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慧
摘要:當前,深入課堂一線,不難發現,有些小學數學課堂中存在組織形式過于形式化、教學內容淺表化、課堂活動復雜化、課堂效果低效化等問題。筆者長期從事小學數學全學段的教學,在大量的學習與實踐中總結經驗,認為應該讓小學數學的教學拋棄煩瑣、回歸簡約。簡約教學強調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最近發展區,提供接近教學內容本質的材料、運用恰當的教學形式,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建立模型,最終靈活運用。這樣的教學環節避開了矯揉造作、避開了牽強附會,讓學習自然而然地發生。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簡約教學;教學策略
十余年前,新課改開始進行,至今為止,關于改革的課程精神已深入人心。堅持在一線工作的每一位教師、每一位教育家都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角度出發,就實踐和理論兩方面進行了探索,如何評價一節好課、如何優化課堂教學……有人認為“課堂教學應該精講精練”,有人認為“課堂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問題意識”,有人認為“數學課堂中應該讓學生充分體驗”,還有人認為“課堂教學中應該注重動態生成”……正因為有了多向的思考,當今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形式越來越多樣、課堂內容越來越豐富。這些改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調動他們的探究熱情、活躍他們的探究氛圍、開闊他們的探究視野、溝通課堂與生活的探究空間。筆者長期從事小學數學全學段的教學,在大量的學習與實踐中認為應該讓小學數學的教學拋棄繁華、回歸簡約。接下來,筆者從簡約教學的可行性簡述、簡約教學的價值闡述、簡約教學的實施策略三方面進行闡述。
1? ? 簡約教學的可行性簡述
1.1簡約的思想與數學本質一致
數學有著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本質特征。簡約思想介入教學即用結構簡單、容易理解的集約思想去呈現課堂教學內容、體現課堂教學形式、展現課堂教學方法。由此可見,簡約思想與數學本質高度一致。
1.2簡約的思想與課改本質契合
實踐證明,簡約思想介入小學課堂有利于教師把握課改的本質,有利于調整實踐策略,有利于改變“重形式輕本質”的現狀。用簡約的思想可以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可以將浮夸的形式簡潔化,易于師生抓住數學的內在本質、抓住數學的關鍵問題。
2? ? 簡約教學的價值闡述
數學的簡約教學是我們追求的一種教學方法、是一種教學思想,更是我們一線教師所應形成的簡潔明快的教學風格。小學數學課堂就應該是這種去除浮夸、摘去煩瑣、返璞歸真的風格。
2.1為了更自然地進行小學數學教學
天然去雕琢才是自然的美。簡約教學強調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最近發展區,提供接近教學內容本質的材料、運用恰當的教學形式,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建立模型,最終靈活運用。
更自然地引入——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學課堂的引入是簡潔明快的,應該有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稅收”一課的教學中,對于小學生來講,稅收距離他們的生活有些遠,但是如果教師利用身邊的實例“交物業費時索要發票”展開,提問:發票對國家有什么用處?在解疑中,學生明白了“稅收是國家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簡單的幾句話,由“交物業費索要發票”聯想到“納稅”,由“納稅”聯想到“國家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簡單純粹的引入,目標鮮明,學生求知欲被激發。
更真切的體驗。教學目標的達成離不開學生的體驗活動。當然并不一定是教學活動越多,學生的體驗就越深刻,學習效果就越高效。例如,在“克和千克的認識”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建立“克”的概念,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日常用品,通過“說一說”——我帶的物品重(? ?)克;“掂一掂,比一比”——我帶的物品與同桌的交換掂一掂、比一比,哪個重?“分一分”——如果是1克,需要將我帶的物品怎么分?……在“一樣物品”與“1克”之間,學生產生了思維的碰撞——“原來1克這么輕”“原來1克只有這么多”。這樣簡單的體驗,相比以往教師用天平和實物演示,學生的體驗更真切。
