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桐
摘 要: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關于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的提出,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基礎教育育人目標的新要求,是高中歷史教育落實黨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體現。史料實證素養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培養學生獲取史料并對其進行辨析的能力,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是歷史學科的重要任務。在歷史課堂中通過對如何運用史料進行教學,并以此促進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落實,是很多歷史教師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通過對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意義進行分析,以促進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發展為目標,就如何進行史料教學提出可行性建議,希望能夠為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歷史教學優化與創新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史料實證素養;史料教學;教學策略
“史料者何?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有證據傳留至今日者也。”史料是(人類社會)歷史在發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幫助我們認識、解釋和重構歷史過程的痕跡。史料是反映某一特定歷史事實的原貌的材料。人類對歷史的認識離不開歷史材料,史料是我們通往歷史的媒介,我們可以“透過材料”認識歷史。史料實證素養作為以選取有價值史料并將其用于各種歷史相關探究活動的一系列能力方法與態度觀念,是歷史學習者利用史料認識、學習、理解、評價歷史的重要基礎前提,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同樣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由此可見,高中歷史教師要將素質教育理念深入貫徹到歷史教學實踐中,促使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得到較好發展,注重對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選取并利用合適的史料建構學生學科技能、學科品質。
一、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意義
(一)再現真實歷史面貌
在網絡信息時代,高中生雖然能夠依托多種平臺獲取各種各樣的歷史信息,但是網絡信息的真實性很難得到保證。歷史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直接影響著信息獲取者對歷史的認知。如果學生被錯誤的歷史信息所誤導,很容易會對歷史形成歪曲、扭曲的認知。尤其在學生歷史知識素養相對薄弱的情況下,這類情況更是極為常見[1]。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利用真實史料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技巧,使學生在接觸、分析、解讀史料的過程中,逐漸了解真實的歷史,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知。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過程中,教師通常還會將各種史料融入課堂教學內容中,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真實史料的機會,并結合史料展開歷史解讀、論證,這對于學生了解歷史、拓寬歷史視野起到很大幫助。
(二)強化學生證據意識
歷史作為一門具有嚴謹性特征的人文學科,對學習者的證據意識有著很高要求,無論是對歷史事件的描述、呈現、解讀,還是歷史問題的論證與探究,都需要將詳細、真實的有關史料整合起來作為證據,如果證據意識有所不足,那么歷史學習必然會顯得比較困難。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能夠使高中生的證據意識得到極大強化,為其未來的歷史學習創造良好基礎條件。例如:在面對復雜的歷史事件時,很多人都習慣于根據自身的現有認知及主觀情感輕易做出評論,但從高中歷史教學的角度來看,如果教師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學生就可以深刻認識到真實性對歷史學科價值的影響,學會實事求是地評價歷史事件,并嘗試通過各種方式獲取、分析歷史事件有關真實史料,這也正是其形成證據意識、實現有效歷史學習的直接體現[2]。
(三)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史料實證素養進行培養,不僅能夠為學生了解歷史、形成證據意識提供支持,同時還能夠在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方面發揮出重要促進作用[3]。首先,史料實證素養涵蓋史料的獲取與運用能力。如果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逐漸掌握史料獲取方法,具備史料解讀、推論等能力,在之后的歷史學習中,可以嘗試自主搜集史料、結合史料理解歷史知識,甚至是將資料搜集、整理、利用的方法經驗應用到其他學科學習活動中來,實現學習能力的顯著提升。其次,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過程中,教師必然會展開各種各樣的歷史論證活動,鼓勵學生搜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真實史料,在搜集史料、分析史料,以及與同學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習能力也會隨之得到有效鍛煉。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培養,通常還會將各種史料引入教學中,在有效拓展歷史學科教學內容的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歷史的機會以及課外學習空間,這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同樣是很有幫助的。
(四)體現學科育人價值
歷史教學的目標不僅是要使學生了解真實歷史、學會正確看待歷史,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從歷史中汲取知識、總結道理,促使學生更全面、客觀地看待現實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恰恰能夠為這一育人目標的實現提供重要方法[4]。例如:在進行中國近代史部分的歷史教學時,對于史料實證素養的有效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近代歷史,產生強烈的愛國情感,形成為祖國富強而努力奮斗的正確價值觀念。在進行中國古代史部分的歷史教學時,對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則能夠幫助學生接觸到有關中國古代文化的大量真實史料,使學生能夠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先進性,并逐漸產生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
二、史料實證素養下的史料教學策略
(一)以問題為引領
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是在解決學習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不是簡單的機械記憶,而是要在了解史實基礎上注重理解歷史,在闡述對學習問題的看法中形成合理的歷史解釋。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實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與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有十分密切的關系[5]。因此,教師在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要以問題作為引領,展開教學,結合教學內容的邏輯層次,設置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解決的問題。例如:在《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9課“遼夏金元的統治”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前結合《金史》《西夏史》《遼史紀事本末》《元史》等權威史料中的內容,整理系統性、概括性的輔助學習資料,并在課前下發給學生,鼓勵學生通過資料,全面地了解遼、夏、金、元等政權的基本情況。正式上課之后,再向已經對遼、夏、金、元等政權擁有一定了解的學生提出探究性問題,如:“為什么當時中國會出現多個政權并存的情況?”“這些政權都具有哪些共同點?”“這些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等,使其能夠將遼、夏、金、元等政權與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聯系起來,根據史料內容展開探究思考,史料內容為學生了解基本史實提供一定依據,有利于落實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二)重視史料內容分析
