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海寧 原容蓮

【摘要】本文結合數字經濟背景下高職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現狀,闡述數字經濟環境下高職電子商務專業群人才培養路徑:找準定位調整課程體系、結合需求充實課程內涵、注重產教融合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以此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數字經濟 電子商務專業群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21-0096-04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發展數字經濟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要大力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對我國的傳統產業助力巨大,能夠激發新的產業模式、新的產業狀態,創設新的產業環境。在我國,伴隨數字經濟一同誕生的電子商務專業發展前景廣闊,一躍成為最有發展前景的專業之一。因此,提高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質量,成了高職教育深化改革的關鍵目標之一,也是很多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本文以此為出發點,探究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高職電子商務專業群的建設策略,為加快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各領域加速融合提供參考。
一、數字經濟背景下高職電子商務專業群人才培養現狀
在過去20多年里,我國經濟發展迅速,電子商務行業出現了跨越式發展,已經出現了多形式、多元化、多角度的融合趨勢。其產業模式愈發豐富,產業環境不斷得到優化,新零售、社群電商、跨境電商、農村電商、現代物流等多種電子商務形式層出不窮。電子商務從全領域電子商務服務,到基于網絡營銷、商務數據分析的流程分工,再到移動商務、跨境電子商務、農村電子商務的場景應用等,形成了產業細分的新態勢?!丁笆奈濉彪娮由虅瞻l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指出,2020年電子商務相關從業人數超過6 000萬,比2015年增加2 700余萬,年均增長13%。與此形成對照的是,2020年由于受到國際環境和疫情等多方因素的影響,很多實體產業的發展難有成效。
在這樣的數字經濟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的電子商務專業群的建設卻不時出現問題,諸如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不夠精準、課程體系不夠完善和產教融合不夠深入的現象。
首先,電子商務專業群的人才培養定位不夠精準。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電子商務類專業的教學前提仍以使用電子商務平臺為主,因此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難以緊跟數字經濟發展現狀調整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院校雖然構建了以電子商務為核心的專業群,但是專業群內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仍各自獨立。尤其在2021年職業教育專業目錄調整后,電子商務產業向移動電商、農村電商、跨境電商過渡,這也是國家在宏觀層面上對以電子商務為核心的專業進行的一次結構大調整,但不少高職院校未能及時根據國家發展需要及時調整專業群的人才培養目標。
其次,電子商務專業群課程體系仍不夠完善。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電子商務群的課程體系沒有基于電子商務的發展需求進行調整,開設的一些課程沒有完全緊跟產業發展需要。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不足:一是缺乏依據產業鏈的課程體系,二是缺乏依據行業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的重組,三是缺乏針對學校自身特點開展的相關知識的教學內容。
最后,電子商務群專業群的校企合作還不夠深入。當前,開設有電子商務專業的高職院校,絕大多數都采取了校企合作的運行模式??稍谂c企業共同培養人才過程中,很多企業并未與學校共享電子商務相關核心技術,故在電子商務學生實踐環節中,學生缺乏關鍵崗位的鍛煉,這必然會影響高職院校對學生在電子商務實踐能力方面的培養質量。此外,部分高職院校尚未形成集教學、研究、實踐、創業一體的實踐育人體系,也存在著校政行企、課崗賽證、教學研創的數字人才實踐能力全鏈條培養路徑尚未打通的現象。
二、數字經濟背景下高職電子商務專業群人才培養路徑
《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已將電子商務專業劃至財經商貿大類下的二級目錄,目錄下設電子商務、網絡營銷與直播電商、移動商務、商務數據分析與應用、跨境電子商務、農村電子商務等6個專業。在這樣的產業細分及新專業目錄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如何合理有效地兼顧專業群的內容構建和教學安排,形成引領電子商務專業群建設的標準范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緊跟社會發展步伐,找準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深化專業內涵建設,構建電子商務專業群,以崗位為需求,加強電子商務群課程建設,堅持產教融合,多渠道提升電子商務群人才培養質量。
