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摘要] 教師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體。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當好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引領者,還要在教學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中收獲快樂、內化知識,提升道德與法治素養。
[關鍵詞] 教師主導;道德與法治;實踐探究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新課標”)在課程理念中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應遵循道德修養和法治素養的形成規律,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做到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從教學實踐中,筆者也感悟到“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是實現道德與法治學科高效教學的重要突破口。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科學有序的帶領和引導,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教學過程中理解知識、發展技能、提升道德與法治素養。
《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在公共場所”中的《大家排好隊》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知道在公共場所要排隊、不插隊、不掉隊,從小養成自覺遵守和維護公共秩序的好習慣。現以該課為例,探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提升課程教學效果的策略。
一、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讓教育在高效低耗中開展
2022新課標在課程建議中指出“上好道德與法治課,關鍵在教師”。教師首先要結合學科特點和教學內容,深入鉆研教材,結合學生認知規律和能力水平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既要切合實際,易于操作實施,又要充分調動學生求知主動性和積極性,把學生的認知引向既定的教育目標。
例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學生個體生活經驗為起點,在育人目標、育人方法和育人路徑等方面,都提出了體驗式教學要求。體驗式教學順應了小學生的思維特性,有利于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踐行好習慣、積習成性。教師在設計體驗活動時,為了教學內容展示的直觀性,除了需要借助多媒體課件,往往還要用到教學用具。有的教師在上公開課時,準備了豐富而繁雜的教具,課堂熱熱鬧鬧,有時學生參與率高,有時也只有部分學生體驗或示范,其他學生只能做觀眾,難以切實參與。這類課堂因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難以在常規教學中推廣。作為主導教學活動的教師,要本著實用性原則設計精巧的活動,讓教學活動的效果與其所耗費的教學成本之比例恰當,力爭讓教育活動在高效低耗中進行。
在教學《大家排好隊》一課時,教師考慮到生活中人們的表現,認為除了讓學生明晰排隊要遵循的規則外,還要讓學生掌握一些公共場所排隊的細則,如在上車、坐電梯、進出會場時要遵循先下后上、先出再進的原則,不能堵在進出口的正前方影響出來的人。良好習慣的養成,往往要經過多次的實踐體驗和強化訓練。為此,教師在“文明劇場練排隊”環節中設計了“演練乘車時的排隊秩序”活動。首先,教師在課件中出示地鐵站臺地面的標志線。接著,教師請一個六人小組學生合作演示如何上下地鐵。為了讓小組學生都有機會進行具身的實際操練,在此項演示中,教師沒有使用教具,整個演練活動均由小組學生合作完成。教師先請兩個學生并排站,作為地鐵的兩扇門兼做報站員,兩名學生扮作車上的乘客,剩下的學生扮作將要乘車的乘客。當播報地鐵到站時,扮演門的兩位學生各向兩側跨出一步,在中間留出空隙,車上乘客先走出車廂,車廂外的乘客再從車門兩側步入車廂。當播報列車將要啟動時,扮演門的兩位學生跨步回到原位,模擬車廂門關閉。
直觀的演示、簡易的操作流程、全員的參與,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熱情。教師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練習與準備,鼓勵他們對每一類角色都盡量進行嘗試,并引導學生在上車、坐電梯、進出會場時都要遵循先出再進的原則。從學生熱忱的態度、認真的表情、熟練的動作中,教師感受到學生文明乘車的技能得到進一步鍛煉。
二、靈活調控課堂活動,讓教育在因勢利導中生發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特征突出的學科,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研討互動活動頗多。在這樣開放、自主、動態的課堂上,經常會產生教師預設之外的狀況,這就需要教師要像節目主持人一樣,用敏銳的觀察和靈動的思維隨機應變,通過生動的話語、豐富的表情和恰當的肢體語言來組織、引導、調控教學活動,必要時還要調整教學環節和內容,或切換段落,或從課外補充。
在教學《大家排好隊》一課時,讓學生了解排隊的重要性后,教師創設了“帶學生去文明小鎮參觀”的情境。為了做好后續的教學評價,教師設計了精美的“文明小鎮通行卡”,并請學生到講臺前領取。學生們好奇心強烈,爭先恐后,一擁而上。原本以為剛剛學習了排隊的重要性,學生會有序領取通行卡以開展下面的學習活動,可學生的實際表現卻出乎教師預料。于是,教師及時調整了教學環節,用手勢示意活動暫停,讓學生安靜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處于興奮的他們剛開始還不明白怎么回事,但從教師嚴肅的表情中似乎又有所感悟,于是馬上靜靜地回到座位上。教師借機追問學生:“剛才同學們領取通行卡的時候,你們覺得順利嗎?為什么?”教師首先請剛才沒上臺的小組學生談談感受。這些學生親眼所見當時的擁擠場面,能準確地表述出擁擠、鬧哄哄、亂糟糟等情景。這時教師又請剛才上臺領取通行卡的學生談談感受,這批學生感同身受地表示剛才很擁擠,有的說自己什么也沒看見,只是被擠著,感覺好危險。緊接著,教師播放了某校園的踩踏事故視頻,事故慘烈的教訓深深觸動了學生,使他們深切感受到了不排隊是不安全、不文明的,只有人人都自覺排隊,才能避免危險的發生。為了檢驗孩子們是否能做到知行合一、自覺排隊,教師再次請學生代表上臺領取通行卡。這一次,學生們在沒有老師提醒的情況下能做到自覺、安靜、有序地排好隊上前領取。接著,教師再讓學生談感受,學生紛紛表示這一次排隊大家都很守秩序,安全又文明。
