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群 張瑜 禹潮



【摘 要】統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習作單元精讀課文定位準確,直接指向表達,強調從閱讀中學表達。教學中,圍繞這一目標,以前置體驗調動已有經驗,激發想象興趣;以互文閱讀勾連文本,激活想象路徑;以隨課微練逐階攀升,激發想象潛能,最終實現從閱讀到習作的自然轉身。
【關鍵詞】習作單元 精讀課文 互文閱讀 語文關鍵能力
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習作單元編排了兩篇精讀課文,《宇宙的另一邊》運用神奇的想象,創造出現實世界的倒影;《我變成了一棵樹》講述“我”變成一棵樹之后遇到的奇妙故事。兩篇課文共同的語文要素是引領學生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教學中,緊扣這一語文要素,確定了以下教學策略:在體驗中喚醒想象因子;在閱讀中品味奇思妙想,揣摩表達方法;在嘗試中體會暢想之樂。
一、前置體驗,激發興趣
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學生在閱讀本單元四篇童話故事的過程中,已經初步體會到在童話的世界里,想象是奇特而又豐富的。這與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習作單元的兩篇精讀課文有異曲同工之處。為了喚起學生已有的想象經驗,教師在前置學習中設計了以“神奇的想象”為主題的體驗作業,為后續交流想象的感受提供了知識積累并營造了情境氛圍。
通過閱讀童話故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去年的樹》《在牛肚子里旅行》《小真的長頭發》等,學生感受到想象的奇妙;通過誦讀想象類兒歌,特別是顛倒歌,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反向思維的意識;通過觀看想象類影片,如《神筆馬良》《愛麗絲夢游仙境》《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等,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通過開展“想象力大比拼”游戲活動,創設愉悅的氛圍,體會想象的快樂。以想象力為關鍵詞,構建一個由文字、圖畫、聲音、活動組成的奇幻世界,學生初入想象天地,振翅欲飛。
二、互文閱讀,激活路徑
互文閱讀,是指基于兩篇及以上同類課文間的閱讀。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事實上就是互文閱讀的形態之一。梳理兩課的教學目標,語文關鍵能力聚焦在:感受想象,體會神奇;拓展思維,大膽想象(詳見表1)。對于這類課文,依然選擇單篇,按照“學習字詞—初讀課文—精讀課文—布置作業”的流程實施教學,容易使教師忽略精讀課文之間的內在聯系,陷入瑣碎的分析之中。采取互文閱讀,可以根據閱讀的目標,經歷思辨過程,引導學生把相關的信息提取出來,在對比感悟、梳理歸納中找到想象的路徑。
依據上述教學目標,圍繞語文關鍵能力,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互文閱讀:
1.以思辨為基,梳理想象主干
同樣是充滿想象的課文,三年級上冊普通單元在課后練習中都安排了朗讀體驗,而在三年級下冊習作單元中,精讀課文設計的習題都偏向于思考與表達(詳見表2)。
對比兩個單元可以發現:普通單元精讀課文的教學要點是“朗讀、理解、體會”,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教學要點是“思考、想象、交流”。“思考”是指在默讀中探索,提取主要信息;“想象”是指在可能與無限中放飛奇思妙想;“交流”是指在分享與傾聽中進行吸收,最終走進想象的自由天地。因此,教學中要以“思考—想象—交流”為主線設計教學環節。
教師以“默讀兩篇課文,抓住關鍵語句說一說課文中分別寫了哪些想象,這些想象有什么特點”統領互文閱讀。在教學《宇宙的另一邊》時,教師抓住“宇宙的另一邊是這一邊的倒影”,以表格的形式帶領學生快速默讀課文,通過分欄對比,回顧課文中的各種想象,從中找到規律:宇宙的另一邊與現實生活相反。(見表3)
梳理出這條主干,繼續想象宇宙另一邊還有什么秘密,學生就能夠依照課文的思路順利展開各種各樣的聯想。
在教學《我變成了一棵樹》時,抓住“呀,我真的變成了一棵樹”引導學生從一個個想象碎片中找到想象的序列,長滿各種鳥窩的“樹”、邀請小動物的“樹”、擔心“樹”餓肚子的媽媽、在“樹”上分享美食的親人朋友、猜測“樹”上的水珠、了解“樹”的秘密的媽媽,所有的奇遇都圍繞“樹”這一主要事物發生,將與“樹”有關聯的動物、人物的活動聯系起來,讓不可能變成可能,看似信馬由韁,實則通過“我”變成“樹”的角色轉換,根據“樹”的特點、所處的環境等引發無限遐想,讓故事變得妙趣橫生。
整理出這一條與“樹”相關的主干,能使學生明白想象不是胡思亂想,而是抓住事物的特點拓展思路的過程。
在互文教學中,設計整體性的思考題目,能夠促使學生剝絲抽繭,提煉出最關鍵的信息,從中找到想象的基本路徑。
2.以勾連為道,豐富想象支架