(一)找準定位,調整課程體系
隨著企業對電子商務人才的要求不斷升級和變化,學院電子商務人才專業積極調整人才培養思路。為了專業群長足發展,學院根據教育部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在全國電子商務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依據二級目錄電子商務類所設的電子商務、農村電子商務、移動商務、跨境電子商務、網絡營銷與直播電商以及商務數據分析與應用等6個專業,從各專業的邏輯關聯與特色發展,從內涵本質、學科底蘊、技術視野、培養路徑和職業空間五個角度,對專業群從內涵層面上做了整體設計和謀劃(如表1,見下頁)。
如在制定電子商務、農村電子商務和移動商務等三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學院堅持與產業發展對接的理念,將此三個專業的內涵本質按“零售—流通”劃分。學科底蘊則劃分為“商品學”“零售學”“商品流通學”“流通經濟學”“管理學”等5大方向;技術視野的培養區分為“計算技術”“信息技術”“傳媒技術”和“數據技術”等方向。結合現代職業需要,學院打造以“基礎+主干+枝葉”為結構的人才培養路徑,如電子商務專業的基礎為零售業態,主干為品牌商品開發、營銷和銷售,枝葉為相關平臺運營和軟件應用。同時學院為各個專業的學生規劃相應的職業發展空間,具體可分為“零售經營”“貿易經營”“品牌運營”“供應鏈”等相關工作崗位,學院還緊緊抓住發展的機遇,全力打造以“電子商務”全領域服務為主體的核心專業。
學院聚焦國家戰略與數字經濟產業需求,充分發揮學院農旅特色電商專業的優勢,以數字經濟內涵建設為導向,依托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升級改造了電子商務專業群中的電子商務、網絡營銷與直播電商、移動商務、商務數據分析與應用、跨境電子商務、農村電子商務等六個專業。此外,學院把“產供消”的邏輯融入電子商務專業群數字化升級與改造的路徑,多角度重新審視了電子商務專業群的定位,重構了培養內容,構建了更凸顯職業教育優勢的電子商務群。
近年來,學院緊跟新技術新崗位新需求,找準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及時調整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了專業群建設與實體經濟同頻共振。學院的電子商務群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引領時代革新、支持社會發展、符合中國文化、體現專業水準的電子商務專業性人才,該專業群還被自治區教育廳批準為廣西高水平專業建設立項項目。
(二)結合需求,充實課程內涵
在構建高層次專業群的過程中,課程建設是高職院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做好課程建設,對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院把課程建設作為抓手,緊跟產業發展需求充實了課程內涵。
一是自主開發電子商務專業群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學院根據產業發展,結合人才培養目標,重點建設具有原創性、引領性的專業核心課程,并著力開發一批專業拓展課以充實授課內涵。電子商務專業是學院的傳統專業,教師團隊既保留了傳統優勢的基礎,又融入了跨境電子商務﹑大數據等跨學科課程。在視覺營銷、網店運營推廣等傳統課程基礎上,學院增加了選品與采購、電商直播﹑跨境電子商務、東盟貿易與文化、物聯網基礎等課程,與時俱進地豐富了專業新興課程內涵。專業群教學團隊以電子商務專業為核心,主動走進企業了解企業訴求,圍繞職業具體需求設置課程,圍繞崗位任務整合課程,滿足企業對人才“從初始崗位到發展崗位”的發展需要。如融入“1+X”網店運營推廣、直播電商等職業技能證書,體現課程與職業崗位的對接。電子商務專業群創立了互聯網時代下傳統專業課程與跨境電商核心課程和市場營銷的新組合,極大提高了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和滿意度。
二是以電子商務群專業教學對接產業發展,以生產實例充實教學內涵。學院電子商務群專業教學團隊以具體的生產任務為驅動開展教學,并通過高效的信息輔助手段,根據人才需求及時更新并充實專業群的課程內容,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開展。第一,教學團隊充分考量電子商務群專業的產業鏈、教育鏈、價值鏈和人才鏈“四鏈融合”需求,以電子商務產業的“產供銷”運營的邏輯為依據,遵循國家教育資源庫課程一體化的設計,結構化的課程和顆?;慕ㄔO理念充實教學內容。第二,教學團隊從行業供給關系方面選擇課程內容,以推動企業發展為目標而豐富課程內容。第三,緊扣“產供銷”主線,搭建縝密的課程內容邏輯體系,改進電子商務課程內容相對松散的形象,并在課程建設中完善對職業規劃意識和職業發展能力的教學內容。第四,加入多媒體內容打造易學好教的教學課堂。教學團隊在課堂實施中以視頻單元為主線,輔以非視頻單元教學。同時還補充了配套的課程標準教案、覆蓋全程的教學視頻試題及其他教學資源,方便學生自學、教師輕松教學。第五,增加數字媒體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比例。電子商務專業群教師團隊充分利用QQ、微信的群組功能,積極融合數字技術,使學生、教師和建設團隊之間的溝通反饋機制暢通,通過師生之間的積極反饋,及時調整并充實教學內容。如以電子商務專業“選品與采購”課程教學為例。課程基于真實的工作任務流程,把教學內容劃分為商品認知、選品、包裝、采購和實戰等五個模塊,通過實踐教學提升學生在農業發展、食品安全、環境優化等視角下采購電子商務產品的能力。隨著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很多領域的研究技術與成果不斷轉化為商品,而該課程的內容、技術和方法也及時進行更新和充實。而教學團隊在教學的形式和模式上也做出調整,如實踐部分的核心從傳統驗證和技術學習,轉為解決和研究商品營銷的思路和方法上。
