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小學語文豐富的知識結構和較強的人文特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適當應用微課,一方面可以減輕教師負擔,另一方面可以為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小學語文微課質量的高低決定了其應用效果。基于此,如何高效開發小學語文微課已成為諸多教師需要研究的問題。文章分析了當前小學語文微課在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小學語文微課的開發路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微課開發;教學
作者簡介:馬曉明(1983—),男,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四堡子小學。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學的方式越加豐富。為了提高教學成效,小學各科教師積極更新教學觀念,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方式。在此背景下,部分教師將目光放在了備受關注的微課上,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研究著眼點由關注“形”轉變為聚焦“質”。基于此,文章從課程屬性、開發類型、知識點、應用平臺等角度提出小學語文微課的開發思路,以期為同行提供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參考。
一、微課的相關知識概論
(一)微課的概念
最早正式提出微課概念的是一位名為D.彭羅斯的美國新課程設計師,他將微課解釋為微型課程,他認為,微課是在建構主義理論和課程設計思想指導下,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形式,圍繞某個主題或關鍵概念而制作的60秒聲頻或視頻課程。在2010年前后,我國部分開展信息化資源建設的地區通過對課堂教學視頻進行“切片”處理,形成了不同教學環節的片斷式視頻,并將之命名為“微課”。隨后,微課的概念廣泛傳播,受到各中小學教師的關注。2011年,胡鐵生對微課做了較深入的研究,他認為微課的內涵并不在于內容本身,而是一種以視頻作為載體的知識傳播手段,微課的最大優勢是將零散化、碎片化的特定教學資源按照知識邏輯進行有機組合,可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1]。2013年,胡鐵生在通過一系列研究后,對微課的內涵進行了補充,進行如下定義:微課,即微課程,其以教學短視頻為主要載體圍繞某個特定的知識點(或相關實驗過程、教學環節)展開,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出的一種新型的網絡視頻學習課程[2]。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微課具有內容精煉度高、針對性強、不受時空約束等優勢。
(二)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作為一門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小學語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利用預習、學習、復習三個環節幫助學生吸收、鞏固和應用知識。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想象力以及創新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微課不僅可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還能為教師豐富教學形式提供支撐,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可以說,微課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了物質支撐,促進了新教學循環系統的形成。
二、當前小學語文微課在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的學科屬性不明顯
小學語文微課在開發的過程中存在一個十分凸出的問題,即學科屬性不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語文單個微課程的目標不明確。在微課開發之前,雖然教師都會制訂開發目標,但是,教師在制訂單個微課程的目標時沒有很好地結合語文教學計劃。其二,沒有精心組織和設計微課程內容。教師制作的微課,其內容大部分源于教材中的重難點知識,沒有考慮學情以及內容組織、設計的邏輯性。一些教師認為,開發微課的第一步是思考教師應該教什么,而不是學生怎樣才能學好。其三,語文是十分注重評價的學科,但部分教師在播放完微課視頻后沒有進行課程評價,而是直接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影響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教師對語文微課的學科屬性的正確認知是微課程開發的前提條件,也是微課程開發成功的關鍵。
(二)小學語文微課類型和資源單一
當下的微課類型分為三類,即 PPT類、視頻類、動畫類[3]。筆者在一項關于小學語文微課的開發類型和資源的調查中發現,部分教師在制作微課時,直接將PPT課件轉化為微課,或現場直接錄下授課視頻,將其作為微課,并未對語文知識進行提煉、歸納、分類、整合,沒有形成主題鮮明的知識模塊,只有少部分教師會專門將所要講授的課程內容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提煉,形成多個主題的微課程文字內容,然后用剪輯軟件制作成課件。總之,當下小學語文微課存在類型和資源較為單一的問題。
(三)小學語文微課知識點泛化
由于小學生整合知識點的能力有限,在微課的開發過程中,教師應將某個學生正在學習的知識點作為微課的主要內容,以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做補充。但是,從當前小學語文微課程開發的情況來看,小學語文微課的知識點泛化現象較明顯,即多個知識點同時存在一個微課視頻中,如二十分鐘的微課中既有課文生字詞學習、段落意義理解,又有課外閱讀、寫作訓練等方面的內容,這會導致微課重點不明顯,使學生看完視頻后難以掌握知識。
(四)微課缺乏探究性、交互性
新課改以來,教師逐漸更新教學觀念,逐步在各科教學中改變傳統課堂重知識、輕素養的模式,越來越多的教師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教學活動,以優化學生學習方式、師生互動方式等。但是,筆者通過對一些小學語文微課程開發案例進行剖析和研究發現,當前的語文微課還存在缺乏探究性、互動性的問題。部分教師將過多的精力放在了知識點的講授上,很少引導學生去探究,未能突破“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只是將傳統的知識傳播渠道由線下課堂變成了線上。此外,微課教學過程缺乏互動,微課的交互性任務較少,評價機制不完善,令師生、人機很難進行有效互動。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微課開發的途徑
(一)進行微課的系統性設計和開發
1.基于語文核心素養對小學語文微課進行整體性設計和開發
