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婷
摘要:語文教師應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積極探索文字書寫、文章朗誦、閱讀理解與寫作技巧,打造語文教學新模式,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言文字;人文素養;能力培養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誦讀、閱讀寫作的興趣,提升人文素養,豐富個體精神世界,實現全面發展。初中語文教師應針對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構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與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同時對七至九年級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能力差、態度不端正、學習環境不舒適、學習方向不明確等因素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據調查,學生在學習枯燥的理論時,內心的焦慮程度較高,而學習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時,焦慮程度則明顯降低,甚至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能力、態度、動機、條件等都是影響語言學習的心理因素。可見,增強學習自主性有利于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探究,增強學習欲望,提升學習熱情。
為解決初中語文教學中關于學生語言文字能力培養的問題,筆者借助課堂教學,觀察學生的上課情況、課后作業及測試情況,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對學生進行個別訪談,分析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對其語言文字能力的影響,深度挖掘原因,總結出以下培養策略。
一、構建“三讀三寫兩表達”語言文字能力提升模式
遵循統編版語文教材“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課題組成員不斷探討誦讀及閱讀欣賞教學的方法與技巧,初步得出研究結論,構建了“三讀三寫兩表達”語言文字教學模式。
(一)“三讀”模式
“三讀”即朗讀、背誦、默讀。學校安排七至九年級學生按照教材進度,每周一、三、五在早讀課上進行朗讀和背誦,周一背誦課內古詩,周三朗讀教材文章,周五朗讀或背誦課外古詩或經典文章。每周二下午第七節課作為閱讀時間,學生默讀名著并寫出讀書筆記。
(二)“三寫”模式
“三寫”即寫小楷、寫作業、寫卷子。作業書寫的基本要求是清晰、工整,卷面書寫則要求字跡工整。與此同時,班級中還開展小楷、作業“每周一展”活動,得“優”最多的學生可以獲得小楷本或筆記本。
(三)“兩表達”模式
“兩表達”即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課堂發言以學生的“說”為主。在分析文章、表達觀點等教學過程中開展實踐,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研究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如演講、辯論、詩朗誦等,或是在學校安排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書面表達即寫作文,除了按照教材每一單元的要求定期完成一篇作文外,七至九年級學生還要養成每天寫一篇日記的習慣。為激勵學生辦校刊,學校還向學生征稿并給予一定獎勵。內容精彩、文字書寫規范工整的作品可在班級走廊的板報中展覽。
二、提升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誦讀“排空法”
課堂上,教師可設置朗讀情境或配樂營造氛圍,讓學生集中精力朗讀。朗讀有助于記憶,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還有利于提高寫作能力。朗讀他人的作品是學習的過程,朗讀自己的作品是修改完善的過程。
(二)閱讀“切割法”
在閱讀文章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按照不同體裁梳理內容脈絡。文章脈絡與文章的寫作順序相互關聯。文章的寫作順序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說明性散文和議論性散文的寫作順序大多為邏輯順序,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基本結構為總分總。教師可引導學生首先在總的概述中找到文章的說明對象(說明文)與中心論點(議論文),然后逐步閱讀文章的問題分析部分,最后是解決問題的部分。
(三)閱讀欣賞“有的放矢法”
關于語文能力的培養,統編版語文教材對各年級層次有不同的要求,對七年級學生的要求是重視朗讀,培養語感,逐步學會默讀。而八九年級學生要具有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教師應啟發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不同體裁的文章進行梳理,感知寫作內容,挖掘作者的思想與情感,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從而為寫好文章打基礎。
(四)寫作“步步為營法”
一是把好“書寫”關。作文成績看字跡,字跡工整是得分的首要因素。寫作時,教師應訓練學生在占格左下角四分之三處落筆,字要大小適中,下筆要準,不要涂涂畫畫,盡可能不使用修正帶等。二是把好“段落”關。教師可建議學生將開頭和結尾的篇幅控制在兩行半以內,最多不超過三行半,文章要切題。中間段落控制在五六個自然段之內,少于五個自然段會顯得內容冗長,使閱卷者有疲憊之感,多于七段會顯得文章零散,不夠緊湊。三是把好“文題”關。教師應訓練學生抓住文章主旨,找到“文眼”。四是把好“首尾”關。首段開題法有很多,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學生通常以多種形式開題,例如:六要素法、題記法、排比法、博喻加對仗法、引用法、設問法、懸念法、典故法等。結尾突出主題或是升華主旨,首尾呼應。五是把好“素材”關。教師平時應重視培養學生積累素材、摘抄新聞、剪貼好語段的習慣,這樣學生在寫作文時就不會輕易出現文思枯竭的情況。六是把好“評改”關。教師可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評改”與學生“互評互批”相結合的模式,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
(五)語言表達“興趣培養法”
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分層次教學,課下根據各單元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內容,按照教學進度開展多種實踐活動,精心設計,分層次設置活動目標,如七年級設置詩歌朗誦會、八年級設置演講比賽、九年級設置辯論賽、話劇表演等,同時結合學校的其他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轉變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評價理念
作文批改是教學中存在問題較多的環節之一。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全批全改”模式為教師帶來很大工作量,如果學生人數多,就會出現教師不能按時完成批改、不能及時向學生反饋批改信息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導致學生對寫作失去興趣。對此,教師可以嘗試用以下方法解決。
(一)學生自評自改
寫完作文后,學生可先自主修改,再上交。教師在布置作文時就應明確修改方法、原則及評分標準,讓學生根據要求寫出自評意見并打分。在這一階段,學生由被評改者變為主動評改者。在筆者的教學班中,學生為了查找錯別字或運用好詞,每人都準備了字典和成語詞典,還主動閱讀寫作方面的書籍。
(二)小組互評
教師可將全體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四人,首先開展二人互評,然后換人互評。閱讀他人的作文時,學生會更深入地理解與分析文章的立意,判斷所批改的作文立意是否正確,還能以他人的文章為鏡,完善自己的文章,激發創作靈感。由“教師批”變成“學生批”,能讓學生樂于主動閱讀并修改他人的作文,愿意讓被批改者感受到自己的用心,在謹慎地寫出批改意見的同時,提高了自身的寫作水平。
(三)全班集體評
二人互評后,本小組成員會輪流進行互評,然后小組成員在一起,集中評改爭議較大的作文。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師生共同討論解決。新課改倡導小組合作,為學生小組評改作文提供契機。輪流互評會使每個人的文章都能獲得更多人的評價,而評改者也能借鑒他人文章中的優點。在全班同學的討論中,一堂精彩的作文課實現了“三維”教學目標,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雙減”背景下創設高效課堂,切實為學生“減負”,要求語文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針對所教學生的特點實施行之有效的教學,以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切實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應積極參加課題研究、撰寫論文、反思教學過程、熟練掌握和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開展探究性學習,從而提升教學能力。
對于如何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每個教師都會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采用各自不同的方案。但無論采用哪種教學策略,都需要我們每位語文教師具備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高超的課堂教學藝術和深厚的教育智慧。
參考文獻:
[1]鄭美玲.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4(17).
[2]王文平.怎樣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理解力[J].全國優秀作文選(寫作與閱讀教學研究),2014(4).
[3]沈冰清.觸摸語言的溫度,品味表達的深度[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
[4]田甜.提升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教學實踐[J].新教育,2022(7).
[5]黃秋鴻.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訓練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J].課外語文,2021(4).
[6]宋怡.閱讀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J].新課程(小學),2017(11).
[7]朱曉芳.讀寫交融,言意兼得——例談閱讀教學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策略[J].閱讀,2018(7).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