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娟
摘? 要:在“雙減”政策實施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優化課外作業設計方式,讓課外作業能夠起到鞏固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學生學習實效等方面的作用。文章從趣味性的基礎性作業、自主探究性的提升性作業、課外延伸類的遷移性作業等方面入手,主張合理設計個性化的小學語文課外作業內容,讓學生樂于完成課外作業,并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高語文學習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作業;個性化;布置策略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外作業量大、任務重,學生的課業負擔較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立足減負增效的作業設計目標,為學生布置個性化的語文課外作業,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性,滿足學生不同的課外學習需求。
一、布置趣味基礎題,增強學生學習動機
部分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薄弱,語文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時要注重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學會享受語文學習的過程,提高對語文知識的接受程度。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三年級下冊《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做法,為學生布置趣味性的個性化課外作業。
首先,教師可以根據課文角色人物創設趣味性的作業場景,讓學生走進場景之中,對作業內容產生興趣。例如,教師可以設計識字類的課外作業,將這個環節的作業任務命名為“火眼金睛糾錯字”,然后創設趣味性的場景:鐵罐在與陶罐比賽寫字時,寫錯字啦!假如你是謙虛的陶罐,你能幫助驕傲的鐵罐找出錯字嗎?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有錯字的詞語,讓學生走進趣味性的場景,自主地完成這一任務。教師給出的詞語是“需弱”,學生需要找到“需”這個錯別字,然后在旁邊寫上正確的字:虛。
其次,教師可以借鑒學生經常玩的游戲設計趣味性的語文作業。例如,很多學生都玩過“連連看”的游戲,教師可以羅列出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點,將其順序打亂,讓學生分別給陶罐、鐵罐連上符合它們性格特點的詞語。這一作業能夠培養學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同時還能夠巧妙地幫助學生積累詞語知識。
最后,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編排特點,為學生布置“創編角色劇”的趣味性作業。教師可以將這一作業命名為“金筆桿”,鼓勵學生分析陶罐和鐵罐的語言、神態等特點,然后展開豐富的想象,在不脫離課文主題的前提下,創編簡短的角色劇。
這些作業內容既體現了趣味性的特點,又具有較強的精簡性。一方面,學生可以對課外作業產生自主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學生每完成一道練習題,都可以鞏固不同的基礎知識。總體而言,教師通過設計這一趣味性的基礎課外作業,可以滿足基礎不扎實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體會到了寫課外作業的樂趣。
二、布置自主探究題,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教師應注重增強學生在課外學習中的自主學習意識和探究意識,讓學生產生主動的學習行為,并對課外作業中的探究性問題展開獨立的思考。對于一些學習基礎較好、具有良好學習水平的學生而言,教師所設計的自主探究性課外作業習題能夠滿足其學習需求,讓學生在完成課外作業的過程中提升個人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下冊《母雞》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根據以下三個原則,合理設計探究性的課外作業。
第一,中心詞原則。中心詞可以反映一篇文章的主題,啟發學生思考課文內容,使其能夠聯系上下文解析課文結構。例如,教師可以將“母雞的形象”作為中心詞,給學生布置探究性的課外作業: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討論了母雞?母雞的形象特點可以用哪些詞語來概括?
第二,情感原則。教師要讓學生深刻解讀課文,探究課文中涉及的重要知識點,往往需要學生剖析作者的情感,甚至當作者的情感發生起伏變化時,教師更要注重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情感變化。例如,課文采取了先抑后揚的寫作手法,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外作業:作者為什么先寫母雞令人討厭的一面?如果是先寫母雞令人喜歡的一面,那么還會體現出作者對母雞的情感變化嗎?
第三,線索原則。教師應該讓學生根據文本線索,對課文知識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例如,課文蘊含了明顯的文本線索——母愛。于是,教師在布置課外作業時,可以據此設計作業內容:作者在刻畫母雞對小雞的母愛時,采用了哪些寫作手法?作者對母雞的這種母愛持有什么樣的態度?
教師根據上述原則布置課外作業,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對課文內容展開獨立的思考,可促使他們進入到深度學習的良好狀態。對于希望進一步提升個人閱讀學習能力的學生,這些課后作業能夠滿足其學習需求,讓學生學會深入文本,挖掘文本隱藏的深層知識。
三、布置遷移性作業,開發學生的智力
遷移性作業是指教師在遷移學習理論引領下設計的課外作業,它能夠促使學生展開拓展性的學習,將從課堂所學的知識遷移運用到課外學習中。一方面,這一課外作業設計方式能夠凸顯個性化教學的目標,讓學生提升自身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學會靈活地利用已學知識來解決其他的學習問題;另一方面,學生在完成遷移性作業的過程中,可以有效開發自己的智力,能夠借助語文知識點,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下冊《金字塔》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根據遷移學習理論,合理設計課后習題。
第一,對比遷移法。對比是學生展開遷移學習的重要方法,學生可以對不同閱讀材料進行對比閱讀,將已有的閱讀知識和學習技巧遷移到其他閱讀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布置課外作業:自主選擇并閱讀兩篇介紹相同事物的課外文章,借鑒課堂所學的對比閱讀經驗,談談兩篇課外文章分別采取了怎樣的方式介紹相同的事物。
第二,跨學科遷移法。跨學科學習能讓學生從其他學科的角度,對本學科的知識內容進行多維度的解讀。教師可以合理地設置跨學科的課外作業任務。(1)從歷史的角度,找出課文中談論了哪些金字塔傳說的內容,并用自己的話講述金字塔傳說的歷史故事。(2)從美術的角度,鑒賞教材插圖,從網絡上找出課文中提到的美術藝術作品,下載相關圖片,進行審美鑒賞,寫出它們的藝術風格和藝術特點。(3)從數學的角度,根據課文中提及的數據計算金字塔的體積,并寫出計算過程。(4)從地理的角度,講述金字塔涉及的相關地理知識。
第三,體驗遷移法。學生可以根據之前的學習體驗,總結學習心得,并將其遷移到其他學習體驗活動中。學生在解讀課文內容時,是以游客的視角欣賞金字塔。教師可以借此布置課外作業:由學生扮演講解員或者導游員,向他人介紹金字塔,并將解說的內容寫下來。
教師在設計個性化課外作業的過程中,可以發現遷移性作業的優勢。其一,對比學習法的運用,能夠鍛煉學生的閱讀學習思維,讓學生能夠從縱向角度展開獨立思考;其二,跨學科理念的融入與運用,能夠讓學生學會利用其他學科的知識點,多維度地解讀文本內容;其三,角色扮演教學法的運用,能夠促進學生課后作業的自主性。
部分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學習潛力沒有得到有效的激發。教師通過設計上述個性化課外作業,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其超越現有的閱讀水平,朝著更高的學習目標出發,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綜上可知,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延伸,能夠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鞏固知識、提升能力。個性化的課外作業能夠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讓學生獲得個性化成長。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豐富個性化課外作業的類型,讓學生能夠始終保持學習興趣,主動完成個性化課外作業。
基金項目:2020年度慶陽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QYLX(2020)682)。
參考文獻:
[1]馬少君.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外作業設計更有效[J].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1(10).
[2]李葆芳. 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外作業的優化策略研究[J]. 電腦校園,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