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提升企業管理績效,文章在經濟學視角下對主題展開了研究。文章采取文獻搜集法、案例分析法基于經濟學視角,提出了提升企業管理績效的著力點,并結合管理實踐提出了落實著力點需面臨的挑戰。以此作為文章的問題域,研究顯示提升企業管理績效的策略為:建立項目制助推技術組織形態的調整、培育企業學習型文化型塑員工的行為、創新激勵機制內化流動資本節約紅利、加強財務內控制衡固定資產投資決策,以期為同行提供參考。
關鍵詞:經濟學;企業管理;績效;提升
提升企業管理績效對于增強企業財務內控水平,以及促進企業走向內涵式發展之路都將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在經濟學視角下分析提升企業管理績效的策略,便成為了應用之義。為了提升企業管理績效,首先需給出可量化的指標,這樣才能為企業管理績效的提升提供質量控制。經驗表明,年利潤率指標構成了當前企業運維中所常用的經典指標。根據經濟學原理可知,企業年總收益由“年不變資本投入量”、“年可變資本投入量”、“年剩余價值量”這三個要素組成,將其轉換為公式便為:R=C+V+M。由該公式可得出年利潤率指標為“M/(C+V)”,其中M代表“年剩余價值”、C代表“不變資本投入量”、V代表“可變資本投資量”。從而,這就為提升企業管理績效提供了手段和路徑指標,即要么在保持分母不變時需提高年剩余價值產出量,要么在年剩余價值一定時降低兩類資本的年投入量,以及要么使M量值增大的同時使“C+V”值降低。由此,這便構成了本文立論的經濟學基礎。
一、相關研究述評
1.相關研究概述
有研究認為,績效管理可以激發員工積極性,最大化實現企業管理目標,只有進一步探索有效的績效管理提升策略,才能增強企業績效管理水平,進而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有研究聚焦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與績效考核工作,分析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特征,并結合人力資源管理問題提出了改進思路:完善企業銷量考核制度、設立績效考核激勵機制、引進企業管理系統、滲透分工管理理念等策略,以及提高企業發展水平和人力資源利用率。有研究基于我國上市零售企業財務數據,實證檢驗了零售企業供應鏈管理對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在提高企業營運資金管理效率的同時,還需要對企業供應鏈進行改良,適當提高供應商集中度并降低客戶集中度,以提高零售企業應對市場風險變化的能力。與之相關的研究還提出了,供應鏈整合通過質量管理影響企業績效的理論框架。該研究通過收集調查問卷對理論模型進行統計檢驗,運用逐步多元回歸的分析方法,證實了供應商整合和客戶整合顯著提升了企業內部質量管理實踐,繼而提升了企業績效。有研究基于績效管理的相關知識,結合制造企業的實際特點,分析了制造企業績效管理所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提出了解決對策。有研究分析了戰略績效管理、目標管理(MBO)的內涵,基于目標管理的理念并綜合運用各類績效管理工具,初步構建了企業戰略績效管理體系。有研究以保險公司為對象,首先闡述了績效考核管理的重要概念,然后闡述了其必要性與關鍵問題,最后針對相關的問題提出了建議。有研究對OKR視角下的企業績效管理模式進行了探討,提出了OKR應用框架與適用范圍,并對如何根據企業自身實際的情況,應用OKR工具提出了思路。
2.相關研究評析
以上研究所形成的觀點構成了當前學界和業界的主流思想,其中不乏值得本文借鑒之處。然而隨著對企業管理績效研究的不斷深入,當前還需注意這樣幾個問題:(1) 影響企業績效管理水平的因素有哪些。顯然,單純研究人力資源管理這一影響因素,將使研究結論難以支撐起提升企業績效管理的實踐。(2) 當前主流研究偏好于從數理統計的角度考察企業管理績效問題,盡管這類經驗研究能夠對目前的諸多影響因素做出解釋,但在提出提升企業管理績效策略方面則略顯乏力,且其中的研究手段也難以被企業一線人員所掌握。本文在經濟學視角下,以年利潤率指標為分析框架,便能挖掘出常用指標對提升企業管理績效的功能,也能以易行的工作思路被企業一線人員所掌握。當然,主流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也為本文的立論提供了創新空間。
二、經濟學視角下提升企業管理績效的著力點
以企業年利潤率指標為分析框架,提升企業管理績效的著力點可歸納如下:
1.著力于增強相對剩余價值的形成能力
在現代企業中“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成為了常態,其中的經濟學原理為:隨著單位工效的提升在勞動時間不變的情形下,員工用于剩余勞動的時間被相對延長。若要實現單位工效的提升,在技術面便需要形成有效的技術組織形態。一定的技術組織形態在企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互動過程中起著“中介”作用,即單位工效的提升需沿著“企業生產力—技術組織形態—企業生產關系”的路徑展開,一旦企業因技術改造、產能結構升級而使生產力水平提高,此時便需要調整原有的技術組織形態以作用于企業的生產關系,以此在企業運維中使生產關系適應新的生產力的要求。
