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章勇
摘 要: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設計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針對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設計在設計選題、實踐模式、評價方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跨專業聯動的畢業設計教學模式,即以“模塊+系統”的方式組織和指導畢業設計、團隊知識探究式層次化實踐模式、“傳統答辯+VR推介+畢業設計專業考”相結合的答辯評價模式。
關鍵詞: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設計;跨專業;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
以信息及通信技術(ICT)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及應運而生的產業革命,給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呼喚著傳統的單專業教學向學科融合的多專業教學模式轉型[1]。如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所帶來的時代命題之下謀求專業發展,如何使學生專業知識和能力得到延伸和拓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市場適應能力、社會競爭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適應社會對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成為高校設計類專業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對于環境藝術、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這類應用性極強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設計是對學生專業知識運用能力、新知識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系統設計能力和項目管理能力進行綜合訓練的最重要的實踐環節,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
近年來,關于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模式的研究逐漸增多,陳鴻雁等將畢業設計與地域文化進行有機整合[2],陳瑩燕等針對畢業設計學生內生動力不足問題,開展校企協同畢業設計研究[3];龍國躍等從設計倫理、再生設計等社會問題出發探討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設計教學;鐘珊等總結了疫情期間畢業設計(論文)線上組織方法,利用網絡平臺,創新指導形式,保證畢業設計設計順利開展;么冰儒等在畢業設計教學中融入嶺南文化,組織學生分別以宏觀和微觀的視角,觀察地域文化對城市環境的作用和對人群的活動的影響,從而 對嶺南文化進行全方位的學習、吸取,并轉化為環境設計作品。李仁偉等針對畢業設計選題應用性偏低等問題,提出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設計選題穎側重真題真做,持續加大“實際項目”的選題比例。
除上述畢業設計教學研究外,關于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科交叉聯合畢業設計的主張及實踐成果也開始呈現。湖南大學2017年發布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細則,提倡各專業互相結合,不同專業的教師學生協同完成學科交叉領域的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江南大學2019、2020年官網關于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細則中鼓勵跨專業聯合指導畢業設計。丁昶等提出多學科的交叉融合開展畢業設計可以將有限的資源進行整合與優化,發揮更大的配置效益。在當前的學科交叉聯合畢業設計研究成果中,認為單一專業畢業設計缺少企業實際項目執行過程中的多專業交流和配合的設計語境,不能滿足畢業生就業需求,強調以問題為導向建立多專業結合的畢業設計改革。以問題為導向的設計教育催生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設計跨專業聯動的教學模式。筆者就當前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研究跨專業聯動畢業設計教學改革的具有措施,以期實現“專專融合”,即將環境藝術、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機械設計等各專業進行融合,培養具有工程實踐能力的應用型設計人才。
一、畢業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為保證本科人才培養基本質量,教育部2020年12月下發《本科畢業論文抽檢辦法》,首次提出對本科生畢業論文進行全覆蓋式抽檢。當前,畢業設計從學生到教師,從選題到實施,從開題到答辯,均存在浮躁之風,創新不足,質量滑坡[11]。從最初的選題、到經過檢索文獻、市場調研和收集、整理、篩選相關信息資料后進行開題、再到中期檢查、最后到畢業設計展覽和答辯,在整個過程管理中暴露出很多不利于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問題。對本科生畢業論文進行抽檢,足見教育主管部門已經高度重視畢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畢業設計選題很雜,主題性、系統性、服務性意識不強。
