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職業教育法明確提出國家建立健全不同層次職業教育有效貫通,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構建職業教育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指明了方向。文章提出了學制設計一體化,課程設置和專業設置一體化,崗、課、賽、證一體化,建立數字化個人技能成長檔案,實訓基地建設一體化的“中高本”一體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路徑。
[關鍵詞]“中高本”一體化;技術技能人才;數字化個人技能成長檔案
[作者簡介]陳建生(1968- ),男,福建長汀人,龍巖技師學院黨委書記、院長,高級講師,碩士。(福建? 龍巖? 364000)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15-0075-04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對技術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新職業教育法”)第十四條中指出“國家建立健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產教深度融合……不同層次職業教育有效貫通,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職、高職、職業本科(以下簡稱“中高本”)有效貫通,培養更高層次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是應對新時代人才供需矛盾的有力舉措。
一、人才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
目前,我國通過實施五年一貫制、中本貫通、中高本貫通、職教高考、對口單獨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試升學等多種政策,積極拓展中職學生升學渠道,提高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靈活性,同時也給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帶來全新的挑戰。
職業教育“中高本”一體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不合理。一是重復。“中高本”教學內容存在高度重復,造成學習時間的浪費。二是錯位。同一學科,如“財會數據分析”,中高職采用不同的教材版本,進入高職學習后知識銜接不上。第二,“中高本”職業教育銜接缺乏連貫性。以技能競賽為例,以賽促學,通過競賽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目前只有中職組、高職組、教師組,還沒有職業本科組,缺乏連貫性。
二、“中高本”一體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
“中高本”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目標設定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中職的人才培養目標應側重于興趣的培養和基礎理論的學習。在理論學習方面,語數英等基礎學科作為語言學科和工具學科,所占比重應較大,在中職階段的基礎直接影響后續深造學習的潛力;在專業培養方面,應通過實踐體驗,充分了解崗位,激發專業發展興趣為主,形成學生學習生涯規劃的內在動力。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該更加關注專業理論和職業技能的融合。在理論學習方面,側重于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以建立系統的理論結構為目標;在專業培養方面,側重于針對專業崗位能力進行綜合性實訓,以適應企業需求為目標。職業本科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該在高職專科培養模式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協調組織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包括團隊協調能力、項目協調能力、技術管理能力等。總之,“中高本”一體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必須建立梯級培養目標體系,實現人才遞進培養(見圖1)。
三、“中高本”一體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路徑
推進“中高本”一體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是一個涉及面廣的復雜工程,任重而道遠。應積極探索“政府統籌、社會參與、校企合作”的發展路徑,努力推進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案等有機銜接,構建“中高本”一體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一)學制設計一體化
只有一體化設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才能暢通學生的升學通道。建議實行“2+3+2”學制,即“2年中職+3年高職+2年職業本科”貫通培養模式。中職學制2 年,能體現中職的基礎性,同時避免與高職課程內容的重復;高職學制3年,高職是中職與職業本科銜接的橋梁,延長學制便于課程上的銜接。這種模式下,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成績合格就可取得相應的學歷證書,并通過直升或選拔考試進入高一層次的學校。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拓寬的升學路徑給了學生更多的選擇,滿足了學生專業能力提升和職業能力培養的需要,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實行“2+3+2”學制應重點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建立不同層次學歷與技能等級的對應機制。中職對應中級工、高職對應高級工、職業本科對應技師和高級技師,以保證技能培養的層次性和一貫性。第二,建立“職教高考”制度。依托“職教高考”制度,把中職教育、高職教育和職業本科教育在內容上、培養上銜接起來。深化“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通過擴大高職學校、職業本科學校通過“職教高考”招錄學生比例,使“職教高考”成為高職學校招生,特別是職業本科學校招生的主渠道,使職業學校的學生在升學方面與普通學校的學生享有平等的機會。
(二)課程設置和專業設置一體化
2021年,教育部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統一采用專業大類、專業類、專業三級分類,一體化設計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職業教育本科不同層次專業,使得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邏輯更加清晰。
