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晶
摘? 要:高職大學英語課程存在教師普遍缺乏企業實踐經驗、教學模式偏傳統、教材缺少專業針對性等問題。對高職英語進行基于項目化教學的職業用途英語轉向研究,構建以“語言素養”為核心、“項目化”和“信息化”為方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兩翼的新型教學模式,能夠創新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有利于高職英語這一公共課程協同專業課程,共同培育新時代社會所需的高素質、高技能的綜合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高職英語;職業用途英語轉向模式;項目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9-0066-04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的主攻方向。目前,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主要集中在專業課領域,而鮮少運用于公共課領域。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職公共必修課程,承擔著提升學生綜合文化素養、基礎語言能力與職業發展潛質等重要任務,是一門必不可少卻又地位邊緣化的公共課程,亟待改革創新的引領提升。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大部分高職院校教師僅僅強調大學英語作為通用英語的身份以及文化傳播媒介的功能,盡管在教材內容上也融入了一定的職業元素,但這些職業元素并不具備特定專業針對性,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也未及時更新,仍然停留在傳統“填鴨式”授課的怪圈中。特殊用途英語理念的融入,尤其是職業用途英語的參與,將為大學英語順應產教融合改革方向帶來新思路。
一、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一)教師團隊整體改革積極性不足,普遍缺乏企業實踐經驗
目前,高職院校已有不少大學英語教師意識到要將語言教學與行業企業崗位要求相結合進行英語教學改革。然而,堅守傳統教學觀念的教師仍不在少數。在這些教師看來,大學英語課程只是一門普通的公共基礎課程,面向全體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語言基本知識、技能與西方文化的授課,不需要結合真實的行業企業工作進行教學。同一所高職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師一般都采用統一的課程標準與實施方案,上級領導進行教學檢查時也是據此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考核評價。如果一所高職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師無法形成較統一的教學觀念,產教融合方向的教學改革也將獨木難支。
高職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師大多缺乏對其他專業的了解,各類行業企業的實踐經驗更是匱乏,對相關崗位的工作流程和英語需求缺少調研,使大學英語產教融合改革流于形式,無法真正實現與專業、行業的有效融合。
(二)教學模式仍偏傳統,應試教育痕跡明顯
現階段,高職院校很多英語教師仍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只在教學內容和手段上進行簡單的職業化、信息化變革。這一方面是由于教師存在一定的職業惰性,不愿花費更多時間進行教學創新;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大學英語屬于高職院校邊緣課程,課時一再遭到壓縮,也不受學生重視,推進課外自主學習的難度不斷增大,教師為順利完成幾乎等量的教學內容,只得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以加快教學進度。
大多數高職院校對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考核測評仍停留在學生A級或四六級考試的通過率上,考核評價內容單一,應試教育痕跡明顯,導致教師占用大量時間進行考試題型講解和答題技巧傳授,忽略了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和綜合職業素養的提升。
(三)教材職業元素匱乏,缺少專業針對性
近年來,各大出版社不斷推陳出新,編寫的行業英語教材涉及金融、旅游、計算機等各大領域。不過,該類教材的研制開發畢竟處于探索實踐階段,需要在大量行業調研與專家意見的基礎上進行不斷修訂,否則將難以符合高職院校教學改革需求。同時,大學英語教材的變更也需要通過學校層面的層層審核,如果驟然針對不同專業使用不同英語教材,將無疑增加教材審核的難度。
現有的大學英語教材通常通用性有余、職業針對性不足,無法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對英語學習的不同需求。如果教師不加甄別采用同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將無法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也無法滿足市場對就業人才的多元需求。
二、大學英語EOP轉向的必要性
(一)EOP的界定
