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培



[摘 要]在教學實踐中,多數學生對簡便運算不理解,進而影響計算能力,而計算能力直接關系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間接影響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學時,教師若能從學生內心的疑惑處出發,深度探究問題,并給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便能令學生學好簡便運算,提高計算能力,有效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關鍵詞]簡算;方法;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20-0083-03
運算律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內容,屬于數與代數領域,是本冊教材的重點內容。這個單元重在指導學生深度了解乘法、加法的基本內涵及其運算定律,使學生能依據定律進行簡便運算。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從班級學生的實際學業水平出發,設計多種生活情境,并引導其進入情境解決現實問題。在教學初期,學生雖然能正確理解運算定律的含義,并能應用所學的定律進行簡便計算,但是隨著教學的深入和簡便運算類型的增加,學生綜合運用各種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時,問題便一點點地暴露。到底是什么阻礙了學生簡便運算?帶著這個問題,筆者走進學生的內心,了解他們的疑惑。
疑惑1:“老師,為什么要簡便運算?”
在學完運算定律后,筆者有意識地給學生布置不同類型的簡便運算題。隨后,有個優等生向筆者抱怨:“老師,為什么一定要用簡便方法計算呢?在計算的時候,我總弄不清楚哪道題該用哪個定律,有時候想得頭都暈了!這么麻煩,還不如直接計算更快呢!”
疑惑2:“老師,我的簡便運算錯哪了?”
單元檢測卷上有兩道題失分嚴重:180-(2+4)×3,22×75-42×32。因為題目是“計算下面各題,怎樣簡便怎樣算”,學生一看到“簡便”二字,馬上形成思維定式,所以得出了五花八門的錯誤答案,以第一題的錯誤情況為例。
學生想通過改變運算順序和運算符號讓計算變得簡單一些,這說明學生有在努力尋找簡便運算的方法。然而,有時過分地強調用簡便方法計算,學生就會把本不能用簡便方法的強用簡便方法。
疑惑3:“老師,哪些題才能簡便運算?”
如38×55+18×45,56×28×44×28,題目的要求是“計算下面各題,怎樣簡便怎樣算”,可還是有兩三個學生問:“老師,這題怎么簡便運算?”
學生在分析習題結構時提出的疑惑,大多與之未完全掌握乘法分配律有關,且其認為的簡便運算還局限在整百、整千的乘法中。由于學生對抽象的運算定律掌握得不到位,因此無法正確地判斷哪些算式可以簡便運算。針對上述情況,筆者采取了一些策略來展開簡便運算內容的教學。
一、激發運算興趣,讓學生體驗簡算的“快”“趣”“爽”
要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增強其數學認知,首先要引導其學會簡便運算。基于學生思維發展的特殊性,教師設計生活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可強化其對簡便運算的認知與理解。
1.體驗簡算的“快”
筆者出示口算題目:23+15+278+14+26,50+43+50,78+26+22。在學生說出答案后,筆者問:“你是怎樣口算的?你有什么秘訣?”在問答的過程中,筆者注重肯定學生的優秀之處,以及鼓勵口算比較慢的學生繼續加強口算練習,形成更強的口算能力。口算實質上是心算,是學生深層次理解“數”的基本性質和掌握算術運算規律的表現。不同學生的心算方式不同,但通過相互交流,優化方法后,學生能體驗到簡算帶來的“快”感。
2.體驗簡算的“趣”
在課堂內引入競賽活動,不僅能強化學生的競爭意識,還能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因此,在教學簡便運算時,教師可嘗試開展數學競賽活動,如“改錯小能手”活動、“簡算接力”比賽。除了課堂教學,教師還可在課后練習方面引入競賽活動,如設計“簡算天天練”活動。學生若能在連續5天的課后練習中都拿到100分,則可獲得“簡算高手”稱號。實踐證明,引入競賽活動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樂于參與簡便運算。
3.體驗簡算的“爽”
在常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了解運算的基本定律、性質以及特殊數據,并設計變式練習活動來幫助學生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如在常規練習中開展對比練習活動,讓學生比較分析容易混淆的題型,提高其運算鑒別能力;開展改錯練習活動,讓學生說出錯誤的原因以及可行性修正方法;開展分層練習活動,給不同層次、不同理解力的學生設計難度不同的練習,如給口算能力較強的學生設計思維邏輯較復雜的簡算題:77×540+54×230,25×2626-26×2525,999×99×9。這些題既能使學生發散思維,又能激發其學習簡便運算的興趣。
二、加強基本訓練,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1.利用特殊數據,強化數感
準確理解數的基本含義、數的計算規律、數的大小與順序、數的表達方法、數的表達模式、數的運算規律等便是數感。良好的數感能使學生更快地感悟和理解簡便運算的內容及規律,并展開計算。如教師可引導學生識記常見數據——125×8=1000,25×4=100。
2.將計算與應用結合,強化應用意識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到超市購物時都會預先估算自己要買多少錢的東西。從思維運算角度來看,人們預先估算是在確認手中的余額以及可以購買的東西,即現實需求。因為有需求,所以人們才會展開快速計算。同理,小學數學所提倡的簡便運算也側重于滿足實際計算提高學生的需要。因此,培育學生的簡便運算能力具有現實的必要性。
3.創設趣味情境,強化對比意識
引導學生深入具體情境學習簡算,并不等同于單向灌輸簡算規律。如在教學運算律中的乘法分配律時,筆者創設了趣味情境。
在動物王國里,小熊開了一家森林超市,他要招聘1名有數學頭腦的收銀員。小豬和小兔前來應聘。小熊決定進行考試,擇優錄取。于是小熊出了這樣一道題目:森林俱樂部要為裁判員買5套運動服,上衣是55元/件,褲子是45元/條,請你算算,一共要花多少錢?
