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娟
摘? 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傳統教育帶來了極大沖擊,英語教學面臨著改革和發展的新導向。在教育生態學指導下明確英語生態課堂內涵,分析英語課堂生態失衡表現,進一步探索出信息技術高速發展下大學英語生態模式構建策略是實現大學英語課程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生態學;生態課堂;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9-0074-04
“互聯網+”大背景下,教學范式變革勢不可擋。大學英語教學也進行了科學的優化和延展,生態教學在此時涌現出來,并成為大學英語建構的主體方向和實踐模式。“教育生態學”是由美國教育學家克里明于1976年首創的,這一理論把教師、學生、教學環境等因素視為一個生態系統,認為各因素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直接決定教育質量。現代網絡的發展和高等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改變,使大學英語教學中各個因素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也使得大學英語教學生態模式研究更加必要。
一、教育生態學及生態課堂
教育生態學是由生態學理論發展而來,旨在運用生態學原理與方法研究教育教學現象,對教育及周圍生態環境相互關系和機理予以研究。重點考察各種教育現象及其成因,探討教育生態的特征、功能、演化、發展基本規律,如教育生態系統、教育生態平衡、教育生態位等,探尋實現最佳教育生態結構的途徑和方法[1]。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使教育教學中各種要素有機整合,良性互動,不再孤立,促使教學各要素和諧、健康、持續發展。
教育生態學視域下,生態課堂是由教師、學生、課堂環境和外部環境所組成的微觀生態系統,具體而言包括了課堂的環境生態、心理生態、文化生態、關系生態、行為生態等[2]。生態課堂注重學生個體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關注并致力于尋求生命的整體及持續性發展。主要研究課堂主體之間的生態關系,如教師與學生關系、學生之間關系是否和諧共生;主體因素與外部環境關系,如師生與課堂多媒體設備、教學資源、教學平臺是否良性互動;師生與課程目標、課程文化是否協同一致等。具有整體、開放、多樣性的生態課堂有助于教育本質的回歸。
二、大學英語生態課堂內涵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指出,英語教學要實現教學理念國際化、信息應用常規化、教學模式生態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徹底顛覆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打破了課堂教學的生態平衡。促使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系統中各生態要素和諧、良性、協調發展是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大學英語生態課堂由生態主體(教師、學生、管理者等)和生態環境(教材、教室、師生關系、課堂氛圍、課堂文化、信息技術等)構成。他們具有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特征。教師與學生通過一定環境中的教學活動產生交互活動,產生能量的流通及互動。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因子,既要使各種要素結合成有機整體,又要使其在相互作用中實現和諧共生,以此實現教師引導輔助與學生自我成長協同發展的新型教學模式。
三、大學英語課堂的生態失衡現象
(一)英語課堂生態主體錯位
生態位是指物種在一個生物群體中所處的時間、空間位置及功能地位,任何兩個物種不可能同時占據同一個生態位[3]。
在教育生態系統中,教師、學生、教學環境等具有不同的生態位。只有各要素之間根據實際相互協調、相互轉換才能保持生態系統的整體協調。在信息化教學進程中,現代信息技術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比重顯著增加,成了主導課堂活動的活躍因子,而作為課堂重要組成部分的其他因子沒有發生協同變化,勢必會導致課堂生態系統的失衡,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 教師與學生生態位錯位
盡管信息化技術已充分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但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依然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教師是知識傳遞的唯一“生產者”,教材是知識傳授的主要載體,信息化使用僅限于圖片、視頻的簡單穿插,面對海量網絡資源,教師甄選、鑒別能力欠佳,不能使豐富的信息資源很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教學內容和流程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缺乏創新,不能根據學生學情及專業特點進行調整優化。
作為主體因子的學生是生態課堂的重要參與者,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學生以被動接受為主,缺乏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對于教師的鼓勵通常反應消極,成為被動的知識“消費者”,知識生產者角色不強,師生生態處于失衡狀態。
2. 現代信息與教師生態位重疊。
現代信息的強勢介入使其由傳統教學中的輔助生態因子變成了信息課堂的主導生態因子,而作為課堂主導者的教師則由于大量網絡資源、教學平臺的涌入,其主導作用逐漸減弱,生態位被擠占,課堂教學生態失衡嚴重。
(二)英語教學生態環境失衡
1. 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方法失衡
作為一門基礎通識課程,大學英語授課面廣,學生人數眾多,現有普通多媒體教室無法滿足信息化教學需求。多媒體設備的匱乏及教學手段的單一無法滿足學生對多元知識的訴求。即使部分高校已實現了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部分融合,也因教師監控不力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而無法保證優質教學效果。
2. 文化與現代信息的失衡
