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李長根 林晶晶
摘要:“T”形芽接是果樹生產中的一項重要技術,文章借助學情分析、課堂設計、破解重點和難點等有效舉措,突出“做中學”“做中教”理念,幫助學生掌握“T”形芽接技術,解決梨樹生產中的品種改良問題,培養學生學農、愛農的意識,鍛煉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協作、樂于奉獻的精神。
關鍵詞:學生中心;教學改革;實踐
“T”形芽接是梨樹栽培生產中的一項重要技術,也是梨樹育苗、品種改良、枝條更新的有效舉措。筆者針對果樹生產中出現的不良品種問題,采取“T”形芽接技術,實現換種改良的目標。
在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能力、學習素質等角度設計教學模塊,激發學生探索應用和積極互動的興趣。教師還要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梨樹“T”形芽接教學。
一、學情分析是實現課堂教學改革思路的前提
(一)教材選用與處理
教師選用國家規劃教材《果樹生產技術》,詳細講解了果樹的生產、嫁接、培育技術,但對學生來說,部分知識點難度較大,且教材中的表述較為抽象,需要教師細致解讀。
本次課教學內容是第二章第一節——露地育苗技術中的嫁接苗的培育技術。為使學生理解與掌握本課內容,教師要重點講述芽片削取技術,并對嫁接成活原理等教學難點進行視頻展示與認真剖析。教師還要從學生的學習經驗、專業教學要求、農業技術知識等角度入手,優化教學模式。
(二)學生現狀分析
五年制高職園藝專業三年級學生已經系統地學習過植物生產環境、植物與植物生理等課程,基本了解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形態特征,足以理解芽嫁技術的知識內容。但大部分學生是站在自然科學的視角學習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對植物的形態特征與器官功能缺乏了解,有的學生甚至沒有聽說過嫁接“T”形芽接等植物培育技術。可見,認知經驗不足,是學生表現出來的基本學習特點。
此外,高職學生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是本課程實現“做中學”的基礎。學生能夠探討梨樹“T”形芽接的關鍵技術,并對問題中的操作要點、技術要點進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較為發達,大部分學生能夠使用云班課進行學習與互動。如學生能夠利用線上平臺與教師互動,教師也可以借助互動視頻、科普動畫等形式降解知識點。
(三)教學資源
1.泛雅平臺
泛雅平臺是一種線上教學平臺,在教學果樹生產技術課程時,教師可以推送嫁接操作視頻,將梨樹品種、梨樹改良技術等素材和案例推送至泛雅平臺。教師還可以利用在線平臺進行設問答疑、學習測試等。不僅如此,教師可以通過泛雅平臺組織線上多元化互動,要求學生在觀察思考的過程中主動梳理技術知識點,掌握技術知識。
2.教學材料儲備庫
教師可以上傳嫁接、接芽成活教學視頻與芽體實景圖等材料,幫助學生把握操作要點,突破難點,達到知識與技能同步提高的目的。為此,教師要構建線上教學材料儲備庫,將梨樹“T”形芽接技術操作的流程、植物模擬圖、思維導圖等教學材料記錄下來,幫助學生掌握梨樹“T”形芽接技術。
二、課堂設計是實現課堂教學改革思路的重要舉措
(一)設計理念
教師圍繞梨樹“T”形芽接技術開展課堂教學,努力呈現實景化內容,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推進訓練內容,幫助學生掌握職業技能學習要求,提出學習問題。同時,教師應確立任務引領自主探究的原則,多提供練賽結合的實踐機會,允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由發揮。總而言之,教師要結合現代信息技術,重視實踐技能的訓練,構建以學生提問、學生實踐、學生積累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二)教學目標
教師可以根據園藝行業職業標準和果樹栽培技術課程標準要求,圍繞學生職業發展需要,樹立相應的知識、能力和情感目標。表1為“T”形芽接教學目標,除講授梨樹“T”形芽接的有關知識之外,教師還要培養學生樂于勞動、學以致用的良好素養,從源頭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
(三)教學方法
1.任務引領
芽接任務分為削芽片、切“T”形縫、插芽片、綁扎等技術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拆分教學內容降低教學難度,以學生主動掌握梨樹“T”形芽接為教學目標。
2.自主探究
教師可以利用泛雅平臺搭建學習資源庫,通過枝條嫁接等話題引入新的農業知識,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梨樹“T”形芽接技術中,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芽接知識基礎和操作能力,為進一步提高嫁接速度和成活率提供保障。