2.著力于提高員工職業素質和崗位能力
增強相對剩余價值形成能力,除在技術層面需以單位工效的提升為表現,以動態調整技術組織形態為主線外,還需要不斷提高員工的職業素質和崗位能力。隨著我國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決定企業生產力水平的因素已不再單純指向硬件領域,以信息化模塊、智能化模塊為代表的軟件領域也成為了決定企業生產力水平的決定因素。因此,通過提高員工的職業素質和崗位能力,使他們能在含有信息化和智能化模塊的技術組織中完成崗位工作任務,便為當前增強“相對剩余價值”形成能力提供了人力資本條件。
3.著力于提升流動資本的配置效率效益
根據企業生產運維中資本的循環方式,可將總資本分類為: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流動資本與固定資本的本質區別為,資本價值的轉移方式存在差異,即流動資本在生產中將其價值一次性轉移到產品之中,并在產品流通環節回收所投入的全部價值。不難知曉,所有制約流動資本全部價值回收的因素,都將成為阻礙企業管理績效提升的因素,在“年利潤率”公式中則體現為分母中的年不變資本投入量被放大。這就要求,需著力于提升流動資本的配置效率和效益。其中,效率屬于數量概念,效益屬于價值概念,需以保證流動資本數量的完整性,來確保流動資本價值的全面實現。
4.著力于明確資本有機構成的演進模式
已知增強“相對剩余價值”形成能力從技術上依賴于提高單位工效,將其轉換為價值視角,便需要有序提高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根據資本有機構成表達式c/v可知,隨著企業信息化和智能化模塊的引入,其將對原有在崗員工產生“擠出效應”,即企業可變資本(v)投入的量值存在下降的趨勢。與此同時,隨著上述模塊的引入不變資本(m)的投入量值卻存在增大的趨勢。此時,便需要明確資本有機構成的演進模式,如預算約束下的不變資本投入結構,以及不變資本替代可變資本的技術邊界。
三、落實以上著力點所面臨的挑戰
在提升企業管理績效的實踐中,落實以上著力點將面臨以下四個方面的挑戰:
1.技術組織形態在調整中存在滯后性
如上所述,技術組織形態需適應企業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的要求,但在當前技術組織形態在調整中存在著滯后性,這種滯后性主要反映在對企業組織架構的調整之中。就縱向組織架構調整而言,需消減中間部門以適應企業組織架構的扁平化趨勢;就橫向組織架構調整而言,則需以大部制改造和項目制改造來消除部門之間的職能壁壘。然而,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組織架構調整,都存在著打破企業現有利益格局的需要,所以在調整中時常面臨組織阻力。
2.提升員工素質能力中內生動因缺乏
一線員工是企業價值的創造者,所以針對一線員工的崗位培訓、職業拓展成為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重要工作內容。然而,在提升員工的素質能力中卻存在著內生動因缺乏的問題,即一線員工普遍未能建立自組織學習系統,以及形成業務精進的行動自覺。由于內生動因的缺乏,導致了企業“相對剩余價值”的形成能力難以維持,同時也增大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難度和執行成本。
3.流動資本節約使用的監督效果不佳
現代企業大量應用技術平臺提升管理績效,如利用ERP系統開展對流動資本的配置工作,即對原材料、耗材、人工等生產要素進行配置。但在追求對流動資本配置的效率和效益目標時,對于流動資本節約使用的監督效果卻略顯不佳。顯然,在企業管理中信息不對稱影響到了這里的績效提升。在傳統視域下,管理者似乎認為引入懲戒措施能夠倒逼出員工的節約意識,但在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干擾下,以班組為單位的員工集體則存在隱藏“節約努力程度”這一信息的動力。
4.資本有機構成的決策中存在非理性
對于任何企業類型而言,在數字經濟時代都將面臨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趨勢,所不同的只是硬件資產和軟件資產之間的比例結構關系。在經濟學視角下可知,資本有機構提高的同時,也是企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大的過程,后者又會因增大“年利潤率”分母中C的量值,而使企業年利潤率有下降的趨勢。然而在企業對標管理時,管理者卻因非理性沖動做出超常規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決策,這勢必阻礙企業管理績效提升的步伐。
四、提升企業管理績效的策略
根據以上所述,提升企業管理績效的策略構建如下:
1.建立項目制助推技術組織形態的調整
提升企業管理績效首先需得到有效的組織架構支撐,無論何種企業類型都可嘗試建立項目制,以助推技術組織形態的調整。項目制組織架構的優勢在于,每個項目組都可作為任務組而存在,這樣就能將經典的金字塔狀組織架構,轉變為水平分布的扁平化組織架構,進而能快速對任務信息做出反饋,并在項目組范圍內迅速調配各種資源。在建立項目制的具體過程中,可重點對企業的核心部門或價值創造部門實施項目制改造,并在非核心部門和非價值創造部門實施矩陣型組織架構改造,實現以前者部門為中心、外圍部門人員參與項目組運維的技術組織形態格局,以通過降低企業組織冗余來提升管理績效。為了降低組織變革阻力,在企業績效管理中需落實項目組、外圍部門負責人的主體責任。