文化性是語言的內在屬性。語言學習不僅可獲取知識,也可促使價值觀、文化觀的形成,外語教學亦如此。大學英語課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特征,是高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打造大學英語生態課堂,重點不只是語言,文化也是其中重要部分。隨著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的廣泛應用,文化意識在生態教學中的地位岌岌可危。如何通過生態課堂的構建促使文化素養提升成為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構建協調統一的生態課堂離不開文化的輸入。通過生態教學,在提升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同時,能不斷開闊學生視野,促進其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3. 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失衡
花盆效應,也稱局部生態效應,是指在一個如“花盆”一樣非常有限的空間內,人為創建一個植物生長的生態環境,而這種非自然的生態環境導致植物的生態適應值下降,一旦離開這一賴以生存的局限環境,便會導致枯萎或死亡[4]。反觀大學英語教學也一直處于封閉的“花盆環境”中,課堂和書本知識是學生獲得英語知識的主要來源,缺少真實的語言環境,僅以詞匯、語法等基本知識點作為講解對象,缺乏與外界的溝通,沒有真實的語言環境,從而造成所學知識與現實脫節的情況發生。沒有利用現有信息技術對課程內容進行拓展,導致學生語言學習效率低下。
4. 情感輸入與知識輸入失衡
在日常教學中,英語教師往往傾向于英語基礎知識的傳遞,與學生情感交流較少,對學生情感關切較少,過分關注于知識輸入及教學方法精進,忽視了學生情感及價值觀的形成。這種失衡的環境不利于師生關系的“共生共長”,會減少生態課堂的能量。
5. 語言輸入與專業輸入失衡
作為一門語言基礎課,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語言基本知識點的講解,沒有與學生具體專業知識相結合,致使英語學習不能作為專業知識的輔助工具加以應用。教學內容與專業知識脫節,不能真正做到以學生需求為主,對學生學情分析不足,課程體系孤立。
(三)英語教學評價失衡
教學評價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學生提高學習主動性的有效方式。但當前大學英語課程評價方式單一,評價主體仍以任課教師為主,忽略了學生評價主體地位及現代信息技術在評價體系中的積極作用,沒有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以單一的筆試成績作為最終成績的傳統評價方法,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過程、情感態度、思辨能力等方面的考察,導致課堂評價失衡,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及可持續發展。
四、“互聯網+”時代大學英語生態課堂的構建策略
根據生態學中的“最優采食”理論,即生態主體會在所處的生態環境中,依據自身需求,不斷變換選擇使其獲得最大收益的采食行為和采食環境等[5],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要充分考慮到教師、學生、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各生態要素,要能將其相互組合優化,以達到最優效果。
(一)重構教學主體生態位
在生態課堂系統中,兼有課堂信息生產、消費、分解作用的教師和學生應依據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合理轉換生態位,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超越傳統“教與學”關系,在動態轉換中平衡發展,確保大學英語教學順利高效地開展。
對教師而言,他們不再是一味傳輸知識的“機器”,而是具有多元角色的課堂主導者。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載體,也肩負著課堂活動設計、協調、組織及管理職能。通過對現有教學資源的建構設計,根據學生個性特征及需求確定適合的學習計劃和策略,并不斷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優缺點,不斷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對學生而言,他們不僅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更是學習中的知識建構者、探究者、實踐者,成為了課堂的真正生態主體。生態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彼此尊重,良性互動,“共生共長”。
在信息大爆炸時代,信息技術成為英語課堂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因子。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要堅持適度原則,不斷提升自身信息素養,讓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面對紛繁多樣的網絡資源,教師要對各種資源進行甄別,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學生也要避免過度沉溺于網絡,避免對課堂教學質量產生不好影響的限制因子。要提高自我學習能力,充分利用各種網絡資源平臺進行自我學習、泛在學習,改進學習方法,促進思辨能力、表達溝通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二)重構生態化教學環境
和諧的教學環境有利于各生態因子的良性發展,從而保持大學英語教學環境的生態平衡。創設優質教學環境充分調動教師、學生、信息技術等生態因子,為課堂生態注入生機活力,有助于課堂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和良性發展。
1. 建設生態化物質環境
一方面,學校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適合自身特點的英語網絡教學環境,設計研發集學生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教學評價、交流互動、拓展實踐為一體的學習環境,為英語教學提供真實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教師可根據不同教學內容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根據不同活動對教室進行布置,通過不同場景創設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定期邀請英語專家開展專業知識講座、組織各類英語競賽及英語角等,將傳統課堂延伸到課外,突破課內教學的“小花盆”。
