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楓
內容摘要:語文是一門貫穿各教育階段的主要學科,語文教學不僅包括語言文字的講授,更承載著傳承和發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但是,在實際的高中語文教學中,部分師生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只重視有助于提高學生語文考試成績的內容,而忽略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及其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影響。我國的傳統文化是經過歲月的沉淀和積累流傳下來的,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肩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將其有效滲透到教學活動中,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提高他們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進而促進他們綜合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語文 傳統文化 教學現狀 滲透途徑
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豐富深厚且源遠流長的文化,其不僅是我們了解歷史文化的有效資源,還對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有指引作用,同時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因此,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不可缺少的內容。高中階段是學生習得知識、獲得發展的重要階段,而語文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這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本學科的優勢,在教學中加強對傳統文化知識的講授,不斷增加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借此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內在品質,進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基于此,本文從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入手,分析了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學現狀,并提出了一些滲透傳統文化的具體途徑,希望可以給相關教師提供一些參考。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高中語文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如古詩詞、文言文、成語故事等,都屬于傳統文化的范圍。此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重要性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既符合本學科的特點,也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有助于學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國家,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形成了底蘊深厚的文化和偉大的民族精神,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拓寬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而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其次,有助于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其相應的文化、習俗、藝術等,因此,形成了種類繁多、內涵深厚的傳統文化。但是,在當前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忽視了傳統文化,有不少優秀的傳統文化面臨著無人繼承的局面。在這樣的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應當承擔起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重任,使教學活動和傳統文化充分結合起來,進而使學生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并促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
最后,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語文教學內容具有深刻的底蘊,內容豐富多樣。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抓住傳統文化的含義,融入優秀的文化知識,能夠加深學生對其理解,并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此外,高中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重滲透和傳遞傳統文化,能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能使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帶來的精神力量,并不斷完善自我認知能力,提高自身綜合素養。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存在的問題
語文教學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尤其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在這一發展趨勢下,廣大教師不僅要注重給學生傳授語文重視,還要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精神品質的培養。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本學科的優勢,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滲透,以此來凸顯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并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語文綜合素養、良好思想品質的提升。但從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情況來看,在傳統文化滲透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未達到預期的傳統文化教育目的,也影響了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研究,對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具體如下。
首先,教學內容單一、淺顯。我國有著種類多樣、內容豐富的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遠的影響,但是,有一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選用的教學內容較為單一、淺顯,主要原因是,教師通常是以教材為主,根據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因素來開展相關的滲透活動,在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師對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選擇,導致教學活動達不到預期的廣度和深度。此外,有的高中語文教師認知較為片面,只有在古詩詞、文言文教學中才會講解一些傳統文化的內容,忽視了其他體裁的文章中也隱藏著豐富傳統文化元素,這也導致了傳統文化滲透內容的單一和淺顯。
其次,缺乏情感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師通常把傳統文化知識作為重點,如讓學生識記一些文學常識、背誦古詩文,以及了解古代文學家的生平等,而這些通常也是考試內容。事實上,情感教育也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高中語文教師不能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僅講授一些考點,而應當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引領學生感悟和學習古人的良好品德、優秀思想,進而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最后,教學方式單一。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廣大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已經有了明顯的轉變,也在積極探索更新穎、更有趣的教學方式,但是仍有一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尚未轉變落后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依然運用“滿堂灌”“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時也只是單純的講授,缺少課堂互動,教學氣氛較為沉悶。雖然這樣教學方式能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但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他們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識記這些內容,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更不能使他們犟所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教學效果自然不太理想。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1.立足教材,挖掘其中的傳統文化元素
