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在傳統的初中化學教學中,很多學生反映難以理解并記住瑣碎復雜的知識點。為了改變這一狀況,需要對初中化學教學進行改革,通過在教學中建立完善的知識框架與理順思維脈絡,幫助學生厘清化學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文章以“化學反應條件”的教學為例,對如何建立知識框架與理順思維脈絡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與分析,以期培養學生良好的化學思維。
[關鍵詞]知識框架;初中化學;化學反應條件
[中圖分類號]? ? G633.8?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2)11-0065-03
在整個初中化學課程中,化學反應知識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只有掌握科學、系統的“化學反應條件”知識,才能夠進一步深刻理解物質的生成、檢驗、分離和轉化[1]。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很多學生經常會混淆化學反應條件的相關知識,究其原因是學生尚未找到學習化學的正確方式、方法,沒有形成良好的化學思維。因此,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化學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框架,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
一、聚焦學科本質,建立知識框架,理順思維脈絡
在講解“化學反應條件”這一模塊內容時,教師首先要為學生講解化學反應條件的具體含義及其本質。實際上,化學反應條件指的是能夠對化學反應的發生、過程以及結果產生影響的一系列因素,這些因素不僅包括反應的環境、催化劑等外在條件,還包括反應物的狀態、濃度等內在條件。
考慮到學生在初中階段初次接觸化學知識,教師在講解知識時應抓住知識的本質,為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框架,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此,教師可以從反應發生、反應快慢、反應結果三個維度建立“化學反應條件”的知識框架(如表1)。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表1的知識框架僅能夠為學生講解基礎的理論知識,而初中化學的學習不僅需要學生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更需要學生具備足夠的實踐經驗。學生在進行化學實驗的過程中能夠對化學試劑的用量、化學裝置的安裝以及化學操作流程有更深刻的理解。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反應的一系列技術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繪制“化學反應條件”的思維脈絡圖(如圖1),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使學生系統地理解化學反應條件相關知識。
通過表1與圖1展示的“化學反應條件”的知識框架與思維脈絡能夠發現,教師在講解這一部分內容時,立足于“化學反應”這一學科大概念,并以此為線索聯系相關知識,最終為學生展示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化學學習思路。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厘清不同知識點間的縱橫關系,并為學生提供分析問題的新思路[2]。
二、基于課程教材,規劃學習進程,關注思維方法
在整個初三化學學習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化學反應條件的相關知識。因此,教師有必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規劃學習進程。針對“化學反應條件”這一教學內容,具體可以進行如下規劃(見表2)。
通過表2能夠看出,在教學“化學反應條件”這一模塊時,教師將整個課程內容分解為三個學習任務,并通過這三個學習任務實現由淺到深,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將紛繁復雜的化學知識系統化。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握好以下兩點:
第一,把握好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化學反應條件”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教師要想對整個體系的內容進行講解,就需要將其細分為兩個維度(反應物以及外在條件),再將每一個維度的教學內容進行分解。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具體的化學反應條件知識,還能夠幫助學生梳理清楚知識體系內的不同分支[3]。
值得注意的是,在講解“化學反應條件”這一模塊內容時,不能夠脫離“化學反應”的其他下屬內容,如化學反應的常見現象、化學反應的表示方法等,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如此,便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化學反應條件的過程中對化學反應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第二,處理好具體知識與一般規律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在任何學科的學習過程中,都需要從具體事例中找出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最終再將一般規律運用至具體事例中。通過這樣的方式,可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最終達到知識內化的目的[4]。因此,在講解“化學反應條件”這一模塊內容時,教師要圍繞知識框架和思維脈絡進行教學,讓學生學習有內在邏輯關聯的知識內容,改變將瑣碎的事實、現象疊加的堆砌式學習,使具體知識的學習更為高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首先掌握具體的化學反應條件知識,并思考這些知識之間的聯系,通過分析比較了解這些具體知識背后的內在聯系;其次通過演繹推理的方式,將一般規律轉化為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方法,從而實現知識建構的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為學生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化學思維。
三、教學反思
教師在教學“化學反應條件”這一模塊內容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該部分內容的重難點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學習化學的思維方式。由此可見,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需要給予能力、思維以及知識這幾個方面足夠的重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思考,并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要想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要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匯總整理,形成系統的知識框架以及科學的思維方式。
(一)設計嚴謹的化學教學思路
雖然在學習化學知識之前,基于以往的生活實踐經驗,學生對于教材中的知識點就有一定的認知,但是這些認知較為粗淺且零碎。因此,教師在課堂中不僅要引導學生站在化學的角度重新思考,還要幫助學生將瑣碎的知識點進行整理與匯總,從而構建知識與思維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能夠系統把握知識要點。在“化學反應條件”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歸納分析出化學反應條件的一般規律。這樣從“具體”到“一般”的思維模式,能夠使學生逐漸形成系統的化學學習思路。
(二)通過探究活動促進學生形成化學學習思維
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該能力無法通過單純的教學獲得,只有在特定的活動中不斷去體驗才能獲得。因此,在進行教學時,教師應為學生設置一系列問題串,并安排相應的探究活動來進行引導。這樣的探究活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夠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其不再局限于思考教材知識,而是站在宏觀的化學學科角度去構建化學學習思維。
(三)借助列表法進行思考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當著重開展以實驗為主的探究活動。學生在設計實驗、分析實驗以及觀察實驗的過程中能夠對實驗控制條件以及反應現象進行深度思考。然而在探究“化學反應條件”的實驗過程中,很多因素均會對化學反應造成影響,若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綜合分析,難免會遇到一些障礙。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列表法來對不同變量進行控制。實踐表明,列表法能夠幫助學生將思考過程可視化,從而有助于學生對復雜問題進行分析。尤其是對于一些化學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來說,列表法能夠有效提升他們的化學思維能力。
四、結束語
本研究以“化學反應條件”這一模塊內容為例,依據知識框架以及思維脈絡,為學生構建系統化、科學化的初中化學知識體系,從而將新知識與學生已學的化學反應知識建立聯系,進而使學生形成系統的初中化學學習思路。經過調查發現,在傳統的初中化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只是將教材知識按順序進行講解,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只注重對知識進行簡單記憶,未能深刻理解不同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而通過建立知識框架與理順思維脈絡,能夠幫助學生處理好整體與局部、個別與一般之間的關系,并最終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建構,并最終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化學思維。
[? ?參? ?考? ?文? ?獻? ?]
[1]? 魏迎.借化學實驗教學提升學生綜合思維能力[J].中國教育學刊,2019(2):108.
[2]? 杜秀紅, 崔節虎. 基于結構性思維的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探索[J].化學教育(中英文),2019(8):78-82.
[3]? 單世乾,耿秀梅.基于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化學教學研究:以“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教學為例[J].化學教學,2019(9):61-65.
[4]? 劉亮榮,夏建華, 解令謙.基于科學探究的初中化學教學設計與思考:以“Ca(OH)2溶液導電性實驗中異常現象的探究”為例[J].化學教學,2019(10):33-37.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