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社會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才不僅要具備足夠的學習能力,還要具備更高水平的思維能力。隨著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設備應用的日益廣泛,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更多信息,因此,要進一步提高整合處理信息、解決問題等能力。而只有在高階思維的支持下,上述思維活動才能順利進行。就高中地理學習而言,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程度仍不足,其過于依賴教師,嚴重阻礙了自身深度思考、積極探究能力的發展,同時,也制約了自身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針對這種情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轉變教學思路,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階思維;深度學習;高中地理;培養;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規劃課題“基于高中地理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的深度教學策略研究”(GS[2021]GHB108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柳國強(1982—),男,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第一中學。
高階思維能力主要指較高層次的認知水平和心智活動,包括簡單的記憶、基礎的信息檢索和應用能力,以及更高層次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在于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使他們自主解決問題,并具有一定的協調能力以及思維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既是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是對現代化教育的進一步需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創新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一、培養高中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現狀
第一,學生缺乏足夠的探究意識。高中地理知識多以綜合性知識為主,學生除了需要明白題干的意思,還要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制訂合適的解決策略[1]。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難以找出已知和未知的關聯,只能簡單地依靠整合題目信息進行,阻礙了自身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如阻礙轉換信息、建立因果關系的能力發展等。第二,學生缺乏基本的科學決策能力。若想順利解決地理學科的問題,學生需要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較,以選出最優的解決方法。但是,就現實情況而言,大部分學生難以創建解決地理問題的思路,且有的學生還會因為決策的錯誤,在解決方法的選擇上浪費時間,降低了答題的速度。另外,部分學生在對地理事物的主次因素進行判斷時,常常因不能進行清晰明了地進行對比而使得問題決策的速度降低。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策略
(一)深挖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對學生來說,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首要的事情是熟練地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即記憶并理解地理基礎知識。這是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基礎。在完全脫離理論低階認知水平的情況下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是毫無意義的。地理學科中,各個知識體系都具有明顯的綜合性和整體性,它們在相互聯系的過程中形成了有機整體[2]。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對不同版本的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在把握原有基礎知識的基礎上,以不同參考材料為依據,進行知識的整合。
例如,“人口的變化”這一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其知識點的教學順序是“人口的數量變化”“人口的空間變化”“人口的合理容量”,最后以“對農民工現象的看法”這一探究問題作為結尾。而魯教版的教材則是將人口與地理環境的問題放在一起,其知識點出現的順序是“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人口的遷移與流動”“人口的分布與人口的合理容量”,并以“學會地理統計圖”這一單元活動作為結尾。教材因版本不同,在一些基礎概念的描述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將新舊知識整合在一起,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遷移。教學如果是在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完全脫離的情況下開展的,則不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因此,教師要積極促進學生將已有知識和經驗與新知識進行有效結合,在教學時,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結合學生的生活講解知識點,以促進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提升。
(二)借助社會熱點問題開展教學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對地理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使其理解并掌握地理知識,才能為培養高中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資源,通過將發人深省的社會熱點問題展示給學生,引發他們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問題進行宏觀討論,并鼓勵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對地理知識的內涵和外延進行深度的剖析。以“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這一章為例,其中涉及了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知識點。因此,教師可以以社會熱點話題——霧霾治理為切入點,向學生介紹“山西水泥封堵村民爐灶”事件,引導學生思考霧霾產生的原因。而后,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圍繞“如何預防并治理霧霾”這一話題展開討論,并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觀點。上述教學方式在新課導入環節中利用了社會熱點話題,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考積極性,為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養成夯實基礎。
(三)構建思維導圖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利用思維導圖不僅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發現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深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還有助于學生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利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對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思維導圖的構建,除了可以將地理知識用地理思維聯系在一起,還能加深高階思維與低階思維之間的聯系,是促進學生高階思維深度發展的教學策略之一[3]。地理學科具有涉及范圍廣等特點,其內容涵蓋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割裂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將會對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嚴重的阻礙作用。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取地理知識,并全面掌握其中的重點內容,實現學習效率的進一步提高。研究表明,學生的注意力較易被符號和圖片吸引,因此,利用思維導圖開展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使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例如,“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一課包含了各種自然環境要素,且它們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僅僅依靠文字描述環境要素的變化,將會讓課堂教學變得枯燥,缺乏樂趣,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但是,教師如果利用思維導圖,將地理環境作為核心,以整體性、差異性、組成要素、自然帶為主要枝干,而后將其他信息填充進去,就能呈現各個知識點間聯系,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教師除了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還可以鼓勵學生在復習知識的過程中自主繪制思維導圖,或為學生布置制作思維導圖的作業。這樣,教師不僅可以通過學生制作的思維導圖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還能使學生的復習環節變得更簡單和高效。
