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攀



當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速度快、輻射范圍廣、影響程度深,但數字經濟發展不均衡、區域差異大的特征表現突出。本文基于產業經濟學理論觀點和對比分析方法,以數字經濟產業作為研究對象,選取經濟發展靠前、數字經濟發展較早的東部浙江省,與經濟發展相對靠后、數字經濟興起時間較短的西部貴州省,分別從橫向時間維度(2002年、2012年、2021年)和縱向中觀產業視角(國家、產業、企業)對兩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進行對比研究。提出浙江省是以電子商務活動為基礎,以“數據產生”驅動數字經濟發展的產業模式,其驅動力來自市場;而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模式則是以“數據處理”作為主要切入點,其驅動力則來自政府。本文進一步指出了兩種發展模式的特點,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對其他省市、地區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決策方法和路徑選擇。
一、引言
數字經濟是普惠的[1],但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卻并非是均衡的。區域內產業發展往往取決于各國家或地區資源稟賦優勢、地方產業發展規劃以及當地市場經濟活力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把數字經濟確立為全局性發展戰略,先后出臺了《“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綱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等一系列重要文件。2021年5月,國家統計局發布了《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文件,明確將數字經濟納入到宏觀經濟指標統計范疇,這進一步加大了各地方發展數字經濟產業的動力。縱觀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演化歷程,數字經濟產業從“以數字信息技術產品的生產制造為主的信息產業”,到“以數據的生產和制造為主的大數據產業”,再到“數字技術與產業融合創造的產業數字化”,最終發展至“以智能化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形態”[2]。由此可見,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呈漸進、螺旋的發展進程,表現為“通信基礎技術——數字化活動——數字智能化”的循環演進過程。具體邏輯為數字通信基礎技術的發展,為世界范圍內數字化活動(包括數字化商務活動和數字化政務活動)創造了前提條件,而數字化活動廣泛普遍的運行,一方面要求更加高效的數字通信技術發展,以提高數字化活動的運行效率;另一方面,普遍而廣泛的數字化活動的開展,產生大量的數據積累和沉淀,這又必然催生出大數據以及基于大數據挖掘和應用的數據智能化。
從我國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歷程來看,中國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在不同省市區域內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包括規模差異、發展階段差異和發展模式差異等。同時,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省市區域,數字經濟產業異軍突起,大有追趕甚至趕超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趨勢。造成我國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差異的原因,除了我國經濟社會自身發展特點的影響外,應當還受產業發展內在規律的支配。這正是本文研究的立足點。
本文選取我國經濟發展靠前、數字經濟發展較早的東部浙江省,與經濟發展相對靠后、數字經濟興起時間較短的西部貴州省;分別從橫向時間維度(2002年、2012年、2021年)和縱向中觀產業視角(國家、產業、企業)對兩省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展開對比研究,探究兩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內在特征、驅動因素,以及發展模式。以此既可以為其他省市區域內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提供決策參考,又能為地方政府做好產業規劃,為微觀企業開展投資決策提供思路。這是本文研究的價值所在。
二、文獻綜述
(一)數字經濟及數字經濟產業內涵
1996年,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在《數字經濟:網絡智能時代的希望和危險》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數字經濟的概念,他把數字經濟稱為“利用比特而非原子”的經濟[3]。該定義指出了數字經濟的本質特征,即數據。進入21世紀,隨著數字經濟的急速發展,數字經濟成為了社會各界研究的熱點問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12)將數字經濟定義為用來描述專注于數字技術的市場,通常涉及通過電子商務進行的信息商品或服務的交易[4]。顯然該定義把電子商務活動視為了數字經濟發展的形態,電子商務活動的數據積累和沉淀被重視。2016年,G20杭州峰會對外發布了《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其中將數字經濟定義為“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化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5]。該定義系統全面地揭示了數字經濟的本質(數字化)、手段(信息通信技術和網絡)和作用(提升經濟效率和優化經濟結構)。更為重要的是,該定義將社會各界對數字經濟的研究引向了更深層次地數字經濟與產業經濟、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數字經濟與政府治理的關系與發展上來。從此針對數字經濟的研究更加豐富多元。
