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康錦潤
摘要:文章探討課程目標的重構、教學內容的重組、課程思政的融入等,將制圖類課程教學模式逐步改革為可隨時切換的線上、線下交叉式教學模式,以滿足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高校的教學需求。
關鍵詞:疫情防控;制圖類課程;交叉式教學;課程思政;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TB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5-0-03
制圖類課程是工科院校普遍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要求較高的課程,主要研究空間中形體投影的基本理論和畫法。通過對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制圖的相關理論知識,理解重要的投影概念和作圖方法,最終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應用技巧,靈活運用到后繼課程的相關作圖中。
1 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教師教學缺少實踐環節
制圖類課程是一門需要通過理論教學將課堂知識最終轉化為學生繪圖技能的課程,最終的教學效果體現在學生的繪圖能力上,但目前很多院校只是將課程設置為單純的理論課,所有教學環節只是課堂上理論的輸出,沒有注重學生繪圖能力的反饋,導致課堂教學只停留在理論講解層面,達不到課程教學的真正目的。因此課程改革必須重視對基本理論和知識的應用環節,讓學生學以致用,從而使學生真正獲得專業所需的繪圖技能。
1.2 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
高校制圖類課程普遍理論知識較多,傳統課堂中以教師主動講授為主,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過于突出,而學生的主體地位卻被習慣性忽視。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往往過于死板,學生的學習地位得不到體現和尊重[1]。課程針對的是剛進校的學生,他們剛剛通過緊張的升學考試,才從應試教育中得到解脫,自身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習慣于老師的一味灌輸和單向教學。如果不能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將和本科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相悖[2]。
1.3 教學內容缺少思政元素
高校制圖類課程一般屬于各專業的基礎課程,大多開設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學年,承擔著轉變學生思維觀念和引領學生樹立工程意識的任務。在教授學生繪圖技巧以及相關理論的同時,還必須使學生具備工程師應有的職業操守與文化素養。因此,制圖類課程教學需要讓學生將責任意識時刻牢記于心,在進行制圖作業時,要求學生做到嚴謹規范、精益求精,將工程師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充分運用到專業領域中[3]。
1.4 缺少應對突發情況的教學模式
隨著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各高校紛紛推出了線上課程。如今,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總體趨穩向好,各地已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但散發病例仍時有出現。為配合疫情防控,高校教學課堂必須發生轉變,既要適應全面線上教學,又要實現線上、線下課堂的隨時轉換銜接,既要實現面對所有學生的統一教學,又要適應一部分同學線上、一部分同學線下的同步教學模式,以滿足疫情影響下跨空間的靈活教學需求,保證線上線下學生獲取到的知識和教學互動完全一致。
2 課程重構
2.1 課程目標重構
為了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不斷深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課程目標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2.1.1 知識目標
課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使其熟練運用理論知識,掌握規范的作圖技能,實現學生在學業上的持續發展[4]。課程教學模式從傳統講解模式轉變為線上自主學習和線下討論輔導為主的交叉式學習模式,同時,以相關例題啟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梳理課程的學習內容,明確學習目的和要求,從而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
2.1.2 能力目標
課堂教學中應主動增加實踐環節的比例,將理論知識講解作為線上自學內容,在線下課堂中加強對重難點知識的講解,從理論自然過渡到例題,讓學生理解理論在作圖中的應用,從而加深其對重要理論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提升基本技能及基本素質。尤其應充分考慮實際工程中經常遇到的空間圖示、綜合圖解等問題,培養學生的制圖表達技能,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2.1.3 素質目標
應將工匠精神作為主線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做好課程思政的融入。課程應教導學生在繪圖、解題上注重細節,做到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嚴格按照制圖規范的相關要求進行學習;在作圖技巧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突破自我;在空間形體的表達部分,引導學生客觀理性地看待問題,養成嚴謹認真的制圖習慣[5]。
2.2 課程內容重組
針對高校的建筑學、風景園林、城鄉規劃等相關專業重組了課程教學內容,然后按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未來發展,編寫了新的課程教材,主要包括畫法幾何緒論以及點、直線、平面、投影變換、平面立體、曲面及曲面立體、軸測投影部分的基本理論和作圖內容,還編寫了與這些教學內容相配套的課后練習題。重組后的課程內容對原有課程中晦澀難懂之處略有刪減,教學章節經認真遴選,力求少而精,使師生在正常授課中能講清學透。重組后的教學內容更注重實踐環節,選取的課后習題內容均與教材章節相吻合,可實現同步或隨堂練習,為課堂所學理論方法提供實踐途徑。
3 教學改革
3.1 教學氛圍改革
3.1.1 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
教師應根據學習內容,在課前將網絡資源發送給每個學生,要求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提前預習,充分理解基礎知識。線下課堂中,教師精講重點部分,梳理學習內容中的重難點,解決學生預習時出現的問題,并提出問題讓學生隨堂練習,引導學生交流、討論、發言,借此發現學習的不足之處。
3.1.2 加入實踐性環節
為了加強對學生作圖能力的培養,在網絡資源中增加了課后作圖講解的視頻,線下課堂中增加了實踐練習答疑的比例,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與消化作圖技巧,將其充分運用到日后的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分類教學,及時解決學生的疑惑,優化課程教學效果。
3.2 教學方法改革
課程教學應轉變為線上自主學習、線下討論輔導的交叉式教學模式,這樣就可以隨時應對疫情發展不同時期的教學要求[6]。
3.2.1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的線下教學
課程采用線下教學時,學生將網絡資源作為預習內容使用,線下利用課堂討論、情景模擬及翻轉課堂等優化學習效果。在課堂教學組織實施方面,主要有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組織學生線上學習每個章節的理論部分,主要是基本概念、術語及作圖方法。
