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動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展開班級自主管理,可助力小學生全面提升核心素養,為小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文章從農村小學高年級班級自主管理的意義入手,分析農村小學高年級班級自主管理的特征,提出完善班級溝通體系、拓展自主發展思路、營造自由參與氛圍三個策略,提升高年級班級自主管理能力,以此提升班級管理質量。
【關鍵詞】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班級自主管理
作者簡介:陸敬姍(1992—),女,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大許鎮沙莊小學。
班級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的重要場所,優化班級管理模式,提升小學生自主管理能力,有助于完善素質教育結構,推動素質教育發展。在傳統農村小學高年級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常忽略對小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導致班級管理存在片面性,不利于激發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促使其進行自主管理。因此,教師要積極加強對小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助力高年級小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一、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班級自主管理的意義
自主管理能推動小學生實現自我價值,提升發展自信心。小學生年齡較低,在小學階段教師助力其樹立人生目標,促使其進行自我管理,開發其自主性,能使其增強團隊意識和協同意識,提高組織協調能力[1]。在自我管理的過程中,學生能感受自我管理的樂趣,也能豐富情感,提升獨立性和自主性。為小學生搭建自主管理的平臺,促進高年級學生展開班級自主管理,能為其后續成長奠定堅實基礎。而且,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形成基本的價值模式和學習思路,教師助力其展開自我管理,能拓展其發展思維,使其認知自身價值,從而推動其管理能力和管理素養的提升。小學階段是學生奠定基礎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學校和教師要積極配合與努力,打破常規班級管理模式,放開手腳,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能助力素質教育的發展,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農村小學高年級班級自主管理的特征
農村小學高年級班級自主管理具有發展性及社會性、全面性及開放性、科學性及自主性的多元化特征,班主任需要利用這些特征,加強引導,同時以身作則,積極提高小學生班級自主管理的熱情[2]。
(一)發展性及社會性
素質教育的發展和革新使農村小學開始注重培養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人才,農村小學高年級的班級自主管理具備發展性特征,即要求教師隨著學生的不斷發展,優化培養目標和培養理念。小學是義務教育的起點,教師應隨著教育要求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轉變教育策略和管理模式,為學生搭建表現自我的平臺,給予學生更多成長的機會,這樣才能凸顯高年級班級管理所具備的發展性特征[3]。學校和班級是社會的一部分,因此,班級自主管理還具備社會性特征。義務教育階段是培養學生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助力其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是構建發展型教育的要求。教師要確保教育管理模式的科學性及合理性,推動小學生的發展。
(二)全面性及開放性
素質教育提出五育并舉,高年級班級自主管理要具備全面性和整體性,更好地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班級自主管理對構建和諧教育氛圍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教師要意識到高年級班級自主管理的全面性和開放性特征,放開手腳,引導學生對班級進行自主管理,提升班級管理的靈活性,使學生在民主自由的環境下成長為積極向上樂觀的人才[4]。自主管理的全面性及開放性能為學生預留充足的發揮空間,也能提升學生的自制力,使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實踐規劃。這種特性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也能解放教師的雙手,使教師有更多時間深化對學生的關懷和認知,從而提升教育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培養學生多元化思維,助力學生個性化成長。
(三)科學性及自主性
農村小學高年級班級自主管理本身具備科學性特點,教師要在科學性特點的基礎上,進行分層式管理和分層式教育,注重加強對不同小學生的切實關懷[5]。根據發展特色和農村小學的發展情況,教師要認真了解不同小學生的成長環境、性格特點,根據小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和組織相關實踐活動,提升班級凝聚力,確保高年級學生在自主管理班級時保持管理的協調和科學。例如,教師可積極與學生的父母進行溝通和互動,了解其是否為留守兒童、監護人的實際情況等。教師了解多元化信息可以提升引導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確保基于合理的管理思路展開管理。農村小學高年級班級自主管理本身具備自主性特征,教師需要激發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小學生進行自主管理,提升參與性,確保自主管理的有效性。引導小學生開展班級自主管理,能提升其團結意識和班集體意識,讓小學生了解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更能使小學生利用管理的契機了解多元化的世界。
三、農村小學高年級班級自主管理能力培養路徑
農村小學高年級班級自主管理具有復雜性和系統性,積極深化對農村小學特征的全方位認知,根據高年級學生的需求,強化多元化自主管理,有利于激發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其自主管理熱情,促進其積極為班級自主管理貢獻力量[6]。素質教育要求加強對小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促進小學生加強自我監督與自我管理,提升小學生班級管理參與的積極性,使小學生正確認識班級管理現狀,提升監督和管理班級事務的能力,避免小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因自制力薄弱而出現種種問題。教師需積極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和素養,加強科學引導,合理培養小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切實推動小學高年級班級自主管理的發展。
(一)完善班級溝通體系
完善班級溝通體系是切實提升農村小學高年級班級自主管理能力的途徑,能有效解決高年級班級管理中的溝通問題。班級溝通體系包括班干部與普通學生之間的溝通、普通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班干部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以班干部為例,班干部在高年級班級管理中具有較強的輔助作用,能幫助班主任管理班級,也能更好地服務于普通學生,暢通學生表達意見的渠道。但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過于注重班干部的意見,將導致班級管理缺乏自由性和民主性[7]。積極發展班級自主管理能力,需要引導全體學生共同進行自主管理,因此,教師必須平衡班干部與學生間的關系,加強溝通,有效提升農村小學高年級班級凝聚力。
