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萬成
摘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真正實現學科的育人功能和價值,需要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和特點,將核心素養的培育融入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基于此,本文從核心素養概念提出的背景出發,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踐,分析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策略,即挖掘課程資源、重視課堂構建、組織實踐活動、利用網絡條件、優化教學模式,希望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實踐措施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課程,其以學生生活作為基礎,是引領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發展、法制意識塑造的一門綜合性課程。自2014年起,教育部根據當前教育教學發展客觀情況,結合世界教育改革發展狀態,針對教育內容進行分析,提出了“立德樹人”這一教育任務以及“核心素養”這一教學概念,其最終的目的是培養更加優秀的、未來需要的人才。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核心素養并沒有具體明確的要求,因此,教育工作者應從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出發,積極探究教學實踐策略。
1 ? ?挖掘課程資源,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課程資源是開展教學活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在立德樹人的教育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不斷充實完善,同時網絡上的課程資源也層出不窮,這必然為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基于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應保持開放的教學思路,從多角度開發課程資源,以豐富完善教學載體。
第一,合理利用教材資源。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編撰的教學藍本,更是教育教學中的核心內容,其不僅明確了教師在日常工作中的工作任務,同時也向學生闡明了所需要完成的任務。在分析教材的過程中,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例,其所展現的是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成長特點,以及小學生自身的社會發展需求。在充分體現學科特點的同時也融入了時代發展內涵,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了可靠依據。因此,教師要樹立科學的教材觀,從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的角度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核心素養資源,并以此構建教學實踐活動。例如,在三年級上冊“學習伴我成長”一課中,教師可以結合“成長離不開學習”“處處可學習”這兩個話題引導學生討論、交流。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能夠回顧并且了解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經歷,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做什么,本質都離不開學習,并分享學習方法、發展學習習慣;另一方面則通過情感的熏陶和影響,激發學生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動機。這樣可以有效利用教材內容,落實核心素養發展目標。
第二,充分利用網絡課程資源。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各種網絡資源層出不窮,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資源的開發創造了條件。教師在教學研究中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積極挖掘網絡課程新資源。例如,教師可以登錄教育教學平臺,下載微課、慕課以及其他課件,并結合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發展的設計要求做出調整,優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學效果。
第三,加強開發校本課程。開發校本教材是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應該僅僅立足于教材,對已有的課內資源進行深度挖掘。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深入調查,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挖掘身邊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教學資源,開發和利用各種有價值的、潛在的教學資源。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熟悉的課程內容中調動學習興趣、參與社會實踐,同時也能凸顯學校特色,推動教育改革。例如,在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課程標準為導向,開發校本課程,組織學生參觀烈士陵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同時利用當地的自然和社會資源,激發學生對家鄉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并以此強化愛國主義教育。
2 ? ?重視課堂構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課堂是培育核心素養的主陣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重視課堂設計,整合運用各類資源,設計有趣、有味、有價值的場景,激發學生交流展示的興趣和熱情,強化正向激勵,讓學生接受核心素養的引導和熏陶。基于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優化課堂設計。
第一,構建更為生動、形象的教育教學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創設符合其認知以及教學需求的教學環境,這種方式可以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還能讓學生在特定環境中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產生深層次、強烈的共鳴,增加教育教學過程中情感體驗的有效性,進而體悟思想道德與法治觀念。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教師可以整合課程資源設計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感悟。例如,在“安全記心上”這一課中,結合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交通安全、游泳安全、火災隱患、生活安全等案例,教師需要給學生講述和滲透更多與安全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其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安全意識以及自我保護能力。基于此,教師可以整合教材資源和生活資源,利用圖片、視頻等構建真實情境,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思考自己可能面對的安全問題,跟隨教師的指導融入情境,探討安全話題。
第二,引導學生互動交流。在課堂上,學生敢于互動交流是一種品格,也是一種素養。在互動交流中,學生可以交換觀點、分享體會,并不斷修正、拓展自己的思路,深化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基于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組織學生互動交流,讓學生在更加開放的氛圍中共同學習。例如,在“安全記心上”的課堂上,教師圍繞“火災”這一話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教師可以告知學生,火災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災害,而如何在火災中自我保護、求救、避難、逃生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知識,并且向學生詢問有哪些與保護、求救、避難和逃生相關的內容。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展示討論結果。有的小組回答:“在房間內、陽臺上、樓道中不能燃燒東西,更不能燃放煙花爆竹。”有的學生回答:“在郊外,不要隨意亂燒草垛、秸稈和落葉等。”還有的小組回答:“逃生時要從疏散樓梯轉移,不要乘坐電梯。”針對學生的觀點,教師進行總結歸納,為學生提煉預防火災和逃生自救的方法。這樣的課堂設計有利于學生在開放的氛圍中調動認知潛力,深入思考問題,進而在合作交流中實現自我發展。