2. 建設生態化社會環境
信息時代網絡資源豐富、趣味強,能夠滿足不同學生需求。借助海量網絡資源和多渠道溝通平臺能夠拓寬學生知識面,促進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等實際應用能力提升?!稌r代周刊》《金融時報》等電子英美報紙雜志可培養學生國際化思維,拓寬視野,多角度了解歐美文化。China Today、 China Daily等英文報刊可以使學生了解到地道的中國特色詞匯;豐富的英語學習網站(滬江英語、可可英語等)提供了大量的學習資源。教師可結合教學安排及學情特點對資源內容進行整合,指導學生課后學習,促進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及自主性。
3. 建設生態化精神環境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心理狀態,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拉近彼此距離。主動關心學生,對學生進行關心幫助,通過平等的交流探討形成民主、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作為一名教師,要始終心懷“仁愛”思想,耐心細致為地學生答疑解惑。針對學生性格特點和學習基礎設計不同教學活動,使其充分融入課堂,融入快樂學習之中。
(三)重構教學內容及模式
隨著互聯網與教育領域的結合,教師與教材已不再是學習內容的唯一來源,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方式的應用已十分普遍。社會性的實踐活動也漸漸進入學校的教學中。隨著信息來源的多樣性,教師要充分整合多種資源,根據學生實際需求將教師、學生、信息、教材等課堂生態因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不斷提升教學效果。
網絡資源的開放共享性使得課堂教學必須打破教師“一言堂”的結構,以學生為本才是關鍵。教師的“教”是引導、啟迪的教,強調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及能力的全面提升。通過自主學習、泛在學習,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溝通的能力,促使終身學習理念的樹立及形成。教師利用微課、慕課等資源,以翻轉課堂的模式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課前教師將教學相關內容及學習內容相關任務以微課、資料的形式上傳到學習平臺供學生自主學習。課中教師通過設計一系列活動如辯論、演講等活動加深重要知識點的掌握吸收。通過活動設計增強學生的參與性,由課堂內容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者。課后進行教學反思,布置作業夯實基礎知識。通過教學模式的革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習效果。學生從單純的“傾聽者”變成“說話者”,變被動為主動,通過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網絡學習、小組討論學習等改進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善于思考、積極溝通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重構生態化教學評價
信息技術高速發展下的英語課堂中,教學評價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學質量監督起著重要作用。構建生態課堂需要生態化教學評估方法,它具有動態、多樣等特點,要利用不同生態因子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全面多元的評價。
評價主體要多元化。區別于傳統評價方式,生態化教學評價的評價主體可以是老師、學生自己或者學生之間的彼此互評。教師學生在彼此平等溝通交流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共同制定評價標準,選取合適的評價方式及手段進行評估。
評價方式要多樣化?!洞髮W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曾提出教學評估要客觀真實,包括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兩種。形成性評估即過程性評估,對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全部表現進行客觀評估。形成性評估包括學生個人自評、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等多種形式。教師可對學生課堂活動及課外活動進行詳細記錄,對網絡平臺學習情況進行實時關注。通過詳細記錄,不僅是對學生知識能力、技術能力、素質能力的綜合測評,也能對學生意志力、性格等進行評估。終結性評估一般是在某一教學階段結束時對學生進行最終的評價。主要包括期末測試、大作業等多種形式,是對學生知識掌握水平的測試。
評價內容要多樣性。不僅局限于成績高低,還包括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學習效果、人文素質等多方面。只有不同的評估方式相結合,才能對學生進行全面、科學、客觀的評價,才是優化可持續的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 黃遠振,陳維振. 中國外語教育:理解與對話[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 李雪芹. 大學英語生態課堂的本質與構建[J].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19(05):158-159.
[3] 曹湊貴. 生態學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吳鼎福,諸文蔚. 教育生態學[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5] 張玲. 生態化語文教學初探[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5.
(薦稿人:王延雪,天津國土資源和房屋職業學院基礎課程教學部副教授)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