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義務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奠基工程,義務教育質量直接影響當代青少年的發展,但是由于城鄉差距使得鄉村義務教育不能發揮有效作用。要實現鄉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關鍵在于構建教育共同體。通過分析我國鄉村義務教育發展現狀以及鄉村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的表現,進而闡述鄉村教育共同體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作用機理。最后,從建立“家-村-校”聯系,構成鄉村教育共同體基礎;擴大鄉鎮中心學校規模,提高鄉村教育共同體基礎辦學單位水準;構建多元參與的鄉村義務教育保障體系三方面對構建鄉村義務教育共同體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教育共同體;鄉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育資源
一、引言
上世紀末,“共同體”概念被引人教育領域,這意味著在學校改革實踐中,學校組織形式呈現出新視角。我國學者就此展開不同方向的研究:崔美虹認為教育共同體是指在教育體系內,由教育人基于共同愿景、目標、身份認可、任務、理想和追求而形成的平等對話、組織流暢、人際和諧的群體或組織[|]。李星認為城鄉教育共同體是指通過改變學校間組織形式來統籌城鄉教育,并表示城鄉學校由以往獨立辦學到聯合辦學的轉變,是一種創新模式,在轉變辦學模式過程中必然帶來一系列的現實矛盾[2]。左國華從微觀角度透析教育共同體視閾下關于城鄉義務教育師資均衡發展的問題[3]。綜合來看,各位學者對于“教育共同體”的理解與思考離不開城鄉教育一體化和師資組織等方面。可見城鄉教育差異的存在不可忽視。國家提出構建城鄉教育一體化,必然是城鄉教育未來發展趨勢所在。但是從實踐角度來看,我們對鄉村義務教育的研究不能偏離現有教育實情,要遵循馬克思唯物辯證法中所說的“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因即事物內部矛盾,是事物自身運動的源泉和動力”,抓住事物本身的內部原因來展開研究[4]。因此,要在鄉村內部構建鄉村教育共同體,是指在縣域內聯系鄉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依托鄉鎮中心學校,集中教育資源,構建提升教育效率的新型鄉村義務教育模式,以期解決現存鄉村義務教育內部發展不平衡問題,從而在區域空間上促進鄉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對提升鄉村義務教育水平、推動鄉村振興進程具有現實意義。
二、鄉村義務教育發展現狀
自2001年在全國農村中小學實施“撤點并校”政策以來,由于部分地區操作不當,使得學生生活條件下降,甚至出現大批學生輟學的現象。隨后,這項教育改革被叫停。但是隨著國家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強鄉村基礎教育,傳統“村村辦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下時代發展。全國不同區域空間鄉村義務教育發展存在差異,尤其是在經濟發展落后地區,其真實的鄉村義務教育發展狀況跟不上國家政策要求和社會發展趨勢[5]。根據中國教育網公布的2013年-2019年全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的農村學校數量及當期在校學生人數,制成表格(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自2013年開始,雖然“撤點并校”被叫停,但是農村學校數量依然逐年遞減,而農村學校在校人數卻在逐年增加。這一方面是因為受2013年單獨二孩政策和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的影響,人學人數得到了增加,另一方面是因為《義務教育法》保障之下適齡兒童得以按時人學。根據2021年國家實施三胎政策來看,未來我國義務教育階段人學人數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這一趨勢對于鄉村義務教育發展影響重大,如何在農村學校數量遞減而學生人數遞增情況下推動鄉村教育均衡發展顯得尤為重要[6]。
此外,義務教育由政府財政保障,而在當下分配機制中,存在教育經費區域性不均衡,教育財權與事權不能平衡,部分地區未形成合理結構等問題。
三、鄉村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的表現
(一)鄉村義務教育學校發展不均衡原有鄉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已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發展需要。據調查,一些地方50人以下學校占整個地區學校的1/3,且鄉村小學學位過剩現象普遍,25人及以下小班級不在少數,造成部分教學資源閑置。2020年底,我國義務教育如期實現國務院提出的“到2020年,中西部地區95%的縣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發生巨大變化。但目前我國鄉村義務教育還存在諸多短板,制約了鄉村發展。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一部分鄉村出現“空心化”現象,農村義務教育適齡兒童持續減少,還有一部分鄉村出現大量農村適齡兒童向城市轉移現象。除此之外,相對偏遠地區學校師生少、規模小、設施差,甚至出現了“空心校,的現象[7]。
(二)鄉村義務教育學生發展不均衡
鄉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同鄉村義務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存在矛盾。隨著中央政策陸續出臺,全國各地積極做好控綴保學工作,綴學人數以及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均呈直線型下降。然而其解決的是最基本的鄉村義務教育學生入學問題。隨著時代變化和互聯網的發展,農村學生對于學習的需求不再滿足于教材。但是大部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對于社會熱點、新聞時事的攫取來源只有老師和電視。也有些家庭會為孩子配備電腦或者其他電子設備進行學習,但由于缺乏正確引導,使得學生極易沉迷網絡游戲。
(三)鄉村義務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