在對小學語文微課內容進行設計、制作時,教師應具備系統性思維,保證內容、形式以及功能的整體性、適用性、邏輯性,讓微課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在講授《背影》這一課時,教師若是在沒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的情況下就去設計與制作微課,必然無法把握課文的行文脈絡以及其中的感情思想,也就難以讓學生明白作者心理情感的變化,難以讓學生通過微課體會課文樸實通俗的語言風格。當教師以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為目標,圍繞濃濃的父愛對《背影》這篇課文進行一系列微課設計后,學生在進行微課學習時就能通過文中的相關場景聯想到自己的父親、別人的父親,從而深刻體會作者的情感。在確定微課的內容后,教師可通過播放《父親》這首歌導入新課,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下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2.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核心知識點開發系列化微課
微課程是一種碎片化的教學手段,教師在設計微課程內容時可以從一個主題出發去設計一系列的內容,這樣就能使每一個知識模塊既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系,讓每個小學語文知識點都能完整而深刻地呈現。需要注意的是,微課程的主題應依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本節課的核心知識點進行設計,一個總的主題背后應該有若干個分主題,分主題可以是單個微課程的名稱,也可以是單個微課程的開發、設計線索。例如在講授《懷疑與學問》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特點和核心知識點開發、設計3個主題的微課,一個是背景介紹及作者簡介,一個是生字新詞解讀,一個是語篇分析,這樣圍繞不同的主題去設計不同的微課,再將三者進行串聯,能開發出內容完整、邏輯清晰、講解深入的微課程。
(二)將小學語文核心素養與小學語文微課程進行有效銜接
1.注重小學語文核心素養與微課程內容的銜接
基于對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概念的認知以及對微課程開發設計原則的剖析,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只有將小學語文微課程內容與核心素養的四大要素進行緊密銜接,知識點泛化的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微課程的開發類型和資源才會更加豐富。此外,小學語文微課程內容也應與微課程開發類型和資源相對應,不能脫離教學實際。這樣不僅能用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理念對小學語文微課程開發思路進行優化,還能遏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知識、輕素養”傾向。
2.小學語文核心素養與微課程評價銜接
微課評價是教師進行微課開發問題診斷的一種強有力的手段,能對微課的實效性起一定的監測、評估作用,有助于小學語文教師及時反饋教學信息和調整教學設計的思路。微課評價需要明確的評價標準和指向作為支撐,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微課設計和開發,其評價標準必須有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方面的內容,無論是對開發目標還是對課程結構方面的評價,都必須結合核心素養去衡量。
(三)搭建具有互動性和探究性的微課應用平臺
1.完善語文微課程應用平臺
微課是信息化時代衍生出來的教學形式,其能讓學生的學習不受地點與時間的限制,讓學生能將課上學習與課下預習、復習進行良好銜接。小學語文微課的應用需要特定的平臺和環境作為支撐,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相關應用平臺較少,大部分是一些由培訓機構或民營企業搭建的網絡教學平臺,這些平臺將各個學科的微課程資源混合在一起,導致教師和學生難以在眾多的資源中找到小學語文微課資源。因此,語文微課程應用平臺仍需完善優化。
2.加強小學語文微課程應用平臺的功能區建設
微課應用平臺的功能區應做到一目了然、方便查閱。小學語文微課程的用戶以小學生、小學語文教師為主,如果功能區簡潔美觀且功能齊全,具備教學導入、視頻點播、素材資源、練習測試等功能,就能較好地發揮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知識的能力的作用。
(四)強化小學語文微課的交互與評價功能
1.強化小學語文微課的交互功能
強化微課的交互功能可從這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強化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功能,即提高教師對學生微課導入指導、學習指導、作業指導的效率。其次,要強化學生與微課程的交互功能,教師可以在微課程中設計交互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微課、消化其中的語文知識,并在微課的末尾布置相關的作業任務,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內容。最后,要強化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功能,在微課開發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探究性的話題,讓學生進行相互交流、討論。
2.強化小學語文微課程的評價功能
微課的評價功能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針對微課開發過程的評價,二是針對微課教學效果的評價。第一類評價是系統性評價,評價內容不僅包括對微課程開發過程的評價還包括對應用階段的監測以及反饋,能夠讓教師及時調整內容,提高微課質量。第二類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能讓教師了解微課在小學生實際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應用效果,從而保證微課的教學作用。為此,教師必須強化微課的評價功能,結合各方面的反饋信息進行調整和修改,保證微課應用效果的持久性和穩定性。
結語
信息化時代,微課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變得更為簡單,能改變以往以課堂、教材、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成為受教師和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當前,在小學語文微課開發的過程中,還存在開發方向、思路方面的問題,導致微課的應用效果未能達到預期。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發微課的過程中,應促進小學語文核心素養與微課的有效銜接,搭建小學語文微課程應用平臺,強化微課的交互與評價功能,明確開發方向,完善開發思路,以達到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胡鐵生.中小學微課建設與應用難點問題透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5-18.
魏淑艷.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微課程開發探究[J].考試周刊,201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