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導下,為了能夠讓學生全方位地發展,班主任要在傳統教育觀念上不斷進行創新,引入并且開展德育教育工作,不斷將學生的內在情感進行優化,使學生在情感動機的引導下,規范自身的行為,進而樹立正確的三觀。文章主要分析了當前小學階段班主任德育工作開展中所遭遇的困境,并基于此對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
作者簡介:王有喜(1968—),男,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柳樹鎮山岑小學。
小學階段的教育模式,不再僅限于知識的傳輸,而重在滲透德育教育,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塑造小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在新課程教育改革的要求下,班主任作為學生德育教育的負責人,需逐步吸收并深刻領悟德育教育內涵,轉變教育方式并應用于小學德育實踐,積極推動德育教育有效落實,為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一、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面臨的困難
(一)原生家庭影響
原生家庭是學生受教育的第一場所,其氛圍的好壞與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一言一行,從而影響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原生家庭帶來的消極影響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在這種家庭氛圍的長期熏陶下,學生會出現懶惰、驕縱、自私等不良習慣,并將這些不良習慣帶入學校,主要體現在不愿團結同學以及不為班級做貢獻等;另一種便是單親家庭或家庭關系不和諧等不健康的成長環境,容易導致學生心理孤僻且自卑。學生難以敞開心扉與同學、教師進行交流,會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由于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家庭狀況各不相同,德育工作很難統一開展[1]。
(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
當今社會網絡發達,小學生的“玩具”變成了智能手機以及平板電腦。借助此類工具,學生可以獲取網絡信息,但卻無法甄別其中內容的好壞,各種低俗、色情的信息在無形中對學生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一些短視頻平臺上的娛樂性低俗內容,卻成為學生課后的閑談話題,阻礙了學生正確三觀意識以及價值觀的
形成[2]。
(三)學校和班主任重視度低
德育工作的開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學校和班主任的共同努力下,將其落到實處。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家長和教師已形成固有的思維模式,平日總是圍繞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評判學生的好壞,忽略了德育工作的開展。同時,有些班主任德育水平較低,專業知識不過硬,缺乏系統的培訓,這與學校不夠重視德育教育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二、小學班主任開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就像一張白紙,塑造其三觀的重要方式就是通過家長、教師的言傳身教。尤其是班主任更應當發揮榜樣作用,通過自身豐富的教育經驗,掌握好學生前進的航向,教授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品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助力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三、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有效性的對策探討
(一)創建豐富的德育活動
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主要體現在三方面教育內容的延伸:第一,在課程常規化教學范圍內,開展德育教育實踐活動。例如根據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要求,開展“一日班長”“我是小小班主任”等實踐活動,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監督和激勵,讓他們共同獲得成長和收獲;第二,利用節假日開展主題班會。例如,在國慶節的時候,班主任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烈士陵園,領悟愛國主義精神;第三,走出課堂,開展課外德育教育活動。例如體驗農村生活、參加公益活動等,真正做到將德育工作融入日常的生活實踐中。由于傳統的說教方式過于枯燥乏味,因而班主任要結合學生的生理、心理情況,通過針對性的實踐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和綜合素養。在此過程中也可借助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網絡平臺,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良性發展[3]。
(二)注意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1.制定班級奮斗目標
班主任要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提出符合學生前進的奮斗目標,來統一全班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使得班集體獲得良好的發展。如在班級管理上,班主任可以提出“靜、凈、敬、競”四字要求,經全班同學討論,把它定為班級共同的奮斗目標。如此一來,班級活動的開展都圍繞這一目標進行,使得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都緊密團結在一起,為一個目標共同奮斗,形成凝聚力。
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應該是真誠的朋友,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搞好班級工作的保證。班主任作為班級的主要領導者,一定要民主、客觀,通情達理,善解人意;要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理解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時時事事為學生著想,真正做到地體貼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把教師當作知心的朋友,敞開心扉,與班主任共同建設班級。
同時,班主任要有勇于自我批評的精神。這是因為在班主任的工作中,往往會出現一些錯誤。像是沒有深入了解情況,批評錯了學生,使學生承受委屈;或是態度不好,對學生過分嚴厲等。遇到這種情況,班主任應嚴于律己,勇于自我批評,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取得學生的理解。此外,班主任對待學生要公平,要一視同仁,不能以學生成績的好壞來區別對待學生。如有的班主任,成績好的學生犯錯,少批評,甚至不批評;成績差的學生犯錯,批評得厲害,使差生無地自容。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
3.堅持集體教育,以優帶差,維護學生自尊心