當前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設計題目來源大致分為虛擬課題、企業生產實踐課題和導師的科研課題。其中,虛擬課題占比最大。虛擬課題是以指導老師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擬課題為主,選題缺乏服務專業建設的統一指導原則,這一方面不能為本單位專業綜合改革建設服務,畢業設計作為學生集中精力、綜合四年知識而進行的完整設計,理應成為本單位重點學科與特色專業建設的重要成果支撐;另一方面不能為行業真實需要服務,畢業設計選題脫離企業生產真實語境,畢業設計成果無法進行企業推廣;畢業設計選題的“虛題虛做”現象無法有效培養“應用型人才”這一目標。企業生產實踐課題具有真實的設計環境和設計需求,對設計方案后期轉化落地有一定的支持。企業生產實踐課題遇到的最明顯問題就是企業課題研發的計劃周期與學校畢業設計教學環節匹配度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能夠在畢業答辯完完成產品落地轉化具有一定難度。
無論是虛擬課題、企業生產實踐課題和導師的科研課題,當前的畢業設計基本上是單一專業的選題,即畢業設計學生根據自己所有專業進行本專業的畢業設計,很難看到跨專業融合來開展畢業設計。
(二)畢業設計過程慣用“單一作戰”模式,缺乏企業適應能力的培養。
適應能力問題,即應屆畢業生就業難,進入企業后適應期長。“具有企業設計工作經驗1年以上”的企業用人要求成為應屆畢業生就業的主要障礙。這一方面說明企業希望招攬不需要進行“二次培訓”、只需短暫的適應期就能直接為企業創造效益的設計人才;另一方面表明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不具備現代設計人員的職業能力,折射出現代設計教育與社會需求的嚴重脫節,而畢業設計作為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最重要、也是最后的實踐環節,其企業適應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當前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設計習慣性采用“單一作戰”模式,即單一的指導老師、單一的畢業生個人設計行為、單一的設計類知識模塊的運用。然而,設計創意專業鏈上各專業環環相扣、互相制約[5]。一件設計作品能夠落地生產,需要多方面的團隊協作。因此,企業對設計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要求強調設計類專業能力的相通性。“單一”的畢業設計教學模式無法有效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
畢業設計重視技能畫圖與概念設計這一中低端設計人才層次培養,缺乏項目管理與協調能力高端設計人才層次培養與訓練。從就業角度來看,設計人才通常劃分為熟練畫圖技能的助理設計師、能夠概念發想的設計師、擅于協調、執行與管理的項目總監。當前的畢業設計,由于單一的作戰模式,使得畢業設計過程僅僅呈現出師生之間的互動,嚴重缺乏不同知識背景下團隊之間的生生互動,嚴重制約了學生協調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項目管理及執行能力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單一”的畢業設計組織模式無法有效培養“高素質人才”這一目標。
(三)畢業設計評價呈現“句號”范式,缺乏激勵效應。
畢業設計評價主要根據指導老師、評閱老師和畢業答辯組的評價分數按照40%、20%和40%的比例進行評分。指導老師根據學生平時表現、設計作品質量、說明書撰寫情況等進行綜合判斷,主要呈現學生畢業設計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總體表現。評閱教師是根據學生的畢業設計說明書進行綜合評分,不僅是對畢業設計作品的評價,更多的是對設計說明書撰寫的規范性、條理性和內容的充實性進行評價,可見作為最能體現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畢業設計作品缺乏足夠的比重,設計作品的新穎性、獨特性,設計作品與目標的達成度等圍繞作品質量的評價得到不充分的體現。畢業設計答辯小組根據畢業答辯過程的總體表現、設計作品及其他材料質量進行評價。從三部分成績評定的組成可以看出,只有指導老師能夠了解畢業設計作品是否是學生自主完成,沒有考評環節能夠有效測評學生畢業設計是否是通過淘寶買賣等其他手段完成。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設計有一部分學生是在企業等校外完成,主要依靠指導老師進行指導,更加需要具有能夠有效測評學生是否自主完成畢業設計的環節。
畢業答辯相當于為應屆畢業生結束大學生活的句號,缺乏對學生畢業設計過程的考核,不能有效評估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不能成為應屆畢業生創新、創業的開始;缺乏對應屆及低年級學生的激勵效應,不能有效地提高低年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跨專業聯動畢業設計教學模式
(一)“模塊+系統”的跨專業聯動畢業設計教學組織模式
以“模塊+系統”的方式組織、指導畢業設計。模塊化的組織模式是從團隊角度來說,指將不同專業學生組建成設計團隊,以選題所涉及的知識領域,構建產品設計專業與機械電子專業、視覺傳達專業與廣告學專業等模塊結構,通過完成共同的畢業設計選題,使得各專業在畢業設計過程的不同階段發揮專業特長,共同解決相對比較復雜的、可落地轉化的設計問題。系統化的設計模式是從選題研究角度來說,避免單件產品設計的方式,采用面向特定環境、特定特群的系統化的設計方式,如面向廚房環境開展全屋定制化的系統設計。“模塊+系統”的跨專業聯動畢業設計教學組織模式,學生可以充分參與跨專業協調合作的全設計流程,能夠充分優化校內各專業優勢資源的配置,調動學生和教師團隊協作的積極性,提高畢業設計的教學質量,促進人才應用能力的培養。
