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
[摘 要]重視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長期戰略,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面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把這項工作視為重中之重。先進的制度需要有完善的運作體系作支撐。為了使意識形態建設能夠更好地發展,我國把理論創新、經濟建設、心理建設、實踐需要與意識形態建設融合起來,形成了一套體系完整、運行高效成熟的工作模式,有力推動了我國意識形態工作不斷的完善與發展。
[關鍵詞]意識形態;框架特征;實踐價值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9-0168-04
“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意識形態建設,在各種場合、多次講話中反復強調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多年來,我國構建了一套運作框架,把理論創新、經濟建設、心理建設、實踐需要等與意識形態建設融合起來,推動我國的意識形態建設不斷向好的態勢發展。
一、促進理論創新與意識形態建設的互推互助,加強理論創新對意識形態建設的引領效能
以理論創新為抓手,大力推進意識形態建設的偉大實踐,并在實踐中完善理論。意識形態建設的實踐必須有創新的理論來引領,才能行穩致遠。意識形態的理論建設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問題的實質,才能為實踐工作和創新開辟廣闊的天地。理論必須與實踐相互作用,才能把各方面的創新工作不斷向前推進,從而把社會主義理論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不斷向前推進。
(一)不斷豐富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不斷豐富完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的革命歷程、發展情況和當下實際結合起來。這個基礎只有不斷夯實、豐富和發展,才能進一步推動意識形態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新問題和新現象不斷出現,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方法論,將這些遇到的新問題和新情況納入理論的研究領域,提升我們分析問題、解讀時代的能力, 使意識形態工作能夠在新領域闡釋新問題、發揮新作用。同時,不能讓理論“過時、過氣”,脫離實際需要。只有在實踐過程中凝練意識形態的理論精華,不斷將其納入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豐富和發展它,才能推動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新、建設框架創新。
當前,國際形勢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構建及發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內涵,更新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重大意義。
(二)從多角度多層面研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論內涵
我國置身于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發展離不開全球意識形態的發展,也離不開國內人民群眾意識形態的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建設需要從國際多角度、國內多層面進行研究和豐富。
從國際多角度研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內涵: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意識形態,通過比較分析其特征,才能看到我國意識形態存在的問題,更加明確我國意識形態發展方向、科學路徑,找到更契合我國的意識形態建設方法、建設模式。
從國內多層面研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內涵:意識形態建設需要有上層的政策理論指導、中層的政府機構合作、下層的實際執行力度。“理論指導—協同合作—執行實踐”三個層面必須保持內涵的統一性、方向的一致性,方可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建設研究。
(三)堅持意識形態理論創新的基本原則
為了使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建設達到更好的效果,需遵循明晰的理論原則,不至于在建設過程中脫離軌道、迷失方向,使得我黨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水平和認識逐步達到新的歷史高度。為了使意識形態工作適應當前我國建設實踐的階段性特點和需要,使得黨性和人民性保持一致性,能夠進一步對意識形態的重點領域進行理論創新和工作指導,需堅持以下三個原則。
一是堅持戰略性原則。如今我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國際影響力今非昔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由“富起來”向“強起來”轉變, 我們要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以新的視角重新回答巨大歷史跨度中的重大戰略問題, 必須將意識形態的“特殊性、民族性”轉變成著重考慮“戰略性、普遍性、國際性”,才能實現中國視角和世界視角的有機結合,把中國發展放到百年大變局的大背景下審視。從這個角度看,意識形態工作顯得極為重要。
二是堅持人民性原則。意識形態的理論創新要以服務于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為宗旨。既要精準服務于人民,又要引導和教育人民,必須圍繞人民群眾這一中心基點,從各個方面做好意識形態工作,這既符合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又是我們黨的黨性要求。
三是堅持實踐性原則。理論創新要服務于實踐,要從人民現實生活需要出發去反思理論、檢驗理論、創新理論,讓人民自覺參與其中,從實踐中學習、分析、反思、感悟,使意識形態充分發揮出動員和引導的功能,也使人民將實踐與理論結合起來,不斷加強意識形態建設。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論內涵豐富,應遵循戰略性、人民性、實踐性的原則,在理論實踐過程中,理論指導實踐;在執行過程中,提煉理論精華,融入理論指導,從而推動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建設和創新,實現理論和意識形態的互推互助。