更適度的教育。小學數學教學目標圍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展開,但是在日常課堂中,發現有的教師是“為了思想教育而教育”,比如在“秒的認識”中講珍惜時間的名人故事或者名言,并讓學生談感受,這樣的教學反而變成畫蛇添足。數學課的思想教育要適度、恰當,否則容易變成思政課。例如,在“數字與信息”一課中,教師可以提供“×省×市×縣的郵政編碼、×學校的門牌號、×人的身份證號”,讓學生上網查一查。學生通過網絡搜索發現前兩個信息網上可以查到,身份證號卻查不到,這是為什么呢?通過交流,學生明白了身份證號屬于個人隱私,要有保護意識,不能隨便告訴別人。這個教育目的水到渠成。
更適當的延伸。小學學習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可以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可以深化數學知識,還可以增強生活中的運用意識。這里的延伸應該適當,點到為止、不能本末倒置。例如,在“一億有多大”一課的教學后,教師可以拋出“全國半個月就可以消耗大約13億雙一次性筷子”,讓學生在課后查閱資料,引出森林保護的問題,適當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自然地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提升數學的實用價值。
2.2更精妙的課堂教學
“少就是多”,這句話體現了簡約思想的核心。簡約教學要求學習材料的少而精,要求數學活動的準而活,避開堆砌的數學材料和繁雜的數學活動,讓數學課堂變得活而有序、有序而有神,讓課堂教學更精致。
數學語言更精煉。思維是數學的核心,思維的外殼是語言。精煉的數學語言能夠體現數學概念、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可以熏陶學生的數學素養。精致的數學課堂建立在數學教師錘煉自身的教學語言、學生的數學表達語言之中。例如,在“乘法運算律”一課中,在練習中教師出示一道乘法算式“25×44,不用豎式計算,你能巧妙地算出結果嗎?”有的學生利用三年級的知識將44轉化為兩個數的乘積,25×44=25×(4×11),然后運用乘法結合律計算;有的學生將44轉化為兩個數的和,25×44=25×(4+40),運用乘法分配律。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提供訓練數學語言的時間和空間,進一步理解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算理。教師注重數學語言的訓練,才能讓數學課堂教學更精妙。
思維層次更分明。簡約教學能引導學生的思維多層面發展,找出知識結構之間的復雜內涵,層層剝離,多層次展開,逐級推進思維的發展。簡約教學講究數學思維的條理性和層次性。例如,在“求一個數的因數”一課中,怎樣既不重復又不遺漏地寫出一個數的所有因數?筆者先舉例,再設計這樣幾個步驟:
72的因數有哪些?(既不重復又不遺漏)
想:(? )×( )=72;
算:72÷1=72,72÷2=36,72÷3=24,72÷4=18,72÷6=12,72÷8=9;
看:這些算式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理解起來很有條理,帶來一目了然的解題步驟,很好地理解了“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學活動更緊湊。數學教學離不開活動,數學活動可以強化、理解新的數學知識,但是在實際數學課堂中,存在拖拉、松散的現象。教師可以利用簡練的詞語或句子呈現活動的內容和活動的要求。例如在“認識垂線”一課中,在學生初步認識一組垂線后,教師設計了一組活動:找一找——身邊的一組垂線;折一折——在不規則的紙上折一組垂線;畫一畫——在白紙上畫出一組垂線。整個活動過程簡潔明了,便于操作,又彰顯難點——怎么畫出一組垂線,整個操作過程井然有序、節奏緊湊。
簡約教學不等于簡單教學。簡約教學既是對教學內容本質的深度挖掘,又是對教學內容深度解讀的集中展現。它基于教師對學生學情的了解,展現了教師對教學目標的準確把握、對教學材料的精確選擇、對活動時間的合理分配、對組織形式的合理選擇,這樣的課堂教學目標才更明確、活動組織更有序、教學重點更突出、教學鞏固更有效,最終教學效果更高效,學生的數學素養更豐富。
3? ? 簡約教學的策略論述
《學記》中有云:“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大意是教師授課要簡單、精煉、完善,舉例不在多而在于能切中要害,才能達到使學生直觀學習的目標。這是最早的“簡約思想”在教學中的體現。
3.1去粗取精
簡約教學需要教師去粗取精,選擇合適的教學目標、恰當的學習材料、適當的組織形式。
