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傳衛


[摘? 要] 在“唯分論”的影響下,成績自然淪為考查教學水平和學習水平的唯一標準,為了提升成績,部分教師常采用“灌輸”教學模式,將教學經驗、解題策略以“干貨”的方式直接灌輸給學生,這樣教師主導的課堂往往氣氛沉悶、效率低下,不僅不利于學習能力的提升,而且不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久而久之,學生會產生厭學情緒. 基于此,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一些以激發學生興趣為目的的教學情境,通過趣味性的、探究性的、懸念性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從而引導學生走上自主探究、主動建構之路.
[關鍵詞] 學習能力;興趣;教學情境
數學在高考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為了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師生都投入了較多的精力,然部分學生因邏輯思維能力不強,當面對數學學習時往往感覺數學太抽象、太嚴謹,無法對數學產生興趣,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對數學產生厭倦和抵制情緒,數學學習變成了負擔.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所改變,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一些可以激發學生求知欲的情境,讓學生自然地融入情境,通過不斷地猜想、實驗、交流來感受數學之美,進而激發學習興趣. 這樣帶著興趣去學習不僅可以發現問題的本質,而且容易發現隱藏其中的規律,使數學學習變得越來越輕松. 從表面上來看,創設情境和應用情境雖然會浪費師生較為寶貴的時間,但其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帶著興趣學習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淺談幾點自己的認識,供參考!
[?]借助“好奇”激發興趣
凡事只有好奇才會引發思考,數學學習亦是如此. 因數學較為抽象,學好數學需要較強的思維能力,部分學生體會到了思維的樂趣,逐漸地喜歡上了數學,成績也有顯著的提升;然有部分學生只體會到了數學的枯燥乏味及無邊的題海,與數學的距離越來越遠. 因此,為了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在新知引入階段可以嘗試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或懸念性的情境,進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提高課堂效率.
案例1 等比數列的引入.
師:今天我們一起讀一下“龜兔賽跑”番外篇. 比賽開始了,兔子感覺自己跑得快,于是待在原地休息,待烏龜跑到前方1里外時,兔子以烏龜10倍的速度追趕,當它追到1里時,烏龜前進了里;當它追到里時,烏龜前進了里;當它追到里時,烏龜又前進了里……
(1)請問最后兔子有沒有追上烏龜呢?
(2)在相同的時間段它們都各自走了多少里呢?
引入新知時教師設計了故事情境,讓學生通過故事先觀察數列的特點,為接下來等比數列的引入做好了鋪墊. 在情境的引導下,學生不僅興趣濃厚,而且對新知印象深刻,經過推理可以將其轉化為永久記憶,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案例2 等比數列求和.
師:阿凡提大家都聽說過吧?
生齊聲答:聽說過. (引入熟悉的人物活躍課堂氣氛)
師:有一次他路過一個村莊,發現一群人正在為分驢爭論不休. 原來,這個村莊的一個老財主去世了,老財主在遺囑上是這樣寫的:我一共有19頭驢,大兒子得,二兒子得,小兒子得,要在不殺驢的情況下分. 若用等比數列的方法,你知道阿凡提是怎么分的嗎?
生1:我知道阿凡提是怎么分的,之前聽過這個故事. 假設所有驢為1,分完后還剩下1-=,按照老財主的遺囑,剩下的的驢也是大兒子得,二兒子得,小兒子得,分完后還剩-×=,如此分下去,各兒子可得:
大兒子:19×
+×+××+…
=
1+
+
×+…;
二兒子:19×
+×+4××+…
=
1+
+
×+…;
小兒子:19×
+×+××+…
=
1+
+
×+….
根據等比數列求和公式可知1++×+…=,所以大兒子可得×=10(頭),二兒子可得×=5(頭),小兒子可得×=4(頭).
