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的音樂教學方法不斷創新,許多中小學生都感受到音樂的獨特魅力。體態律動教學法有利于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可以推動學校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文章首先概括體態律動教學法理論中的教學內容,并系統闡述其建立過程;其次,具體闡述體態律動教學法在音樂課堂中的有效應用,包括運用聲音和動作開展教學,增強學生的音樂感受和引導學生用動作進行表達,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最后,論證體態律動教學法在音樂課堂中產生的積極作用,包括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積極性,活躍音樂教學課堂的氛圍等。
關鍵詞:音樂教學概論;體態律動教學法;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8-0-03
1 體態律動教學法概述
“體態律動”音樂教學法思想是著名的瑞士作曲家愛彌兒·雅克·達爾克羅茲經過對音樂教育史資料進行研究和開展大量實踐工作之后形成的西方現代音樂教育的基本理論。受古希臘音樂思想理論的啟發,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特別強調音樂教師身體技能與現代音樂藝術理論的完美結合,身體與教師靈魂的完美結合,即“美與善和諧發展”。此教學體系成為達爾克羅茲現代音樂理論教學課程體系中的一項重要精神文化。達爾克羅茲廣泛借鑒與融合雅克·盧梭、瑪利婭·蒙特梭利、約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齊、福祿貝爾等世界著名現代教育家們的教育改革理論思想成果,也從不同的學生視角詳細論述了教育及教學應做到完全遵循所有受教育者個體的生命本質,強調一切教育及教學要完全符合人類社會發展活動的基本規律,這些理論都直接影響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及教學先進理念文化的形成。達爾克羅茲音樂專業教學及實踐研究體系主要由體態律動、視唱練耳和即興的音樂活動三個部分共同構成,其中體態律動教學體系更是被國內外公認為最富創新性的音樂教學實踐理論[1]。
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音樂教學理論的建立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重要階段。
第一階段,視唱練耳開始教學改革。1892年,達爾克羅茲完成本科學業回國后又繼續留校,就職于日內瓦音樂學院,擔任講授音樂和聲、視唱練耳等基礎課程的音樂教師。執教期間,達爾克羅茲參與主編與出版了關于音樂視唱練耳法的英文教科書《實用音準練習》,同時注意到國內外一些知名中小學不注重節奏律動感教學、缺乏音樂感受力和情感表現力教學的現實問題,于是達爾克羅茲反思了學校傳統陳舊的音樂課堂教學方式,并最終以促進學生全面體驗欣賞音樂過程及學會表達思想情感為學校改革藝術教學模式的出發點,開始對創新音樂教學方法進行實踐性探索。這種全新的音樂課堂教學管理方式和創新型教學過程管理思想遭到日內瓦音樂學院董事會的一致反對,最終達爾克羅茲在校方的壓力下被迫辭職。
第二階段,構建體態律動科學理論系統的科學探索階段。1905年,達爾克羅茲在瑞士作曲家協會開展的全國學術會議開幕式上,第一次公開展示了他個人在音樂教學方面的研究成果,獲得瑞士各級音樂家、教育家的一致肯定,這敦促達爾克羅茲繼續公開出版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1906年,其首部著作《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才正式結集面世。達爾克羅茲獨特的音樂教學方法無疑給當時國內外傳統西方音樂理論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我國的現代音樂教育及其研究工作領域至今存在相當大的爭議。經過幾十年的錘煉,達爾克羅茲又分別在巴黎、柏林、維也納、斯德哥爾摩、紐約先后建立起了達爾克羅茲音樂學校,達爾克羅茲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大,迫使瑞士政府不得不公開認可這種新型音樂教學方法。
第三階段,即興教學模式的引入,完整、系統、頗具教學獨創性的教學體系逐步建立。隨著對體態律動教學法的實踐研究不斷推進,達爾克羅茲項目組意識到通過各個身體動作去表現音樂本身就是一個可逆變化的動態組合過程。也就是說,第二教學階段研究的體態律動教學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主要是通過訓練促使學生以各種身體動作來展現自己對音樂產生的各種情緒。經過這個訓練階段,學生將自身對音樂的各種感受轉化為一種即興身體動作,這一組合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身體音樂的即興組合創作。即興音樂創作理論等觀點體系的全面引入逐漸使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研究體系成為一個系統、完整的現代音樂專業教學與理論體系。
體態律動教學法的主旨是以實際操作為主,身體和思想相互協調、共同學習,這是現代音樂教學的一個主要發展目標,體現了小學音樂課程的實踐操作性和人文性。運用體態律動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學習音樂的整個過程,幫助學生學習音樂理論知識,方便更好地理解音樂專業知識,為以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實踐基礎。音樂教學可以理解為實踐教學,脫離理論知識的束縛,以實踐為主,通過不同的音樂活動來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精神文化追求[2]。
2 結合聲音和動作開展教學,增強學生的音樂感受
運用體態律動教學法,要改變傳統的觀念,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去感知音樂的思想情感,鼓勵學生用動作感受音樂內涵。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感受旋律的節拍、節奏,并且鼓勵學生通過肢體動作來展現音樂的節奏以及速度的變化情況。指導學生理解歌詞的含義,使其對音樂形成深刻的感受,并按照自己的理解運用動作進行合理表現,并且對音樂節奏的理解能夠給學生提供表現平臺,從而激發學生對體態律動的學習興趣。
例如,一首集合了身體動作和音樂的歌曲——《幸福拍手歌》,它是由日本的木村利人創作出來的,整首歌曲只有六句歌詞。除了歌詞之外,還需要配合拍手、跺腳等動作。教學的時候,為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可以只讓他們提前學習兩三句歌詞,其他的內容讓他們自己思考并填充。第一、第二樂句結束的時候都會留些時間讓人們跟著節奏來表演,第三、第四樂句則沒有間隙,直到最后兩句才會繼續空出時間來表演。正因如此,這首歌曲才會受到很多音樂教育課程的歡迎,其簡單明了,節奏比較歡快,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中間的八分附點音符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節奏,進行身體律動。讓學生自己組織創編動作,使每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創編中,讓學生通過拍手、拍桌子以及跺腳進行動作創編,使學生在體態律動的幫助下更加熱愛音樂。
3 引導學生用動作進行表達,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引導、鼓勵學生大膽用肢體動作進行情感表達,其音樂教學的重點內容就是學習唱歌、彈奏和欣賞,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教學內容和體態律動的結合,讓學生用一些簡單的肢體動作感知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教師應將教學內容與肢體動作高度融合,使學生在感知音樂的同時,充分發揮想象力,從而提升自身音樂素養。
