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食品加工技術》課程思政教育評價體系應實現多角度、全方位的評價機制,應突出“教書”和“育人”的雙重效應。設立有效的評價體系應充分考慮教育教學過程中所設置的思政教育目標的合理性、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融合度以及在評價過程中體現出的多主體、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使高職院校《食品加工技術》課程思政教育評價體系的建設更加科學化、標準化。
關鍵詞:《食品加工技術》;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83
0引言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上強調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發揮教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廣泛開展勞動教育,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由此可見,在高職食品專業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著力于使學生對專業知識技能的掌握,還需要將其職業素質進一步提升,將課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將課程體系完善起來,才能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從現階段的高職食品專業《食品加工技術》這門課程的設置上看,在對于課程的評價體系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也間接影響了行業的社會發展,對課程的評價體系做出適時地改革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使學生適應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同時滿足行業、企業對于人才的培養需求。
1高職食品專業《食品加工技術》課程評價體系概述
高職食品專業《食品加工技術》這門課程屬于理實一體化的課程,課程的教學內容不但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的食品加工技術的理論知識,同時也要求學生具備能夠動手生產的實踐能力。從教學目標上看,既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專業文化素養,同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也要注重學生職業素質培養。而對于這門課程的評價模式,傳統上通常通過考核學生的實踐操作和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予以檢測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只是單方面的由授課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判定,只強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即只突出了“教書育人”的“教”,而忽略了作為授課主體的教師在其中的作用。同時這種評價模式單純地突出了學生學習課程的效果,并沒有突出“育人”的結果。
眾所周知“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可見食品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食品加工技術》這門課程中不僅包含了食品生產的工藝流程信息,還蘊含了與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有關的法律法規要求、環境保護要求、職業道德素養要求以及傳統的工匠精神和現代的創新精神,同時也蘊含了誠實守信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食品加工技術》這門課程也重在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創新意識及工匠的踏實務實精神,并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繼而引導學生成為愛國敬業的技能型人才。
高職食品專業《食品加工技術》課程思政評價的步驟是在對課程思政所涉及的課堂中的信息要素逐一進行整合,即在對學生提出學習目標的同時,還要要求學生達到相應的政治目標,但目前課程思政的評價還只停留在對單一指標進行考核,“課程”和“思政”還存在著“分家”的狀態,在對課程的評價過程中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融合度還存在的縫隙,兩者還不能完全的有機融合,因而完善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還有待建立。
2高職食品專業《食品加工技術》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意義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建立健全課程思政建設質量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人才培養效果是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首要標準。因而可總結得到制定出符合新時代教育要求的課程評價體系至關重要。同時對于專業課程的思政建設體系的完善也越加刻不容緩,課程思政評價的重要性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效果至關重要,職業院校在課程建設上要重視對于課程思政的評價機制構建。
首先,目前對于課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層面或者實施路徑的探索,針對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的研究較少,特別是關于職業院校課程思政有效性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基本空白。以職業院校課程思政為研究背景,構建課程思政有效性教學評價體系,將進一步充實以課程思政推進課程育人的理論內涵,為職業院校打造“三全育人”格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理論支持。其次,在充分調研專業課教學的基礎上構建課程思政有效性教學評價體系,以準確評估課程思政教學效果,這將為專業教師有的放矢地實踐課程思政提供指導,也能推動職業院校開展基于課程思政的課堂教學改革,助力新時代專業人才培養。
從實踐意義上考慮,在高職院校食品專業建設發展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對專業課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創新工作。一位優秀食品專業人才除了要掌握運用各項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技巧,還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政治覺悟,能夠在將來投入食品行業相關崗位后履行好自身職責,充分維護保障人民切身合法權益。因此,高職院校食品類的專業課程在人才的培養上必須加強與思想政治的創新融合工作。科學且有效的思政評價體系可以指導任課教師結合學生專業學習性質特點和需求,合理創新思政教學內容與方式,培養食品專業學生良好的思政學習興趣,從而確保思政教育建設工作順利的發展。
3高職食品專業《食品加工技術》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3.1教學思政目標設定不明確,教師評價過程單一化
任教于高職院校當中的專業教師大多是憑借其自身過硬的專業素養能力進行教育教學工作,而對其思政教育大都停留在其學生時期的思想品德課程教育和后期自主從網絡、書籍等途徑當中獲取的思政認知,就思想政治教學能力而言,除思政教師外的專業教師還存在著諸多缺陷,這也直接導致了這部分教師大多對于課程中隱含的思政元素缺乏辨識經驗,無法將專業課程中的知識點有效地轉化為思政元素應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繼而,在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中,缺乏思政教學能力的專業教師很難設定明確的思政目標,不能從多主體角度、多元化方式考慮課程的評價效果,因而造成單一化、模式化的課程體系評價屢見不鮮。這也就使得在實施教育教學后不能全面反映出教師、學生以及社會企業對于課程的整體綜合性評價。
3.2忽略學生學習效果中思政信息的反饋
在課程進行傳統的評價的過程中,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只停留在對理論和技術知識掌握情況上,忽略了學生學習的效果中有關思政信息的反饋。《食品加工技術》這門課程不僅涉及食品加工技術的工藝流程的專業操作知識,也涉及食品安全生產及產品質量問題的相關內容。在課程的思政評價中如果不能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就無法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素養、培養學生具備工匠精神。忽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課程中思政評價效果的反饋信息,不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生自身的學習目標在經歷教育教學后的變化,同時也容易使得“教書”與“育人”產生脫節問題。
