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雪 王麗
摘? 要:設計范式的深刻流變,源自21世紀以來科技的進步和設計范式的革新,體驗設計應運而生。體驗型室內設計在后現代語境中的創新應用研究通過闡述“后現代語境中的室內設計”相關認知,分析“體驗型室內設計特性”與“空間認知”,進而探究體驗設計在室內設計中的體驗過程和思維原則,從而提出體驗型室內空間設計新應用思路,即情感體驗在室內設計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體驗設計;情感體驗;后現代主義;室內設計
本文以后現代語境下的室內空間認知為切入點,重新認識體驗式室內空間設計的設計特性,歸納體驗型室內空間應用思路,探討體驗型室內空間設計的新策略,解決體驗型室內空間同質化、缺乏情感化、缺少在地化的問題。
一、有關后現代語境下室內設計的認知
設計,歸根結底是社會現實在意識中的一種體現。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密不可分。現代主義遵循的“功能決定形式”“少就是多”的設計原則,忽視了人們的心理需求和社會生產的變化。而后現代主義關注到這一點,注意到個性化、多樣化的心理需求。后現代主義的室內設計主張多元化的藝術風格。《后現代主義轉向》一書中指出:“后現代主義以浪漫主義、個人主義為哲學基礎,設計語言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規則化,強調歷史文脈、意象及隱喻主義和‘少令人生厭(less is bore)。”后現代主義認為對給定的一個符號或文本有多層面的解釋,如解構文本、符號等。
體驗設計與體驗經濟密不可分,體驗經濟在社會發展中對體驗設計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從農業經濟到體驗經濟的演變可以看出,社會經濟形態的變化使個性化的人的體驗成為主導。體驗設計中,無中心意識和多元價值取向解放了大眾的思想,促使本體意識的覺醒。體驗設計經歷了萌芽、啟蒙、發展和最終形成階段,從用戶體驗設計發展到體驗設計,體驗的含義更加多元化。商品即體驗本身,人的體驗包括產品的用戶體驗和服務的顧客體驗。將消費者的參與融入室內設計中,每個人以個性化的方式參與融入設計中,使消費者在室內空間活動過程中感受到體驗過程。體驗設計的產生是設計范式的一次深刻變革,是設計史長期發展的歷史結果。“將設計思考的中心從物的客觀性轉變為人的主觀性,這是一個根本的翻轉,可稱之為設計思維的‘哥白尼式革命。”[1]
后現代語境下的體驗型室內設計秉承“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強調人的體驗感,注重人性化、自由化的大眾設計,采用非傳統的混合、疊加等設計手段展現其傳統與現代的糅合,突出設計的人文內涵。“體驗型室內設計傳遞著兩種信息,一種是理性的(即功能、材料、工藝等),一種是感性的(如使用者通過參與所得到的感觀與心理的體驗),前者是其存在的基礎,而后者透過某些符號來傳達其內涵與情感。”[2]在后現代語境下,人們基本的物質需求被滿足后,精神層面的需求產生了改變。室內空間體驗過程中的文化內涵逐漸受重視,同時也對室內空間的設計提出更多要求。在后現代語境消費主義的裹挾下,消費不再是簡單的以物易物,而是消費的全過程中所包含的消費品、消費服務的體驗感,在此期間人的心理和行為也隨之變化,對室內空間環境的適用性、個性化、多元化、地域化產生更多需求,更加注重情感體驗,關注到深層的文化內涵。
二、體驗型室內設計特性與空間的關系
(一)體驗型室內設計的特性
體驗型室內設計具有人性化、主觀化特性。無論使用哪種設計方法進行設計,首要把握住“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蓋達爾阿利耶夫國際機場,由土耳其Autoban工作室進行的內部結構和體驗式設計,獨特的體驗式設計獲得了“紅點獎”。設計師說:“機場就像一個巨大的游樂場,我們應該發揮想象力,以人為本去設計。”以獨特的造型融入自然元素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機場內部空間不再是傳統開敞的大空間和不帶個人色彩的空間體驗,而是以“定制木繭”作為其熱情文化的象征,形成視覺沖擊力,優化人的體驗感。設計的目標是為人服務,我們需換位思考,把握其精神需求,呈現出以人為本的空間體驗設計。
體驗型室內設計具有虛擬化、技術化特性。玩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的來臨也悄然改變“人”玩的方式。2022年春節繪一科技推出以游戲化為內核的UGC家裝社區App“自由繪”。得益于數字孿生技術的進步和元宇宙概念下的虛擬世界交互系統發展,自由繪App將用戶作為設計和體驗的主體,以玩游戲的方式設計家裝,具有互動性和趣味性。用戶突破時空界限,以可視化的人機交互體驗方式,自主設計線上數字居住室內空間,同時進行虛擬體驗。