近年來,國家積極推進“三通兩平臺”“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等工程項目建設,引導教育發達地區與薄弱地區通過信息化實現結對幫扶,以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等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途徑,縮小區域、校際差距,緩解教育數字鴻溝問題,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8]。城鄉教育之間的鴻溝終會打破,這是一個長期目標,短期內實現全國城鄉教育資源均衡仍存在許多方面的困難。著眼于鄉村內部,我國目前鄉村電子閱覽室及小型圖書室都已經普及,但這些閱覽室都集中建立在鄉鎮中心.部分村中雖然也有閱覽角,然而適合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閱讀的刊物及視聽教育平臺較少,它們更多是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存在,實用性基本沒有。鄉村義務教育教師資源也存在新問題,即崗位吸引力高,流失度也高的“雙高”現象。大量年輕教師競聘鄉村義務教育教師崗位,但是最后扎根基層教育的教師卻很少。教師頻繁流動也會影響鄉村義務教育整體發展水平。
四、鄉村教育共同體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機理
基于馬克思唯物主義內因與外因的關系,要推動鄉村義務教育發展,必須找出阻礙鄉村義務教育發展的內因,即在該區域空間內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的根源問題。根據上述鄉村義務教育現狀和問題分析,提出“鄉村義務教育共同體”這一概念。“共同體”本是社會學概念,在此基礎上,有學者提出“教育共同體”“城鄉教育共同體”“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等多個概念。區別于這些概念,“鄉村教育共同體”是指在縣域內聯系鄉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依托鄉鎮中心學校,集中教育資源,提升內部教育效率的新型鄉村義務教育模式。構建鄉村教育共同體的兩個目標是:第一,實現區域空間內鄉村教育資源共享,促進鄉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第二,實現整體上的城鄉教育資源共享,實現城鄉教育達到均衡。因此,構建鄉村教育共同體要結合“撤點并校”的初衷,聯系鄉村實際情況,有效完善學生入學途徑,改善學生學習生活環境,提升教師教學條件,使整個義務教育過程中學生安心、老師用心、家長放心。在鄉村義務教育整體水平提升基礎上實現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目標,以保障鄉村義務教育跟上整個鄉村振興戰略的步伐。
五、構建鄉村義務教育共同體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家-村-校”聯系,構建鄉村教育共同體基礎
摒棄“鄉村學校資源配置,是由教育部門和中心學校決定,沒有教師、家長、村民參與”的模式,充分認識到鄉村義務教育發展離不開家、村、校任何一方的支持和努力。隨著現代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可以依靠互聯網技術建立“云端共享”模式實現家、村、校實時聯系。學校將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狀態發到云端,共享給學生所在村鎮,村鎮與家庭進行溝通并反饋給學校。
(二)擴大鄉鎮中心學校規模,提高鄉村教育共同體基礎辦學單位水準
鄉鎮中心學校是介于城市學校和村鎮學校的一支辦學力量。要提高鄉村教育共同體基礎辦學單位水準,第一步要考察鄉鎮中心學校辦學現狀、師資力量儲備、教學設施設備等,并集中力量擴大鄉鎮中心學校辦學規模,將其下屬村學徹底清除。鄉鎮中心學校就是一個區域空間內鄉村義務教育共同體的基礎辦學單位。第二步要建立各鄉鎮中心學校之間的聯系,從而達到鄉村教育共同體新形態,即各區域空間內聯動,實現教育資源流動,使更大區域空間內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最終以農村學生實際就學體驗感、農村家庭信任度和九年義務教育至普通高中升學率做為鄉村教育共同體的可行性考核標準。
(三)構建多元參與的鄉村義務教育保障體系
構建鄉村教育共同體,推動鄉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注重內部系統自身能力建設的同時,也要借助多元力量打造外力保障。第一,經費保障方面,政府作為教育責任主體,在財政支持上應當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投入,持續改善學校環境,完善教學設備,提高教師待遇。第二,教師資源保障方面,要重組鄉村教師隊伍,提高鄉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的政治、經濟、社會地位。第三,后勤保障方面,實行農村道路“戶戶通”政策,建立學校校車集中接送學生安全入學系統,保障農村學生上學放學安全。第四,堅持以政府資助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原則,鼓勵社會各界對農村學校提供幫助,最大限度地增加投入。
參考文獻:
[1]崔美虹.縣域教育共同體的實踐形態與價值指認[J].上海教育科研,2013(11):73-75.
[2]李星,劉佳.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的現實矛盾及其破解[J].教學與管理,2021(25):13-15.
[3][6]左國華,謝鴿.“教育共同體”視閾下湖北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師資均衡發展問題及路徑選擇[J].福建茶葉,2019,41(09):263-264.
[4]尹浩宇,趙丹.依附理論視域下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困境及突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31):28-33.
[5]程路,任國平.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教師隊伍建設提質增效一訪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J].人民教育,2021(05):26-29.
[7]蘭小欽,楊清.鄉村義務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J].鄉村振興,2021(09):29-30.
[8]陳文勝,李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鄉村教育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5):74-79.
作者簡介:曾欣(1999-),女,湖北黃岡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農村發展。
(責任編輯許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