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還體現在抓住課上隨時生成的教育契機,因勢利導,補充教師在課堂預設之外,學生又渴求的知識。如在學習《大家排好隊》一課時,在觀看了一段踩踏事故的報道后,有學生心有余悸地問:“老師,如果我們真的遇到踩踏事件怎么保護自己呢?”雖然這不是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但安全無小事。這是一項實用技能,也與道德與法治課程實用性指導原則相一致。于是,教師馬上調整教學內容,補充提醒學生遇到人流擁擠時要盡快離開現場,如果無法離開現場,應盡量抓住牢固的物體,不讓身體失去重心而摔倒。接著,教師帶領學生做了兩組遭遇踩踏事件時的保護動作,一組是當自己還能站立時的動作:兩臂彎曲肘撐開,左手握拳右手握腕護胸前;一組是摔倒后的動作:兩手十指交叉扣、護住后腦和頸部。幾個簡單的動作,教師邊說邊示范,學生專注地跟著學、跟著做,很快就學會了這些技巧,自我防護的技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教師結合學情,及時調整課堂學習活動,使體驗活動更有針對性。課堂大討論,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促使學生文明守紀意識到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高效引領課外活動,讓教育在生活實踐中升華
陶行知認為,學科教學應以生活化教學來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理念,對一線教師的教學活動有著深遠的啟迪意義。2022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也指出,“教學要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加強課內課外聯結,實現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配合”。要求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講授知識、創設情境來引導學生體驗、感悟,更需要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經調查發現,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傳授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實踐體驗。有的教師即使有意識地增設課外實踐活動,但由于受到時間、場地和精力等多方條件限制,設計的課外實踐活動也多在授課結束前作為課后拓展性、探究性作業一筆帶過,對活動實施鮮有組織、引導、反饋和評價,實踐活動在課后往往不了了之。這種缺少了學生體驗、實踐、感悟的教學會造成“課內激情課外拋”現象的發生,難以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
作為主導教學活動的教師,要使課外實踐活動高效有序開展,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要增強課程資源意識,善于借助家庭、學校、社區實踐活動平臺,同時結合教材內容,設計簡單易操作的課外實踐活動方案;二是要加強家校溝通,爭取得到家長的配合和支持,在家校共育中提升學生認知;三是在開展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適時且適度的激勵與引導,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熱情,拓展學生認知空間,深化體驗感悟,活動結束后做好評價反饋,為后續教育教學做好經驗總結。
如在學習《大家排好隊》一課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了“文明排隊大家行”系列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排隊好習慣落實到生活中去,并與親人、朋友攜手去發現生活中文明排隊方面還存在哪些問題,就發現的問題共同研討解決的方案。活動開展前,教師首先向學生闡明活動具體要求,包括活動主題、活動形式、預期目標、評價細則、注意事項等內容,并把活動信息通過班級群發送給家長,希望家長能“大手牽小手”,做好監護、配合、引領工作;接著,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制定活動方案,在組長帶領下通過團隊協作開展探究活動。
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及時組織學生開展匯報交流,主要匯報活動開展情況及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例如,某小組發現下課后同學們去洗手間時經常有人不排隊,在洗手間外擁擠打鬧,既不文明又不安全。教師請該小組分析原因,學生認為是同學們不自覺遵守紀律。教師借機引導該小組學生繼續探究,就發現的問題再深入分析原因和尋求解決方案。學生在教師的鼓勵和指引下經過反復觀察和研究發現,洗手間里面雖然畫有一米線,但下課后上洗手間的人比較多,往往隊伍排出了洗手間,排隊習慣不好的同學在沒有標志線的地方就會不自覺地往前擠。有學生建議學校在洗手間外也畫一些一米線,有學生在和家長討論后還提出因為自己所在的學校是全國足球特色學校,同學們特別喜歡足球,所以可把一米線改為用印有足球圖案的框線代替。教師認為孩子們的建議不僅可行還富有創意,于是在對該小組進行高度評價的同時,還把建議提交給了學校。這一建議得到學校領導采納,迅速在各洗手間地面噴畫了美觀又實用的“足球點排隊線”,經過學校進一步的宣傳教育,學生面對喜愛的足球噴畫,排隊的自覺性明顯提高,困擾學校的難題得到有效解決。
為加強校內外聯結,給學生創造更多參與實踐活動機會,教師還結合當地社區開展的“小手牽大手,文明路上一起走”系列活動,在家委會配合下,與社區聯合開展了“文明排隊大家行”主題宣傳活動。休息日,在教師和家長志愿者的帶領下,孩子們面帶微笑、高舉提示牌,在商場、車站等人員密集場所向市民宣講“有序排隊、文明禮讓”的重要性。在活動中,學生自覺遵守和維護公共秩序的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還在提升自我認知的同時,將文明帶出校園,輻射到社區。
總之,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的主導作用,做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引領者,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中收獲快樂、內化知識,提升道德與法治素養。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思政課與少先隊活動課有機融合,提升育人實效的研究”(項目編號:2020YQJK542)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鐘守權.傳承與發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初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2-28.
[2]任穎.以“真體驗”追尋道德真生長:基于三個課例的反思[J].中小學德育,2020(02):46-49.
[3]焉永紅.“同伴互動”形塑道德與法治學習新樣態:山東省青島市寧夏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探索[J].中小學校長,2021(02):62-64.
[4]張彩勤.生活化: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的實踐取向[J].中小學班主任,2022(0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