職業用途英語(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屬于特殊用途英語(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分支。特殊用途英語則與通用英語(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互為補充,共同構成英語教學的兩大領域。EGP注重培養學生的五大基本語言技能,而ESP則強調語言技能和專業方向的融合,有更強的專業針對性、實用性[1]。自ESP理論產生以來,國內外學者就對其具體分支進行了不同的分類。歸結起來,ESP大致可分為職業用途英語(EOP)與學術用途英語(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分別滿足學習者的職業需求和專業、學術需求。然而,中國學界在對ESP的研究過程中,窄化了“學術”一詞的意義,逐漸將EAP局限于學術寫作、學術交流和學術語篇結構研究,因而出現了ESP的三分法,即分為職業用途英語(EOP)、學科用途英語(EDP)與學術用途英語(EAP),有學者又將EDP細分為“為專業課程學習服務”和“作為專業或科目學習”兩類[2]。由此可見,EOP教學是專門針對職業崗位需求而言,有別于為學術研究、輔助專業目的或作為一門專業所進行的教學。這種三分法有助于教師在研究中更好地區分各類英語課程的性質和目的,助力大學英語找準進行EOP轉向的課程定位。當然,這三類英語教學之間并沒有嚴格的界限,它們與通用英語之間也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二)轉向EOP的必要性分析
1. 是高職大學英語教學職業特色的應有之義
高職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必須凸顯職業特色,才能區別于普通的高等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然而,大學英語課程又不同于商務英語、旅游英語等作為一門專業進行學習的學科英語,更不是只服務于某一專業課程學習的英語輔助課程。大學英語課程的授課對象龐大駁雜,英語基礎參差不齊,教學中具有更大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不同專業對工作中運用英語的職業素養要求也有所不同,若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和內容,必將使其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進行大學英語的EOP轉向,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實施具有職業針對性的教學,本是高職大學英語教學的應有之義。
2. 滿足行業企業對綜合素養人才的要求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國與國之間在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交流與合作。這些交流與合作需要大量既精通本專業知識、又掌握英語應用能力的綜合素養人才。然而,這種具備高技能高素質的可持續發展人才目前十分匱乏。僅僅學習通用英語內容已遠遠不能滿足行業企業對人才英語應用能力的需求。行業企業更需要其員工能運用英語處理相關崗位涉外工作事務。進行大學英語的EOP轉向,在教學中融入真實的工作情景和任務,將有效支撐行業企業對此類人才的極大需求。
3. 是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滿足其就業需求的必經之路
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薄弱,更喜愛以動手實踐為主的實踐性課程,對于大學英語這種非專業、非實踐、非擅長的理論性課程興趣普遍不大。很多學生努力學習英語的動力就是通過A級或四六級考試,將閱讀、語法和刷題作為學習的主要內容與方式,這種學習模式不但導致其在真實環境中的英語應用能力極度欠缺,還會進一步降低其英語學習興趣,形成惡性循環。進行大學英語的EOP轉向,結合學生的專業特色內容和職場工作情景開展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使其在更熟悉的內容中體驗英語的實際運用,切實感受英語在未來職場中的作用,這是從學生視角出發對大學英語課程進行改革創新的必經之路。
三、構建基于項目化教學的高職英語EOP轉向模式
(一)項目化教學概述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理解要建立在和學生生活相關的、有意義的實際情景中[3]。知識是動態發展的,意義是通過學習共同體在具體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合作互動、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4]。項目化教學就是一種基于真實工作情景、將知識點學習內化于學生合作任務中的建構主義教學法。
項目化教學最初由美國教育學家凱茲提出,隨后引起世界各國學者的關注,并在德國形成頗具影響力的基于行為導向的項目化教學模式[5]。在項目化教學過程中,原本的教學內容被設計成一個個具體的仿真工作項目,學生分組接受項目任務開展協作學習,共同完成一個項目。學生由簡單的“學習者”轉變為“項目任務實施者”,而教師則由傳統的“傳授者”轉變為“項目設計師”“項目指導者”[6]。一個項目可根據規模大小下設數量不等的子任務,項目和項目、任務和任務之間不是簡單隨意的設計,需要結合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崗位實際,整合學生所需掌握的英語知識技能循序漸進開展活動。
高職大學英語要實現EOP轉向,就離不開項目化教學的實施。EOP轉向絕不是簡單的通過變革教學內容即可達成,需要教師由內到外實施基于工作環境的英語項目任務。這種項目任務的開展,一方面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知識構建于情景互動中的觀點;另一方面也能讓英語基礎參差不齊的學生群體通過分組協作的方式進入相互帶動學習的良性循環。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可以作為項目負責人,對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進行指導。同時,這些學生也能在指導過程中意識到自身的不足,探索更多相關知識。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則能在團隊成員的鼓勵支持下,為順利參與到項目中而努力發掘新知識。當然,項目的設計不能過于復雜,也不能完全照搬真實的工作項目而不加改變。項目的設計要以英語聽說讀寫譯等必備技能和必要知識為基礎,仿照工作場景進行真實情景演練,從演練中讓學生的英語技能、知識得以提升,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在現實的工作情景中如何使用英語完成崗位工作。
