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妍 姚水瓊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論述是對職業教育歷史發展、現實土壤及未來趨勢的準確把握和判斷,體系嚴整、邏輯嚴密、內涵豐富。研究基于歷史,立足現實,著眼未來,通過探析“實效—公平—共享”教育觀演進的歷史邏輯,“價值—理念—實踐”層次性遞進的現實邏輯以及“前景—目標—使命”中國夢展望的未來邏輯,全面系統地研究習近平總書記的職業教育相關思想。
關鍵詞:職業教育;歷史邏輯;現實邏輯;未來邏輯;改革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4-0132-04
歷史是基礎,現實是起點,未來是導向。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論述,從職業教育的本質出發,在歷史進程中演進,在現實路徑中實踐,向未來遠景處展望,包含了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和未來邏輯[1]。這三重邏輯既自成體系、邏輯嚴密,又內外貫通、全面系統,是基于職業教育基本理念的一個內涵豐富、立意高遠、邏輯縝密、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為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和行動綱領。
一、習近平關于職業教育重要論述的歷史邏輯:“實效—公平—共享”的教育觀演進
所謂歷史邏輯,就是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追溯其思想觀點演進的歷史淵源,從而知古鑒今。1982年至今,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河北、福建以及浙江、上海直至北京工作近40年,扎根基層,逐漸形成系列關于職業教育的系列重要論述并不斷深化。
(一)艱辛探索階段(1982—2002年):“多出人才”的實效觀
20世紀末,世界政治經濟局勢風云變幻,中國改革開放“摸著石頭過河”,其主要成就是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基于這個時代背景,1983—1985年在河北正定擔任縣委書記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就已經具備時代前瞻性。他提出遵循“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以“廣開就業門路,造就四有人才”為指導,開展農村職業教育改革,抽出力量轉辦、籌備新安農中、北樓農技校,并將商業、司機等職業學校也列入了發展規劃,提出要“多出、快出、出好人才”“加強初、中級人才培養”“培養生產能手”等,為培養更多新型職業農民及技術技能人才,推動正定縣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2]。1985—200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17年,進一步拓展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論述。1990—1996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總書記兼任閩江職業大學校長6年,提出“要從實際出發,講求辦學質量和效益,充分依靠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辦出地方職業大學特色”。學校與福州晚報社、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等合辦新聞、法律等專業,并鼓勵學生學以致用、走出校門、深入社會、深入工農。
(二)發展完善階段(2002—2012年):“人人成才”的公平觀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科技飛速發展,中國進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的職業教育觀也逐步從“向職業教育要實效”發展成突出“質”的提升。在浙江工作的五年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一書中就提出了“人生本平等,職業無貴賤”“讓勞動創造財富,讓知識成為力量”等關于教育公平、勞動教育的論述。2005年,他再次強調,要全面發展包括職業教育在內的“各級各類教育”。他還認為,企業要轉變角色,從單純的資助者轉變為以市場為基礎、以技術為依托、以資產為紐帶、校企合作更加緊密的人才培養主體,要引入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辦學,開展以資產為紐帶的產學研聯合辦學[2]。在上海、北京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論述進一步發展。2007年,他在上海市第九次黨代會報告中指出,要“以教育綜合改革試驗推動教育事業發展,高校布局調整基本完成,職業教育得到加強”。2007—2012年,他兼任中央黨校校長,提倡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不斷豐富和發展職業教育內涵[3]。
(三)全面成熟階段(2012年至今):“人人出彩”的共享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正面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攻堅期,職業教育也從外延式發展(規模擴張)轉變為內涵式發展(質量全面進步)。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全局的高度,以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思考職業教育,其關于職業教育重要論述全面走向成熟。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全國職教會議上作出重要批示,強調“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4],指出職教改革關鍵是要“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探索實踐立體式“大職業教育”模式和“全要素”為紐帶的產教融合改革路徑[2]。從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共享”概念貫穿于職業教育發展理念中,提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培養一大批“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技高一籌”的大國工匠,為培養新時代技能人才指明方向。
縱觀歷史,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論述有著特定的階段劃分、時代背景和內涵特征(見表1),主要體現三方面的轉變:一是在價值取向方面,從“多出人才”的實效觀到“人人成才”的公平觀,再到“人人出彩”的共享觀,體現了職業教育重心從追求經濟社會效益到以人為本的重要轉變;二是在人才培養規格方面,從培養“生產能手”型初中級人才,到“能工巧匠”型高級技工,再到“大國工匠”型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體現了不同時代背景下不同的人才需求;三是在辦學模式方面,從“企業出資、學校出力”的聯合辦學到“以資產為紐帶”的產學研聯合,再到“以全要素為紐帶”的產教融合。一次次理念轉變與思想升華在歷史變遷中實現,成為時代的縮影。
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重要論述的現實邏輯:“價值—理念—實踐”的層次性遞進
所謂現實邏輯,就是基于現實發展情境,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在現實行動中不斷推進。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論述其涵蓋內容豐富、涉及面廣、縱橫相連,可以通過價值取向、現實理念、實踐路徑三個層面,系統性、多層次探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重要論述的現實邏輯。
(一)價值層面:堅持核心價值觀和職業教育觀
厚德載物,篤行致遠。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才觀、教育公平及共享等重要論述也是當前職業教育的重要價值取向。他指出,要“樹立正確人才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5],并強調“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讓人人都有出彩的機會”。