橫向來看,采用模塊化的組織模式,以產品設計專業為例,構建產品設計與機械、產品設計與數碼、產品設計與家居、產品設計與文化傳播4個模塊,分別與機械類專業、視覺藝術類專業、環境藝術類專業及廣告學專業組建模塊化的畢業設計指導教師團隊和畢業設計團隊,改變傳統單一教師、單個學生的單兵作戰模式。研究型大學的產品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注重概念,強調社會問題的研究式設計,而作為應用型大學,強調的是應用,擅長的是可實現性,因此,畢業設計不是一味地主張概念、強調視覺感知,而是更多地鍛煉設計的協調能力,如與材料工藝造價的協調(與機械類專業協調)、與環境的協調(環境藝術類專業協調)等等。因此,設計專業畢業設計強調的不是張揚的個性,而是付諸實際的協調能力、知識綜合能力,甚至是設計妥協能力。模塊化的畢業設計組織模式,以模塊化組建指導教師團隊,可以讓每位指導教師回歸到自身擅長的研究領域,而不是充當全能戰士(一位老師指導幾個完全不同方向的設計)、以模塊化組建畢業設計團隊,可以充分鍛煉團隊能力,這與設計企業的要求是一致的,即項目是團隊承接,而絕非個人。
縱向來看,采用系統化的設計模式,改變傳統從創意、到計算機輔助表現、再到比例模型的集中于單件產品的設計,單件產品設計的觀念相對比較落后,如今,產業界提倡系統性的設計服務。因此,用系統化的設計開展畢業設計跨專業聯動模式,即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設計不再定格在一個產品的效果,而是從空間分割到每一件單品的系統性設計。如以兒童為主題的兒童房設計,傳統的畢業設計局限在環境藝術專業的學生從審美、人機、安全、益智等角度進行環境設計,但采用跨專業聯動畢業設計團隊則由環境藝術、產品設計和視覺傳達學生組成,從兒童房場所、兒童房中的每一件單品,乃至兒童房中的繪本、視覺符號進行系統化的創作。因此,畢業設計呈現的作品,不是單個人的單件設計,而是跨專業團隊的系統性設計。
(二)團隊知識探究式層次化畢業設計教學指導方法
畢業設計不是單純的課程延續和所學專業知識綜合,而是在所學專業知識綜合的基礎上,對新知識的探究式學習來系統性解決設計需要。團隊知識探究式層次化畢業設計教學指導將傳統平面式師生單線指導演變成立體式師生、生生立體式協作。層次化教學指導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個方面是每一個畢業設計階段開始前,重點培養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提高學生設計主動性。團隊以特定主題展開畢業設計,指導教師根據主題特點,梳理出知識點,并根據知識點創設幾個核心情景問題,給出相應知識點的課外網絡學習資源。要求跨專業畢業設計團隊在規定時間內通過集體努力做出解答。不同專業知識背景的學生根據創設情境問題進行課外知識點學習。對于不同階段畢業設計主要問題,指導教師指定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團隊成員進行備課準備。如兒童主題房設計,對環境布局知識點部分,選擇環境專業背景團隊成員;對視覺符號知識點部分,選擇視傳專業背景團隊成員;對書架等單品設計,選擇產品設計專業背景團隊成員),并預約指導教師進行試講,之后,在教師引導下開展畢業設計團隊交互情境交互學習。一方面讓本來具有相應知識背景的學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提高畢業設計積極性;同時也讓這一部分學生的專業知識有了更好、更系統的梳理;另一方面讓沒有相應知識背景的學生有了拓寬專知識面的機會;同時也讓這一部分學生在應用網絡資源學習的過程中鍛煉了自己對新知識的學習能力。
另一個方面是每一個畢業設計階段進行中,在傳統設計技能、概念設計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的團隊協調能力,項目執行及管理能力,以及設計落地的系統觀念。改革后的畢業設計不再是單品設計,而是針對一主題進行的包括環境、產品、視覺符號、營銷在內的系統設計。這一系統特征,首先就需要團隊具有整體觀念、全局觀念,在設計過程中鍛煉自己設計構想的堅持與妥協,鍛煉不同階段執行能力,同時整個系統化設計的階段管理能力。指導教師組織團隊進行主題研討式教學,以學生為研討主體,指導教師把握進程,對階段性問題進行討論。
最后一個方面是每一個畢業設計階段結束后,指導教師對團隊成員專業知識運用能力、新知識學習能力、團隊能力、系統設計能力、項目執行及管理能力進行不同指標評價,及時有效的評價不單能加強教與學的互動聯系,提升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同時對指導教師后期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提供了依據,提高了教師指導能力和責任心。
團隊知識探究式層次化畢業設計教學指導充分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更加主動學習、探究知識、解決問題,其職業化的工作態度、嫻熟的設計溝通能力將得到全面鍛煉。
(三)基于虛擬現實技術(VR)的展、游、購的交互網絡平臺建設,改變傳統畢業設計評價模式。
傳統的畢業設計展覽模式,以展板+模型方式開展。這種展覽模式的弊端是容易損壞、不易傳播,不容易進行知識產權的保護,展覽的形式及技術手段都比較落后。教學改革的是當下,面對的卻是未來。未來虛擬技術是不可阻擋的技術、設計與生活。因此,畢業設計展覽可以結合VR技術進行實景、交互的展覽與評價。參觀者可以在VR環境中漫游主題設計中的環境、可以與主題環境中的單品進行交互,以沉浸式的展游方式提高畢業設計展的質量。