吳瑛(2021)認為,在數字經濟時代,與數字經濟產業相關的概念不斷出現。不同概念之間的劃分難以理清、在詞匯使用和范圍劃定上缺乏統一標準因而經常出現概念混淆或混用現象。關于數字經濟產業的定義,學界仍沒有統一的標準[6]。在實際運用中,數字經濟與數字經濟產業常常混用。通過對現有文獻資料來源整理,有關數字經濟產業的含義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向。一是政府層面。如:《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深圳市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3年)》等政府文件中作出的定義和理解;二是商企業界層面。如:中國電信數字云生態建設[7]、華為“萬物生根,夯實ICT產業底座賦能中國數字經濟發展”[8]以及阿里巴巴集團“生于云、長于云,全面構建數字經濟開放‘云生態”[9]等商企業界商業活動或宣傳中所作的表述理解。三是學界層面。如: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7)把數字經濟劃分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大部分[10]。在《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中,除數字產業化和數字經濟化外,又新增了數字化治理和數據價值化[11]。學者吳翌琳、王天琪(2021)則將我國數字經濟產業分為兩大類,即數字經濟核心活動和數字經濟運用活動。數字經濟核心活動包括數字設備制造業、數字產品貿易業、數字技術服務業和數字驅動產業4個大類、19個種類;數字經濟運用活動又細分為電子商務產業、數字內容產業、數字金融產業、數字政府產業和其他數字產業5個大類、24個種類[12]。其他學者的研究,不再一一列舉。
綜上,本文有意將數字經濟與數字經濟產業進行區分,目的是將數字經濟產業作為本文研究的對象,將數字經濟產業視為同房地產業、醫療產業等其他產業開展研究,以探究數字經濟產業自身的發展規律。
(二)產業發展理論綜述
關于“產業”一詞,西方經濟學一般認為是指“生產具有一定替代關系的同一類商品的生產者的集合”[13]。與之相應的另一個詞“產業鏈”,其使用更為廣泛和頻繁。1958年阿爾伯特·赫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在其著作《經濟發展戰略》一書中從產業的前向聯系和后向聯系的角度論述了產業鏈的概念[14]。我國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產業鏈”作出了定義。如:簡新華(2002)認為“經濟活動中的各產業依據前、后向的關聯關系組成了產業鏈”[15]。楊公樸、夏大慰(2002)認為“產業依據前、后向的關聯關系組成的一種網絡結構稱為產業鏈”[16]。而劉貴富、 趙英才 (2006) 認為:“產業鏈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 同一產業部門或不同產業部門某一行業中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及相關企業, 以產品為紐帶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關系,連接成的具有價值增值功能的鏈網式企業戰略聯盟”[17]。學者劉貴富(2007)則在綜合上述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產業鏈定義為“同一產業或不同產業的企業,以產品為對象,以投入產出為紐帶,以價值增值為導向,以滿足用戶需求為目標,依據特定的邏輯聯系和時空布局形成的上下關聯的、動態的鏈式中間組織”[18]。同時,學界以產業或產業鏈作為研究對象,基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產業經濟學的基礎理論,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包括產業發展規律研究、產業發展作用機制和動力研究,以及產業發展模式的類別、績效評價、模式優化研究等。這些研究豐富和完善了產業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增強了產業經濟學的應用功能。不少學者運用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對其他產業開展研究,研究成果對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和祥運(2011)開展了鋰離子動力電池產業鏈研究;陳玲(2016)開展了我國網絡自制劇產業鏈研究;2019年,李曉東基于產業鏈視角對智能網聯汽車開展了研究。然而,截至目前,筆者尚未發現有學者從產業視角對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開展研究,這正是本文的其中一個創新點。
三、浙江省與貴州省數字經濟發展對比
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社會經濟結構有著顯著區別。一是人口數量多且統一的大市場;二是資源分布不均衡;三是經濟發展不平衡。因此,在我國,大多數產業的發展并不是均衡的、同步的、串聯式的產業發展演進順序,而是表現為漸進的、梯次的、并發式的發展格局。對此,本文選取東部較發達的浙江省與西部欠發達的貴州省作為對比對象,展開研究。
(一)浙江省與貴州省基本經濟指標對比
在全國34省市自治區(包括香港、澳門)中,浙江省與貴州省差異尤為突出(見表1)。
