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實驗小學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系統設計角色成長活動,通過具身體驗與表現,積極探索育人方式變革,融入表現性評價,促進學生做人做事知行合一。他們的多重角色成長活動以核心素養發展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擔當精神和參與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積極的思想品質和健康的生活態度,為學生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關鍵詞】人格發展;體驗;表現;角色成長活動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79-0017-03
【作者簡介】黃艷梅,江蘇省淮安市教師發展學院(江蘇淮安,223000)院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兒童是教育的對象與主體,針對現實教育生活中兒童主體參與性不足,作為完整的人和具體個人被忽略等問題,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實驗小學(以下簡稱“清江浦實小”)持續多年探索,以兒童生活為基礎,整合教育的內容、情境和方法,設計連貫有邏輯的兒童角色成長活動,通過校園角色擔當、家庭角色互動、社會角色體驗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多角色存在和多向度交往。他們的角色成長活動,以核心素養發展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擔當精神和參與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積極的思想品質和健康的生活態度,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一、回歸完整的生活,系統設計角色成長活動
清江浦實小以兒童為原點,可貴地“看見”了生活中的育人空間。他們認為,學生的生活是完整的,教育應該回歸兒童的生活情境。這樣的生活情境是典型化、審美化的生活空間,是個體經歷探索和創造的學習空間,是師生、生生交往和對話的交往空間,是發展核心素養的完整生活。教育以完整生活為基礎,但又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復制,教育的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精心選擇的有價值的教育內容促進兒童身心發展。
兒童角色不是孤立出現的,只有將其置于與他人同構的角色關系中才能成立。從抽象的人到具體情境中的人,他們的校園角色確認了學生是以學科學習者為基本角色、同時擔當多重管理與服務角色的學校主人;兒童角色回歸于家庭,以家庭生活構筑親情世界,從自我中心轉移為動態中心,從他者角色反觀自己,在適宜位置發展健康個性;選擇相應的職業角色,有目的、有組織地參與職業角色體驗實踐活動,在社會文化環境中認知社會,感受個人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他們通過多個維度的角色系統,讓兒童認識到生活的豐富性、角色的多樣性,感受到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密切聯系。
核心素養導向的育人活動,僅有“是什么”“做什么”還遠遠不夠,還必須明確“怎么做”,否則無法真正落地生根。清江浦實小的角色成長活動,根據學生經驗基礎和發展需要,以項目任務為載體,建構了明晰的實踐路徑,從角色的設置、競聘、輪換及評價,形成了一整套的操作系統。他們還開發了角色說明書、崗位評價表等操作工具,將教師的隱性思維顯性化,激發教師成為工具的創造者、使用者。這些工具簡便實用,借助于操作工具,有效地推進了角色成長活動的深入開展。
二、具身體驗與表現,積極探索育人方式變革
認知本質上是一種行動,是一種面向情境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形式。現實中不少德育活動偏重于“離身性”的道德說教,缺乏實踐體驗的過程,導致德育活動的低效。清江浦實小開辟學校、家庭、社會等活動場域,創設多重角色體驗活動,指導學生親身參與、直接體驗,帶著問題、通過行為實踐獲得真實的體驗和成長。
學校的小崗位建設,設計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屬于兒童自己的角色崗位,讓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得以蘇醒和釋放,學生得以在親歷管理與被管理、服務與被服務的過程中體現自己的價值,感受同伴的交往。家庭角色踐行日常生活勞動,培養學生自立、自理能力,通過與兄妹、家長角色互動,通過社會職業初步體驗,深化了對他人、對周圍環境的認識,有助于培養同理心和共情力。這樣的體驗活動,將親身經歷看作學習和獲取知識的路徑與資源,強調身體及其感覺運動系統參與認知的建構過程。角色體驗活動在充分感受身體體驗的同時,也豐富了情緒體驗和精神體驗,知情并舉,增強自我意識,提高具身學習效果,促進兒童核心素養的發展。
兒童具有天生的表現欲求和自我實現的心理動機,他們愿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主體性、獨特性和存在感。清江浦實小的角色體驗項目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真實需要出發,身體力行、付諸實際行動,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成為推動兒童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的重要載體。兒童的具身體驗與表現,充分展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人”的技能形成與學習方式上,去探索育人方式的變革,使之服務于核心素養的培育。
三、融入表現性評價,促進做人做事知行合一
評價是檢驗、提升育人質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傳統的評價往往側重顯性的知識檢測,對隱性的素養能力評價不足。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具體表現是什么,究竟有沒有發展,一直是教育評價的難題。在清江浦實小的角色成長活動中,我們可喜地看到了師生們的評價創造。
班主任組織學生以小隊形式復盤活動,并完成個人角色體驗成長卡和班級成長賽道卡。角色體驗成長卡人手一張,由學生本人、教師、父母、同伴共同填寫。班級成長賽道卡共一份,老師總結出相關項目類別,學生覺得自己在某一類目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就可以在該賽道貼上標記自己姓名的個性汽車貼。教師適時介入,對少先隊活動的設計、過程、成果進行評價,對活動中的不足之處進行教育提示,并由學生做好活動總結。開展信封漂流活動,學生將信封存放在自己的成長檔案袋內。采用積分制,對表現優異的隊員和小組進行積分獎勵,學生獲得的積分在后期實踐體驗中可以用來兌換更多的體驗機會。創造來自實踐,這些鮮活的評價方式,評價學生做人做事知行合一,體現了多元評價、個性評價、過程評價、導向評價。建構兒童多重角色體驗活動,帶來評價理念、內容和方式的變革。好學生的標準不再唯分數論,學生的品行、身心、興趣及活動參與也將成為評價要素,克服紙筆評價的弊端,體現活動參與、角色擔當,由過去的知識評價逐步走向立體多元的表現性評價。
表現性評價在當前的評價改革實踐中越來越得到關注,其關鍵是學生經歷真實情境中的任務解決過程,并利用評分規則來引導和反思學習提升,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能力。表現性評價有以下要素:一是檢測內容為核心的、高階的、綜合的素養目標,二是要有真實模擬或真實情境中的項目任務,三是有學生活動中的建構反應,四是基于評分規則的判斷引導。學生的成長不僅僅在于知識的內化,還在于內在技能與素質的外顯化,包括能力與本領的施展、特長與個性的彰顯。清江浦實小的角色成長系列活動,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承擔角色,在具體任務中建構行為方式,在評價反思中促進和改善行為表現,培養的是學生面對真實的問題情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批判性思維等多種復雜能力。
新版的課程方案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明確了指向核心素養的時代新人的育人目標。在后續的角色活動中,圍繞育人主線,學校可以強化目標意識、評價自覺,將表現性評價設計前置,在問題情境、角色表現性任務、活動實施以及明確評價目標上再作融通和提升,進一步推進目標、內容、過程及評價的一體化設計,促進學生有意義的經歷,切實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其核心素養。
清江浦實小的多重角色成長活動,基于體驗與表現,涵蓋了多維度的生活情境,豐富了生命成長所需要的生命在場,兒童作為“未完成的人”“成長中的人”和“全面發展的人”,在一次次的角色活動中,感知著與自我、與他人、與環境的種種聯系,建構自己的行為方式,練就著核心素養所表征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未來成長為有責任擔當、人格健全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