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中興 潘日姣 李冠霖
【摘要】本文就當前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形式化、家庭勞動教育邊緣化、社會勞動功利化等問題,探討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一體化的多路徑協同育人模式,提出以高職院校為主導、輻射和帶動社會與學生家庭協同育人的新時代勞動教育新路徑: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打造勞動教育生態鏈條;發揮家庭的基礎作用,筑牢勞動教育的成長根基;發揮勞動教育的支撐作用,拓展學生技能增長的實踐渠道。
【關鍵詞】勞動教育 “學?!鐣彝ァ币惑w化 實習實訓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24-0007-04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學生勞動教育,要求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的使命,在高職院校中開展勞動教育意義重大。
從理論上看,全面統籌推進勞動教育是豐富和深化“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的必要舉措。知識來源于實踐,知識又能反作用于實踐。勞動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過程,是人類特有的、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精神等都是從實踐中升華而來的認識,更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也更容易為學生所理解、消化和吸收。這些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從理論上深化和構建新時代的勞動觀。勞動教育從體力、腦力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體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等理念,是社會主義教育實踐的重要內容之一。從實踐上看,勞動教育是學生培養職業素養、提升職業技能、拓展職業視野的必由之路。著力推進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實施,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健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路徑。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在畢業后會直接參加社會生產、建設、管理及從事服務性勞動,因此,在校期間必須為進入社會做好勞動知識和技能的準備。在高職教育階段,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勞動教育,鼓勵學生在完成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參加專業課實訓、社會生產勞動、家庭勞動,能夠提升學生對勞動的認知水平,增強學生“學與用互融共通”的勞動技能,讓他們從思想上認同勞動、從言行舉止上尊重勞動者、從行動上珍惜勞動成果,擔負起新時代賦予他們的歷史重任。
2020年中共中央、教育部出臺配套文件,從政策層面明確新時代學生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對各級各類學校如何開展勞動教育,即“教什么”“怎么教”等問題作了具體指導和要求,把勞動教育作為培養學生的重要內容,要求統籌學校、家庭、社會資源,形成串聯效應,努力培養新時代的“五好”新人,這為各級學校扎實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
一、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已初步建成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依托實訓場所開展專業勞動技能訓練,并在實踐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體系中,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內容單一、教師專業水平不高、學生參與意愿低、理論教育與實踐訓練缺乏聯動機制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傮w而言,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與黨和國家對勞動教育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勞動育人效果不夠突出、勞動教育成果輸出不夠明顯,從學校、家庭、社會層面看,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學校勞動教育形式化
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流于形式的現象普遍存在,勞動和教育沒有形成一個統一體,育人效果不佳。部分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必修課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明顯。當前,高職院校設置的勞動教育必修課主要采用“理論講授+勞動周”的形式,理論講授主要從理論上講述如何樹立勞動觀念、如何培育勞動品質、如何傳承勞動美德、如何提高勞動能力,以期引導學生崇尚勞動,提高學生勞動素養。有的高職院校在開設勞動理論課之后會配套安排勞動實踐周,實踐內容主要是打掃校園衛生、整理宿舍內務,以及給教師打下手、當跑腿等簡單的勞動??傮w而言,重視理論教育、框定勞動范圍仍是學校實施勞動教育過程中的突出問題。
此外,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專業領域技能實訓的結合不夠緊密。在進行崗位實習、工程見習、校內實訓等活動時,很多帶學生實訓的專業課教師將勞動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意識比較薄弱,在專業課程的生產、建設、服務性實踐中沒有將勞動教育融入其中,白白浪費了良機。此外,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有的高職院校將勞動教育作為公共必修課,組織學生以大班的形式進行學習。但是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各階段缺乏關聯性,課程內容比較單一,教材也不統一;課程標準和要求不明確,考核及評價標準不合理,對“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考核”等問題未達成一致。
(二)家庭勞動教育邊緣化