由表可見,浙江省與貴州省在三個時間節點上對比差異都非常明顯。首先,從經濟總量對比看,浙江省2002年、2012年、2021年GDP總量分別是貴州省同期GDP總量的6.67倍、5.13倍、3.75倍。在經濟總量上浙江省遙遙領先,但貴州省與浙江省的差異在逐步縮小,說明近年來,尤其是近十年以來貴州省發展速度較快。其次,從社會消費品零售金額對比看,2002年浙江省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2878億元,而同期貴州省僅為430.6億元,相差達6倍,足以反映出兩省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差距較大。第三,從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對比看,以2021年為例,浙江省一般公共預算為8263億元,貴州省僅為1969.51億元,差距超過4倍。通過以上對比,可以反映出浙江省經濟狀況顯著優于貴州省。
(二)浙江省與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狀況對比
2022年7月8日,在廣東省舉辦的中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大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2)》顯示,2021年貴州省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35.2%,規模同比增長20.6%,高于全國平均4.4個百分點,增速連續七年位居全國第一[19]。以2021年為例,對浙江省與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狀況展開對比。從規??偭可峡?,浙江省數字經濟規模(3.57萬億元)是貴州?。?.67萬億元)的5.33倍,規模差異巨大。然而,從發展速度來看,貴州省數字經濟發展增速高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超過浙江省18.2%的增速,居全國第一;從占GDP比重來看,貴州省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為35.2%,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較浙江省低13.4個百分點。
表2? ?2021年全國及浙江省、貴州省數字經濟指標統計表
數字經濟規模 名義增長速度 占GDP比重 全國省份排名
全國 45.5萬億元 16.2% 39.8% /
浙江省 3.57萬億元 18.2%※ 48.6% 第4位
貴州省 0.67萬億元※ 20.6% 35.2% 第 20位
注:※浙江省名義增速速度未查詢到直接數據,采取測算方式為:(2021年浙江省數字經濟規模-2020年浙江省數字經濟規模)/2020年浙江省數字經濟規模*100%,計算為:(3.57萬億元-3.02萬億元)/3.02萬億元*100%≈18.2%;※貴州省數字經濟規模未查詢到直接數據,采取測算方式為:貴州省2021年度GDP*GDP占比,計算為:1.96萬億元*35.2%≈0.67萬億元。
貴州省作為我國西部欠發達、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國家級貧困地區,近十年來卻在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敢于同東部傳統發達地區同臺競爭,這本身就反映出當前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迅猛態勢。之所以值得探究,是因為探尋欠發達地區在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方面取得如此突出成績的原因及其發展模式,將對其他欠發達省市地區數字經濟產業提供發展思路,助力我國數字經濟產業全面發展。
(三)產業視角下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模式對比
當前,數字經濟的定義尚未形成統一認識。由于數字經濟涉及的范圍廣,跨專業、跨領域特征突出,且數字經濟仍處在產業發展的早中期,對數字經濟產業的研究難度較大。但是,這不妨礙本文從產業視角出發對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展開探索研究。
本文將數字經濟產業劃分為基礎設施和應用系統兩個部分。首先,在工業經濟時代,經濟活動主要建立在以“鐵公基”代表的基礎設施之上。同理,在數字經濟時代,經濟活動將建立在以“通信網絡基礎設施(5G、工業互聯網、衛星
圖1? ?數字經濟產業結構圖
互聯網等)、新技術基礎設施(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以及算力基礎設施(大數據中心、算力節點)”等新基建基礎上。其次,在數字經濟產業應用系統方面,則包括了“數據產生——數據處理——數據應用”三個部分。數據是數字經濟的基礎,不斷產生的數據,定然催生數據處理。數據處理包括數據存儲與數據挖掘。只有在足夠多的數據基礎上,才能基于大數據和科學數據挖掘分析方法,產生有價值的數據,實現數據的經濟價值。第三,從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看,重大技術革命必將誕生新經濟革命。張文英(1985)指出,科學技術進步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經濟。特別是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光纖通信等新技術的廣泛的應用,必將引起生產力新的飛躍[20]。技術是普惠的,技術一經發明創造,將共同造福于人類。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是以通信技術的發展為前提的。我國也同樣受惠于該技術。第四,我國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存在著漸進、梯次、并發的發展特征,表現為東部較發達地區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明顯優于西部欠發達地區。根據后發優勢理論和學習效應理論觀點,后發展地區或欠發達地區同樣具有產業發展的機會。第五,從產業發展的終極驅動因素來看,市場是根本因素。然而在產業發展的前端,產業發展的驅動力又不盡相同,由此決定了各地區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不同模式。