師:小熊剛讀完題目,小兔就一口報出了結果,但小豬卻算了很長時間,同學們,你們知道小兔是怎樣算的嗎?小兔為什么算得那么快?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師:觀察這兩個算式,你有什么發現?
生(齊):結果相同。
師:那這兩個算式能不能用“=”連接起來?
生(齊):能。
師(板書):(55+45)×5=55×5+45×5。
可見,教師設計趣味情境,引導學生感受簡算,能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簡算的作用。
三、掌握解題技巧
引導學生認知簡便運算規律,做到真正學會簡算,首先要讓學生把握簡算的解題方法。筆者依據教學經驗,將簡算的解題方法匯總成四個步驟:一判,二想,三估,四查。
“判”主要指判斷并明確算式特征。學生簡算真正的難點在于不能準確地判斷算式的特征,導致所用簡算方法錯誤。對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具體實踐:教師出示題目后,首先引導學生判斷題目是否能展開簡便運算,若能簡便運算,分析可用定律;若無法簡便運算,分析具體的運算順序。
“想”即思考,重在分析算式是否能進行簡算,該選擇何種方式、何種定律展開簡算。如計算99×45+45這道題時,初看好像不能簡算,但細看就會發現加號兩邊有共同因數45,故可以表示為(99+1)×45。
“估”即估算結果。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的心算,既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又能提高計算的準確率。如計算101×54這道題時,教師可在學生展開簡算前,讓學生先進行心算。心算過程:54乘以100是5400,因此54乘以101的積一定大于5400。
“查”即檢查結果,避免錯誤。學生做完簡算練習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檢查計算方法與過程。長此以往,學生就能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四、加強辨析,尋求內涵
教師在教學中可適當地將同類型的內容安排在一起,讓學生在比較分析中掌握知識間的聯系與區別,從而有效地排除計算中的負遷移。
例如,學生總是分不清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運用,對此,筆者出示25×(8×4)和25×(8+4)。先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的異同點,再計算,最后讓學生去掉兩個括號,再計算出結果。通過兩次計算對比,學生發現,前者去掉括號不改變算式的結果,而后者去掉括號則改變算式的結果。這樣,學生就對這兩個算式間本質的聯系與區別有了深刻的認識。
又如,在教學連除的簡便運算時,可讓學生將連減和連除聯系起來對比學習。如下圖,將連減和連除對應地聯系起來,學生就不難掌握它們之間的關系,而學生掌握了連減的簡便運算也就掌握了連除的簡便運算。
再如,筆者針對教學中出現的情況,整理出一些學生容易出錯的類型,并整合成對比練習。
學生通過題組訓練,既可以厘清各種運算定律之間的關系,認清乘法分配律的本質,又可以養成先觀察后動筆的計算習慣,清楚哪些算式可以應用簡算,哪些算式不可以簡算而應按運算順序計算。如此,學生便可從“形式”過渡到“內涵”,深入知識“心臟”,追尋知識真諦。
五、借助經驗,找準起點
1.借助知識經驗
教學應該注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先找到學生知識的生長點,再經過同化和順應,構建認知的結構。如教學乘法分配律時,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是“幾個幾”,這也是乘法分配律的核心所在。因此,教師可以把這個知識經驗作為學生學習乘法分配律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用這個經驗來解釋如“(4+2)×25=4×25+2×25”等式左右兩邊為什么會相等。此時,學生解釋為左邊是6個25,右邊是4個25加2個25也等于6個25。可見,教學只有植根于定律的意義理解,學生對算式結構特點的把握才能水到渠成。
2.借助生活經驗
教師還可以借助生活經驗來幫助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如讓學生解決“一件上衣和一條褲子稱為一套衣服,那么2套衣服里有幾件上衣,幾條褲子?5件上衣和5條褲子可以組成幾套衣服?如果一件上衣120元,一條褲子80元,5套衣服需要多少錢?”這幾個問題。在學生列出算式120×5+80×5和(120+80)×5后,教師便可自然地引出(120+80)×5=120×5+80×5這一乘法分配律最基本的模式。
六、抓住本質,構建雛形
由于小學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因此他們對許多知識的認識,常常先通過外顯的形式開始,再逐步由表及里地去認識知識的本質。因此,在教學中,筆者會先引導學生從認識算式的外形結構入手,讓學生初步構建乘法分配律的雛形。在學生得出(120+80)×5=120×5+80×5這個算式后,筆者再引導學生比較等號左右兩個算式的異同點。當學生說出“左邊算式是先算括號里的加法,再算乘法;右邊算式是先算兩個乘法,后算加法”時,筆者繼續讓學生探究兩個算式有什么樣的外形結構。因為此時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還未達本質。只有當學生認識到左邊是兩個數的和乘一個數,右邊是兩積求和,即“兩個數的和乘一個數=兩積求和”時,學生才能構建乘法分配律的雛形。學生通過算式的外顯形式到內在本質的變化認識,在外在形式上得到了初步感知,并找到了基本結構的本質,從而構建了乘法分配律的雛形,為深入認識乘法分配律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任何教學都應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師,我們應站在學生的角度,深入挖掘寶貴的教學元素,積極引導學生探索實踐。如此,學生所得到的將不再是冰冷的結論和花哨的技巧,他們將獲得更多寶貴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學習經驗。因此,當指導學生學習簡便運算內容時,教師既要使之理解并掌握運算技巧,又要激發其學習興趣,如此才能真正落實課堂的實效性,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責編 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