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廷元 牛曉芳


摘? 要:數學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的提問,更離不開師生的共同思考與合作。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問題不但要引領學生的思維,更要夯實數學核心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讓求知、探索成為學生的學習習慣,讓問題真正成為學生開啟數學之門的鑰匙。
關鍵詞:數學課堂;問題引領;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指出,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也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首先,問題的設計要引領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即發現問題;其次,用問題引領學生用數學的思維來思考,一題多解,多題歸一,發散思維,也就是分析問題;最后,通過展示問題環節讓學生用數學語言來表達現實世界。那么,如何在新課教學中透過數學問題來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進而獲取開啟數學之門的鑰匙呢?筆者以青島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上冊“7.4 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中的“行程問題”為例進行具體探討。
一、立足課堂,問題引領思維
1. 借助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可以通過教師設置與基礎知識相關的學習區輕松解決當前各個小問題,即通過設置學習中的“小問題”作為“跳一跳”的跳板,引導學生輕松實現當前目標,各個擊破,從而達到摘取更多“桃子”的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到更多的知識。
例1? 某中學組織學生到該鄉鎮駐地參加數獨游戲比賽,乘汽車到目的地。汽車的速度為45千米 / 時,用了10分鐘到達比賽場地,試問從比賽場地到學校有多遠?
從例1可以看出,筆者通過學生關注的游戲來切入,問題情境不但新穎而且與學生的興趣愛好息息相關,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輕松學到數學知識。這就是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
2. 借助問題引領自主學習
結合例1,筆者提出以下三個問題。
問題1: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有什么關系?
問題2:你能找到其中的等量關系并列出方程嗎?
問題3:你會對比使用表格和線型圖來分析題意嗎?
問題1是學生在小學已經掌握的知識點。通過例1,很容易讓學生回憶起已經掌握的知識中與該知識點相關的內容,從而讓學生比較容易進入該知識點的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問題2是這節課的核心,怎樣解決較為復雜的行程問題呢?該知識點的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審題,通過題目中關系的設定找到等量關系,進而列出方程。
問題3需要學生解決的問題是怎樣對比使用表格和線型圖來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學生在筆者提出的問題的引導下,在自學、討論和釋疑中學習、領會該知識點,學會使用圖表輔助分析題目,從而達到提升解題能力的目的。
通過上述三個問題的引領,筆者可以通過設計的問題,讓學生在小學數學知識積累的基礎上進入“跳一跳”的平臺,通過審題找到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接著找到有關上述問題的等量關系并列出方程。最后的問題設計,就是用不同的思維呈現方法或通過反思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即用表格和線型圖來分析題意,以便于得到以上三個問題的答案。
3. 借助問題引領思維發展
問題引領思維,也就是問題是數學思維的引線,可以使學生的內驅力得以迸發。會學是前提,學會才是最終目的。設疑追問有利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對該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下面是筆者通過對例題的提問與設疑,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討論、交流并思考,從而達到解決問題、引領思維,并掌握該知識點的目的。筆者通過下面的例題來闡釋問題是可以引領思維的。
例2? 某中學組織學生到校外參加義務植樹活動。一部分學生騎自行車先走,速度為9千米 / 時,40分鐘后其余學生乘汽車出發,速度為45千米 / 時,結果他們同時到達目的地,問目的地距學校的距離是多少?示意圖如圖1所示。
通過審題,你知道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有什么關系嗎?如果設目的地距離學校[x]千米,試填寫表1。
筆者要求學生觀察線型圖并填寫上面表格后回答下面的問題。
問題1:你能找到例2中的等量關系嗎?
問題2:你從例2中的哪些題干信息得到以上等量關系的?
問題3:你能通過圖1快速找到等量關系嗎?
問題4:你能由找到的等量關系設出未知數嗎?
問題5:你能由假設的未知數找到等量關系并列出方程嗎?
問題6:你認為解行程類應用題的關鍵是什么?
問題7:對于例2,你還有其他方法來分析題意嗎?