在家庭教育中,通常把智育置于首要位置,在教育引導孩子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時,習慣性地以“貴”“賤”等字眼來區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主觀上存在諸如勞動分工匹配社會地位的偏見。以從事所謂的“低級勞動”作為孩子不努力學習的預期后果,以此敦促孩子用功學習。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地區,勞動教育、農耕教育往往被邊緣化或者被忽視。有一部分家庭甚至把家務勞動當作懲罰孩子的手段,強制孩子勞動,導致孩子產生憎惡勞動、輕視勞動的不健康心理。在家長的過分溺愛以及錯誤的引導方式下,孩子容易形成錯誤的勞動觀,難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生活自理能力差。勞動教育邊緣化給高職院校學生帶來不良影響。滿足一線生產、建設、服務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需要融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于一身,自覺地將勞動素養、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等作為力量之源。但是家庭勞動教育的邊緣化導致高職院校學生對勞動產生認識偏差,造成不會做、不學做、不愿做的局面。
(三)社會勞動功利化
目前,社會層面的勞動教育功利化現象比較明顯。一方面,高職院校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勞動實踐受到規模、數量、時間和形式的嚴格限制。另一方面,寒暑假期間學生自發的勤工儉學和畢業前的崗位實習環節,由于缺乏教師的教育引導,學生實習的第一目標是謀生,而不是學習勞動技能。部分機構、企業雇傭在校生的初衷也只是利用廉價的實習生節約人力成本。勤工儉學或實習結束后,學生得到了一紙實習證明,相關企業獲得了低廉的人力成本,達到了所謂“共贏”的目的。但社會勞動教育的目的顯然沒有真正實現,社會勞動教育的功利化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效果。
二、提高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協同育人效果的策略
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所表現出的問題表明,高職院校、學生家庭、社會三方缺乏協同有效的勞動教育體系,難以滿足新時代的需求。因此,高職院校要探索“學校—社會—家庭”一體化的多路徑協同育人模式,開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勞動教育,構建以高職院校為主導、輻射和帶動社會與學生家庭協同育人的新時代勞動教育新路徑,形成學校勞動教育有成效、家庭教育有影響、社會勞動教育有效益的共贏格局。
(一)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打造勞動教育生態鏈條
學校作為“學?!鐣彝ァ币惑w化的多路徑協同育人模式的主導力量,要挖掘一切資源,齊心聚力謀劃好、建設好、發展好勞動教育的理論教學與實踐工作,為家庭勞動教育和社會勞動教育打造牢固的生態鏈條。
1.正確理解勞動教育內涵,培養積極向上的勞動觀
高職院校要將正確的勞動觀貫穿于勞動教育中,讓學生知道勞動是一切財富、價值的源泉,樹立通過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實現人生夢想的正確勞動觀。一是要讓學生正確認識勞動教育的內涵。立足勞動的基本概念,向學生講明勞動是什么、為什么、為了誰的問題,讓學生理解“勞動創造人”“勞動創造世界”等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理論主張,以及與勞動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并將其作為行動的指南;秉持“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通過辛勤的勞動不斷提高生活水平。二是要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勞動觀。通過組織師生收聽、收看勞動模范、時代楷模、大國工匠的報告和講座,邀請優秀畢業生回校作報告等形式,讓先進人物現身說法,講述個人和集體的光榮奮斗史,向學生展示基層勞動者在偉大的歷史進程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建立校內師生勞動榮譽表彰機制,表彰先進勞動集體、個人,增強師生參與勞動的榮譽感;在學生中厚植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向模范學習、朝先進看齊,培育積極向上的勞動精神和認真負責的勞動態度。
2.構建勞動教育體系,加強勞動教育
高職院校要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主動擔起第一責任人的職責,把勞動教育作為學校的一項重要育人工作來抓,并將其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發揮學校勞動教育的主導作用。一是重視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勞動教育課程屬于普及勞動科學知識的課程,是對高校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必修課。科學、系統、規范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是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基礎、根據和保障,它決定了勞動教育的走向。因此,高職院校要重視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構建立體的、多層面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將勞動與科學、技術相結合,編寫或選擇合適的教材。根據校情、學情、專業設置等制訂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并科學制訂課程計劃、進行課時安排,形成相對完備的勞動教育系統。二是配備素質較高且穩定的專業教師隊伍??梢园延衅髽I一線工作經驗的科任教師、思政課程教師,有資質的校內行政管理人員、輔導員、班主任以及校企合作單位的校外實習指導教師等納入勞動教育教師隊伍,建立勞動教師教育培訓、日常管理的常態化機制,提高教師對勞動教育的認同感。三是建立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健全勞動教育課程考核評價機制,對勞動教育課進行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是檢驗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課育人成效的重要環節。學校要根據各專業實際制訂相應的勞動教育課考核辦法,讓勞動課評價統一尺度、統一標準,使勞動課的成績評定更公平公正。
3.重視實訓,提升勞動教育質量
