也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對此,教師要應用積極心理學對中職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能力的引導,引導學生學會以積極的思維認知自我,要對自己有信心,做好自我管理,為未來做好準備;啟發學生學會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做出積極的解釋,直面困難、敢于解決問題;要學會理性的審視現實,學會取悅自己,學會為自己減壓,這樣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性會更強,為中職學生的成長打好基礎。
三、結語
總之,積極心理學在中職教育中的應用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都是非常有幫助的,也契合中職教育和教學的實際。只要我們結合中職教育的實際不斷摸索,就一定能夠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助力學生成長。
參考文獻:
[1] 李天莉,潘雨俏,覃偉.積極心理學理念下中職班級管理策略[J].廣西教育,2018(42).
[2] 鐘平.積極心理學理論在中職生與大學生教育管理中的應用[J].學園,2018(6).
[3] 陶月陽.淺析中職化工課堂滲透積極心理學的改革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3).
[4] 唐海波,郭鋒.積極心理學思想對學生創造力培養的啟示[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1(1).
[5] 王琦,應通.淺析積極心理學的現狀和未來[J].中國校外教育,2012(12).
[6] 陳燕飛,苗元江,王青華.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希望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2).
[責任編輯 趙頌花]
作者簡介:楊雅楠(1988.9— ),女,漢族,甘肅武威人,中學二級,研究方向:中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