問題引領思維。學生通過觀察線型圖便于理解題意,找到等量關系,然后通過填寫表格中的未知量和已知量來閱讀題意,目標明確,進而學生由表格中的各種量找到等量關系。當然,學生找到等量關系后,如何由等量關系列出方程呢?通過設置不同的未知數,也就是直接設元和間接設元,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引領學生深度思考。設出未知數后,筆者再引導學生反思:解決行程類應用題的關鍵是什么?應用線型圖和表格來分析題意有哪些優勢?筆者對上述問題是否有其他的解決方法提出疑問,再次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筆者設計的問題進行深度思考。這些問題的設計體現了“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引導學生不斷思考。筆者通過設計數學問題引領學生不斷學習、討論與思考,不斷探索新知識,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生成。另外,問題的設計具有邏輯性,有果必索因,一環套一環。展示過程對學生“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進行了培養與鍛煉。
《標準》課程理念中提出實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活動,并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針對《標準》如何精準實施?需要教師立足課堂進行反思。
二、立足課堂,反思夯實核心素養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立足課堂,夯實核心素養,具體到每節課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實施呢?筆者進行了反思探索。
1. 夯實核心素養,需要改變學習方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遠比學習數學知識本身更重要。學生的自主學習必須要擦亮“數學的眼睛”,發現問題后學會主動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進行討論、交流。展示問題的過程就是用數學的語言表達數學問題,這個過程需要轉變學習方式來實現,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 夯實核心素養,需要激勵學生
(1)貴在有疑問。
設計數學問題,要讓學生通過自主把握深度思考。另外,對于學生的學習方法也要加以引導,邊看邊寫,遇有疑難就用問號標記,告訴學生讀書貴在有疑,有小疑問有小進步,有大疑問有大進步。產生疑問可以讓學生的數學眼光變得更有神。
(2)優在因材評價。
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呈現階梯化,采取積分制激勵小組之間的競爭。優等生回答問題正確記5分,學困生回答問題正確可以記10分,用小組合作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互幫互助,結對幫扶。
(3)重在激勵創新。
通過問題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對于教師設計的問題有不同思維和方法的學生要給予雙倍積分,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勵他們具有批判質疑精神,使他們形成自主思考的習慣,以便學生會用不同的數學方法來得到答案。
(4)應展示自我。
教師要鼓勵學生講數學問題,展示自我,講會一道題遠比會做一道題的理解要深入得多。若學生能站在講臺上邏輯清晰、鏗鏘有力、有理有據地說清楚一道題,那么他的語言表達、對題意的把握、對題目的理解會非常準確。
(5)需教師褒獎。
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教師要不吝褒獎語言。學生最大的動力來自于被認可、被重視。對于分數優異的小組每周頒發冠軍、亞軍、季軍喜報;對于講題優秀的學生給予“講題最亮星”的稱號。通過多種激勵性措施,學生會更加熱愛數學,自主學習能力也會逐步提升,形成良性循環,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提升。
3. 夯實核心素養,反思問題引領
數學問題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主線,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發學生的深層次思考,引領學生學習的方向,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不斷進步,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適當的提問,還能有效拓展學生的思路,發散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思維的縝密性、創新性和邏輯性,促使數學課堂更具魅力、更高效。這個過程也就是通過數學問題引領、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得到生成和發展的過程。當然,前提是教師對于數學問題的設置需要精心準備,即備課要精細,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深度、合作方法都要認真準備,才能在設置數學問題時有的放矢、目標明確,學生的數學學習才會高效。數學問題的解決要通過對問題的設置來引領學生自主學習、討論合作、展示講解、反思提高,從而達成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目標。
4. 夯實核心素養,反思課堂教學
反思課堂,讓核心素養在課堂上落地生根,需要教師設計的數學問題立足初中數學整體,不要為了一節課而設置,要立足單元整體,有大局意識,由學會一道題引領學生學會一類題,舉一反三。同時,教師需要長期進行數學問題引領,學生慢慢就會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問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數學問題,并在展示環節用數學語言來表達數學問題,這樣學生的核心素養便會在數學課堂中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劉光建. 讓問題在教學追問中自覺觸發[J]. 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20(11).
[3]張鋒. 構造基本圖形? 探索破解之道[J]. 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