例如,很多學生喜歡《春天在哪里》,在校園或者其他地方經常可以聽到這首歌,大多數學生都可以哼唱幾句,但是準確率并不高,其中最不準確的地方是第17~24小節。因此,對教師來說,應該將第17~24小節作為教學重點來進行設計,引導學生進行肢體運動。教師可以給學生做一些示范,如拍手、拍腿等簡單的身體動作,使學生準確地進行動作創編,讓學生以小組交流合作的方式完成,更好地把握節奏,感受音樂與身體動作的配合。
4 體態律動教學法在音樂教學課堂中的作用
4.1 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近年來,在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教育方式也在不斷更新。體態律動恰恰是我國中小學生音樂課堂環境中一個普遍適用的教學方式,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音樂知識,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音樂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設計一些比較簡單、具有情節性的體態律動,把課堂知識和身體動作聯系起來,充分調動音樂課堂氣氛,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這樣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在學習中增強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且這個年齡段很容易對某些動作產生興趣,所以學生很難長時間地專注于學習。在較為傳統的音樂教學課堂中,雖然小學生會對音樂知識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學習欲望,但是往往這樣的好奇心持續一段時間后就會消失。因此,要改變一味注重灌輸理論知識的現狀,尋找新的教學方法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音樂體態律動則是音樂學習中的新型教育方式,在學習過程中迎合小學生多動的特點,而且通過訓練小學生的各種肢體動作與音樂知識相結合,可以削減課堂的壓抑感,給學生提供一個活躍的學習環境,增強小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更好地學習音樂知識[3]。
4.2 讓音樂知識更具有趣味性
雖然許多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小學生的注意力更容易停留在具體的事物上,難以接受抽象的概念,也難以理解客觀規律。因此,在開展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很難僅僅通過接受音樂知識,就很好地理解音樂的音律和內涵。面對這種情況,應該在實際音樂教學中有效利用體態律動教學法,使音樂課堂更具吸引力,促使學生清楚了解音樂的音調及旋律。體態律動教學法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應用,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讓學生以更加有趣的方式理解和記憶音樂知識。
4.3 有助于提升音樂課堂教學的生動性
小學生的音樂邏輯思維能力還不足以支撐其理解深奧的音樂理論知識,使得一些有一定深度的音樂知識的學習受到了限制。由于小學生難以理解抽象和枯燥的音樂知識,所以小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學習興致不高,學習效果也不甚理想。教師可以通過體態律動音樂教學法解決這些問題。應用體態律動音樂教學法可以使抽象、枯燥的音樂知識變得非常生動具體,進行體態律動也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音樂知識。例如,在對小學生進行體態律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基于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做一些肢體動作,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音樂教學環境中學習,不僅能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而且還能有效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接受和理解能力[4]。
由此可見,體態律動教學法在小學現代音樂課堂教學中仍然具有至關重要的研究地位和指導作用,因此需要轉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完善新課堂教學研究方法,嚴格執行國家教育新課標的總體要求和教學指導思想,使音樂體態和節奏旋律在小學音樂課堂理論教學和實踐運用中更加成熟。
在小學課堂中積極開展音樂教育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音樂知識,打好音樂基礎,提高學生的整體藝術審美能力,讓學生以后更好地學習音樂知識,獲得更好的發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體態律動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項目課程,進行這種運動的主要目的是逐步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這種教學方法顧名思義,是使身體節奏和音樂節奏互相配合,讓學生在正常的運動過程中,逐漸了解音樂情感,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想,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現在體態律動教學法已經得到了很多學校的認可,被廣泛應用到中小學音樂課堂實踐中,以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5 結語
體態律動是一種創新型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的探索和開辟完全建立在學生能夠自主接受和學習音樂知識的基礎上,所以在體態律動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真正深入地了解音樂,激發學生對音樂產生共鳴,而且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用體態律動的方式展現他們對音樂的情感、理解和感知。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音樂課堂的主體。教師要對旋律教學的音樂氛圍進行深入研究,不斷完善體態律動教學手段,體現旋律在音樂課堂中發揮的關鍵作用,讓廣大學生在旋律學習中進一步豐富自己的旋律知識,體會旋律音樂蘊含的物質文化與精神內涵。
參考文獻:
[1] 李茉.一場動起來的音樂教學革命:論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之“動”[J].中國音樂,2019(5):126-131,185.
[2] 傅屹婷.達爾克羅茲教學視角下“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作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2):231-232.
[3] 吳梅.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角色定位初探:以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為例[J].教育界,2020(45):79-80.
[4] 裘斐鋆.“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有效應用[J].中國音樂教育,2011(6):14-18.
作者簡介:穆鑫瑞(1998—),女,山東淄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