(二)構建“一核兩化兩翼”的高職英語EOP轉向模式
1. 以“一核兩化”為引領整合教學內容、重構教學過程
“一核”指的是以“語言素養”為核心,“兩化”指的是英語教學的“項目化”和“信息化”。根據高職院校的教學現狀,目前大學英語教師還普遍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對各行業企業情況了解不足,對公共課程進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意見不一,且同一門課程針對不同專業使用不同教材,在教師、學校層面有時難以達成一致意見,因而在維持現有統一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內容整合,再借助線上教學平臺逐步增添具有專業崗位針對性的內容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既能使部分英語教師和上級領導通過教研交流、示范課等活動慢慢改變自身觀念,意識到EOP轉向的必要性,也能預留更多時間讓其他一些英語教師率先進行企業實踐,積累足夠的企業經驗。
大學英語教材一般以單元話題為主線展開教學內容,話題可能涉及社會生活、職場工作等不同領域。每一單元中,教材編寫者都會設計針對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訓練內容。根據現有教材的這一特點,圍繞“語言素養”這一核心目標,教師可將單元話題按照一定的工作情景整合成一系列項目活動,再將每個單元的聽說讀寫譯技能訓練整合成一系列子任務。項目活動按照情景發展進行鋪排,可分為通用項目和專業特色項目。通用項目適用于所有專業學生,專業特色項目則根據院系不同而各具特色。子任務按照閱讀、聽力、口語、翻譯與寫作的順序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語法內容則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融入各大項目中,由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要點的穿插講解。教師遵循這種思路進行線上平臺的課程內容設計,除去教材上所選取的內容外,再從網絡等渠道搜集更多與學生專業崗位相關的英語教學資源。教師的每堂課都應只以一到兩個技能為中心展開子任務。若一堂課訓練的技能類型太多,學生將抓不住重心,反而得不償失。同時,教師可根據專業崗位對英語的不同需求進行技能訓練的取舍,課前提前下達任務清單,讓學生及時開展課前自學,課堂上則展開分組任務與成果展示,教師穿插講解與答疑,課后學生再對其任務成果進行完善、修訂。
2. 以“兩翼”為輔助增加教學趣味、深化教學效果
“兩翼”分別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語言素養”為核心進行項目化教學并不意味著只需要強調英語的工具性特點。英語與文化密不可分,英語的人文性特征使其成為課程思政的主要陣地之一。在以往的教學中,教材內容多由英文原版資料進行改編,滲透了較多西方文化,較少涉及中國文化和價值觀,難以滿足該課程的育人需求。因此,在項目任務的設計以及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均可進行二者間的滲透與融合。
以筆者所教的數媒專業學生為例,因其專業主打“新媒體”與“視頻制作”,所以在設計專業特色項目時,可發揮其制作視頻的專業特長。針對“環境”的話題單元,教師可將其設計為“承接制作環保宣傳片”的項目活動,該項目的目的是通過視頻向外國宣傳展示中國在全球環保中貢獻的中國智慧,下設“知污染”“論策略”“舉成果”“展宣傳”四個子任務,將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穿始終。在“知污染”的子任務中,教師課前結合教材提供一些關于環境污染的英語資料供學生閱讀自學,課上則組織學生分組搜集更多相關資料并整理總結生活中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踐行文明、和諧等價值觀的方法。在“論策略”的子任務中,教師課前讓學生通過線上平臺自主完成教材上的相關聽力訓練,課上學生就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環保策略分組討論,教師播放相關環保英文無字幕視頻,設置拓展練習進一步訓練學生的聽力技能,學生結合視頻內容再次分組討論我國在環保方面所采取的重要策略,教師適時融入孟子等古人的環保思想。在“舉成果”的子任務中,學生課前分組搜集我國將環保與經濟發展統籌協調的有效成果并形成簡短中文稿,課上教師先組織學生討論其中的某些中文表達如何翻譯為英文,再指導學生分組進行英文稿撰寫。在“展宣傳”的子任務中,學生課前在前三次子任務的基礎上分組制作簡易英文視頻,課上進行視頻展示,再根據教師和其他學生的建議進行完善修改,最終形成環保宣傳片。
四、結語
高職英語實施EOP轉向能使其有效符合職業教育育人特色。以項目化教學為引線,結合崗位需求系統串聯英語基本知識、技能,融入思政元素,能使該課程有效助力高職院校培育高素質、高技能的綜合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 倪宇紅. 高職院校英語教學EOP轉向及其影響因素探究[J]. 外語界,2013(04):90-96.
[2] 劉麗寧. 專門用途英語分類評析、分支的領域演變及分類探討[J]. 中國ESP研究,2021(03):41-51+136-137.
[3] 佟磊,王文娜. 高職英語項目化教學的探索——評《高職英語項目化教程》[J]. 新聞與寫作,2017(03):122.
[4] 李璇律,田莉. 建構主義視域下的深度學習[J]. 教學與管理,2019(12):1-4.
[5] 孫立清,馬永紅. 高職英語項目化教學下小組協作性學習影響[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3):23-24.
[6] 劉靜,龔紅,俞嫻,等. 高職公共英語項目化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J]. 海外英語,2020(12):253-254.
(薦稿人:史小平,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基礎課部教授)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