(二)理念層面:構建基于核心論述的職教理念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理念是行動指南,科學的實踐活動是指運用正確理念的結果。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以“戰略地位”“辦學方向”“根本任務”“類型定位”等核心論述明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現實理念。關于“戰略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好職業教育工作,既關系到民族復興和強國建設,又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就業,更關系到青年的成功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關于“辦學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將“服務發展、促進就業”作為新時期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即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人的成功成才服務;關于“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而兼具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雙重特征的中國特色職業教育,要培養大批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更應重視立德樹人;關于“類型定位”,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優化有別于強化,強化是要求外部進一步接受職業教育的類型屬性,而優化是如何通過對職業教育體系的再設計自我實現類型屬性,更具有行動意義。從“強化”到“優化”的轉變,體現了黨中央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
(三)實踐層面:深入推進職業教育的四項改革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改革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也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的重要批示中要求“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明確了職業教育領域的“四項改革”。關于“育人方式”改革,要堅持德技并修、育訓結合,不斷健全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機制,培養行業操守好,崗位適應快,動手能力強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關于“辦學模式”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探索行業辦學、集團辦學、企業辦學以及區域經濟體聯合參股辦學,形成體制更加開放、校企更加緊密的辦學模式;關于“管理體制”改革,要整合和引進各種社會資源,協調內外部管理群體間關系,暢通師生參與管理渠道,提高院校內部基層主體的自治程度,推進管理體制日臻健全;關于“保障機制”改革,在國家完善職業教育制度體系和構建職業教育國家標準的框架下,亟須加強內外溝通協調,在發展規劃、重大項目安排、經費投入等方面形成保障合力,打造內外一體化質量保證機制。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系統觀念推動發展、洞悉時勢、總攬全局,蘊含著豐富的系統思維。相應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論述也是一個高度耦合、系統集成的統一體,具有系統整體性和要素間協同性的特征(見圖1):上層為宏觀層面的“價值取向”,明確職業教育觀是根本,不同的職業教育觀衍生不同的理念;中層為中觀層面的“現實理念”,明確職業教育的地位、方向、任務及類型;下層為微觀層面的“實踐路徑”,明確職業教育改革決策部署。三個層次相互作用、相互關聯,從宏觀、中觀到微觀,體現了價值取向—現實理念—實踐路徑的層次性遞進,蘊含著豐富的系統性關系。
三、習近平關于職業教育重要論述的未來邏輯:“前景—目標—使命”的中國夢展望
所謂未來邏輯,就是對即將發生的事情進行理性分析和科學預判,從而引領并把握其未來動向、走勢和前景。習近平總書記的職業教育相關論述不僅具有縝密的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還基于對職業教育前景、目標、使命的展望,構筑高屋建瓴、深謀遠慮的未來邏輯,體現了放眼未來的戰略視野和大國擔當的胸襟格局。
(一)前景展望:闡明“前途廣闊、大有可為”的職業教育發展前景
結合世情、國情、黨情,習近平總書記以全局方位和戰略定位,精準引領當代中國職業教育體系發展目標,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的前景和方向,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因此,職業院校要努力實現人才培養向“五育化”提升,專業建設向“高端化”布局,“三教”改革向“精品化”攻堅,產教融合向“兩頭熱”加速,隊伍建設向“高水平”深化,學校治理向“數智化”邁進,社會服務向“高質量”推進,國際合作向“高品質”拓展等改革目標,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把“大有可為”的殷切期盼落地為“大有作為”的行動。
(二)目標展望:健全“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將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定位為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他明確,要“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及專業,推動職普融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健全普職融通制度,健全國家資歷框架制度,加快構建面向全體人民、貫穿全生命周期、服務全產業鏈的“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三)使命展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歷史與未來接續交匯、中國與世界密切交織的時空背景下,職業教育的使命是什么?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國家前途和民族未來的高度給予了明確答復,即職業教育要“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尤其是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背景下,迫切需要通過職業教育培養大批“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中續寫大國榮耀、實現強國夢想。
如《浙江省職業教育“十四五”發展規劃》展示了已開始實施的浙江省職業教育全景圖,展示了可望且可及的“打造全國一流、世界影響的職業教育高地”宏觀目標和各具體主要指標,傳遞了職業教育助力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鏗鏘之聲。
四、結語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論述是對職業教育歷史發展、現實土壤及未來趨勢的準確把握和判斷,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理論深度與實踐厚度[5]。本研究通過“實效—公平—共享”教育觀演進的歷史邏輯、“價值—理念—實踐”層次性遞進的現實邏輯以及“前景—目標—使命”中國夢展望的未來邏輯這三重邏輯探析,深入挖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對于推動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長足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婷婷. 歷史·現實·未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形成邏輯探析[J]. 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01):1-5.
[2] 莊惠明,曾靚,王斐蘭. 習近平職業教育觀的發展脈絡及內涵特征[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08):3-10.
[3] 梁寧森,梁宇坤. 習近平關于職業教育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與指導作用[J]. 觀察與思考,2020(03):46-51.
[4] 平和光,李孝更. 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方略論[J]. 職業技術教育,2017(33):22-25.
[5] 李萍. 習近平關于職業教育重要論述的系統性研究[J]. 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21,30(01):78-83.
(責任編輯:羅欣)
作者簡介:朱艷妍(1984—),女,碩士,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姚水瓊(1981—),女,碩士,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