傳統的畢業設計展覽對設計項目的落地沒有太多現實意義,很難請到企業相關人員來到展覽現場進行觀摩評審,更難通過展覽獲得落地生產的訂單。畢業設計評價主體仍然為本校教師,對于設計是否具有實用價值缺乏足夠的關照 [4]。采用VR畢業設計展模式,可以帶著 “眼鏡”直接到企業進行生動的交互展示,實現畢業設計落地目標的主動出擊,為畢業設計的實用價值判斷提供企業評判依據,進一步為畢業設計賣得出去提供更多渠道與可能。
傳統的答辯方式中,答辯教師往往都是非常熟悉的面孔,答辯通過率極高,很難激發學生們“拼”的精神,也因此導致畢業設計過程不積極、懶散,對畢業設計缺乏精益求精的意識,對通過畢業設計強化、提升設計綜合能力的認識模糊。與此同時,更影響了低年級的學風建設和指導老師的熱情。因此,變革傳統的答辯方式勢在必行。進行基于虛擬現實技術(VR)的展、游、購的交互網絡平臺建設,采用“傳統答辯+VR推介+畢業設計專業考”相結合的答辯評價模式。答辯不再是“句號”,而是畢業設計專業考試題目的來源,即畢業設計專業考試的題目由答辯教師依據答辯過程和說明書,圍繞畢業設計課題進行自主命題,以專業課考研和專業應聘面試為參照組織畢業設計專業考試。學生答辯結束后不是一身輕松地離開,而是逐個地進入隔壁的專業考場,以快題快做的方式進行設計。這種改革一方面能夠“真槍真刀”地檢驗學生設計能力,檢驗對畢業設計課題深入的程度,避免“槍手代做畢業設計”、“淘寶買賣畢業設計”等現實問題,對學生起到有效、直接的震懾作用,激勵學生認真、扎實地進行畢業設計課題的深入;另一方面能夠最有效地演練“專業應聘面試”的現實問題,對學生面試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地現實意義。“VR推介”嶄新的答辯模式是將學生轉變成自己團隊設計的營銷和推介員,通過VR技術將自己的設計呈現出來,并制作推介視頻,鍛煉學生表達能力及設計推廣能力。
“傳統答辯+VR推介+畢業設計專業考”相結合的答辯評價模式能夠充分強調畢業作品在畢業設計環節中的重要性,學生對創新實踐能力的重視程度明顯增強,作品質量也逐步提高,學生的產品化能力、學習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也明顯提高,指導老師指導畢業設計的責任心顯著提升,同時更加促進了低年級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的學風建設。
三、總結
一方面,當前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越來越細分,另一方面,企業對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的多學科團隊協作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高校需要通過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形成多專業協作完成學科交叉領域的設計問題,促進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培養具有工程實踐能力的、能夠快速適應企業團隊協作工作模式的藝術設計應用型人才。尤其在畢業設計交叉領域的選題設計中,勢必要打破專業界限,突破專業壁壘,實現跨專業聯動畢業教學組織模式,實現不同專業知識背景學生的深度合作。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以培養企業設計實踐能力為目標,以跨專業聯動模式為組織形式,實現不同專業教和學資源的組合, 形成不同專業師生、生生知識的綜合,實現對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設計選題、設計指導過程及評價方式的全方位改革。通過對畢業設計選題、指導方法及評價方式改革,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運用能力、新知識學習能力、人際團隊能力、系統設計能力和項目管理能力進行綜合培養,務實地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綜合訓練,解決設計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教學與行業、產業、學科優勢及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為行業輸送創造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靜曉,趙傳檔,李慧.學科融合視角下BIM多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框架與實證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3):68-73.
[2] 陳鴻雁.基于地域性的教學研究——建筑藝術設計學院生態與文化教研室的畢業設計探索[J].美術學報,2014(05):75-78.
[3] 陳瑩燕,員勃.基于“四協同”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的畢業設計教學改革探索[J].武漢輕工大學學報,2020,39(04):115-118.
基金資助: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互聯網產品設計課程群建設與教學模式改革”(201802370002);湖南工程學院校級重點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專業綜合改革背景下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設計跨專業聯動教學改革與實踐”。
作者簡介:徐平(1978-),女,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產品創新設計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