這樣充滿趣味和矛盾的情境,使學生既驚訝又激動,課堂立刻生動了起來. 在新知引入或新知回顧階段創設一些新穎別致的、風趣幽默的,或容易造成認知沖突的教學情境更容易讓學生產生一探究竟的熱情,進而迅速進入學習狀態,促進課堂效率的提升.
[?]借助“玩”激發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設計一些簡單的實驗,讓學生經歷動手做的過程往往更有利于學生全方位觀察、體驗和感悟數學,進而提升學習興趣. 在做的過程中學生會通過觀察、猜想、類比等直觀感受來理解數學,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然部分教師認為,高中階段數學教學任務較重,若采用實驗方式進行教學,可能會因為出現一些不可控的“意外”而影響教學進度. 為了完成教學計劃,大多數教師習慣應用“講授法”,這樣教師可以完全掌控教學進度,進而完成教學目標. 那么單純以“完成教學任務”為標準的教學目標是否真的有利于學生發展呢?顯然,任務式的教學不能引導學生找到學習的興趣點,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因此,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好玩”的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思考進行邏輯推理,進而在“做”數學的過程中高質量地完成教學目標.
案例3 正四面體的引入.
師:若想用相同的小棒拼4個全等的三角形,你認為最少需要幾根呢?
生2:需要9根.
師:還有其他答案嗎?(學生紛紛贊成生2的說法)
師:現在只有6根小棒,你們能擺嗎?
教師給每個小組分發6根小棒,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和交流合作尋找新方案. 大多數學生的思維依然停留在二維平面上,因此未能有所突破.
師:想象一下素描課上你有沒有畫過類似這樣的圖形呢?
教師看學生仍然在二維平面中徘徊,于是及時進行引導,教師的問題一出,學生很快就想出了三棱錐. 通過簡單的動手實驗,讓學生擺脫了平面思維的束縛,使學生自然地進入了三維的世界.
案例4 真分數型不等式.
師:前面這杯b克糖水里放入了a克糖,這杯糖水中糖的濃度是多少?
生齊聲答:.
師:很好. 如果我現在再放入m克的糖,糖水會變甜嗎?
生齊聲答:會.
師:那么現在糖的濃度是多少呢?
生3:.
師:與哪個更大呢?
學生根據“糖水變甜”可以直接判斷>,這樣教師就將抽象的不等式轉化成了生活經驗,使數學學習別具風味.
“做”數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有重大發現,而是通過實驗讓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體驗“玩中學”的快樂.
[?]借助“看”激發興趣
教學中創設一些看得見的認知沖突,利用好直觀感受和理性認知這一沖突,可以有效引導學生由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逐漸轉化.
案例5 直線的斜率.
為了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嚴謹性,體驗幾何問題代數化的妙用,教師講解直線斜率時引入了這樣一個情境:
師:現有一塊邊長為1.3米的正方形地毯,欲將其改造成寬0.8米,長2.1米的矩形地毯,不能重疊,也不能漏空,你們認為能實現嗎?
生齊聲答:不能. (顯然裁切前的面積為1.69平方米,而裁切后矩形的面積為1.68平方米,與已有經驗不符)
師:有個魔法師就實現了,圖1是改造前的圖形,圖2是改造后的圖形.
學生看到圖形后很驚奇,那0.01平方米去哪里了呢?通過情境的引入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進而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直線斜率來驗證共線問題,從而實現幾何問題代數化,帶領學生體驗數學的嚴謹性.
[?]借助“角色互換”激發興趣
充分展示學生的才華,激發學生的潛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是情境化教學實施的重要目標.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在情境的創設中要從學生的認知出發,通過角色互換設計出適合學生的、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性的、科學的教學情境. 另外,通過角色互換,讓學生以“小教師”的身份參與教學,能讓學生真正融入課堂. 角色不同,思考的方式也自然會有所變化,這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總之,通過情境創設,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通過觀察去感知數學,通過實驗去體驗數學,讓學生在觀察、猜想、實驗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在探究、反思、總結中感悟數學的價值,讓數學學習變成一件既快樂又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