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業設計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之一,科學有效的作業設計不僅有助于鞏固語文課堂知識教學效果,還可以有效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有效作業
作者簡介:陸宇婷(1995—),女,江蘇省南京市金陵小學廣志路校區。
語文作業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有利于鞏固學生的語文學習成果,教師應通過科學設計作業來幫助學生鞏固新知,促進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特別是面對低年級學生,教師更需要精心設計作業,有效強化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效果。此外,教師也要引導學生以正確的心態看待作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通過完成作業感悟語文的魅力,實現語文知識的活學活用。
一、減少作業數量,提高作業質量
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字詞學習是其掌握語文知識的前提,教師會更加關注學生對于字詞的理解與記憶,因此會給學生布置大量的字詞抄寫作業,希望學生能夠通過此類作業增強記憶,夯實語文知識基礎。但是布置過量的抄寫作業效果并不會很好,可能會出現學生不但沒有熟記字詞,反而變得反感字詞抄寫,甚至討厭上語文課的情況。因為在繁重的抄寫任務中,學生往往只是機械性地去做,并沒有加入自己的思考,只動手不動腦。另外,學生進行抄寫只能記住字形,并沒有深入理解、分析字詞含義,因此抄寫再多也沒有辦法運用,導致在實際應用時,錯字、別字現象依舊會經常出現。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當減少作業任務量,減輕學生的作業壓力,注重作業的質量,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語文學習方法與技巧,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將學生對語文作業的態度由“完成作業”轉變為“通過作業積累更多的知識”。
以《小壁虎借尾巴》一文的教學為例,這篇課文有很多小學生需要掌握的重點字詞,教師可以分別在課前、課中、課后設計相應的作業。首先,在課文預習環節,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相應的預習任務,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詞,使用字典查詢,并在課文中標注好自己不認識的字的讀音及其相關詞組,從而加深對生字詞的印象與理解。比如,壁:墻壁、壁虎;虎:壁虎、老虎;捉:捉住、捉蟲;爬:爬山、爬樹;條:面條、紙條……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具體的預習作業,不僅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能夠為后續的課文講解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在課堂上,教師結合講解內容,布置完善標注內容的作業,讓學生在預習時做的文字標注中補充更多的內容,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特別是對于部分教學重難點內容,例如對于“難”這一多音字,教師要讓學生在這個字的旁邊補充“困難”“難題”以及“災難”“逃難”等詞,從而理解不同音、不同義的同字的實際用法。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字詞基礎,課堂上教師還可以布置組詞、造句的隨堂訓練,要求學生口頭回答或在黑板上書寫答案,這樣有助于活躍語文課堂氛圍,也會讓學生對知識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最后,在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聽寫、默寫進行字詞學習效果的檢驗。根據聽寫作業完成情況,對于完成得好的學生,教師就不再給其布置課后抄寫作業;而對于出現聽寫錯誤的學生,教師要點明學生書寫錯誤之處,指導他們分析、掌握正確的字詞寫法,接著再讓他們將自己寫錯的詞語分別抄寫3—5遍,達到糾錯、鞏固的學習效果。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能夠有效地減少學生的作業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還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長此以往,學生會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與自主檢驗學習效果的習慣,教師也不用過多地布置作業,學生能夠利用好課前預習、課堂學習以及課后鞏固等環節充分地實現高質量的學習。
二、變換作業形式,增加作業趣味
常言道,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因此在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形式多樣、靈活新穎且富有趣味的作業。另外,教師在設計具體的作業時也可以將語文知識學習中的聽、說、讀、寫練習與演、練、畫、編等學習活動結合在一起,調動學生多重感官,使學生沉浸在豐富多樣的語文作業中,發揮出主觀能動性。如此一來,教師布置的作業就變成了趣味性的技能培訓活動,學生不僅會更加樂于接受作業,而且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也能夠保持濃厚的興趣與熱情。
(一)演一演
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許多精彩的故事,這些生動的故事還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課文內容為學生布置演繹課本劇的作業,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表演小組,指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重現課文內容。以《小馬過河》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別扮演老馬、小馬、老牛、狐貍等不同的角色,并且讓學生自制一些簡單的表演道具來更好地呈現表演。在表演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認真地揣摩不同角色的語言、神態及心理,了解它們為什么說出這樣的話,它們這么說的根據是什么,它們有沒有說謊,最終的故事結局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樣的啟示等。雖然學生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與精力去完成這樣的作業,但是在準備階段以及活動過程中,學生都能夠樂在其中,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也能夠得到較為全面的鍛煉。
(二)讀一讀
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材內容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拓展學習活動,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積累知識,開拓視野,還能夠延續學生對于語文知識探究的興趣與欲望。比如學完《羿射九日》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閱讀更多的中國神話故事,包括“夸父逐日”“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伏羲畫卦”“嫦娥奔月”“常羲沐月”等,鼓勵學生們通過廣泛地閱讀逐步提升語文學習能力。與傳統的課后作業相比,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更能夠凸顯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并極大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主性與實踐性。
(三)畫一畫
繪畫是一門形象的藝術,將繪畫運用到語文作業中是一種創新的形式,不僅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內容,深入地感受、理解語言文字的魅力。以《望天門山》這首古詩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講解完古詩詞內容后給學生布置繪畫作業,要求學生根據“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幾句詩的意境將具體的景色畫面呈現出來。學生需要認真解析詩中描寫的景色,想象詩人當時所看到的畫面,再將其畫出來。學生在繪畫過程中能進一步加深對詩句的理解,體現其中的藝術美感,真正領悟作者的情感。
