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語文;互動式教學模式;構建策略
針對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在我國新課程教育標準中做出了明確要求和指示,即通過對課堂教學理念和模式的創新,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促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綜合素養也能得以全面發展。面對全新的教育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構建,可以有效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促使學生在與同伴和教師的互動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體驗,增強教學效果。因而初中語文教師應加強對這一方面的重視和實踐探索,才能不斷地創建初中高效課堂。
互動教學是初中語文課堂中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教學模式,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由于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相對滯后,依舊是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指導教學活動,導致課堂互動呈現出單向性特征,即教師單方面與學生互動。課堂上,教師唱獨角戲的居多,偶有師生互動,學生也是三言兩語就結束,更甚者,教師有意互動,拋出互動問題后,滿眼期待的等學生發言,結果教師靜悄悄的,無奈教師只能獨唱。在這樣的互動教學模式中,學生未能充分參與到其中,存在師生群體互動缺乏、學生群體互動缺乏、學生個體互動缺乏等現象,使得課堂互動不充分,影響到互動教學效果。
課堂提問是課堂互動的主要形式,大多數教師為了營造出互動氛圍,通常也會通過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回答的模式,以達到課堂互動的目的。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部分教師在設置課堂問題時,并未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認知特征,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便能脫口而出答案,要么是提出的問題未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過于偏難,學生無法參與。師生之間缺乏充分、有效的互動。另外,部分教師還會提前將課堂互動安排告知學生,讓學生做好互動準備。實際上,這是一種壓迫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只能被動配合教師的表演,難以將自己的主觀意識發揮出來,這樣同樣會影響到互動教學的實施效果。
受制于傳統教育理念,在當前初中語文課堂中,師生時常處于不平等的地位,因而難以形成有效的課堂互動。在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構建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加強對這一問題的重視,并積極改變傳統的主導地位,以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在把控教學整體方向的同時,幫助學生實現高效學習[1]。另外,教師還需要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表達和自我展示的機會,調動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保證互動式教學的效果。以《濟南的冬天》這一課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則可以讓學生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對于冬天的感受,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盡量讓各種層次的學生參與發言,形成熱烈的討論氛圍。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將自己印象中的冬天和課文中的冬天進行對比,可以促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和思想情感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初中階段的學生知識基礎薄弱,特別是農村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對于課文中所表述的一些場景或內容難以形成深刻理解,進而在互動教學活動中難以表達出有價值的觀點,影響到互動教學的效果。為此,教師則可以通過創設互動教學情境的方式,通過特定的情境,便于學生對課文進行理解和掌握,增強互動式教學的效果。以《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一課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則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上播放相關的影視片段,創設直觀情境,以便于學生對課文描述場景的理解,深化學生感悟。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組織學生開展互動學習活動,學生便能有更多獨特見解,在與同伴交換思想和觀點的過程中,也可以促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更加深刻、立體的理解。
在信息時代下,越來越多信息技術研究成果被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在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構建過程中,教師同樣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營造高效、智能的互動環境,促進課堂互動[2]。比如,教師可以盡可能多的利用互聯網技術的交互性,精心設計課堂互動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以《中國石拱橋》這一課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則可以借助計算機技術,設計知識快答的互動活動。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上出示有關我國橋梁建筑方面的常識性題目,讓學生通過搶答的方式進行回答,答對得一分,最后看哪位同學的得分最高,并給予獎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則完全處于引導地位,教學活動主題全體現在學生這一邊,教師上課輕松,學生學習愉快。在這樣的互動活動中,即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同時也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綜上所述,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構建,不僅可以實現對初中語文課堂的優化創新,同時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未來發展也有著重大意義。因而初中語文教師應意識到這點,并基于生本理念,通過對課堂教學方法和策略的創新,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調動學生參與互動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構建起互動式課堂,促使學生在高效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獲得綜合發展。進而能更好的創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蘇海軍.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09):11-12.
[2]王小強.初中語文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構建[J].試題與研究,2021(12):109-110.
(作者單位:貴州省黎平縣洪州鎮初級中學 吳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