實訓是學生進入社會生產生活前對其所進行的專門訓練,是連接學校專業學習和社會生產生活的橋梁,是學生體驗勞動、培養正確的勞動觀、提升勞動技能的重要路徑。一是通過實訓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依托實訓,模擬社會生產勞動的場景,提供必要的生產、建設、服務性勞動要素,能不斷增強學生職業勞動的真實感,提升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高職院校的實訓課,特別是實踐性較強的技能型、服務型等專業實訓課,要把社會生產勞動的場景搬到課堂實訓中,培養學生“技能在勞動中增長、知識在勞動中檢驗、幸福在勞動中達成”的勞動觀,讓學生在實訓中體驗專業勞動過程的艱辛,也體會獲取勞動成果的快樂。二是在實訓中不斷增強學生的勞動規范意識。要注重引導學生從最基本的程序學起,沉得下心、屏得住氣,充分認識到安全意識、高效的勞動能力是嚴守規則、規范操作的結果,需要長時間的錘煉,特別是電力、水利、建筑等技術性極強的行業,規范操作是為了保安全,而安全是為了保生產、保民生。因此,必須要在實訓中不斷向學生灌輸勞動規范意識,強化規范操作,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三是在實訓中培養學生的勞動質量意識。細節決定成敗,在實訓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細節,只有把細節都想周到了,工作做細致了,才能確保勞動獲得滿意的結果。因此,應鼓勵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把握大局、關注細節,并大膽創新、敢于創新,要使每個步驟、環節精準到位,強化專注品質,把品質作為高質量完成實訓的目標與追求,向勞動要效率、要質量。
(二)發揮家庭的基礎作用,筑牢勞動教育的成長根基
要發揮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家長自身要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觀,注重對孩子的思想引導,徹底改變勞動教育的邊緣化地位,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是人全面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家庭要樹立崇尚勞動的良好家風,家長要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讓孩子養成從小愛勞動的好習慣。
基于高職學生的特點,家庭勞動教育中,一是家長要嚴格要求已經成年的子女在日常生活中打理好自己的衣食住行,學會分擔家庭勞動任務,讓孩子養成自愿勞動的習慣。同時,家長還要配合學校的課程安排,在寒暑假對孩子進行勞動實踐督導,堅決避免偷工減料、避重就輕的勞動行為。二是由學校為學生制訂假期家庭勞動任務,以假期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勞動為主,設置寒暑假勞動教育實踐打卡課程,并以可視化、可物化的成果作為考核內容,鼓勵學生自覺參與家務勞動,由家長監督執行。三是大力提倡學生參與農業生產勞動,在家長的帶領下從事農、林、牧、副、漁業生產,讓學生通過辛勤的勞動掌握農業生產勞動知識和技能,深刻體會勞動的艱辛不易,對勞動產生敬畏之心,明白幸福是靠奮斗而來的道理。四是鼓勵學生與家長一道或者獨立參與社區工作,讓學生用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社區安寧有序盡力、為鄰里親友排憂解難,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以上活動都可以用圖文、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來,假期結束后要求學生撰寫勞動總結報告,作為獲取寒暑假勞動教育實踐學分的依據。通過發揮家庭勞動教育的基礎作用,筑牢誠實勞動與良好家風共榮共生的成長根基。
(三)發揮勞動教育的支撐作用,拓展學生技能增長的實踐渠道
高職院校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一般只有兩年到兩年半,有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在校外進行崗位實習。學校每個學期還要根據專業特色和教學進程安排數周的校內外實訓。這決定了學校勞動教育勢必會延伸到社會,必須利用和調動社會各方資源,為開展勞動教育提供必要的條件。
發揮社會勞動教育的支撐作用最有效的途徑是將勞動教育與學生實習相結合,這也是職業院校最典型的教育形式。學校應對學生的整個實習環節進行設計,由社會相關組織、機構提供實現載體,讓學校勞動教育更好地向社會延伸。對職業院校學生進行社會生產性、服務性勞動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把勞動教育與崗位實習相融合,把勞動教育延伸到校外實習中,不斷豐富勞動教育內容,讓學生在崗位實習過程中不斷深化對勞動的認知、對勞動價值的認可、對勞動技能的渴望,實現專業崗位技能與勞動素質能力的同步提升;二是大力推進和創新校企合作模式,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創建產業學院,把人才培養和社會生產充分結合起來,學生以學徒身份在企業完成生產勞動,學習過程與勞動過程合為一體。工廠、農場、企業等社會生產組織也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與學校通力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場地,鼓勵學生參與相關部門工作運行的全過程,使學生真正體驗普通勞動者的勞動過程。通過發揮社會勞動教育的支撐作用,打通勞動與技能同進同長的實踐渠道。
在新的歷史征程中,大學生勞動教育較以前有更為重要的責任和使命。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高職院校應堅持三全育人、五育并舉,多管齊下,結合自身特點統籌學校、家庭、社會的勞動教育資源,把勞動教育融入課程思政中,與專業實習實訓相結合,扎實開展勞動教育,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加強和改進勞動教育是當務之急:當前我國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J].人民教育,2018(20).
[2]何云峰.充分發揮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J].上海教育,2020(13).
[3]趙健杰,劉向兵.論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課程建設[J].北京教育(高教),2020(2).
[4]崔發周.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的基本功能與有效形式[J].職教論壇,2020(8).
作者簡介:勞中興(1964— ),廣西欽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潘日姣(1987— ),廣西桂林人,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李冠霖(1983— ),廣西北海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課程改革與教學訓練。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