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仙
摘? 要:學校教育如何實現提質增效,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切入口。文章分析了學校活力的定義及意義,并就學校如何落實“雙減”工作,提高教師業務素養,激發教師教學活力,促進學校的教育生態發展談了幾點思考,以期為學校創設優質、綠色的教育環境提供參考。
關鍵詞:“雙減”背景;學校發展;辦學活力;教師素養
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出臺,當下學校的教育方向轉向提質增效,“雙減”與“優質”成為教育的關鍵詞。如何把這兩個關鍵詞落實到學校管理中,激發學校辦學活力,建設高質量的基礎教育生態體系,讓提質增效落地有聲,是目前每所學校辦學的落腳點。學校的辦學活力是什么?關鍵在于激發教師的活力,促進教師的素養發展。教師的素養發展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在“雙減”背景下顯得尤為突出。一是對課堂的高效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對作業設計與布置提出了更科學的要求;三是對教育教學評價提出了更精準的要求;四是對課堂育人、學科育人、發展素養、立德樹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勢下,面對新變革,只有促進教師業務素養的提高,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學校才能充滿教育活力。
一、學校活力的定義及意義
學?;盍?,是指學校具有良好的教育生態與旺盛的生命力,能激發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師生關系融洽。辦學活力是學校治理能力系統性的反應。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實質就是遵循教育發展規律,構建學校良好的育人大環境,營造優良的校園文化,使師生關系融洽、和諧發展。辦學活力是一所學校的立教之本、興教之源。
激發學校辦學活力,在“雙減”背景下必須要提高教師的業務素養。筆者所在學校同時出臺了相關的“雙減”措施,如加強校園“五項管理”、學生課后作業設計、課后托管服務等相關措施,通過有機融合形成學校的中心工作,營造和諧、蓬勃、正向的教育生態,為教師創造成長環境,精耕于教師培養,激發教師成長內驅力,打造具有高尚師德和專業素質過硬的師資隊伍,這樣學校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激活學校辦學活力的策略
1. 加強思想引領,增強教師使命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要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要熱愛每名學生、關心每名學生、信任和尊重每名學生,應以建設一支“四有”教師隊伍為目標。為此,學校要引導教師樹立崇高的服務意識和向心意識,提高思想覺悟,責任共擔、愛崗敬業、立德樹人。一方面,要加強學校行政班子建設,學校行政班子成員是學校的一面“旗幟”,要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強學校各學科骨干教師的示范作用,形成以點帶面的良性循環模式。通過抓好上述兩條主要渠道形成“蝴蝶效應”,引領教師形成對教育理念的認同和思想道德建設的自覺發展。
在具體工作中,學校應適時、適度地捕捉教育契機,如開展榜樣力量的學習、工會團建活動、黨史專題學習,為教師提供多種正能量的學習途徑。同時,注重學習形式的創新,做好學校的學習檔案管理,讓教師尋找自己的成長軌跡,在思想理論學習中提升自己的思想與格局,升華職業追求,增強新時代的育人使命,堅守教育初心,在行動中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迸發出持續的工作活力和使命擔當。
2. 強化校本教研,落實常規管理
在“雙減”背景下,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要重視學校校本教研的規劃。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要強化“實踐 + 反思”,在做事中歷練;落實“讀書 + 反思”,在閱讀中感悟;做實“研究 + 反思”,在研究中成長;通過“對話 + 反思”,在交流中碰撞;開展“比照 + 反思”,在對比中借鑒;踐行“敘寫 + 反思”,在寫作中深化;推行“內省 + 反思”,在自省中完善。為全面提高學校校本教研質量,筆者所在學校在不影響延時服務的情況下,周二語文、周三數學、周四綜合學科和英語,以教研組為單位,對每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動進行了創新改革。通過學科內的課表同步、時間同步,探討輔助同步,以此來合理規劃并科學設計學科作業。從各學科實際出發,建立相應的校本教研制度,實行專人分管、專人負責,完善職責分明、安排有序、實施有效、反饋有力的教學教研指導機制。同時,也對課后托管服務進行了優化,試行同一學科教師線上線下集體備課、團隊研教的制度,通過創建制度化、規范化的校本研修模式,引領教師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課程,形成教師全員教研的良好氛圍。
任何一場教育改革,其最終落腳點還是在日常課堂教學中,通過分析教材、分析學情、研究課堂,使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首先,設立教師成長營。每位教師每學年都要在備課組內上一節教學匯報課,旨在個人鉆研、同伴相助、展示自我,重點探討授課教師的優點與不足。在實踐和研討的基礎上,各年級備課組每學期要安排具有學科代表性的教師上示范課,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邀請教研員聽課、評課,旨在專業引領、學習領悟、理念提升,使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獲得專業發展。其次,構建教師共同體。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全員參與實踐,旨在經驗分享、互助合作、共同成長,點燃教師的教學激情,凝聚備課組群體的實踐智慧。最后,引導教師勤反思。通過遞進課堂,包括亮相課、研討課、匯報課、示范課,目的是讓全體教師獲得實踐鍛煉的機會,不斷“雕琢”自己的課堂教學。
3. 實施綜合管理,營造育人氛圍
“雙減”政策的出臺是對學校教育改革的重構。因此,學校要做好校園文化育人的頂層設計,為師生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形成師生協同發展的“雙循環”育人模式。例如,學校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鼓勵教師走出去參加各類培訓學習,同時聘請專家來學校指導,讓教師開闊教育視野,不斷更新育人理念。
學校還應該加強后勤管理與制度保障,通過創建信息化校園,提高學校的后勤保障和服務水平,如學校食堂的服務水平、學校智慧校園管理系統的應用、學校圖書館的借閱管理等,通過盤活后勤管理激發學校活力。
學校除了要加強師生的日常教學研究、構建高效課堂,還需要引導教師在德育管理、班級文化建設、學生思想建設、行為習慣教育等方面不斷創新、優化,同時還要關注落實“雙減”政策后的學校變革,實施精準作業分層設計、課后托管服務、學校拓展性課程的開發等,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在具體工作中,學校要抓實學生日常行為及文明規范教育,落實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以創建文明校園為契機,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及校園氛圍;大力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責任意識,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進一步增強學?;盍Α?/p>
學校的發展要走得更高、更遠,需要優化學校管理制度,提升全體教師的教育情懷和格局意識,同時還要發揚民主管理,進一步激發全體教職工的主人翁意識,讓教師風清氣正、精神煥發、斗志昂揚,提升責任與擔當,落實各項工作;吸收并內化先進的教育理念,拓寬眼界,增強育人的神圣使命,切實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
參考文獻:
[1]朱保良. 讓教師積累更多積極的心理體驗[J].人民教育,2021(20).
[2]萬偉. 課程的力量:學校課程規劃、設計與實施[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張瓊,胡炳仙. 知識的情境性與情境化課程設計[J]. 課程·教材·教法,2016,36(6).
[4]羅祖兵,郭超華. 知識學習的體驗屬性及其教學意蘊[J]. 教育研究,2019,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