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有共性,也有個性,設計比較閱讀,可以引導學生勾連文本,前后比照:快速瀏覽這兩篇課文,你覺得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又有哪些不同之處?你更喜歡哪一篇?為什么?帶著這樣的問題去歸總,學生能夠跳出單篇閱讀的局限,站在高處觀照文本,在天馬行空的文字敘述中找到兩篇精讀課文的共性——都是想象故事,神奇有趣。學生在對比與溯源中發現想象的基本策略:《宇宙的另一邊》側重逆向思維,反著想象事物;《我變成了一棵樹》則通過變化角色,依據事物特點生發想象,進而引導學生學會根據不同的情境,選擇恰當的想象策略,豐富想象的支架,進行自由暢想。
例如,在教學《我變成了一棵樹》時,教師引導學生首先通過默讀課文,進入故事情境,沉浸于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有趣。
師:因為貪玩,不想被人打擾,所以,我想變成一棵樹,這是故事的開端。我變成一棵樹后,發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生1:樹上長滿了各種形狀的鳥窩,窩里住滿了我的朋友,還有我的媽媽,從變成樹到出現各種鳥窩再到鳥窩住滿親朋好友,都是我在現實生活中難以達成的愿望,這是故事的發展。
生2:大家在一塊吃東西,討論水珠從哪兒來,每個人的想象都不一樣,這里是故事最有意思的地方。
生3:最后,媽媽發現了我的秘密,因為她最了解我,這是故事的結局。
接著,教師利用以下助想圖,勾連想象路徑,引導學生進入想象的世界。
師:創編想象故事時,我們也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來想,大家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某個事物,依托助想圖,繼續生發聯想,讓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愿望,在想象中成真,變得神奇有趣。
最后,學生的思路被打開,想象的支架順勢延伸,想象的火花依枝迸發,在分享、交流中層層綻放。以下是一個學生的想象故事:
我希望變成一只火鳳凰。這樣,就沒人在我玩得高興的時候打斷我了。心里這樣想著,突然感覺渾身又癢又燙。啊!我真的變成火鳳凰了!在廣闊的天空中,我遇到了大雁,請它做我的朋友,可大雁說它不能脫離雁群。我又遇到了小黃鶯,想和它交朋友,但它怕我身上的火會燒傷它的羽毛!我十分難過,只能繼續孤單地飛行,最后,我又變回了本來的自己——一個懵懂卻快樂的小孩。
三、隨課微練,激發潛能
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教學目標最終應該服務于習作目標。教學《宇宙的另一邊》 《我想變成一棵樹》時,教師將語言表達實踐與閱讀教學巧妙融合,引導學生大膽交流想法,在內化語言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想象的奇妙,為完成習作做好鋪墊。
第一次:在學生通過表格發現宇宙另一邊的秘密之后,教師設計了一個延續文本的語言實踐——仿照課文的表達方式,說一說宇宙的另一邊還會有哪些秘密。看誰想得更奇妙。
隨句微練,符合學情,讓學生跳一跳,即能達成訓練目標,將激發想象與規范表達融為一體,讓交流興致與搭建階梯共生共促。
第二次:根據數學課加法、乘法的奇妙,首先引導學生尋找宇宙另一邊“加法”“乘法”的特點。學生從描繪冬天、春天的段落中感受到了想象的奇特,然后根據宇宙另一邊的“加法”與“乘法”是大家喜歡的景物、活動、節日等特點,聯系生活、結合體驗繼續想象宇宙另一邊的“減法”和“除法”可以是怎樣的景象,最后生成一個個奇特的想象。
在宇宙的另一邊,“減法”是這樣的:一場陣雨減去火辣辣的太陽,等于清涼的雨后,那時,孩子們都從家里沖出來,玩水槍、打水仗、踩水坑……這樣,一場陣雨減去火辣辣的太陽又等于孩子們的快樂時光。
隨段微練,從模仿到創造,從單一到多樣,引導學生逐步舞動想象的翅膀,感受宇宙另一邊的神奇,使想象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使表達出自文本,又不囿于文本。
第三次:教師在教學的最后環節設計了兩個小練筆,供學生自主選擇,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本課所學。一篇是《顛倒村之旅》,與習作單元中的“初試身手”巧妙融合,安排在課內,主要訓練學生反向思考的想象能力;另一篇是《奇妙的手指畫》,延展至課外,引導學生轉換角色,抓住特征,自由暢想。兩篇練筆從不同的路徑訓練了學生運用想象策略的能力,促進學生有效內化想象的方法。
隨篇微練,自主選擇,尊重個性,充分釋放想象的潛能;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初步形成習作的思路;從閱讀到表達,讀寫互融,最終實現習作能力的進階。
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習作單元精讀課文教學實踐研究,在閱讀與習作之間筑起上升通道,引領學生舒展翅膀,在想象的世界盡情翱翔,自由表達想象感受,努力創編想象故事,充分體驗想象樂趣,體現了教材的編排意圖,做到了讀寫共生共融,達成了單元教學目標,提升了言語表達品質。
【參考文獻】
[1]梅培軍,黃偉. 互文性閱讀的教學形態及其教學價值[J].課程·教材·教法,2018(11).
[2]柯曉珊,傅結龍. 精準教學,助力習作單元精讀課文語文要素軟著陸[J].天津教育,2022(2).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普教重點課題“‘大概念導向下的統編語文教材習作單元整體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B/2021/02/181)的研究成果之一。
小學教學研究·教研版2022年10期