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不斷地發展,教育事業也在不斷完善和發展中。為了使教育教學能夠符合當今社會的需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教育部出臺了“雙減”政策。實施“雙減”政策,不僅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負擔,還可以為教育的公平性提供保障,有利于學生各項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真正促使教育百花齊放。但如何“減負”而不減“效”,這就對學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將對目前初中英語教學的現狀、打造新型高效課堂的意義和提高課堂效率的具體策略等展開討論。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英語;課堂效率;主要策略
作者簡介:陳芳,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碧波中學。
近年來,我國教育部根據現代教育的需求提出了“雙減”政策,這有利于保護學生的興趣,避免學生成為不會思考的學習機器,但也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及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提高課堂效率來保證教學質量。然而,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學校和教師要緊貼時代需求,將教育教學方法進行升級和增效,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和發展,深刻思考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效率的對策和方法。初中教學作為非常關鍵的教育環節之一,相關學校和廣大教育工作者應對其引起足夠重視,順應當代教育的發展要求,針對學生成長特點和需要打造出符合現代教育觀的初中英語課堂。
一、初中英語教學現狀
(一)教學形式較為單調
傳統的初中英語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主要由教師進行英語知識講解,學生在課堂中被動聽講,但是這種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氛圍較為枯燥,缺少積極互動,對英語知識中的重難點探究較少。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還忽視了對學生個體特點的了解,單純地將一種教學方法推行到每個班級中,這顯然不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并且在某種意義上扼殺了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因此,教師應當及時進行調整,準確把握現代教學的要求和理念,并及時主動地與學生多溝通多交流,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習慣、興趣等,研究個體特點從而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不僅如此,教師加強與學生的溝通還能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為打造高效的英語課堂奠定基礎。學校應加強為社會服務和為學生服務的思想理念,并定時組織教學調研和研討活動,集思廣益,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保駕護航,為社會源源不斷地提供具有創新精神的專業型人才。
(二)教學過程中重視配套教材,但忽視了課外延伸部分
英語的學習不應該局限于課本教材上,英語學習是不斷積累的過程,教師應該積極進行課外拓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強課外延伸。但在以往的初中英語教學課堂中,教學內容往往是根據相關配套教材而制定的,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也是按部就班的按照配套教材順序進行,從而忽視了英語教學中所必要的課外延伸部分。在初中階段,教師應當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不是完全以教師為中心進行照本宣科式的講解。初中學生年紀尚小,對身邊事物充滿好奇心,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單純地將教材知識內容機械地灌輸到學生腦中,那么必然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因此,初中英語教師應當關注這一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和改進,積極地將課外延伸教學融入日常教學中,并根據學生在課外延伸時的表現,對延伸部分及時進行調整和完善,提升學生對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
(三)授課內容較為零散,連貫性不強
在傳統的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以配套教材為依據來制定教學內容,并以此安排的順序依次進行教學,而并沒有將單元與單元之間的知識加以聯系,學生學習的都是零碎的知識點,久而久之就會造成知識框架結構缺乏完整性,學生理解不透徹、掌握不牢固。因此,教師應當深刻分析教材中單元與單元的關系,充分掌握學科與學科的互通性,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有效地將以往知識與當下正在學習的知識相互串聯,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系統,使學生能夠自主發現問題并得到解決方法,體驗自主學習與探究。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同時,激發學生熱愛思考和熱愛動手的優秀品質,能夠通過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對所學內容舉一反三。在教學時,始終以學生為主體,針對該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制定出更有效的教學模式,這也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殫精竭慮、共同努力。
二、“雙減”背景下打造高效初中英語課堂的意義
“雙減”政策不僅僅是單純減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壓力,在減少學生負擔的同時還要使學生的童年變得豐富多彩,加強學生英語學習與生活、社會的聯系,最終促進其綜合素養的發展和形成。在初中英語課堂中,不僅注重學生的英語知識學習,還要幫助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的本領和技巧,為其今后的繼續發展提供保障。
除此之外,在對學生的作業和不必要的學習任務進行減負后,教師可以利用節約出來的時間對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內容進行反思和改進,從而促進學校和教師從多種角度來設計和制定初中英語教學內容,最終形成高效的、可持續發展的教學模式。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必須要立足于學生的發展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將教學課堂趣味化和生動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雙減”背景下有效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效率的主要對策
(一)教學細節化
傳統教學模式不免太過于籠統,單純地使用統一的教育教學方式進行英語教學,不僅可能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還可能會引起學生厭學的情緒。因此,需要教師深入研究、思考,將初中英語教學的每個過程細節化。從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出發,到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方法的設計,再到課后的思考,都值得教師去細細研究、用心設計。
教師首先應考慮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其不同個性特點,將所學知識進行細化,幫助學生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在進行導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使用科學的、符合教學規律的方式為學習內容進行鋪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快速地將其引入到學習狀態之中。課堂上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感受、理解并學會運用,在寓教于樂的學習過程中促使學生快速抓住所學知識的要點和重點。所謂“溫故而知新”,學過的知識也要及時回顧,加深學生對英語相關知識的印象,促進學生自主思考。