1.浙江省市場驅動型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模式。浙江省在全國數字經濟產業發展中屬較早的一批。據徐夢舟、呂鐵(2020)研究,他們將浙江省數字經濟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起步期(1979—2003年),建設數字浙江形成頂層設計;突破期(2004—2012年),發展電子商務實現全國引領;示范期(2013—2017年),成為國家唯一信息經濟示范區;深化發展期(2018年以來),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21]。本文認為,從浙江數字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來看,第一階段屬于數字經濟發展的硬件基礎設施階段,這是任何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真正決定浙江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是第二階段,即浙江省率先崛起的電子商務產業。阿里巴巴集團的發展成為了全國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先行者和典型代表。1999年,馬云等18人在杭州市創立了阿里巴巴集團,首個網站是以英文為主,面向全球批發市場的阿里巴巴國際站。經過兩年發展至2001年12月,阿里巴巴注冊用戶超過100萬戶。阿里巴巴真正的暴發,是自2003年5月開始,隨著網上購物平臺淘寶網上線,平臺用戶數成倍速增長,在線銷售規模迅猛攀升。在2008年4月,天貓平臺上線,進一步優化了阿里巴巴集團的電商產業。2009年,阿里巴巴集團舉辦了全球第一屆“雙11”購
注:根據網絡宣傳資料統計整理。
圖 2? ?阿里巴巴天貓“雙11”業績圖
物狂歡節。隨后,速賣通、手機淘寶客戶端、菜鳥物流、天貓國際、支付寶、飛豬、釘釘、盒馬鮮生、阿里云等一系列平臺軟件的推出,阿里巴巴集團構建了一個集電商、物流、辦公、金融、科技為一體的超大型綜合性集團企業。據阿里巴巴《2021財務年度報告》顯示[22],截至2021年3月31日,從營收規模來看,阿里巴巴生態系統GMV超過1.2萬億美元(人民幣8119萬億元),其中中國零售市場GMV超過1.1萬億美元(人民幣7494萬億元);從用戶規模來看,阿里巴巴生態系統全球年度活躍消費者超過10億人,海外活躍消費者約2.4億人,8.91億活躍消費者來自國內,且其中8.11億活躍消費者集中在淘寶和天貓在線購物平臺。
浙江省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與阿里巴巴集團等一眾電商企業的發展時間脈絡上完全重合,這不是偶然,而是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必然規律。數字經濟的發展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其內在發展必然遵循“數據產生——數據處理——數據運用”的發展邏輯。浙江省數字經濟產業正是在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大量電子商務企業發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按照數字經濟產業發展邏輯,電子商務企業用戶規模不斷
圖 3? ?浙江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驅動模式
增加,銷售規模不斷提高,由此必然產生大量的數據資源。同時,在不斷積累和沉淀的數據基礎之上,企業基于產品優化、精準營銷等利益驅動,對數據經濟價值的挖掘就成為了必然,數字經濟產業的向前發展是完全符合產業發展演化邏輯的。
浙江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模式,是以活躍的電子商務市場活動為基礎的,遵循“數據產生——數據處理——數據運用”的自發數據經濟產業發展規律和路徑,其驅動力來自市場,來自電商企業的經營活動。因此,浙江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切入點在“數字產生”。
2.貴州省政府驅動型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模式。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模式,與浙江省截然不同。貴州省并不具備類似浙江省強大的電子商務市場。因此,貴州省暫不具備通過市場中企業經營產生數據積累的能力,不可能從市場中自主催生出數字經濟發展的動能。這就決定了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必須探尋新的路徑。
業界一般將2012年視為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標志年。從政策層面看,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號),這是首個從國家層面全面系統支持貴州省發展的綜合性政策文件,標志著貴州省將從全方面獲得政策支持;從實質行動看,隨后的2013年,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三大電信運營商數據中心落地貴州,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在此背景之下,貴州省政府抓住時機,一舉制定并發布了《關于加快大數據產業發展應用若干政策的意見》《貴州省大數據產業發展應用規劃綱要(2014—2020年)》,由此奠定和確立了貴州省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方向和路徑。隨著華為、騰訊、蘋果等國內國際知名科技企業數據中心落戶貴陽,貴州省大數據示范產業基地已經初具規模,產業集群效應已經形成,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邁入了快車道。