例如,教師可以開展生生自評,這不僅能讓教師全面了解班級管理狀態,還能讓學生及時了解他人意見和建議。在評價時,教師要引導小學生摒棄個人偏見,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真正凸顯評價價值。與此同時,教師必須暢通師生溝通體系,學會聆聽學生的意見與建議。師生有效互動是營造和諧教育氛圍的基礎,確保溝通的有效性和科學性,能使教師深化對學生的全方位關懷,使學生增強對教師的信任感。教師認真了解學生心聲,能得知班級自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教師在學生犯錯時可以對其進行適當引導或批評,但也要學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積極鼓勵學生、真心賞識學生,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助力其班級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此外,班主任與學生接觸的時間較多,更應具備集體意識,自主參加班級建設,幫助學生掃除管理障礙,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管理熱情。班主任可通過溝通與互動,及時對學生的班級管理情況進行評價,并對自主管理提出相關意見和建議,從而暢通學生自主管理渠道,為學生預留充足的發展空間。
(二)拓展自主發展思路
班級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與學生的發展水平和管理能力息息相關。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要學會清晰認知自我,了解自我,才能具備較高的獨立性。小學高年級學生雖然已經初步具備自我管理的意識,但他們在低年級時習慣依賴教師與班干部,管理能力還是稍弱。在高年級開展班級自主管理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全班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才干,通過探索實現自我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優化班級管理結構和形式,提升班級自主管理質量與效率。不少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對班級自主管理缺少參與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自主管理熱情,提升其自主管理能力,助力其全面成長。
第一,在班級內部增加多元化管理崗位。班主任在設計班干部崗位時,可根據班級特色增加更多的管理崗位,引導學生各司其職,貢獻力量,實現價值。例如,可設定園丁,由其照顧教室內的花花草草;設定領讀員,由其帶領學生進行課文朗誦;設定氣象員,由其負責預報天氣情況,提醒同學增減衣物;設定圖書管理員,由其向學生推薦多元讀物,助力學生拓寬視野。教師根據學生特長為其提供合適的崗位,能使學生在自主管理中實現價值,激發其參與班級管理的興趣。
第二,豐富班級文化。雖然部分農村小學各方面資源仍相對薄弱,但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為豐富班級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了解多元班級文化,并敦促學生為班級設計口號、班歌以及班徽等,從而拓展班級自主管理內涵,豐富班級文化。
第三,開展豐富的勞動實踐活動。農村小學具有多元的實踐活動優勢,教師可引導高年級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參與相關活動,通過勞動增強集體意識,進而促進班級自主管理能力的發展。勞動教育能有效激發農村小學生的勞動意識、集體意識,培養其團結協作的品質。在學校增加勞動教育還能鍛煉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切實感知雙手勞動的快樂,并學會總結經驗,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
(三)營造自由參與氛圍
培養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開展班級自主管理能力,能讓小學生通過溝通和交流拓寬視野,活躍思維,健全品格。教師要盡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激發學生潛能,教導小學生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引導其學會團結友愛。
首先,構建生活化班級環境。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分配不同的衛生崗位,掃地、擦玻璃等都要具體落實到個人,讓學生們齊心合力創造出整潔的環境。教師還可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布置班級,通過互聯網搜索確定主題,并根據設計的需要搜集相關素材。
其次,構建開放化管理平臺,從而營造自由交流的氛圍。開放化管理平臺是暢通師生溝通與交流的渠道,能使學生以多元化途徑為教師提意見或建議。例如,增設班主任信箱。學生可以通過寫字條或寫信的方式向班主任提意見,班主任可將學生提的意見放到班會上共同商討,從而共同制訂班級管理方案,突出學生的自主管理權利,提升學生的反思能力和辨別能力,使學生意識到集體榮譽的重要性。
最后,完善班級制度,為班級自主管理氛圍提供制度保障,確保自主管理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制訂班級制度時,教師可積極引導學生發表意見與建議,務必要做到班級制度的公平、公正和公開,并確保其有效落實,這樣才能督促小學生盡職盡責進行自我管理。
結語
素質教育的發展與革新推動了農村小學班級管理形式的轉變。管理形式轉變過程中教師不能搞形式主義,而是要根據小學生的發展需要,創新管理方式,更好地服務于學生,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班級自主管理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關注和關懷,及時發現自主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完善班級自主管理結構,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此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敏.淺談農村小學德育活動的開展策略[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1(04):56-57.
[2]姚炎昕.教育治理現代化視域下農村小學校長權力失衡與重構[J].教育導刊,2021(09):52-57.
[3]王爾希.信息技術指導在農村小學家校共育的應用研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1(10):9.
[4]楊江霞.新媒體語境下農村小學班主任管理模式建構研究[J].新課程,2021(38):223.
[5]田莉.農村小學班主任思想品德教育與藝術美育的相互滲透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1(27):173-174.
[6]鞏超,曹國敏.淺談農村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情感教育的實施價值[J].小學生(下旬刊),2021(10):56.
[7]孟會文.依托信息,資源共建—信息化技術在農村小學班主任工作應用中的探究[J].小學教學參考,2021(2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