(四)編一編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故事教學一直是學生們較為喜歡的形式,那么在作業設計上,教師同樣可以借助故事形式來布置相應的作業,如“故事新編”“故事續寫”等,鼓勵學生大膽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靈活地運用自身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呈現出一個個不同的、精彩的故事。如在教學《亡羊補牢》這篇寓言故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故事續寫,進一步描述養羊人的故事。在這一作業中,有的學生寫到,養羊人將羊圈補好一段時間后,發現羊圈還是不太牢固,于是去請教了村里的水泥匠,修筑了一道不會破的、更為堅固的羊圈;有的學生寫到,修補羊圈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于是養羊人找來了獵人,讓獵人用獵槍將偷羊的狼打死了;還有的學生這樣續寫,養羊人丟了羊后開始思考,是不是當地并不適合養羊,于是他將所有的羊都賣掉了,用得來的錢去做了其他的事情……故事編寫、續寫等檢驗了學生們的文字表達與思維發展能力,在完成這樣充滿趣味的作業時,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都會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從而有效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布置生活化與個性化的課外實踐作業,拓展學生思維
生活是學生的第二課堂,教師布置生活化的課外實踐作業,能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到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從而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教師在為學生設計此類作業時,可以采取開放、合作的形式,在緊扣教材內容的同時凸顯出語文學科的生活性與個性。教師要讓作業活起來,使學生動起來,促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積極拓展語文思維,進而達到較好的語文學習效果。接下來筆者主要論述觀察型作業、表述型作業以及調查型作業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
(一)觀察型作業
觀察型作業又可以細分為三種。其一,有秩序地觀察,從而更好地把握事物的特點。如在學完《畫楊桃》一文后,為了指導學生進一步掌握“我們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角度不同,看到的東西不一樣,收獲也不同”這一道理,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后觀察作業,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同一件事物,將看到的不同的畫面寫下來。其二,在動態中觀察,引發思考。如在教學完《荷花》一文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以“我的植物朋友”為主題的觀察作文,鼓勵學生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植物,仔細觀察其在不同季節下的形態變化,并將其寫到作文中。其三,隨機觀察,積累素材。如在教學完《秋天的雨》一文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生活實際角度出發,觀察自己身邊秋天的景色,并且用文字記錄下來,為以后的寫作積累更多的可用素材。
(二)表述型作業
表述型作業是實現教材與生活之間聯系的橋梁,借助表述型作業,教師能夠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語言應用素養的提升。如在教學完《在牛肚子里旅行》這一篇課文后,教師可以設計表述型作業,要求學生回家后向自己的爸爸媽媽復述出課文的內容,給他們講一講青頭是如何鼓勵紅頭,幫助紅頭成功從牛肚子里逃脫出來的。又如教師在講解完《陶罐與鐵罐》一文后,可以以“我們的生活中是陶罐實用還是鐵罐實用?”作為辯論話題,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辯論比賽,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展開辯論。
(三)調查型作業
調查型作業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讓學生在合作中完成作業,在實踐中提高綜合素質。調查型作業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教材內容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能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應用所掌握的知識解決更多的問題。以《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為例,教師可以結合課文中的“天然指南針”,包括太陽、北極星、枝葉、積雪等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實踐調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去驗證教材中的方向辨別方法。此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去尋找其他辨別方向的方法,如通過影子辨別方向;通過樹的年輪辨別方向;通過觀察螞蟻洞穴辨別方向;通過住房位置辨別方向等。綜上,教師將語文作業與教材知識、生活常識有機結合起來,借助調查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實踐,能夠在幫助學生收獲良好語文知識學習體驗的同時,進一步凸顯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應用性。
四、分層作業,尊重差異
教師設計層次性作業可以促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不同的發展,因此,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與每個學生的實際特點來為其分配不同層次的作業,以此有效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教師可以先設計自主性作業,以此激發學生們完成作業的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如教學完《村居》《詠柳》《找春天》《開滿鮮花的小路》《鄧小平爺爺植樹》等課文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自主性作業:“在這個單元中,我們一起學習了很多與春天有關的文章與故事,你喜歡春天嗎?是否能夠在我們的周圍找到春天?可以從以下作業‘菜單中選擇你感興趣的內容完成。”接著教師出示作業“菜單”,讓學生自主選擇。
做筆記—摘抄出單元課文中描寫春天的優美
詞句
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春天的
喜愛
寫春天—模仿課文中描寫春天的寫作手法,寫下自己眼中的春天
找春天—到大自然中找春天
此時學生可以在清單中挑選出自己最喜歡并擅長的作業來完成,這樣的作業雖然與傳統作業形式不同,但是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這樣的作業讓學生更樂于接受。
結語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小學低年級語文作業的設計還需要不斷創新。教師要善于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且充滿趣味的開放型、層次性作業,使學生在作業中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陸江亭.體驗式教學背景下小學低年級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9(52):29,31.
[2]邱麗英.小學低年級語文單元作業設計策略[J].課堂內外(小學教研),2021(07):25.
[3]張曉圓.優化課后作業設計,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成效[J].考試與評價,202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