馮蘭剛(2021)等學者將貴州省大數據產業得以發展歸結為三個方面的優勢:一是生態環境優勢,包括氣候適宜、水能豐富和地質穩定;二是宏觀政策優勢;三是宏觀經濟優勢[23]。本文認為,從宏觀經濟優勢對比看,貴州省落后于中、東部傳統經濟大省,也不及同處西部的重慶市、四川省。從宏觀政策優勢對比看,各省市均出臺了支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若干文件措施,并非貴州省獨有。至于生態環境方面,貴州省的氣候環境、地質特征確實有利于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如果據此推定貴州省大數據產業的發展由生態環境優勢所決定,顯然是缺乏說服力的。
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得以發展,不是來自“坐、等、靠”,而恰恰是貴州省適時抓住了國家政策扶持優勢、地區環境優勢,以及貴州省把握住了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主動選擇。如前所述,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必然會經歷“數據產生——數據處理——數據應用”的產業發展演化路徑。貴州省在“數據產生”階段沒能取得發展優勢,但是在“數據處理”階段卻可利用地區生態環境優勢,將一眾企業的
圖 4? ?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驅動模式
大數據處理需求引入貴州,以提供安全可靠的大數據中心(或數據基地/算力節點)作為其接入數字經濟產業的切入點。以大數據中心作為基礎,同時開放政府數據資源,由此形成貴州省大數據產業集群,這正是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表 3? ?貴州省大數據產業調研樣本企業的基本情況
企業類型 企業名稱 主要數據類型 主要數據來源 主要應用領域
數據平臺 貴州數據寶 政務數據 政府 政務數據開發與運用
數聯銘品 政務數據、金融數據 政府、金融機構、自身采集 大數據征信、反欺詐
貴陽塊數據 政務數據 政府 政務數據開發與運營
航天云網貴州公司 工業數據 自身采集 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
云上貴州 政務數據 政府 政務數據開發與運營
貨車幫 物流數據 自身采集 智慧物流、金融、智慧商業
貴州電商云 商業交易數據 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平臺 智慧商業
食品安全云 商業交易數據、食品監測數據 電商平臺、監測機構 智慧商業、食品安全
貴陽大數據交易所 政務數據 政府 政務數據開發與運營
數據開發 貴州優易合創 政務數據 政府 數據清洗、
加工
貴州白山云科技 政務數據 政府 政務數據開發與運營
企業類型 企業名稱 主要數據類型 主要數據來源 主要應用領域
數據開發 中電科大數據研究院 政務數據 政府 智能政務
貴州貝格大數據 政務數據 政府、自身采集 數據挖掘、大數據集成
貴州亨達集團 政務數據 政府 數據與網絡
安全
貴陽宏圖科技 政務數據 政府 數據與網絡
安全
貴州省電子證書有限公司 政務數據 政府 數據與網絡
安全
云上長城 政務數據 政府 數據與網絡
安全
貴州阿里云 政務數據 政府 數據與網絡安全、智能政務
貴州智源信息 政務數據 政府 智慧城市
億易通 政務數據、商業交易數據 政府、阿里
巴巴 智慧商業
貴州易鯨捷 政務數據 政府 智慧城市
數景未來科技 政務數據 政府 區塊鏈
貴陽井通金融科技 政務數據 政府 智慧政府、金融、區塊鏈
貴州遠東誠信管理 政務數據 政府 區塊鏈
貴州茅臺集團電子商務 商業交易數據 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 商業交易數據
貴州耕云
科技 政務數據 政府、法院 智慧法庭
貴陽訊鳥云計算 商業交易數據 自身采集 智慧商業、精準營銷
貴州富士康 工業數據 自身采集 智能制造
貴陽高登世德金融科技 金融數據 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 金融
貴州愛信諾航天信息 商業交易數據、金融數據 客戶提供 智慧商業、
金融
世紀恒通 電信數據 電信運營商 精準營銷
貴州佰仕佳集團 政務數據、商業交易數據 自身采集、客戶提供 大數據集成
貴州軒通
大數據 商業交易數據、電信數據 客戶及電信運營商提供 智慧商業、精準營銷
貴州小愛
機器人 政務數據、金融數據 政府及應用客戶提供 智能政務、智慧商業、精準營銷
企業類型 企業名稱 主要數據類型 主要數據來源 主要應用領域
貴州用友
網絡 工業數據 自身采集、客戶提供 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
貴州鐘山北斗大數據 政務數據 自身采集 智慧城市
貴州博大智能終端 金融數據 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 金融、移動
支付
貴州中德西格姆精密制造 工業數據 貴州工業云、自身采集 智能制造
貴州朗瑪
信息 政務數據、醫療信息數據 政府及合作
醫院 智慧醫療
太極智旅 政務數據 政府 智慧旅游
貴州黃果樹智慧旅游有限公司 政務數據 政府 智慧旅游
傳化公路港物流 政務數據 政府 智慧物流、智慧交通
黔通智聯 政務數據 政府 智慧交通
貴陽海信網絡科技 政務數據 政府 智慧交通
貴州邁普空間信息技術 政務數據 政府、自身
采集 智慧交通
海云天科技 政務數據 政府 智慧教育
貴州大數據旅游產業股份公司 政務數據 政府 智慧旅游
學者劉剛、張昕蔚(2019)在對貴州省數字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機制研究過程中,選取了2017年貴陽市高新區、經濟開發區和貴安新區在內的其中45家重點大數據企業展開調查研究。從表3[24]可以看出,在這45家大數據企業中,主要數據來源來自政府或包括政府的一共有31家,占比68%以上。這進一步驗證了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策略。