(三)注重產教融合,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學院堅持以產教融合為基礎加強校企之間的聯系,實現產教融合所要求的核心技術共享相融、課證賽崗相融、教學研創相融、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相融,不斷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是以書面形式保障校企雙方共享相融。學院堅持每個專業與企業共建專業核心課程,每個專業每個班級至少與一個以上企業合作,依托企業項目入校的形式,每年制訂相關方案并完成校企共同攻克專業技術或核心項目,建立教師與企業技術技能人才雙向流動機制,實行以成果為導向的產教融合模式改革。校企雙方共同研究專業設置、共同打磨學生崗位勝任能力模型、共同打造實訓實習基地。如學院在與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前,會考察企業是否具備開展校企合作的條件。而校企雙方具體的合作協議除了明確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外,還將校企共同分享或完成的技術研究項目、企業專家指導學生崗位實習、教師到企業實踐提升、企業與學院共同研討專業設置、校企共同建設實訓實習基地等相關條款列入其中。校企雙方以成果和約定條款為基本共識進行校企深度融合,這不僅幫助學生在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也讓學生對專業前景與市場有了更切實的體會。
二是堅持課證賽崗相融。學院積極鼓勵每個專業的學生考取對應的“1+X”證書,實現證書教育與課程相融。同時為每個專業安排對應的技能大賽,實現課程教育與比賽相融;每個專業有對應的實習崗位、見習企業。如2021年3月,學院承辦了2021廣西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跨境電子商務應用技能”與“電子商務技能”兩項賽事。電子商務專業群學生以不同的身份參與比賽,有的作為參賽選手,有的作為志愿者參與比賽的籌備、活動的組織等全流程。不管是參賽選手還是志愿者,都在實踐中得到了磨煉,經歷了將專業知識與技能比賽二者結合的成長蛻變。
三是保證教學研創相融。學院的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項目中,堅持項目來源于教學實踐、以項目提升教學質量原則,努力實現教師研究項目與教學相融。通過實施全程全覆蓋的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培養,培養學生對底層系統和應用系統的開發能力,培育學生的核心職業素養,實現學生學習與項目相融。教師在研究項目時引導學生進課題、進實訓室、進團隊開展實踐訓練,學生在項目實踐中不僅專業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創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培養。
在當前數字經濟大背景下,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以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結合為基礎,積極促進職業教育的專業化和數字化轉型,高質量促進電子商務職業教育發展,為開拓新的發展模式提供有力的支撐。學院緊跟時代發展趨勢,突破傳統路徑依賴,在人才培養、課程建設、產教融合等方面切實做好專業升級與數字化改造,并通過人才培養路徑優化的探索與實踐,打開職業教育技能型人才培養新局面,持續助推廣西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韋英琴.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行業企業調研分析[J].廣西教育,2019(39).
[2]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EB/OL].(2009-04-01)[2019-12-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3]覃海寧.高職選品與采購課程思政教育的設計與實踐[J].綠色包裝,2022(2).
注:本文系廣西職業教育專業發展研究基地“廣西職業教育電子商務專業及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項目、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課題研究項目“電子商務專業(群)‘課程思政的載體與方法創新研究”(YB2020110104)、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2022年教育教學研究課題“診改背景下推進涉農職業本科專業內涵建設的實踐與研究”(YJJ223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覃海寧,碩士,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電子商務、職業教育;原容蓮,碩士,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
(責編 羅異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