班主任要堅持集體教育,維護每個學生的自尊心,通過科學引導使學生回歸正途。例如,班集里難免會有喜歡挑撥是非,紀律松散的學生。為了改變他們這些壞習慣,在升旗儀式上,班主任可以有意識地安排紀律松散的學生和其它優秀的同學一起當升旗手,并在課堂中告訴學生:國旗是榮譽的象征,只有心靈和行為都美的人,才有資格做升旗手。從而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地爭當升旗手,營造向上的班級氛圍,感染帶動所有的學生,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言行舉止。在日常教學中,班主任也要有意識地將愛講話的學生和不愛講話的學生編排在一起坐,以安靜的學生去“克制”愛動的學生,讓愛講話的學生逐漸變得冷靜,養成課堂上不隨便講話的良好習慣,從而尊重教師,認真聽講,以提高學習成績;同時,班主任要注重培養得力的班干部隊伍,使得他們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帶領班級其他學生熱愛學習、熱愛勞動,積極開展班級活動,共同為班級做出貢獻。
4.定期召開班會和家長座談會
班會是思想教育的主陣地,班主任在班會的開展過程中,可以結合學校、班級的實際和學生的思想狀況,通過介紹身邊的典型事例,使學生思想上受到教育;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可以促進家校兩方的聯系交流,幫助教師隨時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和思想動態,便于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良思想和行為。總而言之,班主任的工作極其復雜與繁瑣,不能一蹴而就,因而班主任要做好長遠規劃,投入大量耐心與細心,與時俱進,學習多樣化、科學化的德育教育方式。
(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可以產生雙倍的德育教育效果。為充分發揮家庭環境的德育價值,班主任與家長需雙向努力,建立信息溝通互享的橋梁,開展德育教育工作。例如,班主任主要負責學生在學校的教育,利用主課堂時間進行德育工作教學,再利用空閑時間與家長進行語音或者視頻通話,也可定期組織家訪活動,及時了解、反饋學生的學習、思想動態;而家長則需要在家庭環境中監督好學生的上網時間,保證學生網絡使用的安全性和科學性。此外,對于學生在家庭環境中出現的特殊情況,家長也應借助微信、QQ等網絡工具及時與班主任溝通交流[4]。
(四)因材施教,滲透差異化的德育教育理念
德育教育講究因材施教。由于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因此具有明顯的差異。在以往的德育教育工作當中,教師所制定的教學發展目標以及對學生進行引導的方法過于統一,對部分學生而言并不受用,因此最終的實施效果并不明顯。受新課程改革以及素質教育的影響,小學班主任要做到將因材施教的激勵策略與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性相結合,使兩者能夠完美契合。在因材施教理念的影響下,班主任在進行德育教育激勵的過程中要根據對學生的日常觀察,運用科學合理的原則,將班級內的所有學生進行規劃分層,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思想道德發展的道路。除此之外,班主任還可以設定相應的差異化發展目標,確保該目標的可行性。學生為了完成目標,會不斷地進行自我激勵,以此來實現
目標[5]。
(五)構建和諧真摯的師生關系
陶行知曾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達到心的深處。作為一名教師,雖然會教授給學生很多知識,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幫助學生培養一顆真誠的心。在小學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班主任需要做的是將真實的教育內容以及自身真摯的感情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教師從內心為他們著想,從而培養師生之間良好的、和諧的、真摯的感情,讓學生從中汲取不竭的動力,找到自我需要發展和前進的方向。
首先,班主任需要做的是保持自身態度的真誠。只有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才能夠自覺在班主任的帶領下,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規范,塑造正確的價值理念。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懵懂無知,還不能很好地辨別是非好壞,常常會覺得自卑與煩惱,他們不敢將這些想法告知家長,只能求助老師與同學。所以這個時候,班主任需要為學生提供友好的幫助和尊重,讓學生能夠逐漸找到自信,對自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形成正確的認知。除此之外,班主任還要在班級里滲透誠信的教育理念,并制定相關的標準,激勵學生逐漸養成誠實守信的習慣,以此來衡量德育工作的開展效果。
(六)獎懲結合,提高德育教育激勵效果
目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已經逐漸滲透到日常教學當中,班主任不能再一味采取以前那種批評式的挫折教育,而是應當將獎懲結合起來,讓學生戒驕戒傲,全面發展,以此提高德育教育的激勵效果。關于小學生德育的培養,有一部分的班主任只采用激勵教育手段,導致學生逐漸在賞識教育中降低甚至失去了有關自我衡量的標準。這是因為班主任的激勵或者表揚沒有任何的原則性,過于盲目和隨意所導致的。因此,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班主任應當將獎懲原則結合起來,對于學生表現突出的方面進行充分表揚,讓學生逐漸樹立信心,并找出自身所具有的閃光點,在心中對自我進行激勵;如果學生的言行超出了行為底線,那么班主任也應當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懲戒,從而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身行為的錯誤,引導他們不斷向正確的道德規范靠齊,以此來發揮德育真正的激勵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學生三觀意識和行為習慣都還處于未定型時期。班主任作為德育的引路人,需端正自身對德育工作的態度,并付諸于德育實踐工作,以身作則,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傳授給學生,通過具有針對性且恰當的德育教育方式,助力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及綜合素養的提升。開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能夠更加科學地指導小學學生,幫助學生逐漸樹立自信心,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理念,為他們以后的思想道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鐘迪.關于如何提高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探討[J].人才資源開發,2015(22):65.
[2]張麗巖.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提升的意義和策略[J].吉林教育:綜合,2016(43):85.
[3]崔文文,張慧.小學低年級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J].學周刊,2012(35):96.
[4]金建建.班主任德育實踐中有效激勵策略的研究:以“養正幣”的評價方式為例[J].教育視界,2017(11):62-64.
[5]陳灼杏.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對策分析[J].讀寫算(教師版),2015(3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