3.3行業企業缺乏參與評價的積極性
在對課程思政教育的評價過程中,通常以授課的專業教師、學生作為最重要的評價主體。而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學生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企業只針對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術水平和實習過程進行相應評價,因而企業參與思政教育評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足,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德育培訓。很多企業會待學生真正步入職場,走入工作崗位后才對其進行企業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這對于專業課程的教學評價而言無疑是滯后的。這種滯后現象會直接導致企業在選人、用人上,出現紕漏,一些具備優良職業素養的學生會與企業失之交臂,而一些心理素質不過硬的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后,面對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會愈發迷茫。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之路,但在此過程中,如果缺失了社會企業對于課程思政教育的評價,那么課程評價的體系是不完善的。
4高職食品專業《食品加工技術》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改革措施
4.1評價設計思政教育目標的合理性
《食品加工技術》課程思政的關鍵是培養既有專業技術又有良好職業素養的人才,因此課程在教學計劃中應將“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以及“兩個維護”等政治思想隱含在教育教學的知識點中。評價《食品加工技術》課程思政教育目標是否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中的講話精神作為導向,是否將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同時評價過程中還應包括專業教師把課程中涵蓋的政治培養目標給學生厘清,以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中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通過教育教學培養學生具備優良的職業素養。可見,要實現教學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需要設定合理的思政教育目標,將課程思政目標設定為契合教學主題的內容,使思政內容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課程評價中,這是十分必要的環節。
4.2評價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融合度
對《食品加工技術》課程進行思政教育評價就要對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融合度進行評價。《食品加工技術》課程內容主要圍繞各類食品的加工工藝方法和工藝要點進行了闡述。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有很多,如原輔料的安全使用、設備的安全生產、產品的儲運銷售等。這些課程內容都蘊含了職業素養要求,都可以和課程思政融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些生產實例往往會引發學生的知識共鳴和情感共鳴,引導學生自主性思考,使其追求真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學習中既掌握了技能技術知識,又建立了科學嚴謹的職業素養。
4.3評價體系多主體,實現評價多元化
課程思政的評價可以是多主體形式。教師、學生和企業都可以成為評價的主體。
專業任課教師作為主體在對課程實施時,將素質目標、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作為評價內容,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總結,了解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以便對前期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設計是否合理進行反饋,同時教師可對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使用進行相關評價,總結出更加適宜的教學實施辦法,能夠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良好的理想信念并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
學生作為主體進行評價時,可對課程實施過程前期、中期、后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同時也可對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參與度、完成度和學習方法等內容進行評價,使學生充分了解自身的知識掌握情況和課程當中所蘊含的思政內容的吸收情況,從而查找自身不足之處。
企業作為主體進行評價時,可對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的技術技能操作予以評價,同時也應參照現代企業的用人標準,考慮在此過程中的職業素養情況,如是否能按照企業的生產工藝流程要求完成實習內容、是否能嚴格按照國標標準進行檢驗檢測、是否能夠按照GMP、HACCP的要求完成生產等。通過對不同崗位的崗位職責進行考核,綜合評價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的表現,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職場的需要,使其成為具備良好職業道德水平的優秀員工。
5結語
高職院校《食品加工技術》課程思政教育評價體系應規劃合理的思政教育目標,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進行充分融合,通過多主體、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課程的教學效果予以評價。高職院校《食品加工技術》課程思政教育評價體系的建立應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不斷發展,單純依靠《食品加工技術》一門專業課程的思政育人效果是有限的,因此,更應該聯合食品專業其他課程進行自上而下的由點及面、由面及體的系統化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各門課程聯動,與思政課程同向育人。同時也需要教師保持評價思維和方法的先進性,并針對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評價體系的有效性開展長期深入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趙寶江.借力“課程思政”構建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的多維度高校教學質量評價新體系[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38(2):173-175,180.
[2]鞏茹敏,霍躍.構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效應的新審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1):75.
[3]羅巧云.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探索[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0,34(1):45-48.
[4]王天民,閆智敏.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運行:理據、契機與對策[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0,(6):45.
[5]蔡峻嶺.基于多維度的教師教學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6):80-81.
[6]董勇.論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5):90-92.
基金項目:全國輕工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2021年度課題“高職院校《食品加工技術》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的研究”(QGHZW2021114);天津市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2021年度課題“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院校食品類專業課程教學評價的研究”(2021-2-20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魏瑋(1981-),女,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食品加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