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模式,是以數字經濟產業自身發展規律為前提,以地區資源優勢作為基礎,將大數據中心、算力中心等作為其切入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入口,同時將政務數據開放作為引力,逐步形成以大數據中心和政務數據為驅動的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集群的發展模式。因此,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驅動力來自“數據處理”和“數據產生”,確切地說,是政府將地區資源優勢與數字經濟產業自身發展規律相結合探索出的后發產業發展模式。
四、兩種不同發展模式的優劣對比及建議
通過對浙江省和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現狀和驅動因素的對比分析,本文提出浙江省基于電子商務活動產生的大數據為基礎,由此以“數據產生”催動并發展了浙江省數字經濟產業;同時,貴州省雖然數字經濟產業起步較晚,但當地政府抓住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內在演進規律,利用當地資源優勢,以大數據中心和政務數據資源為切入點,由此形成以“數據處理”為核心的數字經濟產業集群,走出了不同于浙江省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模式。
對比來看,浙江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模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產業創新力強?;诋a業內在發展邏輯的產業模式,其自主創新和自我創新能力較強,浙江省也因此成為了全國、乃至世界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先行地區;二是產業集群度高。數字經濟的本質特征是數據,數據實質上反映的是地區經濟的活躍度。浙江省經濟活躍度高,其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必然也高;三是產業壁壘突出。浙江省數字經濟產業模式難以模仿,且更難被搶占,因為浙江省豐富的產業種類必然產生種類豐富的數據資源。在數字經濟時代這是最高的壁壘;四是相關部門治理挑戰大。浙江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是市場推著政府數字化,這就要求相關部門不斷地適應市場,滿足市場。政府的角色不是管理者,而轉變成協作者、配合者和補充者,這對政府參與社會治理有較高的要求。因此,浙江省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模式,決定因素在政府,開放、包容的政府是確保產業發展的核心。反之,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模式,則表現出以下四個特點:一是局部優勢突出。從產業發展規律來看,后發地區往往能夠對產業發展把握更精準,在切入產業時更有優勢。當前,貴陽大數據安全產業示范區已經成為國內著名的大數據安全產業聚集區,優勢特征表現明顯;二是產業路徑清晰。從2012年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啟動至今十年時間,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一手抓大數據中心的招商,一手抓貴州省“一云一網一平臺”的搭建,發展路徑明確清晰;三是產業融合挑戰。優和劣是事物的兩面。貴州省以大數據中心作為切入點,既是亮點又是優勢,但貴州省能否基于優勢形成產業集群,深入融入數字經濟發展的一體化中,培養出自我創新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是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仍需觀察;四是人才戰略困境。任何產業的發展,人才都是關鍵。尤其是數字經濟這樣的新興產業、前沿產業。貴州省地處西部邊陲,經濟發展仍然落后,不具備人才資源優勢。在此背景下,如何吸引數字經濟人才進入貴州、留在貴州、干在貴州,就成為了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決定因素。因此,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模式,政府只能驅動,但關鍵仍在市場。貴州省應當立足于地區產業發展優勢,利用數字經濟產業的優勢特征,發展地區經濟,從而實現數字經濟產業同其他產業互進互利。綜上,浙江省與貴州省數字經濟產業的兩種不同發展模式,優勢和問題并存,需要客觀理性地看待。
我國作為一個資源要素分布不均衡,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統一性大市場,產業發展模式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存在顯著差異。本文通過對數字經濟產業在優先發展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發展模式的梳理分析,對比了兩種發展模式之間的優劣和存在問題,并給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本文研究結論將對其他省市、地區合理規劃當地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提供決策思路,對微觀企業主體投資和產業布局起到啟示作用。同時,本次研究還可以進一步開拓、補充、豐富和完善數字經濟研究的視角。
參考文獻:
[1]史雅喬,李昉.達沃斯進入數字經濟時間 馬云:數字經濟將使世界更普惠[EB/OL].(2019-01-24)[2022-07-28].http://industry.people.com.cn/n1/2019/0124/c413883-30589473.html.