由于高中生的思維能力尚未完全發展起來,很難從大量真實史料中提取出有價值信息,對史料的解讀也顯得比較困難。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教師同樣需提高對史料內容分析的重視,帶領學生展開史料內容分析活動,使學生能夠逐漸形成利用史料、分析史料的良好意識與歷史學習習慣,有效地促進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形成[6]。例如:在《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廣泛搜集有關先秦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真實史料,并與《論語》《道德經》《墨子》《孟子》等一起作為學習資料提前下發給學生,鼓勵學生借助學習資料了解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狀態以及各學派的核心思想。待學生對這些真實史料的內容擁有一定了解后,則可以聯系學習資料中的內容,帶領學生共同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家核心思想、發展情況等展開總結分析,同時從現代人的視角出發,鼓勵學生對“兼愛,非攻”“仁、義、禮、智、信”“法布于眾”等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理論的正確性展開討論,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學生不僅能夠實現對儒家、道家等各學派思想理論的深刻記憶與理解,同時還能夠逐漸掌握各種利用史料進行分析探究的方法技巧,這對于史料實證素養發展顯然是很有幫助的。
(三)提高學生獲取史料能力
史料實證素養包含史料獲取能力、史料鑒別能力、史料價值判斷能力、史料解讀能力等多項能力素養,它覆蓋了史料搜集、整理、利用的全過程。但由于高中歷史學科的課堂教學時間比較緊張,且教學活動基本都需要在教室中進行,很難為學生提供搜集史料的機會。因此,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過程中,史料獲取能力往往很容易被教師所忽略。面對這一教學問題,教師需積極轉變史料教學思路,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對學生的史料獲取能力的訓練,使學生能夠實現史料獲取能力的穩步提升[7]。例如:在進行《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對三國、隋唐等時期歷史人物比較熟悉的特點,提前為其布置“詳細介紹三國至隋唐時期的某位文人”的小組合作探究任務,鼓勵各小組積極展開組內討論,選擇從三國至隋唐時期這一時間段內出現的知名歷史人物作為探究課題(為避免各小組探究課題重復,可為其提供課題名單,由各組學生分別選擇其中一項),于課后展開歷史人物相關真實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并根據搜集到的歷史資料制作介紹人物的演講稿。上課之后,再由各小組選派“主講人”上臺,結合圖片、視頻、文字等形式的資料,為大家介紹本小組所選的知名歷史人物,并對該歷史人物的性格、成就、貢獻等做出評價。最后,再由教師指出各小組介紹該人物時存在的不足或知識錯誤,從避免利用錯誤歷史資料、全面獲取史料等角度出發,對史料采集整理的相關方法與技巧展開講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史料搜集整理的相關實踐經驗與教師傳授的史料采集整理方法聯系起來,史料獲取能力自然也會隨之得到較好發展。
(四)開展史料研討活動
史料實證素養作為一項綜合性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雖然可以細化分解為多項能力素養,但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對歷史問題的探究論證,還是對歷史事件的了解認知,都需要將多項能力素養全面調動起來,而非僅對某一項或幾項能力素養進行運用[8]。因此,在高中歷史史料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還需要積極組織各種形式的史料研討,使學生能夠獲得綜合認識史料、運用史料,闡述自己觀點的機會。例如:在進行《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18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從近代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相關知識出發,組織學生進行以“哪些因素影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主題的歷史論證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自主完成史料搜集、分析等工作,并圍繞活動主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僅在必要時提供適當的思路指導。在此基礎上,為了能引發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深度思考,激活學生史料分析和史料實證研究的能力,教師可以結合“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的課程主題思想,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史料素材,可以是文字史料,也可以是珍貴的視頻史料或者圖片史料,在教育平臺上實現對史料資源的匯總,然后動態化地呈現給學生,為學生發布小組史料分析任務,讓學生能結合豐富的史料資源分析“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的歷史發展進程、斗爭的內在根源問題、斗爭的最終影響因素等,在系統分析和解讀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這部分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認識,也能讓學生養成主動對史料資源進行搜集、整理、分析和論證的意識,從而全面提高史料分析教學效果,對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實施合理化的培養和鍛煉。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由于教師處于引領性地位,無法為學生的史料研討活動提供直接性的幫助。因此,學生在自主實踐、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其各方面史料實證素養都能夠得到很好的鍛煉。
結束語
在核心素養及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備受關注的今天,史料實證素養作為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要素,逐漸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同時,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能夠為學生的歷史學習、歷史認知、正確價值觀形成及多項能力發展提供重要支持。但從教學實踐的角度出發,教師要想通過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真正地促進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發展,仍然需要在探究引導問題設置、史料內容分析、學生史料獲取能力訓練、史料研討活動組織等方面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王夢藝.高中歷史課史料教學模式的探索與運用框架構建[J].林區教學,2020(9):108-110.
[2]牟永良.高中歷史教學中常見的史料運用問題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20(9)358-359.
[3]皮生莉.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教學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111.
[4]范華春.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育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64-65.
[5]路曉煒.史料教學在浙江省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以“百家爭鳴”為例[J].華夏教師,2018(35):72-73.
[6]袁威.落實歷史教學“史料實證”素養的基本策略[J].教育觀察,2018(7):22,24-26.
[7]孫文龍.選取不同版本教材中史料的策略:兼論“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J].教育科學論壇,2018(31):20-22.
[8]徐文彬.高中歷史教學“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