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如果能夠有效預設問題,切實做好課堂調控工作,就有利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發展。文章簡要分析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的必要性,并結合小學數學課堂的現狀提出優化對策,以期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預設;調控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福清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2020年課題“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的研究”(課題立項號:FQ2020GH103)的成果。
作者簡介:莊敏(1979—),男,福建省福清市江陰鎮尋頭小學。
小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而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如果教師能夠采取有效措施,為學生打造愉悅的數學課堂環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對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問題教學法,進一步提升數學課堂的效果,從而為學生更深入地學習數學知識奠定基礎,滿足新時代小學教育領域改革的需求。
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鞏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有效預設提問與課堂調控,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有利于鞏固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基礎上積極轉變課堂教學的角色,教師需要在課堂上以引導者、組織者的身份幫助學生完成課堂學習的任務。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改往日被動的學習狀態,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完成課堂學習的任務。因此,數學教師應當有效預設提問與課堂調控,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自主思考時間,促進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實現自我完善。
(二)有利于促進師生的課堂互動
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師生之間常處于一種教師說,學生聽的狀態。這樣不但極易造成學生產生抵觸學習數學的情緒,而且也不利于師生的課堂互動。而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有效預設提問與課堂調控,無疑為師生雙方搭建了良好的互動橋梁。教師在拋出數學問題的同時,學生也有更多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并與教師進行深層次探討。師生的課堂互動活躍了數學課堂的氛圍,學生在活躍的數學課堂氛圍影響下更加積極地思考,從而又促進師生的課堂互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1]。
(三)有利于促進學生融會貫通數學知識
數學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教師通過有效預設課堂提問與課堂調控的方式,可以鍛煉學生的數學知識運用能力。學生在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等環節中,能夠充分調動所學的數學知識,并結合教師的引導,對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如此,有利于促進學生數學知識的融會貫通。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
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依舊存在一些不足,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教師課堂提問的預設沒有達到目的
目前,大部分教師都意識到課堂提問的有效預設的重要性,并積極嘗試采用課堂提問的方式來提高課堂的活躍度。但是,部分教師課堂提問的預設沒有達到目的,出現學生在自主思考問題的時間閑聊甚至嬉鬧,擾亂課堂秩序的現象。
(二)教師課堂調控不靈活
作為教師,應當具備良好的課堂調控能力。但是,從實際的課堂教學來看,部分教師,尤其是部分新入職的教師課堂調控不靈活。表現在教師課堂調控的時機不恰當、不能結合學生的課堂反饋調控學生的積極性、不能合理利用課堂時間等。
(三)學生缺乏課堂提問的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對教師的依賴性強,因此學生在課堂上大多以教師說,學生聽的方式學習數學知識。但是因為教師的課堂提問預設與課堂調控不到位,學生缺乏與教師互動的欲望,也缺乏課堂提問的興趣。如果教師長期不能進行有效的調控,就可能導致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逐漸淡薄。
(四)學生缺乏回答問題的信心
小學階段的學生性格、學習基礎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部分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缺乏敢于回答、敢于質疑的勇氣。如果教師長期不能進行有效的調控,就不能確保數學課堂的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
(五)學生缺乏應對課堂的能力
高效的數學課堂,不僅需要教師具備提問的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的能力,還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應對課堂的能力。然而在實際的數學課堂上,部分學生缺乏應對課堂的能力,對問題無法做到全面思考,甚至存在畏難的心理[2]。如果教師長期不能進行有效的調控,就無法保證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三、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的優化對策
(一)教師科學地創設問題情境,有效預設提問
教師在預設提問時,應該科學地創設問題情境。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發展尚未完善,且心智尚未成熟,他們更加注重在學習中獲得的真實感受。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上不宜直接地提出問題,要求學生進行解答。教師應該在提問前做好相應鋪墊,即創設問題情境。這樣才能易于學生接受,也能避免學生產生緊張感而喪失參與回答問題的熱情。
以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單式折線統計圖”為例。首先,教師在導入部分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青少年機器人大賽”的視頻以及參賽隊伍的合照。其次,教師在課堂中創設“對比前后不同年份參賽隊伍數量有什么變化?”的問題情境,并引導學生以條形統計圖進行表示。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對以往所學的統計圖知識進行回顧,避免學生因直接進入折線統計圖知識點的學習而產生畏難的心理。最后,教師創設“你的身高有什么變化?”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回答問題的熱情,并引導學生一同根據自身身高變化的趨勢,描點、連線完成折線統計圖的繪制。教師科學地創設問題情境,能夠讓學生理解折線統計圖表示的是變化的趨勢,理解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差異,達到有效預設提問的目的。
(二)教師適時轉變教學思路,靈活調控課堂
雖然教師在上課前會設計教學計劃,用于輔助自身有方向地完成教學任務。但是,數學課堂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有時候教師并不能完全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計劃落實教學內容。因此,教師需要能夠適時轉變教學思路,靈活調控課堂。