要實現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一體化,就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基于“公共基礎課”“通識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打造基礎教育平臺、成長教育平臺、專業支撐平臺、專業提升平臺,建立包括基礎知識教育、德育教育、專業教育、能力教育四個維度的“中高本”一體化課程體系(見下頁圖2)。
(三)崗、課、賽、證一體化
建立“中高本”一體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應以“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機制為著眼點,把崗位需求、競賽要求作為牽引力量,把技能考核作為量化考核指標,建立不同學習階段的學歷證書課程、技能證書課程(1+X)、企業定向課程(二元制)、競賽培訓課程,實現崗、課、賽、證一體化(見下頁圖3)。
1.著力崗課融合。根據現代企業崗位需求制定“中高本”人才培養目標,對接職業標準、工作過程以及行業的新知識、新技能和新工藝設置課程。
2.推進課程改革。轉變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體系,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在“中高本”每個教育層次全面推進理實一體化課程體系改革,突出實踐教學,采用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等教學方式,開發新型活頁式教材,推動課堂革命,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3.以賽促教。借鑒世界技能大賽經驗,將高等級技能競賽尤其是世界技能大賽的理念和先進技術標準融入教育教學實踐中,堅持以賽促教,提高各層次的人才培養質量。
4.推進課證融通。積極推進1+ X書證融通,根據行業企業認證標準和“中高本”學校教學實際,開發職業技能教育培訓標準,實現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融合,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渠道。
(四)建立數字化個人技能成長檔案
新職業教育法第十七條提出,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針對每名學生建立數字化個人技能成長檔案,不僅能為學分銀行的落地提供強有力的抓手,還有利于“中高本”三個層次技能教學的銜接,因材施教,提高技能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和一貫性。
1. 構建不同層次的能力“矩陣”。建設數字化個人技能成長檔案,首先要通過行業企業專家訪談、問卷調查、資料收集等方法,多渠道獲取“中高本”培養目標所對應的企業各崗位人員需求,確定不同層次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就業目標,從而構建橫縱向的能力矩陣。
2.根據能力矩陣設置實習實訓任務。在構建能力矩陣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學習階段的技能培養目標和能力結構要求,設置“中高本”一體的實習實訓任務。以連鎖經營與管理專業數據分析能力為例,應通過相應的分析,設置綜合實訓和單項能力實訓任務(見下頁圖4)。
3.打造實習實訓數字化評價平臺。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打造“中高本”一體化實習實訓數字化評價平臺。學生完成每個學習階段的具體實習實訓任務后,將實習實訓成果及相關材料輸入數字化評價平臺,教師或師傅在線打分,最終建立數字化個人技能成長檔案。
(五)實訓基地建設一體化
目前,中職、高職、職業本科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不能實現有效共享,二是重復建設。為此,實行“中高本”一體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應建立與分層培養相適應的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機制。
1.國家統籌規劃,分層建設。有關部門應根據國家職業標準,會同教育專家、企業專家、行業專家制定中職、高職、職業本科各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標準。各層次學校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和實訓基地建設標準建設相應的實訓基地,避免重復建設,提高實訓基地建設的針對性。
2.政府主導,建設公共實訓基地。根據區域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政府依托一所職業院校或者獨立建設公共實訓基地。公共實訓基地應包括中職、高職、職業本科所需的實訓設備和配套設施,實行獨立法人管理,資源共享,并面向社會開展實訓和技能鑒定等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王愛國.中職、高職和本科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6(6):101-103.
[2]韓天學.中高職貫通:五年制高職一體化培養模式的比較優勢[J].職業教育,2016(8):6-9.
[3]張蓓.中職、高職、應用本科貫通培養模式的改進思路[J].教育管理,2017(9):119-120.
[4]劉立新,周鳳華.新職業教育: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5]周曉玲.中職、高職與應用型本科“一體化”人才培養改革研究[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1):4-8.
[6]丁志康,吳崢嶸.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的實踐與反思——以江蘇省惠山中等職業學校為例[J].管理與教育,2017(6):55-57.
[7]仲新.財稅金融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4.
[8]曲克晨,鄭戌冰.中高本銜接一體化課程設計探究——基于學分銀行角度[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84-90.
[9]何文娟.發達國家中高本課程體系銜接的實踐經驗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11):34-35.
[10]劉紅兵,郭輝.現代職教體系視域下“中高本貫通”銜接體系構建策略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 2018(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