[2] [6]吳瑛.數字經濟產業的演化及相關概念辨析[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21,34(1):16-19.
[3][4][24]劉剛,張昕蔚.欠發達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機制研究——以貴州省數字經濟發展為例[J].經濟縱橫,2019(6):88-100.
[5]國家網信辦中國網信網.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EB/OL].(2016-09-29)[2022-07-28].http://www.cac.gov.cn/2016-09/29/c_1119648520.htm.
[7]第五屆中國數字建設峰會.中國電信云生態成果展盛大開幕[EB/OL].(2022-07-23)[2022-07-28].https://www.szzg.gov.cn/2022/cgz/zsxw/202207/t20220723_5960364.htm.
[8]第五屆中國數字建設峰會.成果展伙伴|萬物根生,華為夯實ICT產業底座賦能中國數字經濟發展[EB/OL].(2022-07-21)[2022-07-28].https://www.szzg.gov.cn/2022/cgz/zsxw/202207/t20220721_5957745.htm.
[9]第五屆中國數字建設峰會.成果展伙伴|“生于云、長于云”,阿里巴巴集團全面構建數字經濟開放“云生態”[EB/OL].(2022-04-15)[2022-07-28].https://www.szzg.gov.cn/2022/cgz/zsxw/202204/t20220415_5892974.htm.
[10]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17年)[R/OL].[2022-07-28].http://www.cac.gov.cn/2017-07/13/c_1121534346.htm.
[11]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2年)[R/OL].[2022-07-28].https://dsj.guizhou.gov.cn/xwzx/gnyw/202207/t20220711_75506676.html.
[12]吳翌琳,王天琪.數字經濟的統計界定和產業分類研究[J].統計研究,2021,38(6):18-29.
[13]馬廣奇.產業經濟學在西方的發展及其在我國的構建[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0,22(10):8-15.
[14]李一鳴,劉軍.產業發展中相關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47-48.
[15]簡新華.產業經濟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69-71.
[16]楊公樸,夏大慰.現代產業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50-80.
[17]劉貴富,趙英才.產業鏈: 內涵、特性及其表現形式[J].財經理論與實踐, 2006,(3): 114-117.
[18]劉貴富.產業鏈的基本內涵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7,26(8):92-96.
[19]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我省數字經濟增速連續七年居全國第一[EB/OL].(2022-07-10)[2022-07-28].https://dsj.guizhou.gov.cn/zfsj/sjjd/202207/t20220710_75471448.html.
[20]張文英.科技進步與價格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1985(1):6-10.
[21]徐夢周,呂鐵.數字經濟的浙江實踐:發展歷程、模式特征與經驗啟示[J].政策瞭望,2020(2):49-53.
[22]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團2021財務年度報告[R/OL].[2022-07-28].https://doc.irasia.com/listco/hk/alibabagroup/annual/2021/car2021.pdf.
[23]馮蘭剛,尚姝,張再杰.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及路徑研究[J].科技智囊,2021(9):1-10.
作者單位:實用金融商學, 執行院長,SKEMA創業與創新(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碩士研究生,中級經濟師(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