以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為例,教師設計的教學計劃中,有五分鐘是為學生分析小數點移動的規律,并讓學生初步理解小數點移動的含義預設的。在實際的數學課堂中,如果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存在困難,就會打亂教師的教學計劃。但是,教師也不能直接略過這部分內容直接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因此,教師應該適時轉變教學思路,采用以下三種方式靈活調控課堂。
第一,教師適時轉變提問方式。教師如果不能按照預設的問題開展課堂教學,就可以適時轉變提問方式。例如,教師預設的提問方式是口頭提問,但學生的興趣不大。因此,教師適時轉變提問方式,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動畫的問題情境,進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快速進入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進行思考。
第二,教師適時轉變提問內容,并在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給出相應的提示,借此幫助學生快速地找到正確答案。例如,教師預設的問題是“數字1、10、100、1000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在聽到這個問題時,認為問題比較枯燥,并且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進行思考。因此,教師適時轉變提問方式,提問學生:“孫悟空的金箍棒,從1厘米變長到10厘米,逐漸又變長到100厘米、1000厘米,請問金箍棒每次變長的前后有什么關聯呢?”題目中包含學生喜歡的《西游記》的相關內容,有效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學生通過對比長度的方式,發現10厘米是1厘米的10倍,100厘米也是10厘米的10倍,1000厘米還是100厘米的10倍。教師通過對一些比較枯燥的問題的靈活調控,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提高學生解答問題的效率[3]。
第三,在總結小數點的移動規律時,教師預設的問題不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因此,教師適時轉變教學思路,靈活利用多媒體設備,將小數點變成一個動漫形象。動漫形象在一條具有不同隔斷的路線上移動,每個隔斷中裝有10塊石頭,如果動漫形象右移一個位置,就落下10塊石頭;如果動漫形象右移兩個位置,就落下100塊石頭。此時,教師再提問學生小數點的移動規律時,學生更加直觀地總結得出“小數點右移一位,原數擴大10倍”的結論。
(三)教師激發學生課堂提問的興趣
教師激發學生課堂提問的興趣,能夠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起良好的作用。如果在數學課堂上,無論教師怎樣調控課堂,學生都無法對數學知識產生思考探究的欲望,也沒有提出問題的興趣,那么將十分不利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因此,教師需要激發學生課堂提問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提問。在數學課堂上,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去思考、表達,學生的積極性就能夠被調動,課堂氣氛也能夠被活躍。如此,教師就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思維是否正確,從而更好地進行后續的課堂提問的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
(四)教師幫助學生增強回答問題的信心
如果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缺乏回答問題的信心,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高,就難以與教師形成有效的互動,不利于教師后續課堂提問的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工作的開展。因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增強回答問題的信心,讓學生能夠緊跟教師的教學節奏,更好地獲取知識,提高學習效率[4]。
以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平均數”為例,由于平均數具有虛擬性,一般不在一組數字中直觀地體現,比較抽象難懂,這就導致學生失去回答有關問題的信心。為了幫助學生增強回答問題的信心,教師首先創設“4個人擊球”的情境,提問學生:“你能依據這個情境,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因為問題具有開放性,所以學生很有信心地提出:“平均每人擊中多少個球?”其次,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回答,加大問題的難度提問學生:“如果4個人擊球的數量分別是11、12、14、15,平均每人擊中多少個球呢?”學生深入思考后回答:“平均每人擊中13個球。”最后學生理解“平均數”是指在一組數據中所有數據之和再除以這組數據的個數。教師從簡單的問題著手,逐漸加大問題的難度,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增強回答問題的信心。
(五)教師幫助學生增強應對課堂的能力
教師在數學課堂中出現問題預設與課堂實際相沖突的情況時,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增強應對課堂的能力,讓學生大膽地展示自我[5]。
1.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需要借助有效的提問,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教師提問學生:“我們已學過條形統計圖,為什么還要學習折線統計圖?”“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什么要轉化成長方形來推導呢?”通過思考這樣的問題,學生能拓寬思維,充分聯系以往學習的數學知識,整體感知新的數學知識。如此,既增強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發揮了教師課堂提問的作用。
2.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師需要借助有效的課堂調控,改進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方式,從而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學生不能解決教師預設的問題時,教師進行課堂調控,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問題進行交流,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解決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達到教師課堂調控的目標。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既有利于維護數學課堂的秩序,又有利于提高數學課堂的質量。因此,教師要深入研究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質量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汪翠蘭.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1):64.
[2]林麗瓊.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的研究: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J].新課程導學,2019(26):27.
[3]劉明耀.試析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J].試題與研究,2019(22):36.
[4]魏小花.探討小學數學教師如何進行課堂提問的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J].新課程導學,2019(18):94.
[5]鐘秀方.淺談小學數學教師如何進行課堂提問的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