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 夏永紅
摘要:3~6歲幼兒的思維方式是具體形象性思維,這一特點決定著幼兒的學習內容應來源于幼兒生活。只有不斷整合、提煉幼兒生活中有價值的內容,才能有效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v觀目前的學前教育領域,大多數人的關注點都在理論探討層面,真正去實踐探索的案例還較為缺乏。本文以張公山第一幼兒園的生活化課程實踐為例,論述在課程的探索過程中,如何以幼兒的實際生活為載體,結合其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在課程的設計、組織與實施過程中滲透幼兒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
關鍵詞:幼兒園生活化課程 生活教育 行為習慣 游戲環境
幼兒園生活化課程實際上是一種新型的課程形式,即由幼兒生活中發生的有價值的內容提煉而成的課程。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教育”理論,結合這一理念不難看出:課程內容應更多地來源于幼兒的實際生活,以及幼兒當下的興趣需要。但同時,幼兒課程又要高于幼兒的日常生活,是對普通生活的提煉、整合和提升。
一、重構生活化課程理念,促進幼兒行為習慣養成
一個好的習慣能夠讓孩子受益終生。張公山第一幼兒園積極踐行生活化課程理念,重視習慣對孩子成長的有力支撐作用,立足孩子終身發展,為習慣養成教育“做減法”,為孩子生命成長“做加法”,讓習慣在“細”致入“微”中逐步養成。
我園的孩子可以自主進餐;上學放學時,能做到自己的物品自己拿;游戲結束,能夠主動將物品歸位……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讓家長們切身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長,體現出我園從小從早抓習慣養成教育的成效。
9月小班孩子入園,由于從熟悉的家庭進入這個陌生的環境里,很多孩子都會陷入“分離焦慮”,哇哇哭聲不絕于耳。張公山第一幼兒園的老師們并不認為這是一件麻煩事,反而將此看作是一項重要的教育資源,甚至當成幼兒園課程的一部分。于是“大帶小”活動就這樣開始了。大班的孩子們個個爭相“競聘上崗”,積極準備并發表“競聘宣言”,由其他幼兒投票并最終確定人選?!靶⌒∽o衛隊”的隊員們每天晨間接待時,準時來到幼兒園門口,牽著小班孩子的手,將他們安全帶到指定的班級。
“大帶小”活動以幼兒的現實生活為切入點,滲透社會領域的課程內容,培養大班孩子共情和樂于助人的品德?;顒舆^程中,大班孩子努力嘗試照顧好弟弟妹妹,培養了責任心,也逐漸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定式,迎來新的成長時刻。
二、營造幼兒園生活化環境,培養幼兒自主思考能力
環境對幼兒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不僅能潛在地發揮課程的作用,也是日常教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地面、樓梯、墻面、走廊等都屬于環境資源,把它們交給孩子,讓墻壁成為孩子們說話的窗口,這就是我們張公山第一幼兒園一直追尋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隨著對生活化課程的不斷探索,我們的教育理念開始由“老師做”向“孩子做”轉變,我們把幼兒園還給孩子,讓他們做幼兒園真正的主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運用不同的方式創作,以展現童真、展現自我。撕、貼、畫、印,樹枝、陶泥、水粉等都是孩子們自主選擇的方式。
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是繪畫能力不強但想象力豐富,我們為之而做的是盡可能地提供多種廢舊材料,如吸管、KT板邊角料、廢舊報紙、廢舊紙箱等,剩下的事情完全交給孩子。一段時間后,我們驚喜地發現,一樓走廊隨處可見孩子們的創意作品,在林林總總的陳列中,孩子會一眼找出自己的作品并能繪聲繪色地講解。中班的孩子們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善于通過彩筆把奇妙的想象表達出來,創作出人物形象各異的紙箱畫、瓶子小人,形象夸張,充滿想象和趣味性。大班的孩子更善于觀察,并能從中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自然界蘊含著藝術之美,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觀察,從自然中汲取靈感,欣賞和感受,對信息進行整合再利用,創造出蘊含著屬于他們的自然之美的作品。
每一個節日,孩子們都會把自己的想法用彩筆展現在畫紙上。他們對節日的定義可能是一個氣球,一朵小花……簡單的涂鴉,真實體現了孩子慶祝節日的整個過程。
三、創設生活化游戲活動課程,激發幼兒學習主動性
游戲是幼兒整個童年活動的一種重要體現,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在與環境、材料等的互動中,親身體驗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多重角色。我們要重視游戲的價值,尊重幼兒以及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游戲材料,鼓勵幼兒在游戲中主動進行交流和發展游戲情節。
油桶是我園大班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剛開始幼兒只是把油桶在操場上滾得飛快或跨騎在油桶上,個別幼兒嘗試站在油桶上,感受“一覽眾山小”的喜悅。之后他們開始思考借助輪胎來固定。孩子們在不斷嘗試著,思考著,探索著……在教師的放手與支持中,孩子們完成了從單人正向行走的獨立游戲到雙人正向行走單筒的合作游戲,游戲水平不斷提高。大班的孩子進一步用簡單的圖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分享油桶的玩法。在交流的過程中其思想碰撞出了許多火花……于是他們開始了更具挑戰性的探索:初步在油桶上跳繩與拋接球。孩子們又勇敢地邁出了一步,在玩油桶的過程中他們不斷嘗試挑戰自我,獲得成長。
在以往的活動中,我們總是以成人的視角去加工幼兒的想法,常常在前期策劃中將幼兒當成“不在場的主人”,忽視了幼兒最初的興趣與需要。其實兒童本就是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的主人,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他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生活中學習與發展。因此,幼兒園的主題教育活動應結合幼兒自身的興趣與需要,把自主權交還于孩子,站在兒童的視角去思考、去創設。
以往我們在策劃“六一”兒童節活動時,形式大多是歌舞表演等大型活動,孩子們排練辛苦,老師們也叫苦連天,本該屬于孩子們的快樂節日變成了完成任務的額外負擔。在園內嘗試生活化課程模式后,老師們的觀念漸漸有所轉變:在開展活動前會主動與幼兒談話,從孩子們天真淳樸的話語中獲得啟發,找到新的活動靈感,為孩子們創設他們心中的六一節日活動。如今,我園的“六一”兒童節已經歸還于幼兒,老師們會對孩子們的想法進行篩選,會根據園所實際情況盡最大努力為他們還原想法。孩子們的任務則是盡情地去各個場館做他們最喜歡的事情。六一本就是兒童的節日,他們的期待、他們的點贊、他們的笑臉,才是我們最好的禮物。
實施幼兒園生活化課程后,孩子們不再是被動的執行者,他們做回自己,在活動中學會主動思考,在游戲中嘗試探索發現。孩子們只有充滿興趣與需要才會主動在生活中學習與發展。因此,老師們在組織幼兒園活動時,要時刻關注了解幼兒的生活經驗,站在兒童的視角思考,遵從兒童內心的想法,讓孩子做回生活的主人。
總之,生活化課程不是跟風,更不是口號,我們的實踐與探索是為了幫助孩子們成為社會獨立的個體,通過自主的觀察、嘗試、體驗、合作、思考,使其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老師們也應抓住孩子們生活中的“閃光點”,讓生活化課程真正從兒童中來,到兒童中去。當然,我們的探索才剛剛開始,實踐中還有需要不斷完善的地方,日后也將繼續改進。我們希望借助于生活化課程讓幼兒園真正成為孩子們快樂成長的童年樂園。
責任編輯:趙瀟晗
(本文系蚌埠市課題“幼兒園生活化課程實踐研究”的成果,課題立項號為20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