例如,譯林版八上“Wild animals”這一單元,通過分析教材不難發現本單元目的在于通過幫助學生了解動物,喚醒他們熱愛動物、保護動物、保護自然的意識。教學前,教師針對初中生的特點,通過多媒體呈現各種動物有愛而溫情的圖片,感受動物的聰明可愛、家庭擔當、親子之愛等,以達到共情的目的,喚起學生對野生動物的熱愛。通過這種導入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接下來的知識產生興趣,使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還可以為單元后面部分的授課奠定基礎,激發學生保護野生動物的責任心。
教師接著提問“What wild animals do you know? And 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 Why?”,可以從動物的looks、abilities、qualities、food等方面展開討論,將英語教學趣味化、生動化。然后推薦幾個學生來介紹下自己及組員們喜愛的動物及原因,達到語言知識的運用和輸出。最后組員合作,可以用思維導圖、海報等形式來展示他們喜愛的野生動物。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課后,教師還要記得對教學環節中的各個細節加以總結和自我評價,以找到最適合的教學方法。
(二)課堂趣味化
基于初中生年齡尚小的特點,教師要努力避免太過單調乏味的傳統“灌輸式”課堂,想方設法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在進行正式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而問卷調查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對初中英語課堂的改進意見或建議,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將收集到的問卷信息進行分析并最終將結果和初中英語教學大綱相結合,根據學生的需求來改善和提升英語課堂,打造出一個個學生感興趣的高效課堂。
例如,譯林版八上“How to make a fruit salad”教學中,為了調動課堂氣氛,教師可提前鼓勵大家準備一些水果。課堂上先引發學生思考:“What do we need to make a fruit salad? And which kind of fruit do we need?”,讓學生暢所欲言,由此導出本課話題。學生接著結合生活討論:How to make a fruit salad?讓知識生活化,同時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最后再花些時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制作沙拉并全班分享,增強動手能力的同時也復習了學習內容,實現了在深刻、有趣的課堂氛圍中進行初中英語教學,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
(三)場景生活化
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時期,但不少學生的英語學習習慣還沒有養成,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學生在課堂中學完英語知識后,在生活中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實踐和應用,這也使得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因此,教師在對英語課堂進行改造時應當適當地將相關知識與生活聯系到一起,設置貼近生活的英語場景,使學生感受到英語其實就在身邊,并不遙遠。教師可以以學生身邊有趣的事物或事件為載體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設計英語教學學期任務時,學校和教師不能僅僅依據課標的要求,還應該結合本班學生的特點和生活經驗來進行綜合設計,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同時加深對知識點實際應用的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
例如,譯林版八下討論“Doing the right things”的時候,教師可要求學生課前收集在公共場所中文明或不文明行為的照片,也可讓學生自導自演一些在公共場所的言行,并拍照或視頻錄制下來,教師事前收集供課堂上討論。課前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學習的相關任務,能起到課前預熱的作用,同時也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通過照片或視頻,學生事先置身于不同場景中體驗了不同公共場所的言行表現。
課上,先讓學生就課前準備的材料在小組內分享,組長分類收集,接著通過多媒體全班分享討論,教師適當補充。最后,教師引導各小組設置一個場景,如:博物館、圖書館、車站等,討論在某一特定場所大家應該注意什么,以對話形式展示。這樣不僅可以使英語教學內容變得豐富多彩且具有趣味性,還可以將所學內容與學生身邊發生的事件相結合,拉近英語知識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在沒有教師和家長的督促下,也愿意自主進行英語相關練習和訓練,使學生真正熱愛上英語。
(四)學習合作化
在“雙減”政策不斷實施的過程中,教育部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要求和呼聲也逐漸突顯。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責任與分工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而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讓每個學生主動參與其中,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還可以達到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效率的目的。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深度合作來完成各項學習任務,不僅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熱情,讓學生更好地去探索并發現英語的魅力。
例如,譯林版七下“Down the rabbit hole”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利用課件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閱讀,組與組之間展開競爭。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又能帶動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一起積極投入到閱讀中。在對材料有一定了解后,小組內圍繞課件展開討論,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加深學生對材料的理解。然后,引導學生小組分工設計劇本,并分角色進行表演,以此來展示各小組的閱讀成果。在展示的過程中,教師和其他小組可以作為評委,對其他組的展示成果進行打分,按得分高低評出一、二、三等獎,并予以頒獎。通過小組合作,能有效激起學生的競爭意識,調動每個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效率。
有了課上的鋪墊和渲染,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課后查找并繼續閱讀Alice in Wonderland一書,組員間可根據不同能力分配閱讀任務,然后一起分享各自閱讀的成果,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旨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保障學生課后活動質量,為青少年健康成長保駕護航。作為教師,應該積極開拓思路,全面優化教學內容,堅持以學生為本,結合他們的年齡、個性等特點,努力提高課堂質量,使學生能夠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更高效地學習英語知識。這個過程中,還需教師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在實踐中逐漸完善,推進課堂教學不斷優化,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任芳芳.例談減負背景下增強初中英語教學效率[J].好日子,2021(33):83.
[2]張恒林.淺談如何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效率[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3(1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