第二階段,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線下課堂的教學,通過提問、答疑、分組討論等環節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吸收內化理論知識,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第三階段,學生若線下學習之后仍存在疑問,可通過網絡講解視頻等資源進行線上再復習。
3.2.2 突發狀況下的線上教學
課程采用線上教學方式時,學生以網絡資源為主進行同步學習,為了保證教學效果,網絡資源應做到“時間同步、課時同步、內容同步”,以保證和線下課堂的無縫銜接與自由切換。
“時間同步”就是網絡課堂的授課時間與線下課堂的授課時間保持一致,在每個課時中適當預留用于課堂交流討論的時間。
“課時同步”就是網絡課堂的總課時與線下課堂的總課時保持一致,從而把握課程整體教學進度。
“內容同步”就是網絡課堂的授課內容與線下課堂的授課內容保持一致,以便學習過程中遇到疫情等突發情況可隨時相互轉換。
3.3 教學環境改革
3.3.1 網絡同步課堂創設——線上教學資源完整
課程網絡資源應包括完整的課程章節,涵蓋所有理論知識點與實踐環節,除了包括課程授課視頻、習題講解視頻、PPT課件、隨堂練習、課程作業等常規教學內容,還有試卷庫(包括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作圖題等)、課程大綱、考核大綱、課程教學進度表、電子版教材、課程配套習題等相關內容。尤其是針對線上實踐教學缺失的情況,應為每章節錄制習題講解視頻,方便老師解決學生作圖時遇到的實際問題,切實保證線上線下能產生同樣的教學效果。
3.3.2 教室翻轉課堂創設——線下課堂錦上添花
可將每個章節的基礎理論知識提前發給學生進行線上學習,讓學生在預習中首先理解重要的基礎概念和理論,然后在線下討論和抽查互動時進一步加強鞏固理解。線下課堂中,讓學生成為主角,針對部分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引導學生主動說出自己的理解或作圖思路,教師也可利用提出問題的形式形成課堂特定情境,讓學生練習,實現線下的翻轉課堂效果,使學生線上學習的問題在線下課堂中充分暴露出來。開展線下課堂教學時,以梳理重點難點理論知識、解決學生疑難問題、師生互動等方式了解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優化師生交流效果。線下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和討論交流學習,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了解學生實踐能力水平,還能為線上教學錦上添花,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4 課程思政
在融入思政元素方面,主要利用當代大學生對新事物的濃厚興趣,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設計,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接受思政教育,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7]。
4.1 課程思政元素
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全面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培養工匠精神,讓學生充分意識到規范標準對制圖的重要性,使學生養成嚴謹的制圖習慣,提高職業素養,培養學生的專業精神和敬業精神。
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安全意識,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學生能夠提出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可行性方案。
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自律、自強、自信等精神培養學生對己嚴格要求、對人寬宏大量、對待問題知難而進、對待技術精益求精的人生態度。
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積極的思維,辯證地看待問題,養成嚴謹的邏輯,正確面對學習及專業方面的各種問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提高個人修養和職業素養[8]。
4.2 在課程改革中融入思政元素
首先,將國內建筑設計、施工領域的發展現狀以及發展中存在的瓶頸、國內外差距等融入教學內容,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鍵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講話精神,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為提高我國的科技水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其次,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實教學素材,將所需的思政元素轉換成其他形式加入教學內容,比如直觀的圖片、生動的視頻等。同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思政元素應精挑細選,比如古代工匠的繪圖過程、現代超級工程的繪制過程等,這樣不僅潤物細無聲地開展了思政教育,還讓學生體會到了專業的重要性和制圖類課程的意義。
最后,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思政元素向學生提出一個較復雜的問題,這個問題應貼近課本知識,能夠吸引學生。學生可在課堂中交流討論關于問題的疑問和想法,教師先不直接回答問題,確保學生正確理解思政教育的目的,達到基本的教學目標,最后教師和學生共同給出答案。通過這樣的課堂討論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增強學生的規范意識。
5 結語
制圖類課程的教學改革須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環節的結合,從課程目標的重構,到增加課堂實踐環節的比例,再到重組教學內容以適應教學進度與節奏,學生通過線上視頻講解基本掌握相關內容之后,教師再組織學生開展線下課堂教學,通過提問、答疑、交流討論等環節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吸收內化理論知識,從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課程教學模式改革主要是從理論講解模式轉變為線上自主學習和線下討論輔導的交叉式教學模式,從而滿足現階段疫情影響下對教學方式的隨時切換需求,實現線上網絡資源完整、線下課堂錦上添花的效果,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對高校課堂教學提出的新挑戰。
參考文獻:
[1] 陳萍. PBL教學法在“建筑畫法幾何”課程中的應用分析[J].科教文匯,2019(3):96-97.
[2] 康錦潤,陳萍,蔣洋.高校學科競賽培養自主學習及信念的調查研究[J].科教文匯,2019(7):1-3.
[3] 宮晨.學科基礎課教學改革探索:以《建筑制圖》課程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2(5):55-57.
[4] 郭穎,陳吉祥.以學生為中心的“機械圖紙識讀與實踐”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南方農機,2022,53(8):150-152.
[5] 黃易辰,王海峰,豐崇友,等.工匠精神融入高職工程識圖課程的實踐探索[J].專用汽車,2022(4):77-80.
[6] 呂杰鋒.設計教學改革應圍繞培養六大新能力展開[J].設計,2020,33(22):62-66.
[7] 李琦.建筑類重點課程思政教育設計[J].工程技術研究,2022,7(9):157-159.
[8] 石愛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的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11):42-44.
作者簡介:陳萍(1982—),女,陜西涇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
康錦潤(1979—),男,甘肅秦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