入選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篇章都經過了教育專家和學者精心篩選與編排,符合高中生的學習水平、能力發展需求,而且基本每篇都是經典,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常見的有愛國主義精神、奉獻精神、親親之愛、“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等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師應當以教材為立足點,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在明確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的基礎上,挖掘其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并抓住教學時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具體來說,教師應在教學中加強對文章中蘊含的傳統文化觀念、文學底蘊、民族心理、文化傳統、價值觀、思維方式等的挖掘,在此基礎上探尋文章更深層次的文化視點,以便為學生展示文章的文化特質,并引起學生的情感和思想共鳴,使他們學有所得、學有所悟。
例如,教學余秋雨的《故都的秋》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針對文中“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這句話來提問:“作者為什么這么說?”以此引發學生的思考,使他們主動搜集我國文人們創作的與秋天有關的文章和詩詞等。通過這個環節,學生能夠了解更多的與秋天有關的古詩詞,同時能從這些詩句中分析文人們對秋天寄予的情感,進而能更深刻地理解《故都的秋》這篇文章的內涵。再如,在教學司馬遷的《鴻門宴》一文時,教師可以將劉邦和項羽爭霸的歷史故事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掌握文章中的人物關系,并從人物稱謂、官職、坐次中學習傳統文知識,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2.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滲透傳統文化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廣大語文教師也才積極嘗試和探索更多樣、更有趣的教學手段,以期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新型教學設備運用到了課堂教學中,從以往的錄音機、幻燈機到如今的多媒體設備,不僅豐富了教師的教學工具,也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加了課堂容量,活躍了課堂氛圍,拓寬了學生的眼界。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來增強傳統文化的滲透效果,達到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
例如,多媒體技術集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具有圖文并茂、聲像俱全的優勢,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地、具體地展現出來,便于學生高效地學習和理解知識。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滲透傳統文化,如教學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詳細描寫了琵琶女演奏出的美妙音色,為了讓學生感受琵琶演奏的魅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使學生結合文章的描寫和自己的聆聽來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時對傳統音樂有更深入的認知。
此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已經普及,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接觸更多的信息,而且這也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渠道。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完古詩詞或文言文后,可以讓學生借助便利的互聯網來學習一些相關的傳統文化,如建議學生在課余時間從互聯網上觀看《國家寶藏》《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典籍里中國》等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節目,這既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也能夠豐富他們的知識積累,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
3.合理利用文學名著,增強傳統文化滲透效果
語文教學內容不僅包括教材,還應當包括課外文學經典,同樣,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教師不僅要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還要善于利用課外名著。經典的文學著作不僅是課堂知識的有效補充,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學生可以通告閱讀文學名著來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師應合理利用經典的文學名著,要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推薦一些包含豐富傳統文化內容的課外閱讀素材。這樣,學生在閱讀這些文學著作時,就能夠加深和鞏固課堂所學,同時能夠在閱讀中開闊視野,獲得熏陶,接受精神洗禮,并自覺地吸收和內化文學著作中的傳統文化知識。
例如,高中語文教材中《林黛玉進賈府》選自《紅樓夢》一書,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課外閱讀的方式補充課文中未涉及的內容,以此來強化學生的理解,同時使學生學習著作中的傳統文化知識,如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禮儀文化、稱謂文化等。
《紅樓夢》就是我國著名的文學作品之一,在高中語文教材中也有《紅樓夢》中的選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對于教材中未曾涉及的內容可以通過課外閱讀補充的方式進行強化理解。通過課堂閱讀教學與課外閱讀相互結合的方式,讓傳統文化的滲透真正實現“無死角”的教學目標。
此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地給他們安排一些誦讀課外經典的任務,引導學生關注文化經典,關注傳統文化,進而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比如,通過經典誦讀活動,學生能夠從《論語》和《老子》中得到道德的凈化,從《大學》和《中庸》中感受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從《朱子語類》中對天理人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天工開物》中感受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光輝……
4.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
人們常說“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讓學生真正地掌握知識,教師還需要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基于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接受傳統文化,教師應當讓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而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便是實踐。例如,傳統節日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而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與我國傳統節日有關的篇章,如《孔雀東南飛》(七夕節)、《前赤壁賦》(中元節)、《李憑箜篌引》(中秋節)、陶淵明的《飲酒》(重陽節)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感受傳統文化,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深層次認識。
總而言之,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的精神,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既是教師的責任和使命,也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需要,還是繼承和弘揚我國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傳統文化教育,要積極探索更多樣、更有效的途徑來滲透傳統文化,使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并自覺從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成為新時代需要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范素萍.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讀與寫,2019,16(33):57.
[2]郭美聯.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8(43):46-47.
[2]黃俊瑜.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J].中學課程資源,2020(3):23-24.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