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施是現代教育工作中的重點方向,不僅是提升學生理解能力的有效方式,更是發展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措施。文章將從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注重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親近自然以積累寫作素材等多項策略出發,對藏族地區高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藏族地區;高中語文;生活化教學
作者簡介:桑吉扎西(1985—),男,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夏河中學。
藏族地區的高中階段語文教學工作與其他地區有一定區別,學生的民族背景和語言環境對其學習漢語有一定的困擾。為了提升藏族地區高中語文教學效果,使學生在不脫離本民族文化背景的情況下掌握漢語,語文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開展語文教學工作,讓學生積累語文知識,從而達到較強的教學效果。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
生活化教學的本質是將生活元素融入教學內容與教學環節中,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生活內容學習語文知識,用學到的知識分析生活元素,從而起到雙向促進的作用。這種教學模式在新課標的發展與輔助作用下,有效地提升了教學效果,達到了使學生深入理解、掌握知識的目的。為了充分發揮生活化教學的作用,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挖掘生活化元素,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了解教材內容中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元素,從而促使學生將語文知識與生活背景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效率[1]。以高中語文《中國建筑的特征》一課為例,課文以清晰的寫作思路對中國建筑藝術性的特點進行了描述,為了突出生活化元素,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藏族地區有特色的建筑物開展教學。藏族地區的建筑物具有較強的民族特點及地區特色,教師以此為背景,為學生講述本篇課文的中心思想,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依據教材內容探索生活元素可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除此之外,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與實際生活背景相關的元素,語文教師要突出語文教材中的生活元素,注重深入挖掘,探究教材的內涵,與生活背景相結合,從而促進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的提高,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奠定基礎。
二、注重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
生活化教學不僅可以體現在教學內容中,同時可以體現在教學方式上。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學內容比較深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解,且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導致教學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不僅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同時要注重根據學生的興趣方向設計教學方案,使學生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中掌握相關知識,使語文知識不再枯燥。對此,語文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在靈活性較強的生活情境中學習語文知識,從而提升語文教學效果[2]。例如,高中語文《庖丁解牛》一課的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并評價莊子的“養生之道”。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難以理解課文中闡述的人生哲理。對此,語文教師可以運用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結合實際生活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以啟發式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時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重點詞匯進行針對性學習和探究,從而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莊子的思想。另外,生活化教學模式體現在多個方面,教師可以將生活元素與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使藏族地區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學習語文知識。將高中語文教學方式生活化,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與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
三、引導學生親近自然以積累寫作素材
寫作教學是語文學科的重點教學內容。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基礎,積累了大量的詞匯,但是學習是永無止境的,不斷學習、積累才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運用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親近自然以積累語文寫作素材。高中階段的學生本身學習壓力較大,學習時間比較緊張,接觸自然的機會較少,教師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貼近自然,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積累語文寫作素材,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讓學生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面對學習[3]。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公園等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在公園里積累描寫風景的詞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除自然環境之外,生活化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通過觀察生活積累語文寫作素材,無論是人物描寫、景物描寫或是記敘文等,均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這樣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使學生在積累寫作素材的同時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貼近生活,進行觀察和分析,是讓學生積累語文寫作素材的有效方式。
四、組織生活化的語文實踐活動
教學實踐活動對藏族地區的高中生有較強的吸引力,其教學形式與互動內容具有較強的靈活性,語文教師可以根據藏族地區學生的實際身心發展特點,結合藏族地區的生活元素,設計切合實際的實踐活動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獲取更多語文知識。對此,語文教師可以以語文教材內容為主題設計實踐活動。例如,在高中語文“家鄉文化生活”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家鄉文化生活現狀進行調查,同時結合藏族地區的生活特點記錄家鄉的人和物。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被充分激發。教師還可以在學生的生活中滲透語文知識,以此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實踐能力以及社會交往能力。
又如,《鄉土中國》這篇課文講述了中國的鄉村生活,具有深厚而深遠的影響、意義,反映了中國社會變遷過程中,社會結構的變化。教師可以引導藏族學生結合本民族的發展變化分析中國的發展變化,讓學生在了解本民族歷史變遷的同時,對漢族的發展變化及中國的發展變化有一個重要認知。同時,由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形成較強的自主意識,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可以從貼近生活的層面,從多元的角度引導藏族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理解“差序格局”和“禮治秩序”,并讓學生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建設家園,建設國家。