體驗型室內設計具有情景化、參與性特征。伴隨著體驗經濟的崛起,室內設計為擺脫同質化的標簽,紛紛進軍主題式場景空間。對地域性文化的再重構,以投射多元化、形態化、差異化的物質載體,構建互動體驗式室內空間。2021年9月喜茶西安永寧里店開業,設計師以西安地域文化為媒介進行現代轉譯,將西安地域文化與新派茶飲生活方式融合,創造性地設計出在地化品牌,增強消費者情感歸屬體驗,創造出獨特的體驗式消費情景,消費者從空間體驗轉向場所情感歸屬。喜茶體現出“在地場所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新融合,體現出設計師對用戶需求進行反思,以在地性文化內涵為載體,探索美學風格,實現了設計價值在地性的增殖。
(二)空間認知
室內空間具有抽象性和復雜性的特點,抽象的語匯需要載體來表達。如上海東方美谷JW萬豪酒店餐飲空間的設計,材質肌理的層次及光影的層次有機組合,形成抽象關系。室內通過對空間布局層次進行解構,營造互動式的趣味場景,提升人的體驗感。正如林語堂所說:“最好的建筑是這樣的,我們身在其中,卻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終了,藝術在那里開始。”
“一切抽象關系始于某種因素的介入,引起某種層次,產生某種對比。比例的介入使層次組合能形成空間的氣場與勢能,并且在眾多‘層次的分配組合中追求和諧統一,乃至層次最大化的整體性和歸屬性。”[3]空間的本質具有抽象性,“層次”與“比例”構成抽象空間。在復雜的室內空間層次中,虛實的轉化、不同的比例和尺度構成一系列不同空間體驗感知。媒介是空間本質抽象性轉換的載體,將抽象意念轉化為現實場景,亦可稱之為物化的空間語言。
三、室內空間體驗過程分析和思維原則
(一)室內空間體驗過程分析
在體驗型室內空間中,隨著“移步易景”的空間轉換,移動觀察位置并變化觀察角度時,也就是時間性發生了變化,時空變化的統一性與延續性貫穿空間序列,同時組織、劃分室內空間。空間圖底關系也不斷地在虛實之間變化,具有一定的空間體驗感。傳統園林的曲折反復、移情造景、天人合一等思想觀念,都體現出古人的空間美學智慧。室內空間序列由多種人工秩序的疊加組成。格式塔原理告訴我們,簡單的圖形從整體性上升為秩序感,然后產生美感,即簡單形態中尋求統一。
進入室內空間體驗時人的心理狀態變化經歷“開始-期待-高潮-結束“等階段,人在室內空間中的體驗具有節奏感和立體感。空間的構建組織方式離不開對層次關系的理性分析。在室內體驗過程中,相對坐標的變化,使人在空間意境中的體驗感也隨之變化。
(二)思維原則
以人為本,關注人的需求,始終考慮人的尺度,了解客戶真實想法,運用人機工程學進行人的尺度推敲,盡可能多地站在用戶角度看問題。通過移情,體會客戶的需求,把用戶行為作為設計師的一部分進行觀察,體驗用戶體驗的過程。設計師對表象進行分析提煉揭示事物的本質,重新思考并創造出全新的形象。整體性在設計中是以全局的視角來看待室內空間設計,不僅僅關注每一個體驗節點,更是關注全局性的一種思維方式。
四、室內空間體驗應用思路
(一)主題性室內空間
體驗型室內設計注重對主題空間的構建,通過空間語言的重構,表達空間功能和空間藝術性綜合要素的平衡統一。主題性室內空間一般由一個明確的主題構成,空間形態根據主題而設定,強調空間整體主題氛圍的營造。主題與業態的結合,依據功能定位塑造主題空間的主導基礎,注重以軟裝表達室內空間主體氛圍,進而將特定的功能性升華超越本身的精神內涵,以達到室內空間主題與功能的統一。敘事性主題強調空間的整體氛圍,空間形態依據主題確定,激發人的潛意識和情感共鳴,場景化的鮮明性情境片段滿足人的精神需求。
當下室內主題街區呈現出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趨勢,人們不再滿足“單一的購物”,而是更需要場景喚起內心的共鳴滿足其情感需求。挖掘當地文化底蘊,將歷史縮影或文化符號貫穿整個室內空間,加入互動體驗式設計,如虛擬店鋪、趣味導視、主題互動區等,營造溫情的社交空間進行情感體驗。
(二)空間層次與空間趣味
體驗設計以場所性、差異性、多樣性和整體有機性為主線,以空間層次和空間趣味為主題進行設計。用戶作為室內空間的體驗主體,參與體驗的方式與體驗的場景更加多元化。
空間層次的路徑具有關聯性和多選擇性。在室內空間中,流線不再是一條單一的直線,而是相互關聯、復雜多樣的流線。人在進入室內空間時,首先對整體室內空間的層次進行感受,其次是各種材料的肌理和質感,最后視覺質感進一步延伸至藝術特征。
空間趣味的表現形式聚焦于用戶體驗過程的再塑造。在室內空間體驗過程中,多感官體驗的重疊與交叉,讓人體驗到空間層次的變化與趣味,同時空間體量的虛實疊加,構建出室內空間體驗層次的韻律感。
(三)視知覺