3 ? ?組織實踐活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要想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不能僅僅停留在教學理論知識上,要想讓學生的核心素養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將理論進一步升華與改進,同時也使實踐活動的質量得到提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到的是千方百計設計與學生成長相關的、契合的極具生命力的實踐活動,并且用實踐活動逐漸改變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的狀態,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心理防線、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第一,組織課內實踐活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利用課堂時間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和思想滲透;同時也需要設計一些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操作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校內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強化體驗,提高認識。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每周的“國旗下講話”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學習,表達自己的觀點。例如,在“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的主題活動中,教師組織中隊學生擔任小主持人,解讀主題,讓學生懂得閱讀經典可以增長智慧、陶冶情操的道理。然后組織學生朗誦《長歌行》等國學經典,以激勵學生在經典的熏陶下傳承中華美德,培養優秀的精神品格。最后,教師進行總結與升華,激勵學生學會合理利用時間,做到自主學習、精心閱讀,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傳承中華美德。這樣的活動可以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中華經典的魅力,提高學生文化修養與道德修養,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而這無論是對建設書香校園還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都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組織校外實踐活動。小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較少,對于社會的認識不足,因此社會性發展存在局限性。在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教師應鼓勵、引導學生積極投入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氛圍中真實感知、體驗并獲得認知和經驗。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組織和引導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應利用學校資源,加強與社會組織機構的溝通交流,為學生爭取社會實踐的機會。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定期進社區、進入敬老院、進入福利院,服務他人,了解社會機構的運轉方式。同時在服務中發展自己的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再如,教師也可以圍繞主題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讓學生通過問卷調查、親自走訪等方式了解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以自己的經驗提出相應對策,從而強化對社會的責任感,提升社會參與能力,并實現核心素養發展。
4 ? ?利用網絡條件,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當前,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給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諸多機遇和挑戰。一方面互聯網打破了教學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局限,為教學實踐提供了豐富且多元的資源,為教學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網絡上的信息真假難辨、魚龍混雜,沖擊著小學生的認知,讓學生在思想道德觀念塑造中面臨更多挑戰。基于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網絡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并加強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第一,整合網絡資源,創新教學實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積極整合各種資源,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創造條件。例如,微課就是網絡環境下一種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課程資源,教師可以開發并利用微視頻,打造特定教學場景。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的特點構建場景,然后基于相關重難點知識再對實踐活動進行解釋,以啟發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幫助學生拓寬自身的知識面。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翻轉課堂。在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時,教師對學生的道德建設和法治意識培養不再是單一的知識灌輸,而是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例如,在“父母多愛我”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在課前為學生提供微課作為自主學習的載體,并啟發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思考與父母的關系,理解父母的愛;然后,在課堂上根據課前所學對學生進行點撥,組織學生討論,促使學生內化理解知識,升華思想。
第二,培養信息素養,促進價值觀念塑造。如今網絡已經成為小學生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并逐漸成為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是由于網絡不健康信息的傳播所導致的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并對小學生的價值觀念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因此,教師在利用網絡資源的同時應加強對學生價值觀念的培養,讓學生以積極健康的態度參與網絡空間,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例如,在“網絡新世界”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應結合小學生在運用網絡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設計,啟發學生主動思考,正確辨別網絡世界中的各種信息,并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同時,教師也應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引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規范學生的上網行為,例如,要制定手機使用規則、規定手機使用時間,選擇適合孩子的游戲,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更全面地了解孩子,鼓勵孩子自我約束,共同協商規則,和孩子共同抵御游戲的誘惑等。這樣才能達到協同共育的效果,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5 ? ?優化教學模式,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根據核心素養的要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為學生的發展提供道德情感、法治意識和健康心理等學習內容。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傳統那種以考試為基礎的教學評價體系的弊端逐漸凸顯,例如,它無法反映學生思想道德建設與法治觀念發展的全過程,難以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做出真實的反饋等。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中,教育工作者應積極創新,革新傳統的評價模式,創建適用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評價體系。
建立多元化評估主體,引導學生進入評價中來,對自己的核心素養發展情況進行反思,同時結合家長的建議對學生的發展給予更加深刻且全面的建議,教師應明確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應該僅僅停留于智育教學,還需要強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應該制定更加完善的評價指標。
6 ? ?結語
因此,教師要全面把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始終堅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遵循教學規律,立足學生的主體特征,在積極健康的教育環境中加強教學指導,并在不同核心素養要求的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中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
參考文獻:
[1]紀寶算.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措施探究[J].考試周刊,2021(63):142-144.
[2]張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策略[J].文理導航(下旬),2021(04):2.
[3]陳鵬.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措施分析[J].新課程,2021(13):78.
[4]王閱媚.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J].智力,2021(06):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