二、促使經濟建設與意識形態建設相互賦能,發揮經濟建設對意識形態建設的基石作用
經濟建設一直是我黨工作的中心,而意識形態工作則在其中起到格外重要的作用。只有圍繞這個中心,有物質財富作為基礎,其他的建設才能得以發展,而意識形態的良好發展能為經濟建設提供內驅動力。這闡明了經濟建設和意識形態建設的相互關系,意識形態受社會客觀存在的制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原理之一,它要求我們在意識形態建設中必須考慮到加強經濟工作的重要性,只有把經濟工作做好了,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才有了根基;改革開放以來,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黨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基本路線在強調經濟建設中心作用的同時,也明確了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意識形態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實踐證明,在狠抓經濟建設的同時也要狠抓意識形態工作,“兩手都要硬”,如果“一手硬,一手軟”,肯定是要出問題,甚至是要出大問題的。
(一)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
人類最基本的活動是生產活動,只有在衣食住行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意識形態工作才會順利而有成效。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盡管現今國內外環境有了大變動,經濟建設仍然是我國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中心任務,黨始終堅持這個基本路線,這是解決現在中國一切問題的根本核心。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也屢次突出“黨的其他各項工作都服務于經濟建設”這一點。因此,意識形態建設工作也要服務于經濟建設。
(二)把意識形態工作當作極端重要工作來抓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意識形態建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更是把意識形態工作當作極端重要工作來抓。當人們的意識形態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可以為經濟建設提供內驅動力,如當人們從內心深處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整個建設和革命中的指導意義、認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國家的發展和建設具有優越性、認同政府頒布實施的各項法律法規時,他們就能夠調動生產的積極性、生活的創造性、價值的認同感。
經濟建設必須保持正確的航向才能行穩致遠,而要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航向,則需要意識形態工作為其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力量與道德滋養。
三、重視社會心理建設與意識形態建設的互利融合,提升社會心理建設對意識形態建設的促進作用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意識形態建構不是單向的強制灌輸,而是雙向轉化,有效的意識形態構建需要接受者的主動參與。在意識形態建設與社會心理建設的相互作用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有過多次重要論述,他指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遵循群眾的心理特點和心理規律,能夠提升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將社會心理建設納入黨的意識形態建設總體框架中,也是新時代的重要任務。
(一)善于把握群眾的心理特點,提高意識形態建設工作的“實效性”
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需”,契合以人民為本的“人民性”原則,使意識形態在建設工作中發揮更好的作用,而不是脫離群眾的實際需要。有效地把握群眾的心理特征,可以高效地增強意識形態的理論說服力和現實影響力,提升意識形態工作的效果。
在實際行動中,將群眾的想法和意識形態建設連接起來,增加群眾對黨的認同,與黨的執政之基息息相關,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意識形態需要彰顯人民的需求、反映人民的情感、體現人民的思想和意志,黨的意識形態主張只有得到群眾的心理認同和情感認同,才能真正轉化為擁護黨的領導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力量。在實踐中,只有取得群眾的心理認同,新時代意識形態建設才能最終落到實處;只有社會心理建設與意識形態建設真正實現互利融合,黨的意識形態主張才能轉化為現實生活的實踐力量。意識形態工作既要遵循群眾心理特點和規律,又要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作用,產生思想建設的“實效性”。
(二)善于把情感關懷納入意識形態工作的內容體系,增強意識形態工作的“針對性”
意識形態工作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以情感人,形成人民群眾和領導階層的情感聯結。善于把握群眾心態,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生動形象地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應“潤物細無聲”地將先進思想傳播和滲透到每個人心中,要讓核心價值觀如同小樹苗在人們心中扎根發芽。
意識形態只有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才能轉變為巨大的社會物質力量。因此,爭取群眾的認同,取得群眾的心理信任,是至關重要的。在此前提下,再依據不同人群的心理特點、年齡特征、情感濃度,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宣傳推廣和教育啟發,能夠達到更好的意識形態建設效果,讓更多的人接受它,使意識形態工作更具針對性、準確性,不斷推動意識形態建設向好向上發展。
四、強調意識形態建設同實踐需要的一致性,充分體現意識形態的服務宗旨和實踐價值