3.練賽結合
教師要從內、外兩個角度探究梨樹“T”形芽接的實用價值,創新教學模式,不僅要通過競賽考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借助競賽訓練學生的實操技能。
4.雙主課堂
雙主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適時引導,更多地體現了學生練、思、學、研、用,教師則是帶、引、評、教,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師生雙方必須把握好教學尺度,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第一主體,教師不能隨意干預、限制教學活動,而是在學生提出問題與需求之后開展教學,保證學生及時參與教學活動。
(四)教學手段
1.內容職業化
梨樹“T”形芽接技術標準緊貼園藝生產實際,是園藝植物栽培中的重要措施。教師要結合職業教學要求與教材大綱設計教學模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環節,教師的一切教學工作要朝職業化、技術化、現代化的方向靠攏,在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塊的同時,優化教學工作。
2.課堂實景化
教師可以借助VR虛擬技術營造相應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了解梨樹“T”形芽接技術的基本技巧,通過教學動畫幫助學生掌握“T”形芽接技術的操作要點、難點,解決梨樹在生長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
3.教學信息化
課前,教師可以利用泛雅平臺推送“T”形芽接視頻、梨樹良種、梨樹生產等素材,供學生預習與探究,開辟平臺答疑區進行答疑。課中,教師可以利用視頻、Flash動畫、實景圖片等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加深學生對“T”形芽接成活原理的理解,還可以利用泛雅平臺測試功能進行知識競賽與測試,強化學生對重點技能的理解與掌握。課后,教師要及時將“T”形芽接成活率數據上傳至泛雅平臺,反饋教學效果。
三、破解重點與難點是找準課堂改革思路的關鍵
(一)緊抓“T”形芽接技術規程
“T”形芽接技術操作流程按先后順序為:接前處理-削芽片-切“T”形縫-插芽片-綁扎-接后管理。具體操作流程中的技術要點和注意事項如表2所示。
(二)加強信息技術應用
“T”形芽接成活原理是通過愈傷組織的薄壁細胞相互融入,接口愈合成新植株,由于實際操作中很難觀察到這一過程,所以在講解這部分要點時,教師可以采用仿真演示的方式,即利用三維動畫技術搭建模型,模擬接口愈合的過程,為學生提供直觀的授課內容,便于學生理解與掌握。
教師通過模擬動態情景,能幫助學生掌握梨樹“T”形芽接的關鍵知識點,做好專業技能教學工作。針對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如芽體過小、不便于操作等,教師可以結合教學視頻實施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掌握鑷子、扦插工具的使用技巧。
四、教學特色與效果
(一)教學特色
泛雅平臺實現了教學活動的互動化、高效化,學生甚至可以獨立利用信息技術掌握相關知識點。同時,賽用結合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提出了更多關鍵性問題,分析了梨樹“T”形芽接技術的操作難點、要點,培養了探究意識,對關鍵知識的認識也在逐步加深。
(二)教學效果
第一,教師借助動畫仿真,使看不見、摸不著的植物生育過程變得形象、直觀,攻克了教學難點。同時,教師利用視頻教學,突破了削芽片這一教學重點,節約了大量的模擬訓練耗材,降低了教學成本。此外,教師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克服季節、天氣、環境等不利因素對農業專業教學的影響。
第二,教師圍繞“T”形芽接教學任務展開教學,突出了“做中學”“做中教”理念,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推進了課堂的穩步進行。同時,教師要允許學生給出不同的意見、資料,從現實生活角度對“T”形芽接技術的操作要點展開詳細的講解。如部分農戶為提高梨樹“T”形芽接成功率,會刻意加深芽接接口,增加芽接深度,教師可以分析這種操作的科學性,要求學生主動歸納難點問題,掌握核心操作技巧。
參考文獻:
[1]許文杰.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學周刊,2022(14).
[2]張獻梅,黨楊梅.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以“工程施工測量”課程為例[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1).
基金項目:2021年江蘇高校“青藍工程”資助。
(作者單位:鹽城生物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