(四)引導學生觀察自學
在時代快速發展和進步的情況下,學生身上的時代烙印愈發明顯。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緊緊把握新時代學生的特點,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并轉變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新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充滿趣味性,促進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比如,在“地球上的水”這一課中,雖然水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但是學生對水的認識往往還只停留在表面。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各種形態的水資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制作一個密閉裝置展示水循環的過程,即通過燒水,水形成水蒸氣,水蒸氣遇到裝置的內壁凝結成水珠,直至水珠足夠大,再次落下。如此循環往復,讓學生觀察并深入領悟知識點。另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水的不同存在形式。對于這個問題,有的學生說水是液體,有的學生則說水是固體。對此,教師需要向學生展示一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在寒冷的冬天,晾在外面的衣服被凍住,一段時間之后,衣服已經晾干。教師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學生基于所學的知識點很快想到,這是升華過程,水以氣體的形式存在。接下來,教師再對學生加以引導,就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可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觀察自學、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
(五)開展合作學習
部分高中地理教師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較深,在課堂教學中以“灌輸式”教學為主,在師生互動方面,沒有為學生提供足夠多的機會。這樣的教育模式不僅阻礙了學生的發展,還對學生創造力的提升產生了不利的影響[4]。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要摒棄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展具有開放性的教學活動。以教學“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課的知識為例,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如工業的區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工業地域是怎樣形成的?傳統工業區的形成和發展是怎樣的?相對傳統工業區,新工業區又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找出答案并總結,同時將自己的知識分享給其他同學。這樣,學生就會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主動思考和搜集資料,拓寬知識面,鍛煉自身的思維能力。合作討論式的課堂教學模式,一方面能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如協調能力、綜合評定能力以及創造力;另一方面,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六)以日常生活現象為切入點開展教學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多從學生常見的生活現象切入開展教學,幫助學生實現對抽象事物的深層思考和探究[5]。例如,“行星地球”這一課的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若想充分理解這一課的知識點,就需要較高水平的思維能力,將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形象。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教師可以將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趣味性內容融入對抽象知識的講解中,從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著手,開展教學活動。能夠引發學生共鳴的事情多是與生活相關的事情,如人們生活中見到的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及四季的交替現象等,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鼓勵學生在互聯網上搜集相關資料輔助學習。這樣不僅能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還可以讓學生進行知識拓展,甚至可以幫助學生開展深入探究,從而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
(七)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
高階思維能力包括應用知識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盡量避免知行脫節,可以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切實感受地理知識的生成過程和應用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發現并總結地理知識及相關規律。這樣有利于學生應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行為,并在實踐過程中驗證科學結論,促進他們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為自身綜合認知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礎。以教學“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這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依據,對交通運輸的布局進行深入分析,并總結地域形態對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可以讓學生調查某一地區的交通運輸布局,并總結對其產生影響的因素。為了使學生的實踐認知更豐富,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觀察和分析當地自行車的數量是在逐漸增多還是在逐漸減少,以豐富學生的知識,促進他們思維水平獲得進一步的提升。
結語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摒棄傳統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注重創新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當然,教師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過程中,不能完全脫離教材,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核心,幫助他們深入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延伸和總結、思辨和應用,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高效發展。
[參考文獻]
王貴.高中地理教學中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J].當代家庭教育,2021(21):107-108.
楊宏義.高階思維視閾下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問題設置探究[J].科幻畫報,2021(6):207-208.
呂忠國.高中地理教學中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對策[J].高考,2021(2):108-109.
趙偉聰.高中地理教學中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0.
楊紅紅.促進高階思維能力發展的高中地理教學問題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