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霞
摘 要:語文學科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學科之一,是學生學習本學科乃至其他學科的基礎。然而,在以往的應試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往往習慣于通過教師大量的“輸出”讓學生“記憶”更多的知識,導致課堂容量大,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雙減”政策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在組織與實施教學活動時要從減量加效的角度入手,通過減少學生在課堂被動“輸入”的量,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進而提高學習效果,從而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雙減;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18-0069-04
Decrease in quantity, increase in effect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fficiency Chinese classrooms in primary school based on "double reduction"
LI Meixia (Linjia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Puche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Chines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s in primary school, and it is the basis for students to learn this subject and other subjects. However, under the previous concept of exam-oriented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is often used to allow students to "remember" more knowledge through a large amount of "output" by teachers, resulting in a large classroom capacity, teachers' hard work, and students' hard work.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Chinese teachers in the upper grades of primary schools should st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ducing the amount and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when organizing and implementing teaching activities. By reducing the amount of passive "input"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they can promote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and then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goal of constructing an efficient classroom.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 Double reduction; Efficient classroom
“雙減”政策提出的最初目標就是要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量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那么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也要關注課堂教學效果,只有課堂高效,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綜合質量。減量是在傳統課堂的基礎上,減少甚至杜絕課堂中滿堂灌的知識講解方式,加效是增加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機會,讓幾十分鐘的課堂充分發揮出更加明顯的效果。
1.“雙減”背景下小學高段語文高效課堂構建背景分析
首先,從高段語文課堂教學思路分析,以往語文課堂總是按照單一的“教師—學生”的單向傳輸知識與技能的方式,思路單一,對學生而言缺少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機會,因此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雙減”政策下,高效課堂成為語文教學關注的重點問題,因此在高段語文課堂中,教師要拓展教學思路,搭建以學生為本的多元化課堂模式。
其次,從教學方式分析,以往高段語文課堂教學方式相對單一,一般都采用教師講解為主的方式,學生在課堂上缺少獨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機會,不利于學生學習習慣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升。特別是隨著年級段的升高,學生更需要多樣化的平臺獲得知識與技能,因此多元化的課堂教學平臺的搭建成為當前語文教學的關鍵任務。
再次,從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分析,以往語文課堂內外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基本上也是以提升成績為主要目標,缺少對學生多方面語文素養的關注。比如,課后作業活動的安排,基本上圍繞教材課后作業的形式與內容進行安排,并沒有關注學生的個別需求?!半p減”政策的提出,提倡多元化的作業形式與內容,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因此在高效課堂組織與實施過程中,多元化的作業形式也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問題。
最后,從教學評價活動的實施分析,以往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處于“缺失”的狀態,部分課堂雖然也開展了課堂評價活動,但是往往只針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如學生是否熟記了生字詞、是否背誦了課文內容等,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并沒有進行全面的評價,因此如何改變當前的評價模式與內容,推動語文課堂教學綜合質量的提升,成為高效課堂的關鍵保障。
基于上述幾方面問題,作為教育者要積極貫徹“雙減”政策要求,從學生需求入手、從語文課堂發展前景入手,建立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綜合質量,成為當前教學活動的關鍵任務。
2.“雙減”背景下小學高段語文高效課堂構建措施分析
(1)落實“雙減”,拓展思路
落實“雙減”,減負提質是當前語文課堂發展的最終目標,但是應試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特別是隨著教育形式的不斷變化,以往依靠增大課堂容量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教學思路依然不適合當前教育形式的發展,那么高效課堂的創建就必須結合語文學科特征以及高段學生的具體學情,從各個環節入手,拓展教學思路,為學生搭建多元化的課堂學習平臺。