加強意識形態建設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民群眾的理想信念、行為意識,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意識形態的建設最終還是要服務于人民,并體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這就要求意識形態建設要深入人心,不能浮于表面;同時,也要求意識形態建設從實踐出發并服務于實踐。
意識形態建設是服務于大眾的,所以應努力推進意識形態建構的通俗化、生活化、大眾化,通過直觀、生動、樸素的內容表現形式,讓黨的意識形態建設工作更貼近生活,使人們覺得通俗易懂、樸實易傳,增加意識形態理論的可傳遞性和吸引力,使意識形態建設真正“入腦、入心”。同時,也能從人民的生活出發反觀意識形態建構的內容,常做反思、自查、“回頭看”,能夠及時有效地杜絕隱患,在意識形態建設方面產生新的認識。
意識形態建設是具有實踐價值的。黨的意識形態內容里包含著人民的情感思想,立足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關心人民的生活,切實將人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全力解決群眾的切身問題,使人民實現物質和精神生活雙富足,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唯有如此,才能使主流意識形態內化為群眾自覺,人民才有了努力工作、積極生活的內在動力,真正地體現出意識形態的實踐價值。
(一)理想信念更加堅定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實現長足進步和發展,必須擁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不然在遭遇風浪之時、形勢復雜之際,就容易陷入迷茫,一不小心就會誤入歧途。有效的意識形態建設能夠鑄造堅定的精神世界,當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當人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時,人們的幸福指數就會逐步攀升,理想信念就會更加堅定,并且更加主動地、自覺地做到堅定政治立場、踐行初心使命。例如“建設美麗鄉村”“處理農村污水”“掃黑除惡行動”“傳承民族文化”等,這些源自“以人為本”的初心而得到的實踐成果、發展成效,人民有目共睹,并且深切感受到我黨真心為人民謀福利、解憂愁,人民的理想信念就會更加堅定。
當人民上下一心、同心同德、攜手向前時,面對不法分子的讒言,面對不良勢力的誘惑,才不容易被誤導、被蠱惑、被腐蝕,人民與國家的情感緊密連接,理想信念更加堅定,以共同的理想信念抵擋外來誘惑和侵害。
(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價值觀念的樹立是一個長期、宏偉的工程,也是意識形態理論的抽象化表述之一。從社會層面看,意識形態建設有利于人們對自己的價值取向有正確的認識和選擇,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通過正確的觀念建設提供先進的價值理念,正確看待金錢、物質和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就是建立牢固的精神保護傘,能夠有效抵制污濁風氣的腐蝕,有效防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不良風氣的侵害。若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有的人認為人生的價值就是獲取錢財,出現所謂的“拜金主義”價值傾向,則會影響個人在處理事情時的行為;若明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獲取金錢方面有正確的認識,就不會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錯誤的判斷。因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推動意識形態建設,從長遠來看,是有利于人們生活和諧、社會穩定發展及長治久安的。
(三)道德觀念得以升華
道德觀念對社會治理有著強大的推動作用,能夠通過社會輿論發揮約束作用。道德觀念建設是多方面的,需要從社會道德、公共道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等方面進行塑造。意識形態建設能夠從社會層面、職業生涯、公共關系等方面,多維度、多角度地提升個人對利益關系的管理和處理能力,回答人們心中質疑的生存與發展的矛盾點。當人們學習意識形態理論、認可社會制度、理解和支持國家政策時,就會自覺主動地約束自己的行為,遵守社會公德,維護社會秩序,提升自我道德修養,社會文明程度也隨之得以提高。
我國意識形態的構建是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發展和進步的,推動新時代意識形態建設更是要從中國國情出發,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扎根于中國實際,體現中國特色、體現人民特色,服務于人民,使其實踐價值得以體現。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 張志丹.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戰略思維[J].江蘇社會科學,2021(3):28-38,241-242.
[4] 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2).
[5] 褚宏觀.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建設研究[J].領導科學論壇,2019(9):55-59.
[6] 張志丹.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創新研究[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0(5):41-47.
[7] 黃相懷.新時代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的關鍵性因素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1):10-16.
[8] 張士海,周田田. 新時代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的重大成就及基本經驗[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1-8.
[9] 張志丹.中國共產黨百年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經驗[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1(4):33-39.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