五、結合信息技術創設生活情境
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聯想能力。在藏族地區高中階段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并未真正接觸過其他地區的文化和生活,對其他地區的生活背景和生活情況并不了解。為了提升教學效果,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其他地區的生活背景,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或播放視頻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例如,在高中語文《荷塘月色》的教學中,由于藏族地區海拔較高,很多學生對荷花并不了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荷花的圖片及其具體信息。教師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效果。
再者,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也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進行,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可以在教學古詩詞的過程中,將古詩詞的內容以生動、形象的動態畫面的形式展示,降低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難度,消除學生對古詩詞的抵觸心理。藏族地區的學生的漢語知識理解能力較差,即便基礎的漢語知識對學生來說也有一定的難度,而古詩詞的學習難度則更高。但利用信息技術將古詩詞知識以畫面和聲音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學生能夠很快理解古詩詞的中心內涵。以《將進酒》的教學為例,這是一首知名的古體詩,對于藏族學生而言,在理解上會存在一定難度,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因此,教師可以在導課環節利用多媒體設備,將這首詩的主要內容以故事的形式展示,進而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習這首古詩。這種貼近生活的故事情節易于學生理解,也能使學生產生較強的探究欲望。
六、加強積累詞匯
詞匯積累不僅是小學和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目標,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同樣需要學生不斷積累詞匯,以此夯實自身語文基礎。但高中階段的語文知識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尤其詞匯學習比較枯燥,學生對此有一定的抵觸情緒。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的方式教學課文中的字詞,為學生營造輕松的語文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更加高效地積累基礎知識,降低學生的語文學習難度。
以魯迅的《拿來主義》為例,這篇課文批判了毫無理性的“拿來主義”,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為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師可以先將文章中的關鍵詞找出來,如“閉關主義”“送去主義”“發揚國光”“象征主義”“給與”“取得”“拋來”“拋給”“摩登”“拿來主義”“平民化”“存放”“毀滅”等。文章中的這些詞在生活中都很常見,所以教師可以結合生活為學生講解詞的含義。如“閉關主義”在生活中是指不與他人接觸,封閉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這樣無法了解外界的情況,活得十分閉塞,自然會變得落后。而“拿來主義”是指缺乏思考,無論好壞一律接收,這就像生活中不主動思考的人,他們沒有主見,人云亦云,這類人難以進步。用生活中鮮活的案例講解課文中深奧的詞匯,能夠使學生結合生活理解課文內容,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學習課文知識。
再例如,在教學《蘭亭集序》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教師應明確文章內容相對深奧,而且,藏族學生本身的漢語基礎就相對較差,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會有一些障礙。但這篇課文描寫的場景十分貼近生活,與生活有較強關聯。為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可以從課文的背景介紹入手,在激發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后,逐步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的詞匯,如“茂林修竹”“天朗氣清”“暮春之初”,并將這些詞與生活關聯,第一個詞是描寫樹林、竹子的,而后兩個詞則是分別描寫天氣、空氣和時節的,說明當時的聚會是在天氣晴朗、空氣清新的晚春時節。教師結合生活講解課文中的關鍵詞匯,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學習完課文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臨摹《蘭亭集序》,也可以鼓勵學生嘗試運用所學詞匯從生活角度寫一篇讀后感。這一過程能提高藏族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激發藏族學生對漢字的喜愛之情,培養藏族學生的漢字學習責任意識。
七、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
在設計以生活化教育理念為核心的藏族地區高中語文教學方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對學生進行引導,這樣不僅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同時可以有效延伸學生的學習范圍,使學生在探索生活的過程中掌握更加全面的語文知識內容,從而實現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教學目的。例如,在高中語文《沁園春·長沙》的教案設計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等為學生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使學生在課后復習鞏固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詞的意境,了解主人公的形象,從而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與此同時,在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分別從學習基礎的理論知識和掌握實踐技巧方法兩個角度出發,幫助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中,全面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并理解學習內容,從而為延伸學生的學習范圍奠定基礎。在設計高中語文生活化教學具體方案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藏族地區學生的生活背景進行分析,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鞏固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4]。
結語
教師在具體實施高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據藏族地區實際生活背景及學生的學習能力來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以提升教學效果,使學生掌握更多語文知識。
【參考文獻】
[1]龍中勇.高中語文教學生活化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8):153.
[2]胡向東.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融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3):231.
[3]朱科意.高中語文教學的生活化實踐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03):29-30.
[4]張桂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淺析道:論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0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