首先,從教師備課環節入手,備課是高效課堂的基礎,也是學生高效學習的關鍵。在備課環節中教師的關注點要從單純的教材內容,轉向關注學生學情,從備課環節開始奠定高效課堂活動的基礎。例如,在《落花生》一文的備課環節,教師從學習目的、學習重點、學習難點、學習過程等諸多方面設計了符合高年級學生的教學計劃。比如,要對學習目的的設計進行分層,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具體學情,針對性地設計符合學生的課前預習計劃,如基礎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著重生字詞的書寫,高年級學生要掌握的生字詞不能局限于當堂課的內容,還要向周邊拓展,如“吩咐”一詞正確的讀音、寫法、含義以及同義詞、近義詞等,都可以安排布置在預習作業中。再者,朗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做朗讀批注,將自己認為好的詞語、句子等圈畫出來,還可以寫一寫自己對某些重點語句的理解。通過預習不僅能夯實此部分學生基礎知識的牢固程度,也能加強學生對文章的預習深度,為后續的高效課堂奠定基礎。
其次,從課堂教學思路的拓展入手分析,語文學科作為工具學科,教學活動目標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語言技能建立學科學習情感,因此在高年級語文課堂組織與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改變以往單一講解的教與學思路,從學生角度入手,借助多元化的教學平臺與教學思路,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比如,在課堂中采用項目式活動等方式,師生互動選擇課堂探究議題等,讓學生更進一步地融入學習與活動中,達到深度學習的目標。
最后,從課堂活動的組織思路分析,從以往書面作業為主的形式,逐漸向多元化的作業形式與內容進行拓展。比如,結合課后習題創設不同的作業情境,像字詞競技比賽、學生朗讀大賽、寫作競技大賽等,通過多樣化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學習更多的知識,鍛煉更多的技能,從而培養學生主動作業、認真作業、高效作業的習慣。如此,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有效拓展教師的活動思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更進一步地推進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模式的構建,達到深度教學的目標。
(2)多元措施,延伸方法
多元化教學措施的實施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措施,高年級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技能的提升等都獲得了明顯的提升。因此多元化教學方式的實施成為滿足學生需求,提高課堂質量的關鍵舉措。
比如,在課堂預習環節教師可以改變以往預習的方法,以課后習題為依據引導學生自主開展課前預習活動。第一部分基本上是“讀”,主要形式基本圍繞閱讀、朗讀等活動內容,在讀的過程中感受語文要素。第二部分是互動題目,一般要求以交流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內容進行探究與分析。第三部分是對比閱讀或者拓展閱讀環節,主要是為了更加有效地拓展學生的閱讀思維。以名著閱讀章節《草船借箭》為例,結合課后題目的要求,在初讀課文活動時,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的方式將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等內容按照層次進行總結與分析。然后在互動探究的過程中,與小組學生共同探討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如諸葛亮、魯肅等不同人物都是通過哪些事件勾勒形象的……如此引導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感受故事寫作的不同要素,對文本內容進行初步的了解,為課堂教學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再者,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采用不同方式讓學生達到深度學習的目標。比如《將相和》一文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在課堂導入環節創設動畫導入情節:
教師:同學們請看(教師出示課件將一些古典名著中的人物、畫面、書名等打亂順序)這些人物你們都見過嗎?他們都是誰呢?你們能將人物、事件以及故事的名稱對應起來嗎?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看哪位同學能夠又快又好地得出答案。
教師借助智慧教室的師生互動系統,將問題發送到學生端,然后學生借助智能手寫版回答相應問題。教師通過后臺數據能夠清晰地看到學生在上述導入活動中的表現以及對文學常識的掌握情況。
教師:同學們都非常棒啊,大部分人能將人物與故事內容進行對應和匹配,那么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故事也是非常有名的,它是發生在戰國時期的一個著名的故事……
通過簡單的師生互動,教師引入了當堂課的內容;然后借助思維導圖的方式引導學生結合課前預習的內容,自主填寫文學背景內容。比如,《將相和》的出處,此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文章中講述了哪些小故事,故事的名稱是什么等,借助魚骨圖、樹圖等方式,設計導圖,鼓勵學生在導入環節初步了解文本內容,填充知識表。
在課堂探究環節中,教師同樣可以借助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如問題引導:
·討論完璧歸趙的起因是什么?經過怎樣?結果如何?(試著用四字詞語概括相應部分的內容。)
·藺相如識破了秦國的騙局之后,他是如何做的?你覺得藺相如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
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教師引導學生對完璧歸趙的故事情節進行詳細的分析與研究,在小組活動中,學生以問題為基礎,結合課前預習的思路對故事的具體內容進行詳細的分析與判斷,然后總結出結論。
如此,在課堂活動中,教師雖然減少了自己的講解過程,但是增加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機會與時間,學生擁有了更加“獨立”的學習與思考空間,也能發揮出自己對文本內容的見解,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標。
(3)多樣平臺,豐富活動
“雙減”政策的提出為傳統單一的課后活動形式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方向,滿足高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個性化需求。首先,以課后作業為例,“雙減”政策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書面作業的時間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小學高年級可以安排適當的書面作業,鞏固學生日常所學的知識與內容。
比如,基礎作業,雖然年級段不斷升高,但對學生來講基礎知識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作業內容,因此基礎作業的布置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以《古詩三首》為例:
·字:給劃線的字注音,并寫出正確的意思。
①耘田②傍
·詞:寫出下列詞語的正確意思。
①稚子②鉦③磬④玻璃
·句:按原文填空。
·段:結合自己的理解寫出詩句的含義。
·篇:寫出自己喜歡的相同類型的詩詞。
……