2.培育企業學習型文化型塑員工的行為
面對數字技術對企業運維各領域的滲透趨勢,需內化出全體員工的終身學習意識以提高企業管理績效。基于“年利潤率”分析框架,員工在終身學習意識的驅動下,能夠不斷增強自己的職業素質和崗位能力,在單位勞動時間內因積累的復雜勞動量超過以往,這就能在不改變工資率的情況下增大“相對剩余價值”的量值,進而為提高“年利潤率”創造出主體條件。為此,培育企業學習型文化型塑員工的學習行為勢在必行。筆者建議,項目組負責人、外圍部門負責人需為成員起到示范效應,并在組內設定固定的業務學習時間。在學習時間內,負責人應結合近期在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和挑戰,以問題探究的方式在組員中集思廣益。同時,可組建線上學習平臺以信息共享、經驗分享的方式,內化出員工的業務學習意識。
3.創新激勵機制內化流動資本節約紅利
在提升企業管理績效時需同樣需重視“性價比”問題,即需以較少的管理成本獲得滿意的績效提升效果。針對節約流動資本的要求,可創新激勵機制內化流動資本節約紅利。其中的原理為,將員工對耗材、原材料節約的努力程度,直接與他們所能獲得的超額績效獎金額度相掛鉤,這就在激勵相容機制下滿足了他們的核心利益訴求,從而引致出他們節約流動資本的行動自覺。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企業管理層與項目組、外圍部門簽訂任務書,并以具體的工作任務確定流動資本的投入量,且配比相應的經費。在任務書中可規定,項目組或外圍部門按任務書要求完成工作任務后,若存在經費結余,結余部分可作為組內績效獎金發放。這樣一來,就能激發出員工的節約意識。
4.加強財務內控制衡固定資產投資決策
在提升企業管理績效時還應發揮財務內控的職能優勢,通過加強財務內控對固定資產投資決策形成制衡。財務內控主要由:財務內控環境和財務內控手段組成。在加強財務內控環境建設中,需以完善企業的財務內部治理機制為重點,其核心在于尋找到有效的相互制衡機制。具體的對策為,在企業章程中需細化固定資產投資決策的流程,并增大財務部門在固定資產投資決策中的建議權。在落實固定資產采購申報部門、財務部門、企業主管領導的三方責任的基礎上,還可考慮引入德爾菲法獲取第三方機構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在財務內控手段方面,需認真執行全面預算管理工作,且需突出全員參與預算管理的工作要求。與上文相聯系,通過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落實主體責任,便能使全面預算管理成為制衡固定資產投資決策的手段。從而,在年利潤率分析框架中便可有效降低不變資本的投入量,也能使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沿著合理的結構展開。
五、總結
本文認為,為了提升企業管理績效,首先需給出可量化的指標,這樣才能為企業管理績效的提升提供質量控制。對此,文章以“年利潤率”指標作為分析框架,提出了提升企業管理績效的策略:提升企業管理績效首先需得到有效的組織架構支撐,無論何種企業類型都可嘗試建立項目制,以助推技術組織形態的調整。面對數字技術對企業運維各領域的滲透趨勢,需內化出全體員工的終身學習意識以提高企業管理績效。在提升企業管理績效時需同樣重視“性價比”問題,即需以較少的管理成本獲得滿意的績效提升效果。在提升企業管理績效時還應發揮財務內控的職能優勢,通過加強財務內控對固定資產投資決策形成制衡。
參考文獻:
[1]范慶妍.企業績效管理提升策略探究[J].黑龍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2022(2):68-70.
[2]王丹.企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效率提升以及績效考核策略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2(2):40-42.
[3]蘭麗娟.零售企業供應鏈管理與經營績效提升——基于營運資金管理效率的調節效應[J].商業經濟研究,2021(8):106-109.
[4]侯海濤.供應鏈整合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質量管理角度[J].商業經濟研究,2022(7):117-121.
[5]萬洪星.制造企業績效管理現狀及對策分析[J].中國市場, 2022(12):119-121.
[6]曹方磊.基于MBO的企業戰略績效管理體系構建與應用[J].全國流通經濟,2022(3):42-44.
[7]成洪濤.保險企業績效考核管理體系研究[J].財務管理研究,2022(2):112-116.
[8]董鵬.基于OKR模式下的企業績效管理研究[J].智慧工廠, 2022(1):58-67.
作者簡介:梁鵬(1985.10- ),男,漢族,河南正陽人,碩士,鄭州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