視覺由眼睛接收信息開始,隨后大腦解釋這些輸入的信息,提取我們需要的信息,幫助我們理解我們看到的東西,這些數據被一次次組合之后大腦進行視覺感知處理。視覺接收和視覺認知共同組成視知覺,但較高層次的視覺認知,是我們的視覺接收到的信息是否有意義、大腦如何做解釋。“在視覺經驗中,深度效果必定是由神經系統以及意識創造出來的。在立體視覺中,各種不同形象之間的沖突來自空間視差。”[4]由運動知覺產生的時間視差與中國古代園林設計中的“移步易景”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解釋為因位置變動而造成的視像差別。人的感官在同一室內空間中不再單一接受信息,而是主動體驗室內空間的變化。
當下虛擬現實和數字化概念也融入到主題室內設計中,由智能數據算法、數字孿生和傳感技術打造出實時交互的虛擬空間,通過沉浸式媒體裝置,在實體空間內的虛擬表達創造出全新的體驗感。數字化的交互空間體現出藝術與科技的融合這一特點,體驗不再局限于實體空間。頭戴式VR設備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體驗到空間,有別于傳統的體驗。
(四)場所精神
將“體驗設計”賦予室內空間創新化、儀式化的革新體驗。探索空間形式與變化法則、推演體驗過程階段模型和探索天人合一的精神意韻。將場所精神引入體驗型室內設計中,有助于人在空間中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如無錫凱宜醫院創新設計思路,再設計人與空間關系,增強人的情感體驗,打造宜人的室內空間,營造出詩情畫意的室內療愈空間,使人放松情緒和舒緩心情。
通過營造時間與空間,建立與空間的媒介。長沙“超級文和友”采用整體性思維進行在地文化的植入。設計師對長沙當地傳統文化進行深度挖掘,由多元化生活場景集聚而成的80年代風格大型長沙老街區,室內空間的懷舊歷史文化通過復古元素予以表現。室內展現出沉浸式體驗的市井文化的親切感,使人產生情感共鳴。創新視覺空間,使人留下獨特場所記憶,同時餐飲空間衍生出獨特文化價值。
五、結語
“不可分割性、異質性和易逝性則在交互設計、體驗設計或社會創新領域很少提及,體驗設計也有無形性的特征。”[5]因此,當人們的物質生活被充分滿足時,精神世界的需求自然體現出來,更加關注自我體驗感,即個體身心是否充實。在物質世界豐盛的時代,對體驗型室內設計的發展也愈發期待。
“審美品味的刺激允許生產者出售更多的“體驗”而非物質產品,這使感覺成為第一要素。”[6]后現代語境中,消費觀念的改變體現在追求個體化的設計,更加追求體驗感。消費品的象征意義被放大,解構為符號,室內空間的情感體驗的滿足和精神體驗成為其特征。同時演變為尋找符合自身文化、價值認同感的場所體驗,并以此為前提進行消費行為的過程。因此,本文對體驗型室內設計在后現代語境中的應用進行了解析,梳理后現代語境下室內設計的認知,分析體驗過程和思維原則的應用方式。在室內設計中,空間層次與空間趣味滿足了用戶體驗的心理需求,視知覺體驗也更加豐富。
綜上所述,體驗型設計注重于人體工程學、地域文化、場所精神等有助于實現個性化的體驗,實現室內空間功能與美學的和諧發展。對室內設計方法進行總結,旨在挖掘出更新的設計方式,盡可能滿足室內空間使用功能和審美需求,滿足人的情感需要。在科技與文化快速發展的今日,體驗型室內設計在文化、美學上的應用能更好地將設計變得有溫度,對于體驗型室內設計增加積極意義。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學者關注體驗型室內設計的獨特價值,通過系列的理論研究和現實實踐使其不斷地發展與完善,以更加多元的創新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獨特體驗。
參考文獻:
[1]代福平.體驗設計的歷史與邏輯[J].裝飾,2018(12):92-94.
[2]李洪鑫.體驗型室內設計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2.
[3]葉錚.空間思哲:空間本體與載體的抽象關系[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60-61.
[4]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騰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276-277.
[5]辛向陽,王晰.服務設計中的共同創造和服務體驗的不確定性[J].裝飾,2018(4):74-76.
[6]阿蘇利.審美資本主義——品味的工業化[M].黃琰,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66.
作者簡介:
張曉雪,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
王麗,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環境設計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室內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