按照詩詞學習過程中字詞句段篇等的基礎知識內容,設計不同的基礎知識學習內容,讓學生在寫作業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知識,并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相應的解讀。再者,語文作業還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從以往教師留作業的形式逐漸轉變為學生選作業的方式,從學生選作業形式、寫作業內容的過程中,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而且還能拓展學生的興趣。比如,結合語文園地口語交際、習作等內容,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活動形式,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每個單元的學習任務結束后,教師都可以設計自助作業,通過自主選擇發現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所在。比如,第一單元口語交際為制定班級公約,那么在課后作業中教師可以設計“公約”制訂計劃,像小組公約、家庭公約等的設計,讓學生在設計過程中逐漸養成規則意識,并形成遵守公約的意識。習作“我的心愛之物”學習過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更加多元化的習作活動,說一說自己生活中還有哪些心愛之物,如此不僅能讓學生將課堂中所學的內容進行應用,也能引導學生養成認真觀察生活、認真總結生活的寫作習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計實踐作業、跨學科作業,將語文課堂所學的知識、技能應用于作業活動和生活實踐中,更加有效地推動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以及學習能力的不斷發展。
(4)巧用習題,簡單高效
課后習題的應用不僅能豐富課堂內涵,提高課堂教學的綜合質量,而且借助課堂教學環節完成課后習題任務也能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再者,課后習題與當堂課的教學目標等都是緊密銜接、相輔相成的,因此巧妙應用課后習題,成為學生課堂高效學習的關鍵舉措。
以《草船借箭》一文為例,課后習題一是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并按照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順序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習題二是讀某一段落或者某一句話然后回答問題;同時要將文中與人物形象相關的內容勾畫出來,然后進行交流。習題三、習題四是閱讀前、閱讀后的拓展環節。可見,課后習題的每一個部分、環節都是相互聯系的,最終目標就是為了通過習題的練習提升學習效果。從課堂教學目標入手分析,同樣以《草船借箭》為例,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此課的教學目標分為知識、技能、情感三部分,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名著節選內容,在掌握基礎字詞等內容的基礎上,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掌握名著中人物形象的特征;最重要的是通過名著閱讀學會評價人物的方法,感受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
從課后習題和教學目標的分析不難看出,兩者之間的銜接還是非常緊密的,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課后作業插入相應的教學環節,借助課后習題帶動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堂探究環節,教師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然后按照習題一、習題二的題目循序漸進地進行文本分析,在默讀課文的基礎上,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按照草船借箭的故事起因、經過、結果等板塊大致畫出思路,初步了解故事梗概的同時,為后續的深入探究做好準備。然后結合習題二中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深入閱讀與分析,讓學生更加清晰每個主人公的形象與性格特征。
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課后習題的內容與形式進行相應的拓展與延伸,借助課后習題組織多樣化的課堂拓展活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活動需求。比如,《白鷺》的課后習題,“課文第6~8自然段描繪了三幅優美的圖畫,請為它們起一個名字吧!”學生在課堂探究過程中已經對這幾個描寫景物的自然段進行了深入閱讀,那么在后續拓展環節,教師可以通過“寫畫”的方式,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以及想象,試著畫一畫想象中的圖畫內容?!霸谇逅锢?,時有一只兩只白鷺站著釣魚,整個水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畫面……”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邊讀、邊想、邊畫,仿佛自己就是置身在清水田里的一只白鷺……
如此,巧妙借助課后習題的應用不僅能豐富課堂內涵,也能更加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思維,達到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質量的效果。
(5)多維探索,全面評價
課堂是多維度發展的,因此需要從更多維度進行課堂評價。比如,針對上述探究內容,教師結合不同小組的學習基礎、閱讀能力等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除了設計最終結論正確與否的評價環節之外,在具體活動中還設計了更加“民主”的評價方式。例如,針對以往參與課堂探究活動不積極的學生,在本次活動中能積極融入集體活動,并能主動承擔小組責任,能將自己對文本內容的不同理解闡述出來,同時還主動與學生分享,那么針對這部分學生,教師的評價可以從結果偏向于過程,引導學生意識到只要積極參與就能獲得好的結果,從而通過評價過程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作業態度。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評價過程中要提高要求,如《將相和》一文的探究活動中,將學生對整篇故事的思路整理是否清晰、故事內容總結是否完善等融入評價內容中,在評價過程中讓學生對自己、對同學在活動中的各方面表現進行綜合分析,從而發現自己在課堂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不僅如此,在評價過程中也能發現他人在學習方面的優勢,借助別人的優勢彌補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如此,在多元評價措施的實施過程中,更加有效地推動小組合作學習的質量。
3.結語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創建要從不同的角度入手,通過減少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量”,增加學生課堂探究的機會;通過減少書面作業的數量,提高學生參與多樣化作業活動的興趣,提升學生的作業質量;通過完善課堂評價內容,推動課堂內外多元化活動質量的提升;如此,通過多樣化教學活動的組織,貫穿“雙減”政策的要求,建立小學語文多樣化、高效化課堂模式,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潔梅.多元化教學模式在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文教資料,2019(13).
[2]殷義.淺談小學高段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策略[J].小學生(下旬刊),2020(07).
[3]林秋霞. 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教學的主問題設計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