教學目標的選擇。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目標有三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并不意味著每節課中三個維度目標的實現都要面面俱到,可以主次分明、突出重點。例如在“加法交換律”一課中,例題中呈現的是“跳繩的男生有28人,跳繩的女生有17人,踢毽子的女生有23人”的信息,有教師覺得讓學生提問可以培養問題意識,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但實際上會導致學生問的問題混亂,課堂節奏拖拉。筆者認為這個環節與教學目標有關聯的只有一個問題,“參加跳繩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不需要讓學生提出五花八門的問題偏離教學目標。
學習材料的選擇。學習材料的選擇一是要關注學生生活環境,二是關聯學生生活經驗,只有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感興趣的材料,才能調動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例如在“一億有多大”一課中,教材中呈現的學習材料為“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能繞地球赤道多少圈”,考慮到赤道的長度和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太抽象,學生無法想象。筆者選擇“將一億個一元硬幣摞在一起的高度有多少個教學樓高?”,教學樓就在我們身邊,它的高度可視;一元硬幣隨處可見,它的厚度可視可感。這樣的改動,既能有助于學生感受一億之大,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組織形式的選擇。課堂組織形式必須有助于學生的動手參與,有助于體驗學習。恰當的組織形式能充分體現高效,培養數學思想。例如,在“觀察物體”一課中,教師選擇用手勢代替相機,其目的是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但是,實踐時發現學生興奮于拍照這個形式,最終結果是擾亂了課堂秩序,干擾了活動任務,影響了教學效率。由此可見,組織形式要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有助于服務教學目標,方能使教學變得簡約、高效。
3.2去偽存真
簡約教學需要選擇樸實簡明的情境創設簡潔明了的數學方法。
選擇樸實簡明的情境。在教學中存在著為情境而情境的現象,這樣的情境篇幅長、耗時多、形式浮夸,導致學生錯失最佳學習時機。簡約教學的情境要樸實簡明。例如在“角的度量”一課的情境中,有的教師創設“大炮轟擊陣地”的情境,有的教師創設“扔飛鏢”的情境。兩種情境對比,第一種戰爭的敏感話題干擾了課堂,第二種卻能更好地讓學生感知數學就在身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選擇簡潔明了的方法。技能目標包括計算方法、操作方法、解決問題方法的掌握。怎樣才能使教學更有效呢?筆者認為,簡潔明了的概括更能被學生接受與理解。例如,在“角的度量”一課中,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就可以總結為“點點”(角的頂點與量角器的中心點)重合,“邊線”(角的一邊與量角器上的零線)重合,先看內外圈,再看另一邊。簡潔的概括性語言,有助于學生理解、掌握并運用數學知識。
3.3以少喻多
簡約教學需要教師以少喻多,用少而精的問題、專而精的細節將教學引向深入,達到簡教深學的目的。
設計少而精的問題。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媒介,沒有問題就沒有教學。但是,數學課中的問題并不是越多越好,數學課中的問題應是少而精、有啟發意義、有數學思想、能夠將數學學習引向深入的。例如,在“倒數的認識”一課中,筆者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你認為倒數是什么?倒數是一種數嗎?”學生帶著有效的問題展開探究,產生思維碰撞,
設計專而精的細節。圍繞教學重難點,教師還可以設計專而精的細節,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克與千克的認識”一課中,教師拿出1大瓶可樂和一個菠蘿,讓學生分別估一估它們重多少千克。這兩樣物品常見,學生的估算結果都不離譜。然后教師再拿出1枚雞蛋和1粒葡萄干,讓學生估計它們分別是多少千克。鮮明的對比,學生很快覺得此時用“克”做單位比較恰當,領悟到“克”這個計量單位的用處,感受到“1克”之輕。
“用極少的東西來獲得快樂,這也是一種財富。”在簡約教學的助推下,學生能夠真正掌握簡約思想,用簡約思想貫穿學習與生活的始終,這樣數學課程就被賦予了真實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杰軍.論簡約數學的價值追求及其實現策略[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72-75.
[2]王麗杰,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莫再繞.小學數學簡約教學初探[J].讀寫算,2021(30):179-180.
[4]陳立宇.淺論小學數學簡約教學的實施策略[J].新教師,2020(1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